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共論矛盾

    美國戰略文化,以對立為主。

    可以參考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文化,以統一為主。

    一正一反,構成矛盾。

    對立,是戰爭,是制裁,是槍支合法,是個人民主與自由,是極端,是恐怖主義。

    對立,是以暴制暴,是無休無止的以暴制暴。

    這就是美國的戰略文化。

  • 2 # 中上行

    遵重人權,講法治。將人正當的生存權利看得很重。的確是利用法律將人用一個不斷進化的生物來正確保護。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

  • 3 # 水底之物

    是由精英發現問題,利用國家機構,挑起引導利用民眾矛盾,並轉變矛盾輸出方向,達到所謂的國民一致利益。看是順應了民心,實則達到少數人的政治目的。也就是把民眾當成烏合之眾來對待。

  • 4 # hording

    美國的治國方略和戰略模式非常具有特色,這套模式雖然很粗糙,但是管用,而且非常契合美國文化,而且到今天為止,基本上在關鍵時期基本上都比較管用,所以在美國社會中具有較高的接受度和認可度。應該說,不管我們對美國的這種戰略文化提出什麼樣的批評,但它的確管用、的確能夠幫助美國完成自己的任務。

    美國戰略文化傳統形成的歷史背景

    按照美國學者科林·格雷的觀點,美國治國方略與戰略文化傳統的形成貫穿於從殖民地時代開始的整個美國曆史之中。

    第一,美國治國方略與戰略文化傳統的形成與美國殖民征服和西進運動緊密相連。美國從殖民地時期開始,在征服北美大陸的過程中,要面對各種各樣的情況。美華人這種征服北美大陸過程中形成了一種對於自然距離的尊重,換句話說,無論是在殖民地時期,還是在西進運動時期,只有那些準備充分、儘可能考慮到在荒無人煙的北美大陸上只能依靠預先準備的物資的那些人,才能夠活下來。正是這種經驗,造就了美華人對於後勤的重視,正是這種對後勤的重視,優化了美國的軍事表現。事實上,美國將領並非像拿破崙那樣優秀的天才將領,戰略或者作戰指導只能說中規中矩,美國軍隊的作戰技巧也並非最優秀的,甚至其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也很難說處於最先進水平。但是,正是美華人征服北美大陸的歷史經驗帶給了美華人對後勤的重視,這種對後勤的重視,優化了美華人的軍事表現。

    第二,來自於拓展邊疆的經驗和長期缺乏勞動力的歷史造就了美華人的攻城獅式(沒寫錯,嘿嘿)的處事風格,把一切難題都簡化為技術問題,專注於具體問題的解決。征服邊疆的經驗告訴美華人,技術,尤其是機械化交通運輸技術(就是那種拉著全副家當和全家人的大車,既是交通工具,又是擋風避雨,躲避攻擊的家和堡壘),這對於他們是否能夠活下來至關重要。美華人在征服荒野過程中,由於在荒野,除了自己(最多是和自己同行的一批人)之外,得不到任何社會性的支援,因此如果想要在荒野中生存下來,那就需要自己解決遇到的一切麻煩。這樣就形成了美華人特有的實用主義,而這種實用主義進一步轉化為一種工程式的,專注於解決具體問題的處事方式,把客觀境況看做是單純的技術性問題。在加上自從美國建國後,一直所不得不面對的勞動力,尤其是高度熟練勞動力的短缺問題,使得美國再一開始就重視技術、尤其是採用機器代替人力的重視。美華人對於人力資源的高度重視和對戰爭中使用機器的偏愛,正是來源於拓展邊疆時期的地廣人稀和一直到19世紀的嚴重的人力資源短缺。

    第三,美國戰略文化傳統的形成還與美國例外論,相信美利堅民族天定命運的神話緊密相連。在美華人看來,他們在國際事務中清白無辜,樂善好施,再加上北美的富饒造就的美國夢,使得美華人將成功混同於沒得。而美國曆史上絕大多數民族努力,尤其是緊要關頭的民族努力,都成功了。這樣的歷史必然造就了美華人在國家安全問題上的樂觀主義。

    第四,無論從那個角度來衡量,北美大陸都是及其富饒的。從這個角度來說,美國是一個從所有角度來衡量都具有非凡規模的大國,這種規模優勢鮮明的影響了美國的戰略模式,簡單來說就是用錢砸死對手……。

    第五,美國例外論帶來的另外一個推論是,美華人相信美國式的民主註定主宰整個世界。(這五個影響因素中關於美國例外論的詳細內容,可以看我對什麼是美國例外論這個問題的回答,具連結是:https://www.wukong.com/answer/6573399467716772103/?iid=36748641943,這裡就不重複了)

    美國戰略文化特徵

    根據美國的治國方略和戰略文化傳統形成的歷史文化背景,科林·格雷認為美國戰略文化具有八項顯而易見的特徵。

    第一,漠視歷史。美國是新世界。研習歷史在美國不受歡迎。美利堅是個從頭開闢新天地的所在,有看似無垠的前景和無窮的機會。歷史和歷史經驗同樣地得不到美華人的尊重。美國不僅漠視歷史經驗,而且它的文化是積極地反歷史的。由於極少歷史負擔,每項新的政策審視都大膽地抓住未來,重新發現一目瞭然之事,以新的方式犯老的錯誤。

    第二,工程學風格和技術式解決。真正的美國國家安全思維之父是約米尼,而非克勞塞維茨。約米尼將戰爭當作一門藝術來描述,然而他對確定性的追求,他對簡化複雜含糊之事、將其變為寥寥幾條看似簡單的原理的執迷,同樣是美國軍事思想和軍事實踐的特徵。國內歷史經驗產生了一種信念:美華人的技術知識將給每個難題找到一個解決——通常是技術性的解決。美國的備戰和戰爭方式側重技術和後勤,而非政治上的良好識見和作戰上的精巧靈敏。機動,尤其是在戰略和作戰層次上的機動,是美國軍力的特長。然而,對運輸技術的充分開發利用是軍事效率的一項必需但非充足的成分,美國的軍事風格通常是呆板的。

    第三,缺乏耐心。美國是個對很晚才能獲得回報的長期投資少有耐心的社會。美華人絕對不喜歡與難題共處,憂心忡忡,直到找到精妙複雜的解決方案為止。在面對困難或者是限制時,美國社會總是以解決難題的工程師精神去直面難題。

    第四,無視文化差異。美國社會相對孤立地置身於北美大陸,加上它對付弱敵大為成功,因而使得美華人盲然不知在戰略(以及其他)方面的文化多樣性。這一點對它的國家軍事戰略選擇有重大影響。美華人雖然是移民的後代,卻一般未去研究別的社會的戰略文化。但是,美國的戰略文化是在一個有多種戰略文化存在的世界上起作用的。缺乏置身處地式的理解既暴露出超級強國的妄自尊大,也反映了隔絕自處的地緣狀態。它往往致使決策者對事態的趨勢和含義盲然無知。美國例外論的神化,造就的是一種危險的戰略文化傲慢。

    第五,大陸觀念與海洋情勢。美國是世界頭號海軍強國,但是美國不是一個天然的海上強國,其戰略文化也不由海洋視野和海權觀念主導。鑑於疆域規模、成功的歷史經驗與其缺乏耐心的民族性情,美國的戰爭方式本質上是大陸性的。美華人偏愛經歷大決戰的危險來追求速勝,而不願採取較慢的海上包圍方式。美國的陸海混合屬性對於戰略抉擇的影響是複雜的。

    第六,對戰略的冷漠。美華人對於戰略的冷漠的原因很多,包括美國物資豐裕;美華人從事的大多數衝突的意識形態性質;大洋環抱帶來的阻隔性戰略裨益;陸上鄰國的羸弱無力;一位區域性的歐洲代理人——英國及其海軍——起的作用;成功導致的懈怠疏忽,等等。傳統上,美國的方式是將戰爭和戰略簡化為狹義的軍事努力。然而,國家忽視戰略的本質就要自遭災禍。美國有幸的是,它倒黴是在越南,而不是在與主要大國爆發的主要戰爭之中。然而,戰略不是一個防護恰當的社會可以用來實現自身目標的萬應靈藥。美國在越南的戰略表現如此可悲,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有一種較好的戰略便可獲得成功。不適宜的政策選擇如同作戰無能或戰術拙劣一樣,可以導致戰略的失敗。

    第七,訴諸武力:姍姍來遲但規模巨大。作為一個大眾民主制國家,美國不適於為有限的政治目的靈巧地使用武裝力量。美國是個大國,在公眾確信其必要時能夠在大任務上有極為出色的表現。然而,如果試圖開戰而沒有取得美華人的支援,便很可能失敗。就任何並無明顯生死存亡涵義的事業而言,一個大眾民主制國家的政府只有在軍事行動短促、成功和傷亡很少的情況下,才有望獲得公眾支援。在美華人的傳統觀念中,和平一向被當作人類正常狀況,也是不說自明地值得想望的狀況。因而對大多數美華人來說,只有邪惡的人或邪惡的事業才出於侵略性原因製造戰爭。美華人並不迅速訴諸武力,但在他們作為唯一例外國家的公民動武的時候,他們要的是巨大的勝利。

    第八,規避政治。美國將美洲印第安人造就的政治挑戰,或在歐亞兩洲的險惡帝國造就的政治挑戰,轉化為軍事問題,並且透過使用巨量機器的戰爭予以雖不雅緻、然而決絕的解決。冷戰歲月裡的美國戰略研究以威懾、有限戰爭和軍備控制為理論上的三大中央支柱,但是這些研究卻是全然非政治的。

    科林·格雷,“核時代的美國戰略:1945-1991”,載威廉森·莫里編著,《締造戰略》。

  • 5 # 歷史咖啡

    美國最初沒有戰略文化。隨著超大型共和國和中央集權政府逐步確立,才開始把眼光投向世界,此後形成了兩種頗為對立的戰略文化。似可敘述如下:

    一,新世界/舊國家

    保守派認為美國的根基深植於中世紀,具體說是都鐸王朝的普通法傳統(亨廷頓),其次是新教。因此是新世界裡的舊國家。但這種理論無法抹去漢密爾頓一系所追求的「超大型共和國」及其中央集權政府的事實。因此,美國一旦把眼光投向世界,就會觸發兩種傾向。

    一種傾向是「美國例外論」和「孤立主義」,這種傾向的根基相當深厚,因為美國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國家,它的日常生活仍沿襲著中世紀的【王法】(普通法),雖然「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但總體說來,截止到冷戰時期也並沒有太大變化。只要陪審團還在用常識看待案件,法官仍受到尊敬,新教牧師仍能教訓庶民,美國例外和孤立主義就不會消失。

    第二種傾向是「超大型共和國」派生出來的,那就是純粹的干預,對外部世界的介入。區別只在於:用什麼名義干預世界,目的是什麼?一般認為,「威爾遜綱領」是美國干預主義的開端。可以看到:它的支點是激發了新教傳統,利用民眾的基督徒的道德意識支援國家的外交行動。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此後就不斷的干預世界,並逐步形成自己特殊的戰略文化。

    二,幾種生命力比較強的戰略文化

    美國外部政策的根基已如上述。它的極限是不能觸發孤立主義,一旦觸發,就會猛烈的收縮。它也很難動員,因為民眾一般來講對外部世界不感興趣。美華人絕大多數不知道世界地圖,指不出沙特或者菲律賓在地圖上的具體位置。所以,美國政治家會變著花樣的去尋找干預世界的理由。

    一種是「離岸平衡」。這種戰略由於帶有濃厚的盎格魯-撒克遜色彩而比較容易實行,它不太會觸犯孤立主義。所以,這點可以看成美國戰略文化的基石,無論範圍大到全球,或小到北美洲,美國都會主動塑造一種對自己有利的均衡格局。在這個基礎上的著名戰略很多,例如「實用主義」、「現實主義」,均勢主義,「邊緣地帶」、「全球治理」理論等等。

    一種是救贖世界的戰略文化。歷史上,它總是變著花樣出現,最初是威爾遜主義,然後是人權論、顏色論等,最典型還是【錫安主義】。錫安主義巧妙地把對外干預與美國例外論和新教傳統相融合,讓美華人認為推行價值觀是神聖的歷史使命。這種思想很容易出發孤立情結,被強行拉回來。但用不了多久,新理論又會橫空出世,再次對外主動干預。

    總體上說,美國戰略文化就是如此,它有很明顯的邊界,即孤立情節。它首先要激發干預動機,說服選民,而後才能制定具體戰略,所以它的戰略文化會不斷創新,難以掌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脫髓鞘晚期的症狀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