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影咖影視
-
2 # 老鷹航空
每一場長期的、艱苦的戰爭,都會誕生出一些“腦洞”大開式的武器裝備,這些裝備要麼是基於一種還不成熟的新技術,要麼是在現有技術上的一種“野蠻式”的創新而來。
一戰時期的巴黎大炮明顯屬於第二種情況。
巴黎大炮是一門用來遠端攻堅支援作戰的超大口徑火炮,為了實現近130km的遠距離射程,當時德國想到的工程方法就是用一根210mm口徑的炮管插入到一根380mm炮管內,拼接而成一門210mm的遠端火炮。其炮管長度達到驚人的36m,在實戰過程中,為了確保如此長的炮管不發生彈性變形,還在炮管外部額外設立的加強支架,以確保強度。
這種火炮採用列車軌道式機動,由後方抵達前線預定射擊陣地之後,再行組裝,進行射擊準備。由於射程較遠,當時又沒有現在的火控雷達進行校準,這玩意的射擊精度就很差了,加上生產極其複雜,總共不過生產了7門。一戰時期巴黎大炮向巴黎射擊出了300發炮彈,只有一半打到市區,其餘全部都是在郊區,殺傷效果也很一般。
所以,這玩意,本質上應該屬於心理戰的裝備,實戰性還是差得多。遠端火力打擊,在一戰時期也是一種夢想般的嘗試探索,二戰之後就找到了遠端火力的實際解決方法,這就是遠端戰略轟炸機,B-29/17就是最好的典範,效果要遠遠超過這種巴黎大炮。
這個問題就回答到這裡吧。
-
3 # 國平軍史
當初稱威廉大炮,因為轟擊巴黎而聞名,所以又稱為巴黎大炮,由德國老牌軍工克虜伯公司研發,口徑210毫米,身管長達36米,其最大射程超過130公里。
倘若把巴黎大炮的炮身豎立起來,其炮口竟然超過10層高樓的樓頂,屬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具傳奇色彩的明星武器。
為了支撐細長的炮管,不至於因為自身重量而彎曲,在整段炮身都加裝了輔助支架;每枚炮彈重達125公斤,飛行高度可達40公里,到了同溫層高度,稀薄的空氣能阻力減小,從而提高炮彈的射程。
1918年3月23日至8月9日,3門巴黎大炮從不同位置,向巴黎共發射了300多發炮彈,其中只有180發落在市區,其餘的落在了郊外,造成200多人死亡、600多人受傷。
事實上,巴黎大炮創造的戰績,與其龐大的火炮威力不成正比,更多的是帶給法華人心理震懾作用。
其實,210毫米的口徑,只是重型巡洋艦艦炮的口徑而已,只是身管特別長,達到了史無前例的36米,故射程也高達130公里,是重型巡洋艦同類口徑艦炮所遠遠達不到的。
但其爆炸威力事實上也同等於同口徑的重型巡洋艦艦炮,由於射程遠,導致精準射擊根本不可能,所以德軍射向巴黎市區的炮彈,有許多都偏離了目標,都打到郊外去了,故殺傷力降低了許多,並未達成作戰目標。
-
4 # 欣偉論兵
先回答您的附加問題:效能和戰績。
口徑:210mm入役:1918年炮管長:36.1m炮彈重:120~126kg系統重:375噸(炮身加炮膛重125噸)最大射程:131km(設計時推算的理論值是120km,備註:全射程需要180kg的推進火藥)生產數量:7門製造廠商:克虜伯戰績:1918年3月23日至8月9日,3門“巴黎大炮”從不同位置向巴黎共發射了300多發炮彈,其中只有180發落在市區,其餘的落在了郊外,造成200多人死亡、600多人受傷。
接著回答: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一戰時期是炮兵大發展的時代,誕生了各種火炮,甚至還誕生了坦克。從巴黎大炮只打了區區300枚炮彈來看,估計當時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力。而且,當時炮彈打入巴黎之後,法國方面宣傳的是空襲,因此當時造成民眾的心理恐慌也不大。所以巴黎大炮,在我看來,確實是一戰炮兵發展的一個頂峰,但是,也只是立足於當時的技術水平下不顧一切的堆積而已。
第一,這個炮的炮管極長(36米),為了保證炮管不變形,用了搭橋和大管套小管的辦法保持炮管的直度。這不是技術的提升,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超長炮管需要的是材料和冶煉技術的飛躍,巴黎大炮沒有達到。因此,技術上不能說在當時全面領先,只能說是辦法上非常有新意。
第二,由於炮管長度如此的大,射擊時的震動、瞄準技術不能解決,造成巴黎大炮成了霰彈炮。從300枚炮彈只有180枚命中市區的戰果來看,偏離度很大,所以,巴黎大炮在射擊技術上還也是沒有突破的。
第三,火藥技術同樣也是沒有突破。180KG的火藥推動120KG的炮彈,火藥上應該還是當時普遍的火藥水平。
我們再看看當時其他火炮:
1、在1909年德國秘密研製出一種巨型臼炮,並以菲利茨母親的名字命名,稱為“大貝爾塔”炮(也有翻譯為大白莎)。這種,炮身連同炮車重達120 噸,能將近1 噸重的炮彈發射至14.5 千米之外的目標。每發炮彈用掉的發射藥近200 千克重,需要200 多名炮手。這其實也是牛掰炮,一噸重的炮彈啊。這炮是攻城的一把好手,在德軍攻克列日堡壘的戰鬥中發揮極大作用。
2、斯柯達M16型420mm超重型榴彈炮 資料沒找到,反正很屌。
斯柯達巨炮,光炮管就要一臺拖拉機來拉。
一戰是冷兵器向熱兵器時代遞進後的第一場大戰。火炮是這個時期戰爭的靈魂。而德國在火炮方面無疑是最優秀的。巴黎大炮和大貝爾塔炮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是巴黎大炮明顯走偏了,後期沒有主流國家再發展此類炮火。但是大貝爾塔炮代表的巨型臼炮倒是一直使用到上個世紀末期。
-
5 # 戰略論
“巴黎大炮”又叫作“威廉皇帝炮”,是一戰德國克虜伯製造的當時最大的火炮,該炮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將95千克的炮彈打到130千米的距離,這意味著德軍可以在己方戰線之內就可以炮擊法國的首都巴黎。
該炮重達256噸,炮管口徑達210毫米,操作這門炮需要80名士兵,其炮管長度達到了驚人的37米。由於炮彈的初速度非常高,對炮管的內壁磨損的非常厲害,所以巴黎大炮的炮彈都是按順序編號的,每一發都比上一發的直徑大,最後的炮彈口徑將達到240毫米。
該炮在1918年3月到8月,一共發射了367 枚炮彈,一半都落在了城市的邊緣,造成了法國平民256人死亡,620人受傷,其造成的損失非常輕微,但是它對法國民眾造成的心理上的影響是巨大的。
該炮最大的一次戰果就是在3月底一枚炮彈直接命中了巴黎附近的一所教堂的屋頂,導致100人喪生,由於不知道炮彈是從哪裡打來的,所以造成了非常大的恐慌。
-
6 # 王司徒軍武百科
巴黎大炮,真名應該叫“威廉大炮”,以威廉二世命名。看起來德華人寄予了很大期望,然而它就是個應急的拼裝渣渣,主要起到戰略威懾作用,戰術效能很差。
這門大炮最開始設計目的是想“發射能越過英吉利海峽的大炮干擾英華人運兵”。英吉利海峽最寬處約240公里,最狹窄的加萊(二戰盟軍曾經拼命忽悠隆美爾要登陸的地方)多佛爾海峽只有30多公里,所以如果不考慮戰略程序和英國內陸城市距離的話,這招還真有點用。
不過戰爭進行到後期,德國已經不指望打英華人主意了,威廉大炮從一開始設計就瞄準了德國邊境到法國的目標。又因為威力實在一般,精度較差,為了戰略威懾,它的轟炸目標被定在了巴黎。
所以威廉大炮最早的設計標準是100公里,可隨著德軍的後撤,大炮又被軍方要求增加了20公里射程。克虜伯倒也沒動太大心思,發射藥增加,壽命縮減,略微增加炮管的長度便是了。可以說巴黎大炮一開始就有應急和實驗性質。
巴黎大炮的基礎是一門L52-5海軍355mm艦炮,再用3根210mm的炮管連線後插入形成超長的倍徑,所以火炮能打到很遠,射高達到40公里的同溫層。只是口徑太小,射速太緩慢。
口徑210mm,身管36米,射程131公里。這就是巴黎大炮,一款能效比極低的武器。德軍用3 門巴黎大炮,花了小半年時間炮擊巴黎,打了343發炮彈,炸死200人。
這種悲催的殺傷力完全源於巴黎大炮那同樣悲催的精度,即便經過嚴格的計算和調整,德軍把每一炮都打得認真無比,巴黎大炮300發210mm炮彈中,也只有180發左右勉強落進巴黎市內,其餘的都砸到荒郊野外了。
因為裝藥達到了誇張到180公斤,巴黎大炮需要承受極高的膛壓和膛內運動,燃氣燒蝕與膛線機械磨損極為嚴重。
一般打出50發,整個炮管就已經不行了,裡面佈滿火藥殘渣和炮彈的掛銅。克虜伯公司索性將這些套接起來的炮管拆下,將磨損嚴重的內壁清理,再使用機器進行擴膛處理,重新銑出新的膛線,因此巴黎大炮的口徑在每次修整後都會擴大,最大的炮管被銑成了260mm。
這麼大的內膛差異,巴黎大炮自然是一炮不如一炮,越打到後面越不經用。巴黎人民也習慣了嚇不住了,該吃吃該喝喝,紅酒蝸牛鵝肝醬,再開個盤口算算德華人幾號炮擊,炮彈炸那條街哪條路…所幸第一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德華人在溜回去前留著那些炸藥和炮彈也發不了財,就當是聽個響也好。
巴黎大炮最大的一次傷亡是炮轟初期(那個時候炮沒磨禿相對還算準)對巴黎第四區聖熱爾瓦大教堂的轟炸,好險就炸中區政府。1918年3月29日,這個巴黎最古老教堂的人們正在做週五的禱告,顆炮彈好死不死落進了教堂,造成教堂嚴重損毀,直接導致91人死亡(一說88人),100人受傷。大部分人是教民和婦女兒童。當時德華人使用巴黎大炮進行了連續射擊,每隔15-20分鐘就會落下一枚炮彈。
當時的法華人百思不得其解,只得告訴民眾:“該死的德國飛機從高空越境投彈,轟炸了巴黎”。但不久後法華人透過前線的情報人員瞭解到“德國在邊境森林裡修了一條鐵路”,經過多次對德國俘虜審訊,再加上對炮彈碎片的分析,法華人終於確認到有一門超級大炮在轟炸自己。可因為距離實在太遠,德華人又重兵佈防,所以也真的不好拿巴黎大炮怎麼辦。
法國政府也不是傻子,透過廣播不斷宣揚這是德華人的高空轟炸,並封鎖了炮擊的損失。反正大家歌照唱舞照跳,這破炸彈好半天才響一下不是?
只是巴黎的市民也不傻,那年代的飛機能飛多高騙誰呢?在德國間諜的煽呼下,一時謠言四起,甚至巴黎人很恐慌“德華人是不是打到巴黎外面了?”、“德國的飛艇在雲層背後傾瀉炸彈。”、“巴黎郊外有德華人的秘密武器”!
豈不知這個時候德國與蘇聯玩了幾仗,剛剛簽訂《佈列斯特和約》,大家眼光都瞄到才成立的蘇聯身上了,俄國鬧革命,割肉退出大戰的事情讓誰都沒心情顧這邊了。
在持續射擊幾個月後,巴黎大炮越打越不像話,三門炮在最後都被廢棄,它們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從部署到摧毀,總共用了140天。
總共800人的傷亡,對一場世界戰爭來說實在太微不足道,因此巴黎大炮雖然造成了一時的恐慌,當人們適應和了解後,也就不足為懼了。德華人後來匆匆的將兩門大炮運回,丟進克虜伯的熔爐裡毀掉,連設計圖紙也消失了,直到40年後才有些資料被找到。
也有一種說法,“威廉大炮”的名字並不是為了沾威廉二世的榮光,而是為了在情報上迷惑敵人,採用了出生在德國的著名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的名頭,這位科學家一生都在瘋狂的迷戀望遠鏡,他曾經制造了不少架向天空的“大炮”;巴黎大炮某些地方真的很像個天文望遠鏡,也許這與英國那坑蒙人的“水櫃”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大家認為呢?
回覆列表
巴黎大炮最大射程:131km,是一門超射程炮,起初命名為“威廉大炮”,後因為炮擊巴黎而聞名,故得名“巴黎大炮”。該大炮口徑長210毫米,身管長36米,其炮身豎起來要超過10層高樓的樓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