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戰略論
-
2 # DDG的老船塢
德意志級裝甲艦可以說是螺螄殼裡做道場的典型,凡爾賽和約嚴格限制了德國海軍的規模,並且規定用於替換六艘現有老式前無畏戰列艦的戰艦,其排水量不得超過10000英噸(10160公噸),但是在火炮口徑,防護和航速上並未多加限制,而之後的華盛頓海軍條約也只是對德國替換老式戰艦的程序加以限制,而對於替換老式前無畏戰列艦的萬噸級戰艦的火炮口徑僅僅要求其遵從條約對戰列艦主炮口徑的限制而已。
1924年德國開始了萬噸新艦的設計工作,此時德國軍隊的主要假想敵是法國支援下的波蘭,在這種情況下,德國海軍的主要任務是在波羅的海壓制波蘭海軍並擊退來援的法國艦隊,而新艦的設計也必須考慮到任務,設計初期德意志級有多種設計方案,一種是裝備20.5cm主炮,航速35節的典型萬噸巡洋艦,這也是首先被槍斃的方案,其次是航速只有22節,但是裝備4門38cm重炮和重灌甲的海防艦方案,另有3個同樣裝備30.5cm主炮,但是防護和動力方案各不相同的方案,最終,38cm主炮的重甲海防艦方案由於航速太低,用途過於單一的原因也被放棄,最終在30.5cm主炮方案基礎上,更換28cm主炮(這個更換主要是政治原因,28cm不像30.5cm政治刺激性那麼大),而在防護,航速和航程上,除了波羅的海海防艦之外,更多考慮了一旦英國也捲入衝突,該級艦需要擔負襲擊艦任務。
最終德意志級的總體效能而言,基本算是可以滿足德國海軍對它的要求,6門28cm主炮的火力足以壓制弱小的波蘭海軍,在岸基兵力掩護下也能跟法國遠征艦隊比劃比劃,防護雖然只有條約巡洋艦的較低標準(海軍上將斯佩伯爵號能達到條約巡洋艦的較高標準),但是勉強也能湊合,26節航速不能算快,但是跑贏當時的英法美戰列艦還算是問題不大,28cm主炮也足以壓制高速的條約巡洋艦,只有英國的三艘戰巡能夠達到全面碾壓的效果,可以說基本做到了打的贏我的跑不過我,跑得過我的打不贏我的襲擊艦效果,而採用高效率柴油主機10000海里@20節的航程對於襲擊艦任務也是非常有利的。
然而真的到了二戰爆發,海軍航空兵的迅猛發展使得水面襲擊艦的生存能力越來越差,德意志級雖然在戰爭初期活躍一時,但是隨著盟軍海軍航空兵和護航力量加強,德國水面襲擊艦的生存空間也越來越小,德意志級剩餘兩艦在戰爭後期除了在波羅的海進行一些對岸火力支援之外,基本也是宅在家裡了……
-
3 # 浩漢防務論壇
20世紀30年代初德國的經濟有所好轉,並在英德海軍協定下開始了新一代的海軍軍備擴張計劃。由於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德國再也沒有建造萬噸級的大型水面艦艇。為此德國選擇了較為平滑的大型裝甲艦建造方案來過渡德國大型戰列艦的建造計劃,最後的結果就是德意志級裝甲艦。相比同時期的巡洋艦,德意志級裝甲艦更像是一款袖珍戰列艦。283毫米的火炮讓德意志級裝甲艦具備了在近距離與敵方大型戰列艦的對抗能力,效能和同時期的重巡洋艦相比可以說有大幅進步,總體來說德意志級是一款非常有設計特點的德系破襲火炮艦艇。
德意志級裝甲艦的主要敵人是當時法國正在建造的敦刻爾克級戰列艦,但事實上,只擁有六門283毫米火炮的德意志級裝甲艦完全不是法國敦刻爾克級戰列艦的對手,在理論的交戰範圍內,德意志級裝甲艦雖然具備對抗的能力,但一般很難獲得最終的勝利,雖然德意志級裝甲艦號稱是重巡洋艦的殺手,但只要2到3艘重巡洋艦同時圍剿德意志級裝甲艦,德意志級裝甲艦正面臨多目標時的乏力就會體現出來。
雙炮塔的設計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德意志級裝甲艦的作戰能力,這對於長時間在海外獨自作戰的德意志級裝甲艦無疑是致命的。德意志級裝甲艦的主要作用是在英國海軍對德海軍實施戰略封鎖的時候承擔破襲艦來最大限度的打擊英國的海上補給線,但在現實當中,德意志級裝甲艦卻不適合執行這一任務,打不過戰列艦,跑不過成群的重巡洋艦,使得德意志級裝甲艦在實際應用中十分雞肋。
-
4 # 諸葛小徹
二戰之前德國海軍根據自己的需求,建造了不少的軍艦,雖然總體的實力無法和對手英國海軍和波蘭、法國海軍相比,但是也有自己的獨到特色。其中德意志級裝甲艦就充分體現了德國海軍的主要思路。德意志級在建造的時候,要面對法國和波蘭兩支截然不同的海軍。德意志級的建造就是為了在巴倫支海、波羅的海和對方一戰。因為,德意志級具有如下的特點。
在總體上,德意志級裝甲艦有時候會被劃分為戰列巡洋艦,或者“袖珍戰列艦”,但她們實際上噸位僅有一萬多噸,比英國的戰列巡洋艦相比實在是個小個子。不過德華人確實構想將其設計成“戰列巡洋艦”,但是巴黎和會以後德國海軍受到嚴重限制,才不得不在體例上縮水。待到二戰將近,德華人就把她們重新定義為“巡洋艦”了。
在各項效能指標上,德意志級很充分地滿足了德國海軍的實際需求:遠洋破交作戰。她們擁有巡洋艦級別的裝甲,足夠壓制巡洋艦的火力(6門280mm主炮),因此遇到的艦隊規模不是太大的話,德意志級是可以應付的。萬一遇到真正的主力艦,其28節的高航速可以讓她們之間拉開距離,避免正面衝突。德意志級還有個最大的特點,也是德國海軍軍艦的特點:航程長於其他國家的軍艦,在15節的航速下可以達到16000海里,這也是德國海軍跳出英軍圍堵,繞道大洋執行破交任務所必需的。
-
5 # 當狗容易做人難
德意志級裝甲艦有個更形象的名字“袖珍戰列艦”,說白了就是在巡洋艦上安上戰列艦的火炮,要比巡洋艦火力強、比戰列艦跑得快以便於執行遠洋破交任務,是德國海軍總結一戰經驗研發的新型艦艇,可惜在航母飛速發展的二戰,德意志級裝甲艦有些過時了。
德意志級裝甲艦的建造在當時肩負著試探和試驗雙重性質的任務。首先是一戰德國戰敗後,凡爾賽和約嚴格限制德國海軍發展,對於德國新造艦船的噸位、火炮口徑、艦船型別都有要求,因此德國海軍建造在效能資料上打“凡爾賽和約”擦邊球的德意志級,就是在試探英法等國對於德國軍備再次崛起的態度。
其次一戰戰敗後,德國已經十多年沒有建造過大型水面戰艦的經驗了;再加上政治和經濟的雙重原因,德國曾經優秀的艦船設計師、工人等等大批流失,這種情況下直接上馬考驗國家工業實力的戰列艦根本就不可能,因此設計建造難度係數小一些的德意志級,既驗證設計思路,也培養造船工人,為戰列艦建造積累經驗。
德意志級裝甲艦原計劃建造5艘,後來由於形勢變化僅建成了3艘,分別是1931年6月25日服役的德意志號(後更名為呂佐夫號),1934年11月12日服役的舍爾海軍上將號,1936年1月6日服役的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其中僅有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在二戰中有比較出色的表現,轉戰於印度洋與大西洋進行海上破交,多次擊沉盟軍艦船,躲過英、法海軍艦艇的追擊。
從客觀上來說德意志級裝甲艦是二戰前復興的德國海軍突破重重困難,在凡爾賽和約限制下充分發揮當時的技術優勢,結合當時德國海軍的戰術需求而精心設計建造的,在最小艦體尺度上集中最大的攻擊力量,體現了德國技術的創造性,在二戰初期給盟國海軍造成了一定的麻煩。但是由於航母和艦載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單一的破交戰艦難以逃脫飛機的追蹤,最終會陷入重重圍困之中,只能說水面襲擊已經過時。
-
6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德意志級裝甲艦也被稱為袖珍戰列艦,這是德國海軍在條約限制下充分發揮當時的技術優勢,結合德國海軍戰術需求而精心設計和建造的。因為在條約限制下,德國海軍以破交戰為主,而這一級艦也是專門為破交戰而生。
與其給“戰列艦”的稱謂,不如說它是一艘重型巡洋艦。不過和其他國家的條約型重巡洋艦203毫米艦炮相比,德意志級裝備了德國傳統的280毫米艦炮威力更強,而且為了遠洋破交,這一型軍艦的續航能力非常強,但是裝甲和其他重巡一樣。
在條約限制下的德意志第三帝國海軍本身發育就不行,想要像一戰日德蘭海戰那樣戰列艦對轟是不可能的。德國海軍的重點都是圍繞破壞英國海上交通線,所以在這個思路發展的所有軍艦都是高航速、高續航力、能欺負巡洋艦以下的軍艦,偶爾和戰巡對一下炮。所以德國發展這一型艦是沒問題的,正確的。而且在實戰效果表現也還不錯。日本最上級輕型巡洋艦,就算換了203炮,和德意志級對轟都不一定能佔便宜
-
7 # 利刃號
二戰時期德國強大的陸軍給各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實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列強之一,德國的海軍實力同樣不容小覷。但是二戰時期德國的一些軍艦,卻讓人感到非常奇葩,比如德意志級裝甲艦。英國和美國海軍認為該戰艦並不具備戰列艦的攻擊和防禦能力,有點瞧不上德意志級裝甲艦,稱其為“袖珍戰列艦”。那麼德國為什麼要建造德意志級裝甲艦呢?
該艦奇葩之處在於,它的效能和攻擊力在戰列艦和重巡洋艦二者之間,但是在靈活性上比不了巡洋艦,在攻擊力和防禦力上又比不了戰列艦,所以在艦隊中定位很尷尬,換句話說就是看似無所不能、實則一無是處。
二戰時期德國的海軍建設也離不開其獨特的歷史背景,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起國,巴黎協會過後,德國的海軍發展是受到限制的。德國海軍一開始想將戰艦設計成“戰列巡洋艦”,但是凡爾賽和約對德國的戰艦噸位和火炮口徑做出了限制。所以,德國不得不重新定義他們設計的“戰列巡洋艦”了,因此才有了“德意志級裝甲艦”的尷尬地位。
德意志級裝甲艦在各項效能上並不弱,在德國海軍中定位以遠洋破交戰為主,它們擁有巡洋艦的輕裝甲,因此航速比戰列艦快;但是擁有6門280mm主炮在火力上可以完虐巡洋艦。如果遇到主力戰列艦,德意志級裝甲艦擁有28節的高航速,可以輕鬆拉開距離打游擊。
在受條約限制的情況下,德國海軍發展本身就有點“發育不良”的意思,要想和一戰時,日德蘭海戰那樣戰列艦對轟已經不可能,可以說德意志級裝甲艦也是應運而生。
回覆列表
確切的說德意志級裝甲艦是在二戰爆發前製造的,總共3艘,分別於1929年至1934年間下水。1940年該級艦被德國海軍重新劃分到了“重巡洋艦”範疇,而英美等國家則一直稱該級艦為“袖珍戰列艦”,原因是該級艦擁有戰列艦級別的火力但只有重巡洋艦級別的裝甲防護,效能介於戰列艦和重巡洋艦之間。
造成德意志級裝甲艦這種“不倫不類”的特殊效能的原因是之前簽署的凡爾賽合約對德國海軍的限制,要求德國新建戰列艦的最大噸位不得超過10160噸,火炮口徑不得超過280毫米。說實話這種僅有1萬噸的戰列艦根本就不可能具備遠洋作戰能力,僅僅能擔任近海的淺水炮艦用。德國海軍只能在這一條約限制下儘可能的提升軍艦的效能,最終決定犧牲軍艦的裝甲防護和減少軍艦尺寸來維持軍艦強大的火力配置,即用戰列巡洋艦的艦體來裝備戰列艦的主炮。
德意志級裝甲艦建造之初目的就不是同英國等國家進行艦隊決戰,而是用來執行遠洋破交作戰。說白了就是“打的過就打,打不過就跑”的游擊戰術,在碰到比它強大的戰列艦時利用其較高的航速迅速逃離,而碰見其他的重巡洋艦以及一下級別的艦隻則利用其強大的火力摧毀它們。所以德意志級裝甲艦的火力強於任何一艘當時的條約型重巡洋艦,而其航速也比當時的戰列艦要快。
這三艘裝甲艦除了前期執行破交任務外,後期基本都待在軍港裡進行威懾,其中的“呂佐夫”號曾作為固定炮臺阻止蘇軍的進攻,總得來說其戰績並不輝煌,但是該級艦最大的作用就是戰略威懾的作用,它們的存在使得英國不得不在本土留置大量的重型艦隊以防止其再次出來打擊英國的運輸船隊。所以它們牽制了大量的英國大型軍艦在本土水域,使其無法投入急需大型軍艦支援的地中海戰場和太平洋戰場,是英國無法徹底在地中海打敗義大利海軍,取得絕對制海權;而在太平洋戰場英國的遠東艦隊也由於實力不足,尤其缺乏航空母艦而被日本海軍重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