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歸去來兮Roc

    這個問題問的好!商周時期是中華文明從啟蒙走向壯大的時期,對中國的人文特質影響深遠。可以將商周兩朝分為四個時期。

    商朝前期:自商湯伐桀至盤庚遷殷

    商朝前期政局較為混亂,原因是採用“父子相傳”和“兄終弟及”相結合的繼承製度,這兩種制度的混用讓許多野心家躍躍欲試,國都因此也被遷徙了6次。

    夏朝是從氏族公社往奴隸制演變的轉型期,經濟上農牧不分,政治上是城邦制。商代夏之後沿用了夏朝的制度,但階級分化更為明顯,逐步完善了奴隸制。文化上商人尊玄鳥,信鬼神,好占卜,其核心是祖先崇拜。

    殷商時期:自盤庚遷殷至武王伐紂

    盤庚遷殷後政局穩定,促進了經濟發展,為武丁中興打下了基礎。武丁時期商朝到達極盛,政治清明、兵力強盛。由於青銅器是貴族和祭祀專用器物,所以這個時期青銅工藝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著名的司母戊鼎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另外,目前發掘到最早的甲骨文也是出自這個時代。

    這個時期由於疆域遼闊,故商王室經常分封有功之臣,同時王室與個城邦、方國聯姻,形成了以君臣和姻親為紐帶的統一國家。可以說殷商時期是中國奴隸制的頂峰。

    西周時期:自武王伐紂至犬戎殺幽王

    西周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武王伐紂後建立了周朝,後周公旦輔政,開拓了歷史上的第一個盛世:成康盛世。周公旦採取了“明德慎罰”的治國思想,這是儒家思想的源頭,開啟了華人的理性。同時,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等重要的制度培養了中國的人文理念。

    宗法制:明確了以長子為大宗,其餘子嗣為小宗,各宗繼續分化大小宗;天下以天子為大宗,各諸侯為小宗,如同樹幹和樹枝一般將眾多宗族聯絡在一起。這種制度一直延續到現在,一般情況下家族族譜是儲存在大宗的嫡長子一脈,三千多年未變。

    分封制:在宗法制的基礎上,將各同姓諸侯分封到全國各地,代天子行使管轄權。從此之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從形式上和法統上確定了國家的統一。這種統一觀深入華人的血脈,一直延續至今。

    禮樂制:將貴族和平民分化等級,規定每一等級的禮儀和樂制,強化等級觀念,維持階級秩序。時至今日,雖然貴族已經沒有了,但華人依然注重禮節,依然有尊卑觀念。

    周朝透過這三種制度的相輔相成,將家與國、禮與德聯絡在一起,構成了完整的統治體系,相比較夏商兩朝是一個巨大的飛躍。另一個方面,周取代商是“小邦克大邑”,人多勢眾的商被小國寡民的周所代替。周人認為是周人修文德獲得天命,而商人熱衷占卜,迷信鬼神,妄猜天意,最終導致滅國。因此周人重德治,對鬼神是敬而遠之。這是商人與周人的最大不同。

    東周時期:自平王遷洛邑至秦滅東周

    東周分春秋、戰國兩個時期,以三家分晉為轉折點。這是中國的社會制度轉變的時期,同時鐵器的使用大為推廣。

    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5年)是中國文化大發展的時期,實現了由原始宗教迷信向人本主義的理性轉變。與此同時,周天子及諸侯政治權威不斷下降,官學經典逐步走入民間,啟發了民智,引起了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在此期間誕生了法家、道家、儒家、兵家、墨家等學術流派,因此又被稱為“諸子百家”時代。

    戰國時期(前475年-前256年)是中國的思想、學術、科技、軍事以及政治發展的黃金時期。由於群雄並起,圖強求存的各諸侯國展開了許多舉世聞名的變法和改革。透過不斷的兼併戰爭,逐步孕育了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社會,成為了後世中國的樣本。同時由於鐵器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進步,擴大了社會化分工,加快了城市興起。

    綜上所述,商朝是走向奴隸制頂峰的時代,崇尚原始宗教迷信而缺乏人本理性。而周朝是個具有人文光輝的,大一統的時代,是開啟中華民族智慧的時代。如果拿小孩子來比喻的話,商朝是三到六歲的狀態,周朝可以說是六到十歲,隨即將步入青春期躁動的秦漢時代。

  • 2 # 沅汰

    商文化和周文化的最大的不同是風格的區別:商文化是帶著血性的獰厲;周文化是溫情脈脈的和諧。

    商人與東夷關係密切,入主中原建立王朝,自稱大邑商。商王朝在中原核心王朝之外被林立的方國包括,再遠還有羌、蜀。這些方國並不從屬於商王朝,時而歸附又時而脫離,商王從法理上說對方國沒有約束權。在商代,很多事情沒有形成制度,還處在從部落聯盟向真正的王朝統治過度的階段。

    周人來自於西土,先祖后稷善於農耕,因為太王古公亶父率領族眾遷居到岐山周原,這片在水系之中而土地又非常適合耕種的棲居地正好讓周人發揮了自己的長處。周王朝建立之後採用了分封制,周公又制禮作樂把周王朝的統治具象化。這樣從法理上說被分封的諸侯國是從屬於周王朝中央王權統治的。周朝是一個訂立制度的時代,明確規定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形成宗法制,國本問題得到解決,對於一個王朝的安定非常有好處。

    商王朝和周王朝的兩種文化對比可以分別以文字、器物、祭祀來看。

    商代的代表性文字是甲骨文,殷商甲骨文的內容絕大部分都是卜辭。從這些卜辭內容來看,商人對於自然界及社會的認知還不夠完善,因此商人重巫覡。因此商代的統治王權和神權是互動的。

    周代的代表性文字是金文,西周金文的內容很多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記錄了周代的事件和典故。一個正在制度化的王朝,君權得到加強,神權已經沒落了。

    商周兩代都是青銅文明最燦爛的時期,兩個時代都遺留了不少傳世青銅器。商代的青銅器帶著原始的猙獰感,比如虎食人卣,作冊般黿,鴞尊等。周代的青銅器最有代表性的器型就是“壺”,方壺、圓壺,看起來端莊而理性。

    商周兩代也都愛祭祀。商代的祭祀雖然頻繁而應用廣泛,但實際上沒有什麼太多花樣,幾乎每次都有殺祭。周代的祭祀則完全被納入禮的制度,成為王權下的統治方式之一。祭天等象徵著王權天授,祭祀種類多:祭天地、祭祖、對死者之祭……無一不是希望透過祭祀達到讓人各安其位的穩定。

    商文化和周文化雖不同,但也屬於前後傳承,有繼承也有發展。

  • 3 # 楊朱學派

    周朝文化與商朝文化有很大不同。

    一、商王朝的文化。

    1、商朝有人殉傳統。人殉不但是奴隸陪葬。而是貴族陪葬。

    2、商王朝嗜酒如命。商朝考古發現最多的,就是酒器。

    3、商紂王雖然壞。但被過分誇大了。他作的惡,都是商朝的不良傳統導致。商紂王一生殺的無辜之人。大多是醉酒之後,酒後亂性所謂。酒醒後大臣罵他無道。他又殺了幾個大臣。漢武帝所殺的無辜之人,是商紂王的萬倍。

    所謂唯天命不常。對於商朝,不僅僅是要誅殺紂王。而是要推翻這個王朝。

    武王伐紂,消滅商朝。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王朝。

    周王朝的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禮樂制度都是由周公制定。

    二、周朝文化。

    周王朝有先進的民主、憲政的政治制度。

    1、執政者忠於人民。

    《左傳·桓公六年》有曰:“所謂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又曰:“民者,神之主。聖王先成與民而後致力於神。”

    2、人與人相對平等,人民沒有絲毫奴性。 《左傳·宣公二年》記載:鄭國大舉伐宋,華元帥軍抵抗。在戰前,華元賞賜羊肉給將士,但遺忘了為其駕馭的車伕,車伕便在大棘之戰中,駕著戰車直奔鄭軍之中,導致主帥華元被俘,宋國大敗。之後宋國以兵車百乘將其贖回。 不久,宋國築城,華元任工程總監。築城的役夫見華元巡視工地,便作歌吟唱,以諷刺他兵敗被俘。由於華元隨從人少,寡不敵眾,只得離去。 華元身為宋國六卿之首,著名政治家。歷事昭公、文公、共公、平公四君。長期任右師,執掌國政。且身兼築城總指揮。卻被役夫嘲笑、譏諷。 這說明周王朝人與人之間相對平等。人民沒有絲毫奴性,役夫當面譏諷卿大夫、國君十分正常。

    3、人民言論自由,有批評議論政治的權利 。

    《詩經》的成書得益於周王朝的采詩制度。目的是“觀民風,知得失,自考正。”側面反映了周王朝言論自由,支援人民批判和議論政治。這與《左傳》中子產不毀鄉校互為印證: 鄉校是先秦時期,人民休息和議政之所。子產執政時,鄭人常聚集鄉校,謗子產之政。然明建議毀掉鄉校。子產卻認為,鄉校是人民休息,議論政治之所,“民所善者,吾則行知;民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何以毀之?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不如吾聞而藥治之。” 仲尼曰:“以是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 由此可知,無論是子產,還是孔子,都是反對專制獨裁,支援言論自由,支援人民批評和議論政治的。

    周王朝的政治制度,源自其先進的思想。

    立法為民——奉法以利民。

    疑罪從無——大辟,疑,赦。五刑,疑,赦。

    司法獨立——君主不得鉗制刑獄。 疑罪從無——父子兄弟,罪不相及。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王朝。第一是周王朝,第二是隋朝。

  • 4 # 世界史圖鑑

    商朝在最後的270多年時間定都於殷,即今河南安陽。此時,為商後期,我們確知的商文字記錄是1899年殷墟的發掘。殷墟出土了諸多器物,其中便有刻有文字的龜甲與獸骨,差不多都是占卜用的,是王室的儲存檔案。商人一般依靠其預測吉凶,記載商人對戰事、天氣、事物發展的內容。商人以農業為主,絲織業發達,當時已有酒的存在。畜牧業異常發達,至遲在商朝末年就已經利用象作戰。

    青銅工藝高超,精美絕倫。商人的兵器及工具大部分已用銅製,但也有一部分仍用石或骨角制。殷墟遺物中有銅製的戈頭、矛頭、瞿、箭鏃、錛、小刀、針;石制的矛頭、槍頭、箭鏃、刀、斧、粟鑿;牛角或鹿角制的矛頭、箭鏃和骨錐。關於商人的居室,我們也有一些推想的根據。在殷墟曾發現版築的遺蹟,那是房屋的基址。

    商人的交通用具,有牛、馬、牛馬或象駕的車。除普通的車外,又有兵車,其形式大略是輿作半圓形,由後升降,一轅駕四馬,兩服兩驂,與後來周朝的兵車無多差異;這是從殷墟發現的銅質車飾推知的。據卜辭的記載,商人出征有時遠行至三四十日。

    商人是普遍地聚族而居的,而且每族自成為一社會的單位。每族有一名號,即所謂“氏”。所以後來商朝亡後,新朝把商遺民分派給新封的諸侯都是整族整族地分派的,例如以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六族分給魯國;以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飢氏、終葵氏七族分給衛國。

    兩者前後相接,一脈相承而又各自發展

  • 5 # 道易心成

    商朝與周朝文化,最大的不同,是對鬼神的態度,商朝尊神敬鬼,也可以說怕鬼神,周朝把尊神敬鬼扔到了一邊。

    殷商文明,尊神敬鬼是一切活動的基礎,而周公宣傳遵守道德倫理,並將四時之學確定為大學之道,讓人們透過向大自然學習,向一切自然現象學習,來認識世界,並進一步將尊神敬鬼放在了一邊。

    尊神敬鬼,源於夏,興於商,而在夏商之前,人們推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推崇蓍草之法得吉凶,推崇觀星望氣,推行四時五行,而這些,都是發生在距今5300年前。

    也就是說,在距今3000年前,周公直接跳過了2300年的時間,將思想嫁接到了距今5300年前,將夏商的思想文化直接繞了開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2年11月11日出生的孩子取什麼名字好!父親姓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