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神機妙算,足智多謀,當世無雙。表現在:
1、《三國演義》198頁,劉備三顧茅廬問計,諸葛亮應以《隆中對》,“只一席話,乃孔明未出茅蘆,已知三分天下”。孔明曰“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於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 (此處為諸葛亮出山之時不僅知三分天下,而且知三國終歸晉,自己是不得已才出茅廬,並已提前安排了歸隱之事)
2、諸葛亮神機妙算一個月以後的特殊反常的東南風天氣及自己脫離虎口的日期。《三國演義》235頁,孔明曰:“亮雖虎口,但安如泰山,……,以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後為期,可令子龍駕小舟來南岸邊等侯。切勿有誤。”玄德問其意。孔明曰:“但看東南風起,亮必還矣!”
3、諸葛亮神機妙算特殊的大霧,用計草船借箭,真是千古一絕。《三國演義》239頁,孔明曰:“只消三日,便可拜納十萬只箭。”……“今日已不及,來日造起。至第三日,可差五百小軍到江邊搬箭。”
4、諸葛亮能於瞬間準確預測並考慮好事情的始終,表現在:《三國演義》273頁,孔明曰:“……吾觀魏延腦後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孔明指魏延曰:“吾今且饒汝性命。汝可盡忠報主,勿生異心;若生異心,我好歹取汝首級。”魏延喏喏連聲而退。數十年後,《三國演義》556頁,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然造反, 魏延喊道“誰敢殺我?”腦後一人厲聲而應曰:“吾敢殺汝!”手起刀落,斬魏延於馬下。眾皆駭然。斬魏延者,乃馬岱也。原來孔明臨終之時,授馬岱以密計,只待魏延喊叫時,便出其不意斬之。
5、 《三國演義》471頁,孔明笑曰:“非汝二人之罪。吾未出茅廬之時,先知南蠻有驅虎之法。吾在蜀中已辦下破此陣之物也;隨軍有二十輛車,俱封記在此。今日且用一半;留下一半,後有別用。” (此處諸葛亮未出茅廬之時,先知多年後破陣之事,並提前安排妥當)
6、 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有如囊中取物,平定西南地區導致該地區從此納入中國版圖,並在以後的數千年間從不反對漢人統治。《三國演義》474頁,諸葛亮將在蜀中已辦下的另一半破陣之物——十車火炮,將兀突骨並三萬藤甲軍燒得互相擁抱,死於盤蛇谷中。……孔明垂淚而嘆曰:“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左右將士,無不感嘆。……孟獲垂淚言曰:“七擒七縱,自古未嘗有也。……丞相天威,南人不復反矣!……某子子孫孫皆感覆載生成之恩,安得不服!”
7、《三國演義》439頁,土人曰:“此處地名魚腹浦。諸葛亮入川之時,驅兵到此,取石排成陣勢於沙灘之上。自此常常有氣如雲,從內而起。”……昔小婿入川之時,於此佈下石陣,名“八陣圖”。反覆八門,……每日每時,變化無端,可比十萬精兵。臨去之時,曾吩咐老夫道::“後有東吳大將迷於陣中,莫要引他出來。”……陸遜回寨,嘆曰:“孔明真臥龍也!吾不能及!”於是下令班師。 ( 此處為諸葛亮入川之時,即已預知後來劉備必不聽其言,伐吳兵敗必經此地,提前數十年布石陣阻吳十萬精兵,保全了蜀國的安危)。
8、諸葛亮可謂超級演員,其空城計表演之驚險之難度是驚心動魄和空前絕後的。《三國演義》502頁,孔明只剩下二千五百軍在城中,大開四門,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傍若無人。懿看畢大疑,急令撤軍。……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險,蓋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侯。”
9、《三國演義》613頁,“二火初興,有人越此。二士爭衡,不久自死。”鄧艾觀訖大驚,慌忙對碣再拜曰:“武侯真神人也!我不能以師事之,惜哉!”……左右告曰:“聞武侯在日,曾撥一千兵守此險隘,今蜀主劉禪廢之。” (此處諸葛亮早已算到數十年後三國歸晉時鄧艾兵馬由此進入蜀國滅蜀。)
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兵法, 從上述事例可以看出諸葛亮之所以能夠神機妙算,在於他不僅明白天意而且始終順天意而為。他是不會做逆天之事的,表現如下:
1、《三國演義》256頁,孔明曰:“亮夜觀乾象,操賊未合身亡。留這人情,叫雲長做了,亦是美事(從此處可以看出諸葛亮不會做逆天之事,活捉曹操就有希望一統天下,然諸葛亮並未強求)。”
2、《三國演義》547頁,魏兵奔逃無路,山上火箭射下,地雷一齊突出,草房內乾柴都著,刮刮雜雜,火勢沖天。司馬懿驚得手足無措,乃下馬抱二子大哭曰:“我你父子三人皆死於此處矣!”正哭間,忽然狂風大作,黑氣漫空,一聲霹靂響處,驟雨傾盆,滿谷之火,盡皆澆滅:地雷不震,火器無功。孔明在山上見魏延誘司馬懿入谷,一霎時火光大起,心中甚喜,以為司馬懿此番必死。不期天降大雨,火不能著,哨馬報說司馬懿父子俱逃去了。孔明嘆曰:“‘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此處諸葛亮公開流露出人力不能迴天,自己不可強行逆天之事, 到了功成歸隱的時候了)。
諸葛亮金蟬脫殼功成歸隱的理由表現如下:
1、 《三國演義》198頁,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見諸葛均回,孔明囑付曰:“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於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 此處為諸葛亮出山之時不僅知三分天下,而且知三國終歸晉,並已公開暗示劉備,自己是不得已出山,到時侯該功成歸隱 ,後來諸葛亮因情勢不得已只好以死為計金蟬脫殼功成歸隱。諸葛亮假死歸隱,不能讓人識破,否則身後的名節難保]( 諸葛亮沒有統一天下的時機,正如司馬徽自言其不及諸葛亮,但徽也已知道,諸葛亮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
2、 《三國演義》442頁。劉備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成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 (此處劉備仁至義盡託孤,諸葛亮十倍於曹魏之才,卻只言盡節以死,未言可終成大事,後來諸葛亮未能一統天下,只能假死脫殼,做了註腳)。
3、《三國演義》474頁,諸葛亮用在蜀中已辦下的另一半破陣之物——十車火炮,將兀突骨並三萬藤甲軍燒得互相擁抱,死於盤蛇谷中。……孔明垂淚而嘆曰:“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左右將士,無不感嘆。(此處諸葛亮說自己為社稷而損壽,為後來他自己突然在軍中病死,透過假死金蟬脫殼,做了鋪墊) 。
4、《三國演義》546頁,孔明曰:“吾受先帝託孤之重,當竭力討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此處諸葛亮明確暗示他將於討賊中而死,為後來軍中的假死做了進一步的鋪墊)
5、《三國演義》489頁,孔明執維手曰:“吾自出茅廬以來,遍求賢者,欲傳授平生之學,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約,吾願足矣。”維大喜拜謝。(此處諸葛亮為蜀國尋找到後繼軍師,為他自己脫殼歸隱打下了人事基礎 ) 。
6、《三國演義》533頁。如何這裡又有孔明:……四輪車上亦坐著孔明,披髮仗劍,擁車而來。 ( 此處為後來諸葛亮假死,真身金蟬脫殼, 找到了諸葛亮善用替身的事例 )
7、《三國演義》549頁,孔明曰:“吾素諳祈禳之法,但未知天意若何。”日則計議軍機,夜則步罡踏斗。卻說司馬懿在營中堅守,忽一夜仰觀天文,大喜,謂夏侯霸曰:“吾見將星失位,孔明必然有病,不久便死。你可引一千軍去五丈原哨探。”……忽聽得寨外吶喊,方欲令人出問,魏延飛步入告曰:“魏兵至矣!”延腳步急,竟將主燈撲滅。孔明棄劍而嘆曰:“生死有命,不可得而禳也!”魏延惶恐。( 此處諸葛亮瞞天過海49天,表面在祈禳延命,實為假象,不過藉此為金蟬脫殼之計的實施留出足夠的時間,巧妙地、井井有條地安排好後事,使司馬懿中計,知道自己有病,不久便死,讓外界知道諸葛亮之死為真,保全其名節,讓有反骨的魏延撲滅主燈後知道自己馬上要死,早日引發其反叛,早日消除暑軍內部隱患)
8、《三國演義》551頁,孔明曰:“吾本欲竭忠盡力,恢復中原,重興漢室;奈天意如此,( 此處為諸葛亮以其之才之德,本欲竭忠盡力, 奈天意歸晉,不得已只好當機立斷金蟬脫殼假死脫身,故諸葛亮曰 )吾旦歹將死。吾平生所學,已著書二十四篇,計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內有八務、七戒、六恐、五懼之法。吾遍觀諸將,無人可授,獨汝可傳我書,切勿輕忽!”維哭拜而受。(此處諸葛亮早已將平生所學的東西著書二十四篇,計十萬四千字,古時著書十萬多字是要很長時間的,這就表明諸葛亮多年以前就已在準備歸隱之事,現在順勢拿早已著好之書傳給了接班人 )……又喚馬岱入帳,附耳低言,授以密計;……孔明一一排程已畢,便昏然而倒(此處諸葛亮一一排程已畢後便昏倒,實為安排妥當後自己控制表演的昏倒,將死之人很難排程得井井有條),……以七粒米放吾口內;腳下用明燈一盞;……將星不附。吾陰魂更自起鎮之。……孔明曰:“吾死後,可任大事者,蔣公琰其宜也。”福曰:“公琰之後,誰可繼之?”孔明曰:“費文偉可繼之。”福又問:“文偉之後,誰當繼者?”孔明不答。 (此處諸葛亮已將後事安排妥當, 並預測到費文偉之後三國歸晉,無人再繼,故諸葛亮不答最後的問題。諸葛亮在昏迷前後沒有出現一點差錯,可見他是假死,他的頭腦始終都是清醒的)。
9、《三國演義》553頁,諸葛亮是生是死, 其當世對手司馬懿即使透過看天象亦難以判斷出來。故司馬懿嘆曰:“吾能料其(諸葛亮)生,不能料其死也!”(此處因諸葛亮沒有真死,故其對手司馬懿即使能看天象,但為諸葛亮步罡踏斗的法術所迷惑,仍難以判斷出來諸葛亮的生死)。
隱士高人司馬徽可為諸葛亮之知音,他既能準確判知諸葛亮之才可比姜尚、張良,又知諸葛亮不得其時,不可能一統天下。《三國演義》223頁記載,張昭曰:“久聞先生高臥隆中,自比管(仲)、樂(毅)。此語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大比當比姜尚、張良)。……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樂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齊七十餘城。此二人者,真濟世之才也。”; 《三國演義》190--192頁,玄德曰:“……此人(諸葛亮)每嘗自比管仲、樂毅;以吾觀之,管、樂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 司馬徽笑曰:“吾觀之,不當比此二人;我欲另以二人比之。”雲長問:“哪二人?”徽曰:“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眾皆愕然。徽下階相辭行,玄德留之不住。徽出門仰天大笑曰:“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
諸葛亮在軍事謀劃和預測上堪稱神機妙算,當世無雙,其赤壁之戰中的草船借箭、借東風、以及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空城計等,都是空前絕後的妙計。諸葛亮行軍途中留下的《馬前課》,準確預測了三國之後十多個朝代興衰的情況。從上述諸葛亮神機妙算,足智多謀的經典事例,從諸葛亮不僅明白天意而且始終順天意而為,不做逆天之事的事例,結合諸葛亮的上述金蟬脫殼功成歸隱的理由事例,我們完全有理由據此推斷出一代名相——智慧之星諸葛亮在五丈原並未病死,他必然選擇了功成歸隱金蟬脫殼之計以保全身後名節。諸葛亮鞠躬盡瘁,至死盡忠盡節,他也因此流芳千古。
諸葛亮“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堪稱神機妙算,當世無雙,其功勳雖不及姜子牙、張良,但因其功成歸隱金蟬脫殼,很好地保全了身後名節,故其影響反而在姜子牙、張良之上,成為後世景仰的楷模和中華民族智慧的化身。
諸葛亮神機妙算,足智多謀,當世無雙。表現在:
1、《三國演義》198頁,劉備三顧茅廬問計,諸葛亮應以《隆中對》,“只一席話,乃孔明未出茅蘆,已知三分天下”。孔明曰“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於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 (此處為諸葛亮出山之時不僅知三分天下,而且知三國終歸晉,自己是不得已才出茅廬,並已提前安排了歸隱之事)
2、諸葛亮神機妙算一個月以後的特殊反常的東南風天氣及自己脫離虎口的日期。《三國演義》235頁,孔明曰:“亮雖虎口,但安如泰山,……,以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後為期,可令子龍駕小舟來南岸邊等侯。切勿有誤。”玄德問其意。孔明曰:“但看東南風起,亮必還矣!”
3、諸葛亮神機妙算特殊的大霧,用計草船借箭,真是千古一絕。《三國演義》239頁,孔明曰:“只消三日,便可拜納十萬只箭。”……“今日已不及,來日造起。至第三日,可差五百小軍到江邊搬箭。”
4、諸葛亮能於瞬間準確預測並考慮好事情的始終,表現在:《三國演義》273頁,孔明曰:“……吾觀魏延腦後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孔明指魏延曰:“吾今且饒汝性命。汝可盡忠報主,勿生異心;若生異心,我好歹取汝首級。”魏延喏喏連聲而退。數十年後,《三國演義》556頁,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然造反, 魏延喊道“誰敢殺我?”腦後一人厲聲而應曰:“吾敢殺汝!”手起刀落,斬魏延於馬下。眾皆駭然。斬魏延者,乃馬岱也。原來孔明臨終之時,授馬岱以密計,只待魏延喊叫時,便出其不意斬之。
5、 《三國演義》471頁,孔明笑曰:“非汝二人之罪。吾未出茅廬之時,先知南蠻有驅虎之法。吾在蜀中已辦下破此陣之物也;隨軍有二十輛車,俱封記在此。今日且用一半;留下一半,後有別用。” (此處諸葛亮未出茅廬之時,先知多年後破陣之事,並提前安排妥當)
6、 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有如囊中取物,平定西南地區導致該地區從此納入中國版圖,並在以後的數千年間從不反對漢人統治。《三國演義》474頁,諸葛亮將在蜀中已辦下的另一半破陣之物——十車火炮,將兀突骨並三萬藤甲軍燒得互相擁抱,死於盤蛇谷中。……孔明垂淚而嘆曰:“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左右將士,無不感嘆。……孟獲垂淚言曰:“七擒七縱,自古未嘗有也。……丞相天威,南人不復反矣!……某子子孫孫皆感覆載生成之恩,安得不服!”
7、《三國演義》439頁,土人曰:“此處地名魚腹浦。諸葛亮入川之時,驅兵到此,取石排成陣勢於沙灘之上。自此常常有氣如雲,從內而起。”……昔小婿入川之時,於此佈下石陣,名“八陣圖”。反覆八門,……每日每時,變化無端,可比十萬精兵。臨去之時,曾吩咐老夫道::“後有東吳大將迷於陣中,莫要引他出來。”……陸遜回寨,嘆曰:“孔明真臥龍也!吾不能及!”於是下令班師。 ( 此處為諸葛亮入川之時,即已預知後來劉備必不聽其言,伐吳兵敗必經此地,提前數十年布石陣阻吳十萬精兵,保全了蜀國的安危)。
8、諸葛亮可謂超級演員,其空城計表演之驚險之難度是驚心動魄和空前絕後的。《三國演義》502頁,孔明只剩下二千五百軍在城中,大開四門,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傍若無人。懿看畢大疑,急令撤軍。……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險,蓋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侯。”
9、《三國演義》613頁,“二火初興,有人越此。二士爭衡,不久自死。”鄧艾觀訖大驚,慌忙對碣再拜曰:“武侯真神人也!我不能以師事之,惜哉!”……左右告曰:“聞武侯在日,曾撥一千兵守此險隘,今蜀主劉禪廢之。” (此處諸葛亮早已算到數十年後三國歸晉時鄧艾兵馬由此進入蜀國滅蜀。)
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兵法, 從上述事例可以看出諸葛亮之所以能夠神機妙算,在於他不僅明白天意而且始終順天意而為。他是不會做逆天之事的,表現如下:
1、《三國演義》256頁,孔明曰:“亮夜觀乾象,操賊未合身亡。留這人情,叫雲長做了,亦是美事(從此處可以看出諸葛亮不會做逆天之事,活捉曹操就有希望一統天下,然諸葛亮並未強求)。”
2、《三國演義》547頁,魏兵奔逃無路,山上火箭射下,地雷一齊突出,草房內乾柴都著,刮刮雜雜,火勢沖天。司馬懿驚得手足無措,乃下馬抱二子大哭曰:“我你父子三人皆死於此處矣!”正哭間,忽然狂風大作,黑氣漫空,一聲霹靂響處,驟雨傾盆,滿谷之火,盡皆澆滅:地雷不震,火器無功。孔明在山上見魏延誘司馬懿入谷,一霎時火光大起,心中甚喜,以為司馬懿此番必死。不期天降大雨,火不能著,哨馬報說司馬懿父子俱逃去了。孔明嘆曰:“‘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此處諸葛亮公開流露出人力不能迴天,自己不可強行逆天之事, 到了功成歸隱的時候了)。
諸葛亮金蟬脫殼功成歸隱的理由表現如下:
1、 《三國演義》198頁,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見諸葛均回,孔明囑付曰:“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於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 此處為諸葛亮出山之時不僅知三分天下,而且知三國終歸晉,並已公開暗示劉備,自己是不得已出山,到時侯該功成歸隱 ,後來諸葛亮因情勢不得已只好以死為計金蟬脫殼功成歸隱。諸葛亮假死歸隱,不能讓人識破,否則身後的名節難保]( 諸葛亮沒有統一天下的時機,正如司馬徽自言其不及諸葛亮,但徽也已知道,諸葛亮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
2、 《三國演義》442頁。劉備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成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 (此處劉備仁至義盡託孤,諸葛亮十倍於曹魏之才,卻只言盡節以死,未言可終成大事,後來諸葛亮未能一統天下,只能假死脫殼,做了註腳)。
3、《三國演義》474頁,諸葛亮用在蜀中已辦下的另一半破陣之物——十車火炮,將兀突骨並三萬藤甲軍燒得互相擁抱,死於盤蛇谷中。……孔明垂淚而嘆曰:“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左右將士,無不感嘆。(此處諸葛亮說自己為社稷而損壽,為後來他自己突然在軍中病死,透過假死金蟬脫殼,做了鋪墊) 。
4、《三國演義》546頁,孔明曰:“吾受先帝託孤之重,當竭力討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此處諸葛亮明確暗示他將於討賊中而死,為後來軍中的假死做了進一步的鋪墊)
5、《三國演義》489頁,孔明執維手曰:“吾自出茅廬以來,遍求賢者,欲傳授平生之學,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約,吾願足矣。”維大喜拜謝。(此處諸葛亮為蜀國尋找到後繼軍師,為他自己脫殼歸隱打下了人事基礎 ) 。
6、《三國演義》533頁。如何這裡又有孔明:……四輪車上亦坐著孔明,披髮仗劍,擁車而來。 ( 此處為後來諸葛亮假死,真身金蟬脫殼, 找到了諸葛亮善用替身的事例 )
7、《三國演義》549頁,孔明曰:“吾素諳祈禳之法,但未知天意若何。”日則計議軍機,夜則步罡踏斗。卻說司馬懿在營中堅守,忽一夜仰觀天文,大喜,謂夏侯霸曰:“吾見將星失位,孔明必然有病,不久便死。你可引一千軍去五丈原哨探。”……忽聽得寨外吶喊,方欲令人出問,魏延飛步入告曰:“魏兵至矣!”延腳步急,竟將主燈撲滅。孔明棄劍而嘆曰:“生死有命,不可得而禳也!”魏延惶恐。( 此處諸葛亮瞞天過海49天,表面在祈禳延命,實為假象,不過藉此為金蟬脫殼之計的實施留出足夠的時間,巧妙地、井井有條地安排好後事,使司馬懿中計,知道自己有病,不久便死,讓外界知道諸葛亮之死為真,保全其名節,讓有反骨的魏延撲滅主燈後知道自己馬上要死,早日引發其反叛,早日消除暑軍內部隱患)
8、《三國演義》551頁,孔明曰:“吾本欲竭忠盡力,恢復中原,重興漢室;奈天意如此,( 此處為諸葛亮以其之才之德,本欲竭忠盡力, 奈天意歸晉,不得已只好當機立斷金蟬脫殼假死脫身,故諸葛亮曰 )吾旦歹將死。吾平生所學,已著書二十四篇,計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內有八務、七戒、六恐、五懼之法。吾遍觀諸將,無人可授,獨汝可傳我書,切勿輕忽!”維哭拜而受。(此處諸葛亮早已將平生所學的東西著書二十四篇,計十萬四千字,古時著書十萬多字是要很長時間的,這就表明諸葛亮多年以前就已在準備歸隱之事,現在順勢拿早已著好之書傳給了接班人 )……又喚馬岱入帳,附耳低言,授以密計;……孔明一一排程已畢,便昏然而倒(此處諸葛亮一一排程已畢後便昏倒,實為安排妥當後自己控制表演的昏倒,將死之人很難排程得井井有條),……以七粒米放吾口內;腳下用明燈一盞;……將星不附。吾陰魂更自起鎮之。……孔明曰:“吾死後,可任大事者,蔣公琰其宜也。”福曰:“公琰之後,誰可繼之?”孔明曰:“費文偉可繼之。”福又問:“文偉之後,誰當繼者?”孔明不答。 (此處諸葛亮已將後事安排妥當, 並預測到費文偉之後三國歸晉,無人再繼,故諸葛亮不答最後的問題。諸葛亮在昏迷前後沒有出現一點差錯,可見他是假死,他的頭腦始終都是清醒的)。
9、《三國演義》553頁,諸葛亮是生是死, 其當世對手司馬懿即使透過看天象亦難以判斷出來。故司馬懿嘆曰:“吾能料其(諸葛亮)生,不能料其死也!”(此處因諸葛亮沒有真死,故其對手司馬懿即使能看天象,但為諸葛亮步罡踏斗的法術所迷惑,仍難以判斷出來諸葛亮的生死)。
隱士高人司馬徽可為諸葛亮之知音,他既能準確判知諸葛亮之才可比姜尚、張良,又知諸葛亮不得其時,不可能一統天下。《三國演義》223頁記載,張昭曰:“久聞先生高臥隆中,自比管(仲)、樂(毅)。此語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大比當比姜尚、張良)。……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樂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齊七十餘城。此二人者,真濟世之才也。”; 《三國演義》190--192頁,玄德曰:“……此人(諸葛亮)每嘗自比管仲、樂毅;以吾觀之,管、樂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 司馬徽笑曰:“吾觀之,不當比此二人;我欲另以二人比之。”雲長問:“哪二人?”徽曰:“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眾皆愕然。徽下階相辭行,玄德留之不住。徽出門仰天大笑曰:“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
諸葛亮在軍事謀劃和預測上堪稱神機妙算,當世無雙,其赤壁之戰中的草船借箭、借東風、以及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空城計等,都是空前絕後的妙計。諸葛亮行軍途中留下的《馬前課》,準確預測了三國之後十多個朝代興衰的情況。從上述諸葛亮神機妙算,足智多謀的經典事例,從諸葛亮不僅明白天意而且始終順天意而為,不做逆天之事的事例,結合諸葛亮的上述金蟬脫殼功成歸隱的理由事例,我們完全有理由據此推斷出一代名相——智慧之星諸葛亮在五丈原並未病死,他必然選擇了功成歸隱金蟬脫殼之計以保全身後名節。諸葛亮鞠躬盡瘁,至死盡忠盡節,他也因此流芳千古。
諸葛亮“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堪稱神機妙算,當世無雙,其功勳雖不及姜子牙、張良,但因其功成歸隱金蟬脫殼,很好地保全了身後名節,故其影響反而在姜子牙、張良之上,成為後世景仰的楷模和中華民族智慧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