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安意如
-
2 # 小漢字見大歷史
(考證過程有點繁瑣,不想看考證過程的,可以直接跳到文後看結論)。「厭」的本字是「猒」,所謂「本字」,就是漢字最初、最原始寫法。
我們來看《《說文》》對「猒」的小篆字形解釋:
《說文》:「猒,飽也。從甘從肰。」「猒」隸楷書和小篆,從「日」從「肰」,這個「日」其實像「口中有物」之形,是「甘」的初文,後起字分化字為「含」,「甘、含」古音相同。
甲骨文未見「猒」字,「猒」字始見於西周金文。西周金文字形從「口」從「肉(月)」從「犬」:
也就是說:《說文》對「猒」字篆文的構件分解是由「甘、肰」兩部分組成。今天有些古文字學者據金文字形,認為「猒」字的金文由「口、肉、犬」組成。雖然,最基礎的字元都是「口、肉、犬」,但區別是《說文》將「肉、犬」看做一個字元,也即「肰」部。
「猒」字篆文從「甘」,金文從「口」,這個並不矛盾,其實是等價的:「甘、口」一聲之轉,聲母為旁紐,韻母相近,「口、甘」在古文字中用作表意偏旁可以通用。「甘」字訛變為「日」形,這在漢字演變過程也很常見,如「香;字中的「日」就是「甘」。
如果看做「肉、犬」兩個字元,和看做一個字元「肰」,意思是不一樣的,因為按照《說文》的解釋,「肰」就是「狗肉」的意思:
《說文》:肰,犬肉也。從犬、肉。讀若然。所以,目前對「猒」構字意圖有兩種解釋:1、口含狗肉《說文》極其馬敘倫先生,認為「猒」字的由「口、肰」兩個部件構成,構字意圖是「口含狗肉」,會「吃飽」之意。
2、狗口含肉古文字學家高鴻縉卻認為「猒」由「口、肉、犬」三個部件組成,構字意圖是「犬口含肉」,會「吃飽」之意。
高鴻縉和馬敘倫的釋「猒」字見:李圃主編,《古文字詁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4 冊,第 772頁我傾向《說文》和馬敘倫解釋,「猒」可能是一個形聲兼會意字,「肰」既是意符也是音符。
比如:「肰」就是「然」的上半部分,「然」的本義就是「火烤狗肉」。顯然不應該將「肉、犬」分開看為兩個字元,而應該視為一個「肰」字。
綜上所述,不管「猒」字構字意圖是「口含狗肉」,還是「狗口含肉」,其本義都是「吃飽」之意,引申則表示「富足、滿足」,如:《沈子它簋》:「見猒於公」,郭沫若曰:「猒如今人言滿足」。
《毛公鼎》:「皇天引猒(厭)氒(厥)德」。異文見《書.洛誥》:「萬年猒於乃德」,陸德明《經典釋文》:「厭,飫也。」《集韻》:「厭,足也。」滿足以後當然就沒有慾望,也就引申出「厭惡、嫌棄」的意思。「猒」字的古今字形演變脈絡:
引李學勤主編,《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頁414那「猒」字是如何演變成「厭」字呢?段玉裁注《說文》認為是「淺人所改」,導致「猒」廢而「厭」行:
《說文》段玉裁注:「淺人多改猒為厭,厭專行而猒廢矣。」古文字學家高鴻縉認為是累加聲符「廠」(「廠」為「岸」之初文),也就是文字學所說的「聲化」,其說可從。顯然段玉裁的說法不怎麼靠譜。高鴻縉認為「猒」表示「厭惡」是假借義,不妥,如上文所言應該是二次引申的引申義。
「厭」字多次引申加假借,一字多義,容易產生歧義,就需要分化造字精確表意:「厭」之「滿足」意義,被後起字「饜」字所專。
「厭」假借表示「壓迫、覆壓」,意義被後起分化字「壓」所專。
引《故訓彙纂》,頁297而「厭」字則專職表示「厭惡」,而本字「猒」廢失。
------------------------------------
綜上考證和分析,我們可以放心的下結論:第一,「厭」為形聲字。「厭」就是一個透過「累加聲符」而產生的形聲字,有兩個聲符:「肰、廠」,「肰」也是意符。
第二,「厭」的造字意圖。「厭」的本字為「猒」:從「口」從「肰」,構字意圖為「口含狗肉」,會「飽食」之意,後來加聲符「廠」(注意這個字不讀chang3)。
第三,「厭」的意義引申、分化造字、職務分工。「厭」引申表示「滿足、厭惡」,假借表示「壓迫」,後來分化出「饜」「壓」二字,職務分工,各專一義,以求精確記錄漢語:
「饜」承擔引申義「滿足」的職務;
「壓」承擔假借義「壓迫」的職務;「厭」承擔引申義「厭惡」的職務。 -
3 # 嚴師說字
猒(偃燕)是厭的初文。猒是由日、月和犬會意而成的字。日表示口含東西,這裡指狗口中叼著肉;月表示肉;犬指狗。總體會意是狗口中叼著肉。借“偃(偃借“燕”聲表示燕窩仰懸向上張開的表象作隱喻,表示人仰倒時雙手環抱、雙足張開的樣子)”聲表示狗吃肉飽食後伸開四足仰頭大睡。猒後繁化為厭,廠表示厰的省形,表示厰棚,指狗在厰棚中飽食睡覺。後簡化為“厭”。
-
4 # 子夏故壇
“厭”是厭的繁體字,“猒”是“厭”的初文。所謂“初文”就是古人初造的字。古人初造的字,由於數量有限,所以往往一個字就代表很多意義。當然,這些意義都是有關聯性的,比如初文為“兌”的字,就有現代兌、悅、脫、銳、稅等字的所有意義。
這裡就有一個規律,形體越簡單的字,其意義就越豐富、越寬泛;意義越豐富、越寬泛就越容易產生歧義,讓人不易識別;為了識別不同的意義,後人便在初文的基礎上再加偏旁等附件,創造出新的漢字,以表達固定的意義。這樣,初文就成為以其為基礎的諸多新造字的字根。“字根”實實在在是表義的,偏旁主要起區別的作用。“字根”的讀音也會遺傳給新造的字,一般情況下,“字根”只遺傳其讀音的韻母,而其聲母及聲調則會發生變異,變異的聲母和聲調則用來從讀音上區別不同的新創字。比如箋、淺、踐、棧、錢、線、餞等字都是以“戔”為字根的新造漢字,字根“戔”表示凡程度細、小、少的東西,紙小為箋,水少為淺,金小為錢,在一起食的機會少為餞等等。這些字讀音的韻母基本相同或相近,聲母和聲調則有所區別。
後人不知古人的這種造字規律,把這類字稱為“形聲字”,以為偏旁表義,字根表聲,抹殺了字根才是真正表義的真象,實為大謬!事實是字根真正表義兼表讀音之韻,而偏旁的主要作用是區別不同的意義,也就是把字根中相關聯的諸多意義分別並固定地表達。當然,偏旁也起到了一定的表義作用,但其所表達的義也是為了區別作用而服務的。
“猒”是“厭”的初文。“猒”字從犬從口從月,“月”在造字中的意義是“肉”。“猒”字就是狗以口叼肉的形象。狗最喜食肉,為什麼不把肉吃掉而是叼在嘴裡呢?只能是狗吃飽了,實在吃不下了。狗吃飽了,連肉都吃不下了,說明狗的食慾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基於這個意義,“猒”字的本義就是指食慾得到了滿足,引申凡指滿足。滿足是“猒”的最基本的意義。《說文》:“猒,飽也。從甘從肰。”《玉篇》:“猒,足也。”慾望得到極大滿足後,用來滿足慾望的東西就暫時失去了價值,失去價值的東西會被嫌棄,故“猒”字又有了嫌棄、反感的意義,表達一種慾望得到滿足後,對不再需要的東西產生的一種嫌棄的情緒。這樣“猒”字就既有飽足、滿足的意義,又有嫌棄、反感的意義。
為了區別這些意義,以便更準確地表達,後人為了固定表達慾望滿足後嫌棄的意義,便在“猒”字的基礎上又加了偏旁“廠”。《說文·段注》:“廠,山石之厓巗,謂象嵌空可居之形。”“廠”的本義是指突出的山石下面的空隙。狗有藏食的習慣,“厭”字的會意就是狗把吃剩的肉藏在了山石之下,表示狗食慾滿足後,對剩肉棄而不食矣。引申指慾望滿足後的一種嫌棄行為。“喜新厭舊”就是說新的更能滿足他的慾望,舊的已不再能更好地滿足他的慾望,從而就嫌棄了。
“厭”就是“猒”字分化出來的,應該沒有飽足、滿足的意義,只有嫌棄的意義,厭字可用猒字代替,但猒字表達滿足意義時則不能用厭字代替,不能亂用。這就是為什麼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淺人多改猒為厭。厭專行而猒廢矣。”的原因,“厭”簡化為“厭”後,猒與厭又混用,實際上等於把“猒”也等同簡化為“厭”了。這樣“厭”也就同時有了滿足和嫌棄、反感的意義。
-
5 # 中國知識考古or兆昌
魘,厴,靨,壓,這樣的造字目的是體現出厭+N(N= 鬼哭神嚎,甲乙丙丁,面向未來,土豪金,…………)。
土豪金表示壓力山大。
甲乙丙丁表示子醜寅卯戌犬驚亥。
鬼哭神嚎表示食不甘味夜不成寐。
看不出來哪裡吃撐了哪裡滿足了哪裡不開心了。
觀察一字,從它的構字去追溯字根的本字,是合乎邏輯的。問一個人的名字,在古代中國,必然會問他的父親的名諱。道理一樣的。
就像今天的中字。
中有很多的構字。例如,忡,仲,忠,盅。拋棄了種,鍾等這樣的簡化字形。含義相近。
中包含著中心的意思,從兩個字可以理解,衷與忠。都表示忠貞不二,和衷共濟,同心同德。
中的初衷是好的,是指旗幟飄揚,戰果赫赫,否則會憂心忡忡,戰爭雙方的實力伯仲立顯。
中國郵政的徽標恰好是這個旗幟飄揚的意思。中國電信的徽標原來的是立體感的中字,有人說是同心同德。我信了。忠信,是郵電人的基本職業素養。快速準確安全方便,使用者至上用心服務,是企業文化的宗旨與精神。
回覆列表
厭這個字有5個讀音,分別是yā、yàn、yǎn、yān、yì,常用的為前兩種,簡化漢字裡分別寫作“壓”和“厭”。
厭是形聲字,從廠,猒聲。在金文中,厭多寫為猒,或者乾脆寫成“猒”的左半邊。《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笮也。從廠猒聲。一曰合也。於輒切。又,一剡切。於輒切用現在的漢語拼音就讀作yā,一剡切就讀作yàn。笮,讀作zé,鋪在椽上瓦下的葦蓆或竹蓆。王筠《說文解字句讀》裡說:笮,迫也,取“在瓦之下”之義。謂鎮壓也。所以說厭讀yā的時候,本義是覆壓的意思,廠即表示山厓坍塌,而有所覆壓的意思。《荀下·強國》:黔然而雷擊之,如牆厭之。楊倞注厭,讀為壓。
猒,金文從口、肰,口是人口;肰是狗肉,表示人飽食狗肉的意思。
《說文解字》解釋說:飽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說:飽也,足也。淺人多改猒為厭,厭專行而猒廢矣。猒讀yàn,滿足的意思。
為了區分上面這兩種意思,人們分別給他們增加了“土”和“食”,分別寫作“壓”和“饜”,前面讀yā,表示覆壓,按壓,鎮壓的意思;後者讀yàn,表示滿足的意思。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厭的形旁,在古代除了寫作“廠”,還寫作“廣”、“疒”;聲旁也寫作“能”。這裡面牽扯比較多的古音韻學的內容,在這裡不多做解釋。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試著去搜集“能”在方言中的發音,對比厭的發言,便可知其中樂趣。
厭簡化為我們現在的“厭”字,表示憎惡、嫌棄的意思。
最後我們來整理一下厭的兩類三種常用意義。
厭讀yā,表示覆壓,按壓,鎮壓的意思,後來寫作“壓”,現在簡化成“壓”。
厭讀yàn,表示滿足的意思,後來寫作“饜”,這個字的異體字為“饜”;而表示討厭、憎惡、嫌棄的意思,現在簡化成我們常見的“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