-
1 # 雲旗神高
-
2 # 長風浩蕩
時也,運也。
事物有其內在運作規律,人的主動行為只能作有限改變,待其勢頭成長到超出主動意志的作用範圍,那就由不得人了。
人類發現了結成社會體系,形成社會分工合作,生產效率極大提升。但是作為一個體系的生產產物,總歸要分配,這個分配工作,就得有專職人員,但是迄今為止,分配人員總也沒找到能夠長期自穩的分配機制,總是造成社會財富會聚集到一部分社會成員那裡再也流不動了,而另一部分社會成員則會被斷了生路,在一個秩序沒法活下去,就只能再建一個秩序。
所以就如此這般迴圈下去。
-
3 # 有百里之才
從歷史書上看歷史,脈絡清柝,能高度概括、總結經驗教訓。從現實生活中,你想分辯一個人,一個群體的好壞,除了學識,還需要心智和社會經驗。誠然,封建王朝有制度的缺陷,有專制和腐朽的政治,但帝王個性也是重要的。一個王朝由初創到中興到守成到沒落到滅亡,不是一個皇帝或兩個皇帝昏庸無道造成的,是從初創時那個相對英名神武的皇帝造成的。制度和階級性使然。
-
4 # 北疆同心聊歷史
無法吸收!因為一個家天下就斷送了一切!為保自己利益,統治者只能從歷史上去學習興亡成敗之律,而這些迴圈往復的規率也無新之處:無非是君正臣賢,施惠於民而己。卻都不過幾十年的治世而己!
但跳不出土地兼併、重農抑商、鎖國保守的趨勢,學也無用!正因為學也無用,統治者只能認為:天命有在,唯德可居!聊以自慰了!
-
5 # 若愚老朽
貴之極,賤之極。富之極,窮之極!腐之極,亂之極。物極必反,天道好還。用在中國歷史朝代更替這件事上,精確無比!!
-
6 # 手機使用者15164441179
悟空提問很有意思,懂的人不用提都懂怎麼回事,不懂的人你天天塞進他耳朵都不會感興趣,因為思維層次還沒達到那個境界,不信,改體制,維護最厲害的保證是底層,就象一碗飯,你搶他的碗他肯定會死命護著,因為他的能力只能創造一碗飯,你搶了,他會找你拼命,而有能力的不在乎了,有頭腦,在什麼情況下都不擔心生存。
-
7 # 朵朵佬爺
《紅樓夢》揭示了這一秘密,曹雪芹透過《好了歌》唱出了生命的價值與缺失。第一是追求功名,第二利祿,即財富,第三情愛,第四長壽,古人稱之為富祿壽喜。這四個元素,體現了生命的核心價值,也是人生的動力,如果人缺了這四個元素,便不成其人了。但是,人如果任性,過於追求這四樣東西,又會毀滅人自己。跛足道人唸了“好”字,甄士隱便唸了“了”,“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貪圖功名的結果,“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這是貪圖富貴的結果,“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這是貪圖財富的結果。“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這是貪圖長命百歲的結果。曹雪芹認為,事物包含著肯定與否定,即正氣與邪氣,正氣衰則邪氣盛,邪氣盛則禍行。因為富貴與貧窮之間只有一步之隔,應有危機意識。前不久在美國被抓的某大享,市值蒸化了幾百個億。所以,不要把貧富看成一成不變,其實是轉眼之事。記得有個大清王嘆曰:大清怎麼眨眼沒了?
-
8 # 寅哥解惑
1封建社會是家天下,皇帝一代代往下傳,前期的幾位因為創業的艱辛而兢兢業業,對個人的把控掌握的很好,制定的政策也是最合理的,但人終歸會死,後來的帝王沒有了這種經歷,體會不到辛苦,也就沒有了危機感,各種貪慾就會爆發,最終埋沒王朝。
2封建社會的生產力決定了這種輪迴,不是統治者所能掌控的。王朝的滅亡大部分就是百姓活不下去造反推翻的,然後新的王朝休養生息來恢復經濟,到了一定時間節點,又因為人口增長帶來了資源的不足,又會爆發起義。封建統治者不是不吸取教訓,是他們根本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只能延緩!
3封建社會不是皇帝一個人就能解決問題的,他需要整個統治階級來維護的,貪官汙吏,地方豪強,皇族勳貴這些特權階層隨著時間的流逝會不斷的侵蝕王朝的根基,他們既是王朝的奠基人,還充當著王朝的掘墓人的角色!
-
9 # 時光易老人常別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既然有那麼多前車之鑑,為何亡國的教訓總是不能被避免呢?
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情況,導致亡國的也各有各的致命因素,不能簡單粗暴劃分,但總歸有規律可循。
歷朝歷代開國之初無不反省借鑑先朝滅亡的經驗,並用以警示告誡後人。天下初定,百廢待興,社會資源利益分割平衡,百姓有其地,賦稅徭役較少,政治清明,君明臣賢,疆域廣闊,軍力雄威;慢慢文修武偃,人口滋生,商業貿易發達,國家進入盛世,即全盛期;然而盛極則衰,漸則天下承平日久,資源分配不均,貧富差距加大,土地兼併加劇,百姓所受徭役賦稅加重,軍隊武功廢馳,四夷騷動,官吏貪汙腐敗。而這是一個分水嶺:若此時統治者對國家的改革成功,則國又遇中興,國祚尚能延長,滅亡的程序被延緩(只是延緩,因為滅亡終不可避免);而當努力失敗,則意味著統治者的自我拯救付諸東流,衰亡的速度甚至加快。最後則是晚期,內憂外患並存:餓殍千里、流民不斷,權宦、奸臣、後宮、外戚紛紛干政,地方豪強蠢蠢欲動,外族步步蠶食、虎視眈眈,財政入不敷出,國家面臨崩潰的邊緣。而被最後一根稻草壓垮的龐大國家機器,在那之前也承受了千鈞重壓。
還依稀記得《三體》的那句話,最震撼的那一句:死亡是唯一一座永遠亮著的燈塔,不管你向哪裡航行,最終都得轉向它指引的方向。一切都會逝去,只有死神永生。
-
10 # 風雅正
1945年,黃炎培先生在延安提出了“歷史週期律”的現象,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每個王朝興起時朝氣蓬勃,迅速崛起,滅亡也很迅速,土崩瓦解。
其實,這種現象,古人早就發現了。晚唐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感慨,“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杜牧寫作《阿房宮賦》的1000多年前的魯昭公三十二年,一個叫作墨的史官,已對這種現象有所總結——“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
歷朝晚期的君主們,對前朝滅亡的教訓真的都一無所知嗎?顯然不是,那麼,他們為何不能汲取前朝滅亡的教訓呢?在我看來,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王朝亦如動植物,都免不了衰亡。“殆天數,非人力。”借用宋代狀元詞人的詩句,任何一個王朝的衰亡,皆不可避免。生死相繼,興亡交替,王朝有興起,必然有滅亡。這是萬事萬物的常理,任何王朝概不能外。
無論是否汲取歷史教訓,任何一個王朝都不能避免衰亡的宿命。吸取歷史教訓,只能延長王朝的統治,卻無法讓王朝萬古長存。
【法國思想家波伏瓦有書名叫《人都是要死的》。仿此可說,王朝都是要滅亡的。】
2.歷史教訓不難總結,而現實問題更復雜,解決起來更困難。就像對童年的回憶,只能建立在童年遠去之後。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只能在王朝滅亡之後,才能得到比較全面、系統、準確的總結。沒有任何兩個王朝所面臨的時代和問題是完全相同的,前代王朝滅亡的教訓,有哪些值得當朝借鑑呢?這讓人難以理清。
而現實問題往往更為複雜,不像已經過去的歷史,隨著時間的推移,能夠全面認識,進而總結出一二三來。
現實可能與歷史相似,但與哪段歷史相似,多大程度上相似,都是難以拿捏的。簡言之,歷史教訓的功用有限,它們不能為解決現實問題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因此,最高統治集團,可能會忽視亡國的歷史教訓。犯了許多大忌,還不自知。亡國之際,腦瓜才清明起來,只是為時已晚。
【圖:秦始皇。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他幻想子孫萬世為帝王,可惜,二世而亡。】
4.末代君主多半在亡國前後,才真正重視危機,可為時已晚,只能徒喚奈何。王朝將亡的危言,極易觸動最高統治集團的敏感神經,觸犯忌諱,絕大多數人都不敢以亡國亂世比況當朝,這樣的後果是,統治集團內部的很多人都意識到了王朝的問題,但出於自保或者僥倖,不敢向最高統治集團上達。
王小波《花剌子模信使問題》,講的是絕對的權力,導致統治階層的中下層,不敢向最高統治者彙報壞訊息,只報告好訊息。如此以來,王朝的問題和弊端,大概等到非常嚴重時,最高統治集團才會意識到。
【王小波雜文集《沉默的大多數》,《花剌子模信使問題》收錄】
當深居禁城的最高統治集團也意識到亡國危機之時,恐怕已然病入膏肓,無藥可救矣。
有些統治者,比如南唐後主李煜,自知無法抗衡趙宋,內心極度絕望,一味苟且偷安,已然放棄了壯大自我,延續王朝命運的努力,喪鐘必然很快敲起。
5.統治集團並非鐵板一塊,未亡之前,不少人為滿足私慾,維持和擴大私利,一再損害王朝長遠利益,侵蝕王朝延續統治的根基,結果加速王朝的滅亡。多數王朝,都亡於自身,因統治階層內部日益腐朽,少人特權集團毫無節制地擴大私利,加劇了社會的不公,嚴重威脅中下層百姓的基本生存。失衡的社會生態,如果不能自我調節,重新恢復平衡的話。那麼,就會出現毀掉現有生態,重建新生態的大人物和集團。
6.新興王朝贏得了權力集團或者老百姓的擁護,舊王朝失去了統治的依靠和基礎,自然難以扭轉衰亡的命運。新興的權力集團,更容易把握時代脈搏,順應潮流。新興權力集團崛起後,中下層人們發現有這麼一個可能不錯的新選擇後,對舊王朝不足的忍受度降低,更容易反抗舊王朝的壓迫和剝削。上層的實力派,為了延續團體的利益,很快拋棄舊王朝,將希望和籌碼壓在新興權力集團上。舊王朝的統治者內部已經分化,堅守舊朝者,很難繼續維護統治了,滅亡將不可避免,喪鐘很快便會響起。
【圖:漢光武帝劉秀劇照。劉秀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成功的中興之主了。】
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說,“歷史給人們的唯一教訓是,人們從不汲取任何教訓。”其實,人們可能會汲取教訓,只是歷史教訓,並不能改變衰亡的宿命。衰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知衰亡不可避免,而變得虛無絕望,全無心肝,一無所忌,肆意妄為,草菅人命,殘忍踐踏人類逐步建立起來的文明。
回覆列表
不是不吸取教訓,凡是朝代,跟人一樣,是有壽命的,到一定時間,必然滅亡。吸取教訓,只能夠稍微延長壽命,歷朝歷代都這麼做了的,但並沒有因吸取教訓而不死。這是體制的歷史性決定的。要想超越體制的侷限性,需要對國家體制本質有真知灼見,並形成公知共識,最後完成體制構建。單純靠吸取教訓是片面的,侷限的,無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