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彭華勇家庭教育

    現在整個社會,不少家長都非常焦慮,焦慮已經成為危害家長心理健康的重大殺手,當然,焦慮,也是導致家長家庭教育跑偏的重要原因。

    我一直強調,學習家庭教育,很多家長都進去了誤區,急功近利找方法,找快速解藥,卻成天神經兮兮的,看到這個擔心,望著孩子那個又焦慮,如此心態,談何教育好孩子,只要家長的心態是焦慮擔心的,那麼,再好的方法,她也運用不了!

    而且,我一直強調,擔心就是詛咒,相信就是力量。很多孩子出現厭學叛逆、抑鬱等問題,就是家長從小孩子過度擔心導致的,擔心了那麼多年,終於把孩子擔心成問題少年了!

    所以家長調整自己的心態至關重要,決定了孩子未來的走勢!那麼如何調整心態呢?很多家長面對孩子的時候,不自覺就會焦慮擔心?怎麼辦呢?

    第一,家長要放下對孩子的高期望,放下就是成就,沒期望反而是最好的期望。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家長如果心中一直有高期望,就像一直踮起腳尖,伸直脖子,兩眼直視孩子的分數,每次考試,一上一下,都牽動著家長的心態,一驚一乍的!

    而為什麼說放下就是成就呢?因為放下高期望,家長才能真正學會放手,學會放手,才能給孩子自由,有自由孩子才會有自覺!而家長如果有高期望的執念,就會容易擔心,一擔心,就焦慮恐懼,一恐懼就會控制,要求,監督,一控制監督,孩子就失去內在動力,而且必然叛逆,於是,各種問題來了?

    第二,家長要覺察自己,區分界限。什麼事情是孩子的事情,吃飯,讀書,睡覺,健康,未來都是孩子自己的,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就要區分界限,讓面對,讓孩子承擔,即使暫時一承擔面對,就出問題,就犯錯,但是沒有嘗試,沒有犯錯,孩子怎麼會長大呢?嘗試犯錯,是孩子成長進步的階梯!

    而一旦家長把孩子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自己替孩子承擔了,替孩子著急了,那麼問題就孩子。即使你再嘮叨,再說教,孩子從來不面對承擔,孩子也一點都不著急,氣得你進醫院他都會無動於衷!

    第三,先敬父母,再愛伴侶,再愛孩子。這是家族的序位,不要把這個順序顛倒了,先盡心盡力孝順雙方父母,讓老人身心愉悅,感覺自己很受尊重,被重視。其次就是處好夫妻關係,彼此恩愛,其次才是愛孩子。

    而很多家庭裡,老人是被忽視的,夫妻之間是冷淡的,一股腦跳進了全心全意為孩子服務的火坑。殊不知,孩子能承受起這個福報嗎,所以人都以他為中心,考慮照顧他,這樣的孩子早早地把福報享受完,那麼長大了,能不吃苦嗎,能不命苦嗎?

    第四,每天朗誦經典,朗讀經典好處很多,可以靜心,可以提神,可以增強自身能量。越古老的文字越有能量。所以,比如儒家《論語》《大學》《中庸》《孝經》《弟子規》等,道家的《清淨經》《道德經》《莊子》《陰符經》等,釋家《心經》《金剛經》《壇經》《地藏菩薩本願經》《藥師菩薩本願經》等,這些經典,哪怕每天讀一點點,只要堅持了,對於人的心態,精神狀態,能量氣場都會非常有幫助!只是很多人不會堅持去做!

    第五,每天練靜心養身的傳統功夫。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流傳下來了很多好的養生功夫。比如《八段錦》《五禽戲》《太極》《蓮花生動功》等,這些養生功不僅僅是強身健體,更多的的可以提升精氣神,讓人能量強大,心也隨之更靜!

    比如,我自己,就經常練習站樁,混元樁,以及《蓮花生動功》,堅持了不到半年,身體精氣神好多,堅持一年,走路感覺好輕鬆,全身很有勁,而人的能量提升了,心態也自然容易平和寧靜。傳統是個寶,可惜很多人還不知道,需要我們多多弘揚!

    第六,禪修打坐,內觀自己。人之所以有很多的煩惱,痛苦,其實是因為自己雜念太多,慾望太多,而禪修,就是很好的覺察,覺察自己的念頭,自己的心,起心動念,從而能夠很好地調整自己的心態!、

    需要說明的是,分享的這些方法非常有有價值,只是很多家長不一定懂價值,所以很多人只是看一看,那麼幫助就有限;如果真的懂價值的,就會發現,這一節分享的價值太太,如果看懂了的,去行動了,甚過你在外面參加很多數萬元的課程!因為這些都是我諮詢實踐證實很有效果的!

    總而言之,心態對於家長來說非常重要,學方法之前調整自己的心態,擔心就是詛咒,相信就是力量,心態好了,感覺就好,感覺好,離目標更近,吸引來的都是美好的事情!

  • 2 # 育鄰人

    家長焦慮孩子成長的本質是缺乏教育長遠規劃。進入了成績差補文化學習,體能差補體育,感覺藝術細胞差不繪畫、音樂等等的“惡補”迴圈之中。

    伴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對未來社會生活的預估能力越來越低,也就是沒有人能夠準確預判“黑天鵝”何時出現。育兒焦慮正是家長對未知生活焦慮情結的集中表現,目前育兒焦慮已然成為生活中最為普遍的焦慮現象。時間退回到100年以前,人們之所以沒有育兒焦慮,是因為那個時代基本都“子承父業”,孩子未來的生活幾乎完全處於家長的可掌控範圍之中。而今,社會分工極度細化,生活中已經沒有了“鐵飯碗”,換工作已經成為了“家常便飯”。那麼,家長為何對孩子的成長焦慮呢?

    描繪夢想

    擔憂自家孩子“技不如人”

    “不能讓自家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已然成為家長追求孩子更好成長的代名詞,其背後所折射出的就是害怕自家孩子在學習成長上“技不如人”。追求相對更好一直以來都是生物界的共性,生命不存在最好、最完美,有的就是相對更好、更健康。人類同樣在不斷追求更好中獲得成長、進步,有這樣一個故事:“兩個人在遇到了一頭老虎,誰能夠活下去,身體強壯的?個子高的?長的漂亮的?都不確定,唯一可確定的就是奔跑相對更快的那個人能夠存活下來。”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追求更好是所有生命體的共同期待,而害怕自家孩子不如其他孩子優秀也正是基於現實的對比。奧運競技精神:“更高、更快、更強”,成長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貧窮與富餘、幸福與不幸、高與矮等等都是相對概念,而每個人都有追求相對更好的意願。孩子的學習成長活動一直都在不斷的追求相對更好,孩子學習講話從字、詞、句,再到流利的與朋友交談,最後才是掌握語言文字的寫法、含義、寫作;孩子學習行走的方法從邁步、踏步,最終到自如行走......學習的階梯就是從基礎一步一步深入的,也就是不斷的追求更好。更好分為與自己對比更好、與同伴對比更好,更好是實實在在的“紅眼行為”。

    孩子成長具有“光環效應”,那些某個單項行為優秀的孩子,更容易被貼上“好孩子”的標籤,進而更容易獲得家長和老師的特殊照顧。家長之所以為孩子的成長感到焦慮,就在於害怕孩子在學習成長過程中受社會關注度不夠,害怕自家孩子因沒能進入好小學而耽誤了進入好中學、害怕因為進了差一些的中學而不能進入雙一流大學、害怕因為大學學習環境不好而影響孩子的就業......家長為孩子成長焦慮的本質是對孩子未來成長曆程不確定性的擔憂,擔憂自家孩子不如其他孩子優秀、擔憂自家孩子能夠獲得的成長資源不如其他孩子。

    與孩子一起練習

    擔憂孩子學習的知識不能“學以致用”

    人們常說學習要“學以致用”,然而現實是很多知識學習之後對於實際生活的運用效果“收效甚微”,以至於很多人會抱怨“學了那麼多有是沒用呢?”,也因此“讀書無用論”的質疑聲越來越大。學習活動確實不比享用美食那般能夠“遇食即飽”,孩子從孕期開始就接受胎教,之後接受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總長度20多年,但要明確指出哪個階段學習的知識最有效還真是件難事兒。孩子在學習活動中所接受到的文化知識,就如同吃下的食物一樣,絕大部分會被排出或被遺忘,真能被消化、吸收、再利用的知識相當之少。

    學習活動的本質是儲蓄智慧。學習活動與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行為有極大的不同之處,比如滿足人類基本生存需求的餓了吃、困了睡、生病了就醫等滿足即時性需求。學習活動並不解決當前的生活困境,學習活動是從根本上為人類參與社會生產分工、協作儲備能量,學習所掌握的知識與技能與屬於儲蓄性行為。

    儲蓄,是人或其他生命體將當前多餘的資源節約、積攢下來暫時不用,以備後續生存需要的行為,比如植物會在夏季生命旺盛的時候儲蓄來年發芽生長用的養分;冬眠的動物會在食草充沛的季節多餐或者將事物埋藏起來供冬天使用。人類是世界上最高等級的生命體,在儲蓄上自然具有最高階的智慧,人們儲存食物解決明天的飲食、儲蓄智慧避免明天重複今天的失誤。學習活動的本源就是借鑑前人曾經的生產、生活智慧,發展今天的事業或未明天儲蓄生產能量。

    智慧是最難衡量的,它沒有重量且無形,它的多寡是一個相對性的概念。智慧隨著人類社會發展不斷壯大,原始生活中的智慧就是掌握狩獵與逃避敵害的技巧、懂得辨識採摘食物;農業社會的智慧是種植、養殖技術,參與社會基本分工合作的能力;錢工業社會的智慧是懂得操作生產工具、參與社會分工協作的策略。而今,人工智慧、物聯網就在我們眼前,需要人儲蓄的智慧技能越來越多,單點技能突破讓個人快速成長成為可能,但是如何選擇“與眾不同”且能夠實現突圍的那項技能,啟用自身的成長潛能成為每個人所面對的最棘手的難題。因此,眾多家長選擇為孩子試探儘可能多的成長方向,為孩子儲蓄更多未來可用的生活智慧。

    引導孩子生活自理

    焦慮的本質是缺乏長遠規劃

    人們常說:“不謀全域性者不謀一域”,面對生活之所以會產生成長焦慮,根本原因就在於不斷的與周圍環境做對比,而迷失了自己趕路的方向,而且懶得有停下來為自己做長遠規劃的時間。缺乏長遠規劃的特徵就是追著眼前的利益不可抽身,比如對於孩子學習分數的過於追求,進而忘記了相較於分數更重要學習習慣的引導。

    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人生成長之路茫茫且長,沒有人能夠準確預見未來。家長能做的其實就是引導孩子養成善於學習、應變的成長習慣,人類社會進步的基調就是不斷的適應並改造環境,使其能夠更好的為人類生活服務。因此,人類發明了眾多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勞動強度的工具,從最初級的石器、弓箭,到如今的智慧化機械,人類一直在拓展自身的成長能力,然而無論工器具如何變化,卻始終圍繞為人類提供更好的生存環境這一主線。這個主線包括促進人類協作的底層完善工具,如語言學、數學、道德與法律;供給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如食物的生產、加工;提升人類自身能力的教學活動.....

    “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全世界人類的新生命降生之時幾乎是完全相同、平等的,他們沒有財富多寡的差別、沒有信仰差別,無貧富、貴賤之分,他們擁有無盡探索求知的慾望。但是,放眼人類社會您就會發現,無論選擇多大的範圍、多大的群體作為目標,您都能在特定的人群中輕易的區分出誰具有相對的成長優勢、誰對世界認知更全面、誰對人類過往的歷史瞭解更透徹......這一切都源於誰養成了對生活進行長遠規劃,對已選擇事物能夠執著追求並將之實現。人生成長之路就如同猴子下山,社會上充滿了各種誘人的智慧“果實”,選擇採摘誰並將它帶回家才是成長最大的收穫。 確定了成長方向,有足夠充分規劃的人生成長將會更加通暢。

    《小猴子掰玉米》 

    有一天,一隻小猴子下山來.它走到一塊玉米地裡,看見玉米結得又大又多,非常高興,就掰了一個,扛著往前走。小猴子扛著玉米,走到一棵桃樹下。它看見滿樹的桃子又大又紅,非常高興,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小猴子捧著幾個桃子,走到一片瓜地裡。它看見滿地的西瓜又大又圓,非常高興,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小猴子抱著一個大西瓜往回

  • 3 # 賴頌強講孩子抑鬱休學

    現在80後大部分都成為了家長,他們的成長環境就是個競爭環境,從小時候比成績,到長大比學校,畢業了比能力,比工作收入,比家庭,現如今開始比爹了~當他們感受到競爭的激烈和教育階段的重要的時候,自然不希望自己小時候吃的虧還出現在孩子的身上,那麼則對孩子施壓。也聽過很多身邊的人說我的孩子以引導和自由發展為主,不逼迫他,但真正實踐起來,就不是那樣了。

    其次這也是社會和環境對家長們的影響,新聞和輿論的影響,大家的攀比心和教育制度的不完善都是導致家長這些行為的原因。

    下面分享一篇論文的觀點:中國家長“教育焦慮症”現象解讀文章分析得很深入,社會和家長等各方面的原因都有分析到。

    家長教育焦慮的特點:

    1、“教育落後”的恐慌。其實就是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傳統和人際攀比心理在作祟;

    2、“教育重負”的壓力。家長對孩子教育的經濟壓力,除了基本的上學支出,還有上補習班、補課,還有高昂的高等教育費用,這些其實也給家長造成壓力和焦慮;

    3、“教育無用”的擔憂。目前國內的教育並不能保證學生在走出校園後能很好地適應工作和社會的需要,這導致家長對“教育無用” 的擔憂, 集中表現在對“教育過度” 的恐懼和“教育不當” 的隱憂。高等教育投資收益的不對稱直接導致家長對子女“教育過度”的焦慮; 另一方面, 儘管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最低是子女健康快樂地成長, 這種成長涉及知識、道德、身心素質提升等基本方面。但目前學校教育並未很好地完成這些職責, 就造成了家長對“教育不當” 的擔心。當新聞和輿論每年都有一段時間報道著最難就業季和畢業生平均工資的時候,不僅家長擔憂,作為子女的也焦慮啊~

    家長教育焦慮的原因:

    1. 教育作為爭奪稀缺資源途徑的必要性。現代社會打破了過去以血緣、地位和財產為壁壘的社會分層機制, 教育被認為是更具公平性的途徑, 為人們指明瞭透過個人努力去突破階層界限的途徑。中國社會一般可分為總體性精英階層、工薪階層、貧困階層或需救濟階層。中國“總體性精英階層” 壟斷著稀缺的社會資源, 據統計, 中國財富向富人的集中度正在以年均12.3%的加速增長, 是全球平均增速的2 倍。就目前的趨勢看, 維持“總體性精英” 階層的規模和邊界, 形成相對的封閉性是其重要的目標; 對於廣大的中下階層民眾來說,透過教育躋身精英階層是獲得更好的經濟和社會地位的重要途徑。

    2. 教育場域內的不公平競爭。首先, 在受教育機會方面, 中下階層家長的子女處於劣勢地位, “總體性精英階層” 有更便利的途徑獲得優質教育資源。其次, 學校的教育過程並未縮小和消除社會階層不同帶來的不平等。最後, 在競爭就業機會方面, “總體性精英階層” 具有壓倒性的優勢。

    3、教育場外的不正義制度。首先, 作為政治決策主體的精英階層並未為教育發展提供足夠的經費。其次, 當前的教育法律制定未體現公正、平等、自由、效率的原則。最後, 精英階層還能動用所有資源加強對勞動力市場的控制, 將社會地位高、福利待遇好的崗位變為稀缺資源, 加劇人才的競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光亮的成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