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經典守望者

    這個問題非常好,可以說是直中要害。曾國藩的一生之中擁有了很多東西,包括權掌四省的兵馬大權,天京城破後的大量金銀,國喪期間私納的嬌娥美妾。但是作為一個傳統的儒家思想傳承人,名聲是他一生最為重視的東西。正如題目中所寫,家書本來應該是私人信件,但是曾國藩家書卻盡人皆知。這裡面自然有他沽名釣譽的成分,而且就從家書的內容上看來,也很有可能是曾國藩刻意要樹立自己的光輝形象而撰寫的,很可能有誇大和虛偽的成分在其中。

    筆者這麼說並不是對於曾國藩有反感,而是因為曾國藩在《曾國藩家書》中所體現出的精神高尚得近乎於虛偽,這與他在實際活動當中的所作所為大相徑庭,所以才有如此論斷。曾國藩抵抗太平天國,挽救大清於危亡之中,可以說是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但是,他的湘軍在戰爭中殺戮過多,以至於曾國藩有了曾剃頭的外號,就是形容他的軍隊像剃刀一樣,將過往途中的軍民殺得精光。而且,在天京破城之後,曾國藩在上奏清廷的奏疏中說公帑私庫空無一物,而地方上卻有傳言曾家兄弟以大量民船將財物運回老家,只是當時他手握重兵,朝廷無法深究罷了。

    同時,在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被俘後在獄中寫下數萬字的自述,全書無結尾。自述原稿卷末第74頁以後的內容部份被撕去,有傳言謂他在被囚期間曾經遊說曾國藩反清自立但未遂。據太平天國史專家羅爾綱考證,曾國藩為了邀功曾誇大和扭曲了很多史實,因害怕清政府的審訊而不等指示,擅自將李秀成殺害。李秀成的自述也在上報朝廷時,經過了曾國藩的刪減,原稿被曾國藩送至家鄉秘藏。從中可以看出,曾國藩也有人性自私的一面,而不是《曾國藩家書》中所描繪的聖人一樣的人物。《曾國藩家書》作為一本勸善驅惡,修身養性的書倒是可以探究一二,但不可以作為歷史材料加以完全相信。

  • 2 #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家書裡面的曾國藩勤奮好學、虛心向上、不好名、不好利、教子有方、持家有道、忠君愛國、孝順父母、愛護弟弟,是世間少有的“立功”“立德”“立言”的聖人。

    一、曾國藩的家書關於曾國藩的正面內容“從古帝王將相,無人不由自強自立做出;即為聖賢者,亦各有自立自強之道,故能獨立不俱,確乎不拔。餘往年在京,好與有大名大位者為仇,亦未始無挺然特立,不畏強禦之意。”做人要先自強。“人苟能自立志,則聖賢豪傑,何事不可為?何必藉助於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為孔孟,則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學,人誰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則雖日與堯舜禹湯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與於我哉?”曾國藩教育別人要想當聖賢豪傑,先要立志。“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穫,但問耕耘。”口氣真大,當不了聖賢,那就是禽獸。“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見識也。有恆, 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凡人做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恆,終身一無所成。 ”“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一個喜歡讀書的人,品格不會壞到哪去;一個品格好的人,一生的運氣不會差到哪去。” “堅其志,苦其心,勞其力,事無大小,必有所成。” “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剛自柔出,柔能克剛。 家勤則興,人勤則儉,永不貧賤。 ”“胸襟廣大,宜從“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際須看得平,功名之際須看得淡,庶幾胸懷日闊。”“古來豪傑,吾家祖父教人,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

    這些都只是《曾國藩家書》裡面的一些經典名句,說的特別好聽。

    二、但是實際的曾國藩是什麼樣子?《曾國藩奏摺》

    曾國藩上奏朝廷的各種奏摺,充斥著這位儈子手的殘忍。比如 “各營生擒逆匪一百三十四名,僅予梟首不足恨,概令剜目凌遲”、“殺之以祭壕頭堡陣亡將士,諸勇猶痛憾切齒,爭啖其肉”、 “生擒老賊二百二十一名。每生擒一賊,輒剖腸,剝皮掛樹,磔石,見者無不凜凜”等等,讀起來不覺讓人毛骨悚然。

    《曾國藩家書》 咸豐十一年(1861年)6月,曾國藩對自己的沅弟、季弟說過這樣的話:“既已帶兵,自以殺賊為志,何必以多殺人為悔?此賊之多擄多殺,流毒南紀,天父天兄之教,天燕天豫之官,雖使周孔生今,斷無不力謀誅滅之理。既謀誅滅,斷無以多殺為悔之理。幅巾歸農,弟果能遂此志,兄亦頗以為慰。特世變日新,吾輩之出,幾若不克自主,冥冥中似有維持之者。”

    “自以殺賊為志,何必以多殺人為悔”這句話成功的闡釋了何為“一將功成萬骨枯”,何為“勝利者腳下鋪滿了失敗者的屍骨”的血色涵義。

    《能靜居日記》

    趙烈文曾為曾國藩的幕僚之一,他寫的《能靜居日記》是瞭解曾國藩與湘軍的第一手客觀史料。 他記載過曾國藩指揮過湘軍進行的大規模屠城有三次:1)咸豐八年(1959年)4月,湘軍攻破九江,李續賓血洗九江,屠殺九江城中二萬餘人;2)咸豐十一年(1961年)8月,湘軍攻破安慶,屠殺數萬軍民;3)同治三年(1964年)5月,曾國藩曾國荃率領湘軍吉字營攻破太平天國大本營——天京,這次屠城史無前例,慘烈程度不忍卒讀。

    “逆目張朝爵、葉矮子不知下落,陳某、吳某皆死,殺賊凡一萬餘人,男子髫趾以上皆死,各偽官眷屬婦女自盡者數十人,餘婦女萬餘俱為兵掠出。房屋賊俱未毀,金銀衣物之富,不可勝計,兵士有一人得金七百兩者。城中凡可取之物,掃地而盡,不可取者皆毀之。” “計是役前後陣誅賊不計外,其夏間鮑軍門攻破援賊劉瑲林,降者四千餘,疑其內應,盡殺之。” “自四月至今,城外各賊營,陸續來降亦皆戮死,又八千餘人。” “今城陷復殺賊及萬,共死三萬餘人。軍興以來,盪滌未有如是之酷者矣。” “聞收城之日,五鼓攻陷,殺戮至辰已,時城中昏昧,行路尚須用燭,至今陰慘之氣,猶凝結不散,屍腐穢臭,不可向邇。”

    這些記載,字字句句都是鮮血鑄成的,曾國藩在天京屠殺了至少10萬餘人,足以說明曾國藩的決絕狠厲,也體現了湘軍的本質,因為湘軍本來就施行的是以戰養戰策略,湘軍的軍費、官兵的私財基本都是從百姓的搶掠中獲得的,所以屠城和搶劫是湘軍的本性決定的,而一支軍隊的性格與精神與這隻軍隊的首位軍事統帥有很大的關係,所以湘軍的本性很多都是曾國藩個人思想及行動的體現與表達。

    而事實上,曾國藩認為屠城只是小事耳,為大事者,不拘小節。

    處理天津教案

    從鴉片戰爭爆發以來,隨著中國的港口被迫開放,外國傳教士在中國可以自由傳教,自由建教堂。 但是因為太平天國運動很多借用西洋教義,西洋人在中國有法外特權,很多中國奸猾之徒為了躲避法律而成為教徒,加上教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很多互相牴觸的地方,導致清王朝不管是統治階級的保守派、洋務派還是底層民眾,對傳教士和中國教民特別厭惡。 隨著傳教規模的擴充套件,中國的反教會案件日益增多。比如江西南昌教案、湖南湘潭教案、臺灣台南教案、安徽蕪湖教案,其中最著名的要屬於曾國藩辦理的天津教案。 同治九年,有人傳聞有中國教民迷拐幼童,然後傳出教堂挖眼剖心的傳聞。 後有人捉拿用藥迷拐幼孩的罪犯武蘭珍到官府,審訊時牽涉到法國教會的中國教民王三,於是民情激盪。後法國領事豐大業、傳教士謝福音要求面見武蘭珍。教堂外面、圍觀天津百姓與教堂之教士、教民發生口角毆打,此時法國領事豐大業持槍進入三口通商衙門,並在衙門內放槍。豐大業情急之下向天津知縣劉傑開槍,雖未命中劉傑,卻傷到了劉傑的僕人。這一下局勢徹底失去控制,群情激盪的天津百姓扯毀法國國旗,打死豐大業在內的法華人九名、俄華人三名、比利時人兩名,美國英華人各一名,另有無名屍十具,毀壞法國公館一處、仁慈堂一處、洋行一處、英國講書堂四處、美國講書堂兩處,造成了震驚國內外的“天津教案”。

    而曾國藩一味迎合西方列強,一心委曲求全,保全所謂的“和局”。

    因為怕得罪法國,對於天津教案中豐大業開槍傷人這件事,明明是法華人的錯在先,而曾國藩作為清政府總代表,不敢義正言辭的向法國抗議,向全世界宣告,卻一味的強調是教堂蒙受了所謂的“不白之冤”;王三、安三、王三紀等人的供詞已經牽涉到了教堂卻不敢深究;懲辦“天津教案”的百姓的時候,他甚至問法華人需要殺多少人才能“如數辦到後,和局便可定否? 在曾國藩殺得16位天津百姓裡面,他自知有的證據不足,但是為了所謂的大局,所謂的”和局“,而將他們判決極刑。

    曾國藩對西方列強如此軟弱屈服的態度,與他屠殺農民起義軍的強硬剛強的態度完全相反,足以說明曾國藩的偽善性。

    三、總結

    曾國藩首先是政客,而且特別愛好名聲,所以他需要為自己樹立一個高大上的人設。而著書是最好的選擇。

    曾國藩家書不僅僅是給親朋好友看的,還是給世人看的。

  • 3 # 月夜羽夕

      1844年,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天平天國運動爆發,當時的清朝已經搖搖欲墜,天平天國再衝擊一下,整個清朝差點就支援不住了,幸虧有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站出來,幫助清朝渡過難關,但這三人都是漢臣,從某種角度來說,或許他們還要感謝洪秀全,如果沒有太平天國運動,他們也不可能在晚清時期崛起。

      

      因為太平天國對晚清的打擊太大,慈禧不得不放棄了諸多"祖制",不再只任用八旗兵,當時的八旗子弟有些連馬都不會騎了,更別說打仗,於是曾國藩招募了"湘勇",專門用來對付太平天國,在曾國藩的反撲之下,太平軍果然一蹶不振,很快被消滅了。

      湘軍是曾國藩以朝廷名義招募的,按理說應該屬於朝廷的力量,但曾國藩原本就是湖南人,跟士兵們有一層老鄉關係,而當初為了抵禦太平軍,慈禧也答應這支軍隊不用聽從朝廷指揮,這樣一來湘軍就完全屬於曾國藩的個兒力量了,當他滅掉太平軍後,曾國藩的勢力如日中天,有功高震主之嫌,竟成了清朝的隱患。

      

      當時就有人勸曾國藩造反,畢竟他是漢人,而且天下原本就該屬於漢人的,清朝是異族入侵,當時李鴻章都勸曾國藩造反稱帝,按照他當時的號召力,雖不說一呼百應,但至少能引起漢人的積極反應,滅了清朝自己當皇帝應該不難,可曾國藩卻沒這樣做。

      慈禧雖然心狠手辣,但對於玩政治也有些手段,她已經看出曾國藩有不臣之心,但苦於沒有證據,不能直接殺了他,更何況當時清朝還有捻軍為平,兔子還沒死光,又怎麼能殺掉獵狗呢,慈禧只好讓曾國藩繼續去打捻軍,曾國藩也是政治場的老手,他知道捻軍被消滅完的時候,也就是慈禧對他下手的時候。

      

      所以後來曾國藩跟捻軍交戰死後,總是不進不退,雖然沒有被打敗,但也沒用太大的勝利,其實曾國藩是在養寇自重,然而曾國藩雖然是漢人,但他確實沒有反清的想法,為了讓慈禧瞭解自己的心思,於是他就開始寫家書了,在家書裡面講述了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告訴家人該如此做人,如何做一個忠心的臣子,如果報效朝廷等等。

      按理說家書是很私人的信件,為什麼曾國藩的家書搞得全天下都知道了,其實這是他故意的,曾國藩想用這種方法,向慈禧傳達自己對清朝的態度,果然曾國藩的家書傳得人人都知道了,慈禧自然也知道了,她沒見曾國藩有反清的意圖,最終沒對他下手,1872年曾國藩去世,壽終正寢,活了61歲。

      

      曾國藩為了向朝廷表明心跡,把自己的家書宣揚開來,其實這也是他一生做人處事的準則,為後人留下一份思想隗寶,恐怕連慈禧甚至曾國藩自己都沒料到,如今《曾國藩家訓》已被整理成書籍了,讀過的人都受益匪淺,你讀過了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中念不下去能去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