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夥廚房

    我把重要情節理解為那些很大程度上影響人物形象塑造的情節,以下是我認為的違背史實的重要情節:

    1、曹操沒有刺殺董卓。

    2、鞭打督郵的不是張飛,而是劉備。

    3、斬殺華雄的不是關羽,而是孫堅。

    4、三英戰呂布純屬虛構。

    5、關羽斬顏良是真的,誅文丑是假的,過五關斬六將則純屬虛構。

    6、火燒博望坡計出於劉備,那時候諸葛亮還沒出山。

    7、舌戰群儒和三氣周瑜都是純屬虛構,諸葛亮和周瑜沒什麼過節,周瑜是病死的。

    8、草船借箭不是諸葛亮乾的,而是孫權乾的,他也不是去借箭的,他是去打探敵情,然後曹軍射箭,箭矢插在船的一側導致船體失衡,孫權就讓人把船掉過來讓另一側也受箭矢攻擊,讓船的兩側重量相當,保持平衡。

    9、龐統連環計、群英會蔣幹中計都是杜撰的。赤壁之戰的主要功績歸周瑜、程普、黃蓋等江東名將。

    10、赤壁之戰曹操沒有八十萬大軍參戰,此處補充一個,官渡之戰雙方的兵力對比也不符合歷史事實。

    11、劉備借荊州這部分與歷史事實有很大出入。

    12、龐統是周瑜的同事,後來周瑜病逝,經魯肅引薦而投身劉備帳下。

    13、單刀赴會的不是關羽,是魯肅。

    14、夷陵之戰雙方兵力對比不符合歷史事實,連營七百里過於誇張。 14、七擒孟獲、借東風、空城計、死諸葛嚇跑活仲達等神化諸葛亮的情節也是純屬虛構。 我把主要人物理解為主導故事情節發展的人物,以下是我認為的違背史實的主要人物形象: 小說把蜀主劉備塑造成了一個仁君的典範。小說中,劉備從桃園結義起,就抱著“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理想,以仁義為立身之本,所到之處,與民秋毫無犯,百姓豐足,所以遠得人心,近得民望。當他被呂布打敗,匹馬逃難時,“但到處,村民聞劉豫州,皆跪進粗食”。後曹操大舉南下,竟然有十數萬百姓隨同劉備赴難,雖然情勢萬分危急,他亦不肯背棄百姓。他愛民,也愛才。待士人以誠信寬厚,肝膽相照,所以如諸葛亮與五虎將等一代英豪,都能終身相隨,君臣間的關係“猶魚之有水也“。實際上,劉備並非小說中的那個遇事只會哭哭啼啼,一天到晚就知道把仁義道德掛在嘴邊的寬厚長者,史書中的劉備是漢高祖劉邦一樣的人物,《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稱他”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同時代的周瑜更是說劉備”梟雄之姿“。 與仁義為本的明君典範劉備相對照的是,作者又塑造了一個殘暴的奸雄曹操。小說中,劉備入川時,就對龐統說:“今與吾水火相敵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相反,事奈可成耳。“小說中的曹操雖然在籠絡人才的時候也會示人以”寬仁大德之心“,但他其實是一個徹底的利己主義者,信奉”寧使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人生哲學。因為猜疑,他把恩人呂伯奢一家全部殺死。他借報父仇之名進攻徐州,殘暴屠城,雞犬不留。對待部下也是陰險殘酷,與袁紹相持時,軍中缺糧,他就借倉官的頭來穩定軍心。其他如割發代首、夢中殺人等等,都表現了他工於權謀,奸詐殘暴的性格特徵。這樣的奸雄形象和歷史上那個戡亂救國、功勳卓著的曹操有很大的出入。 被改造得面目全非的還有諸葛亮和周瑜。 小說中的諸葛亮智計百出,“火燒博望“、”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火燒五丈原“等,克敵如神。然而,歷史上的諸葛亮長於理政和治軍,北伐時謹小慎微,多用正兵,而非謀略。《三國志》這樣評價諸葛亮:“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歷史上的周瑜胸襟寬廣、氣度非凡,絕非小說中所描述的小肚雞腸之人。劉備評價他“器量廣大”,蔣幹讚美他“雅量高致”,江東名將程普說:“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小說中歷史真實和文學虛構的關係 《三國演義》用“依史以演義”這樣一種獨特的文學樣式,描寫了自黃巾起義到西晉統一的近百年曆史。 所謂的“依史”,就是“事紀其實,亦庶幾乎史”,對歷史真實有所認同,有所遵從,也有所選擇,有所加工;“演義”,則滲透著作者主觀的價值判斷,涇渭分明地去褒貶歷史人物,重塑歷史,評價是非。 小說把蜀國的劉備、諸葛亮、關羽等君臣作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觀念的化身,仁君、賢相、良將的典範,而把魏國的曹操等作為奸邪權詐、推行暴政的代表,至於孫吳方面只是陪襯而已,因而具有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 章學誠說:“唯《三國演義》則七分實事,三分虛構”。 “七分實事”指的是,小說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以及主要事件都是按照史書的記載來設計的,把基本的歷史真實感呈現出來給讀者。 “三分虛構”則是說在人物和事件的細節描繪上,大量採用了民間傳說中的精彩片段,並加以藝術化的虛構想象,使得這部小說在不改變基本歷史真實的前提下,大大增強了故事性和趣味性。 小說在按照一定的政治道德觀念重塑歷史的同時,也根據一定的美學理想來進行文學的虛構,使實服從於虛,而不是虛遷就於實。 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已經全非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魯迅所指出的“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是十分中肯的評價;小說的故事情節也多經過張冠李戴、移花接木、添枝加葉等藝術處理,而非照搬歷史。 所以《三國演義》是借三國史實的基幹和框架,另外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氣勢恢弘的歷史畫卷。

  • 2 # 大爆炸子

    1、桃園三結義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天下大亂。漢皇室後代劉備見太守劉焉張榜招募義兵,決定匡扶社稷。

    劉備看榜時遇見張飛,飲酒間又與關羽相會,三人共論天下大事,情投意合,選定張飛莊後桃園焚香祭拜天地,義結金蘭,立誓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劉備為兄,關羽第二,張飛為弟。

    2、曹操詐叔

    曹操小時候遊蕩無度,其叔父曾向其父曹嵩告狀。曹操受不了父親的責備,忽心生一計,見叔父而詐倒於地,作出中風情狀。叔父信以為真,告之曹嵩。

    但當曹嵩急視曹操時,發現曹操安然無恙,遂相信曹操所言叔父不喜歡自己的謊話,日後但凡叔父言操之過,均不聽。

    3、曹操獻刀

    董卓自任相國,專權朝野,捏造罪名殺死少帝,滿朝文武敢怒不敢言。曹操挺身而出,借王允七星寶刀進府行刺,不料被董卓發覺。曹操急中生智,先以獻刀為名騙過董卓,繼而以試馬為由,僥倖逃脫。

    4、草船借箭

    相傳周瑜擔心以諸葛亮的才華,將來對東吳是個隱患,想出3天內做好10萬之箭的難題難為諸葛亮,打算藉機殺掉他。結果諸葛亮利用幾條草船,借大霧天氣佯攻曹軍水寨,巧妙地吸引曹軍射箭,拿到了10萬之箭。

    5、空城計

    諸葛亮駐守陽平關時,派魏延領大軍東出攻魏,自己留萬人守城。不料司馬懿帶著二十萬大軍要迎魏敵時,卻同魏延兵馬對不上陣,從旁邊過去了,一直來到陽平關前,離城只有六十里,諸葛亮才發覺。

    這是候,要把魏延追回來已無可能,自己趕往魏延軍中也來不及,於是諸葛亮就叫軍中偃旗息鼓,大開城門,令軍士數人出城灑掃。司馬懿領兵來到,看見這情況,認為孔明平日謹慎持重,城內必有伏兵,便引兵退守山間。

    到了次日,孔明大笑對部下說,司馬懿怕我的伏兵,已經退走了。探子外出打探,果然魏軍都走了。

    6、吳下阿蒙

    三國時期,東吳武將呂蒙聽信孫權勸告,發奮讀書。都督魯肅來視察呂蒙的防地,呂蒙對蜀國防備的事情講得有條有理,還寫份建議書給魯肅,魯肅很驚訝地說道:“你再也不是從前吳下的那個阿蒙了”。

    7、陸遜火燒連營

    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為報吳奪荊州、殺關羽之仇,率大軍攻吳。吳將陸遜為避其鋒芒,堅守不戰,雙方成對峙之勢。蜀軍遠征,補給困難,又不能速戰速決,加上入夏以後天氣炎熱,以致銳氣漸失,士氣低落。

    劉備命蜀軍在山林中安營紮寨以避暑熱。陸遜看準時機,命軍士順風放火猛攻蜀軍,連破四十餘營,蜀軍大敗。

    8、白帝城託孤

    關羽失荊州被殺後,劉備悲憤不已,舉大軍伐吳,不料被“火燒連營”。大敗後,劉備逃往白帝城,鬱憤成疾,危在旦夕。劉備臨終時召大臣吩咐後事,將太子劉禪和蜀託付給諸葛亮。後來,儘管劉禪很不成器,但諸葛亮還是盡力輔佐,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9、馬謖拒諫失街亭

    司馬懿率魏兵出陽平關,直取街亭,以斷蜀軍咽喉之路,諸葛亮大驚失色。參軍馬謖自告奮勇,立下軍令狀,願引兵把守街亭。他自詡飽讀兵書,不聽左右勸諫擅自分兵屯守山上,結果被魏兵圍困,斷水燒山,蜀軍大亂,街亭失守。

    10、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鎮守街亭的馬謖,不聽軍令和勸諫,擅自將軍隊駐紮在既無險可守又無水源的山上,被司馬懿圍困消滅,導致街亭失守,影響了整個戰局。幸有趙雲相救,馬謖才得以逃脫。為嚴明軍紀,諸葛亮揮淚將馬謖斬首,以示懲戒。

  • 3 # 咕嚕咕嚕使用者

    故事情節概括:

    桃園三結義,空城計,曹操獻刀,陳宮捉放曹,陶謙三讓徐州,失街亭,三姓家奴呂布,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舌戰群儒,七擒孟獲等等。

    桃園三結義,東漢末年,朝政腐敗,天下大亂。漢皇室後代劉備見太守劉焉張榜招募義兵,決定匡扶社稷。

    劉備看榜時遇見張飛,飲酒間又與關羽相會,三人共論天下大事,情投意合,選定張飛莊後桃園焚香祭拜天地,義結金蘭,立誓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劉備為兄,關羽第二,張飛為弟。

    空城計,三國中後期,諸葛亮出兵討伐魏國,由於要地街亭失手,導致滿盤皆輸。諸葛亮被迫撤兵,司馬懿大軍追至,這時孔明手下的將領士兵基本都分配軍務調完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

    於是他命令偃旗息鼓,大開城門,獨自在城樓上彈琴。司馬懿疑心有伏兵。調頭就撤兵。諸葛亮躲過一劫。

    曹操獻刀,董卓自任相國,專權朝野,捏造罪名殺死少帝,滿朝文武敢怒不敢言。

    曹操挺身而出,借王允七星寶刀進府行刺,不料被董卓發覺。曹操急中生智,先以獻刀為名騙過董卓,繼而以試馬為由,僥倖逃脫。

    陶謙三讓徐州,曹操攻打徐州,劉備引兵相救,太守陶謙命糜竺取徐州印,讓與劉備,劉備推辭。

    曹操退兵後,陶謙及其部屬再次表達推讓之意,劉備執意不肯。後陶謙病重,第三次讓徐州,劉備終是推託,陶謙以手指心而死。徐州百姓擁立劉備為徐州牧。

    失街亭,在空城計之前,馬謖自告奮勇去守街亭,結果反了低階錯誤。被司馬懿打敗。蜀軍被斷了咽喉之路,被迫撤兵。

    三姓家奴呂布,呂布本姓呂,五原人。丁原用他做主簿,呂布曾認丁原為義父。

    在赤兔馬和金銀珠寶的利誘下,呂布殺丁原改投董卓,又認董卓為義父。因而張飛蔑稱他為“三姓家奴”。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平定山東,應詔進入洛陽,聽從董昭建議,逼迫皇帝移駕許都。

    滿寵說服徐晃,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改投曹操。自此,曹操集大權於一身,朝廷事務,先稟曹操,然後方奏天子。

    舌戰群儒,三國中前期,劉備勢力還很小,被曹操趕得走投無路。想去投靠東吳,就是孫權。派諸葛亮去做說客。

    但是東吳謀臣處處刁難諸葛亮,諸葛亮憑著他的滿腹經綸舌戰群儒。說得他們個個啞口無言。後來經魯肅協助,說服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

    七禽孟獲,三國中期,蜀國佔據西蜀一帶,這時南方孟獲作亂。諸葛亮出征南蠻孟獲,為了收買人心,七次俘獲孟獲而又其次將其釋放。

    第七次釋放孟獲的時候,孟獲終於歸順蜀國,諸葛亮平定了南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涼拌豆芽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