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詩中的現實主義精神 作為一個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是偉大的,也是最典型的。他說自己的詩是“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嘯傲凌滄州”。杜甫稱讚他的詩也說:“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這種無比神奇的藝術魅力,確是他的詩歌最鮮明的特色. 李白不是一個“萬事不關心”的詩人,相反,他似乎什麼都關心,很多生活他都體驗過,表現過。儘管沒有一種生活能永遠使他滿足,但他那熾熱的感情,強烈的個性,在表現各種生活的詩篇中都打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處處留下濃厚的自我表現的主觀色彩。因此就其詩歌的內容而言,又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精神,他常用浪漫主義的手法來表現現實題材。《秋浦歌》十七首就是其現實主義精神的代表之作。 唐天寶初年,詩人李白來到了長安。在此後三年的生活中,他渴望施展自己遠大抱負的理想破滅了,而逐漸代之以懷才不遇和有志莫酬的感慨。《舊唐書》記載,李白“嘗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脫靴,由是斥去,乃浪跡江湖,終日沉飲”。 其實,李白是在朝中權貴們的排斥之下,離開長安的。長安三年之後,他又開始了前後大約十二年的第二次漫遊生活。 《秋浦歌》十七首正是詩人在此次漫遊中寫下的。李白晚年的政治遭遇是不幸的,其生活道路亦愈加坎坷。他在“山水多奇蹤”的秋浦一帶漫遊吟詠,久久盤垣,抒發自己的情感。並將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苦悶、憂愁、悲憤寄情于山水之間。這是詩人日益覺醒,對現實認識愈加深刻,創作有了新發展的時期。 《秋浦歌》十七首反映了較廣闊的社會生活,並有一定的深度,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熱愛自然,熱愛生活,與詩人前期作品相比表現得更為執著,更為熱烈。 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是與他對祖國、對生活,對自由的熱愛統一在一起的。詩人筆下的山川景物是那麼絢麗多姿,那麼氣勢豪邁那麼富有旺盛的生命力。他簡直就是一位巧奪天工的丹青手,將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呈現在我們面前。 詩人讚美清溪,那裡的山川景物兼有浙江會嵇與湖南洞庭湖之美,“山川如剡縣,風日似長沙。”(《秋浦歌》其六)詩人還用傳神之筆著意臨觀“天傾欲墜石,水拂寄生枝。”的水車嶺(《秋浦歌》其八),“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的萬籮山(《秋浦歌》其十一),“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裡。”的玉鏡潭,“江祖一片石,青天掃畫屏。”的江祖石(《秋浦歌》其九)。 又如《秋浦歌》其十二: 水如一尺練,此地即平天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樓。 齊山山腳插入清溪,旁有平天湖。當年山水相連,乘舟即可登山遊覽。李白曾在月夜由平天湖乘舟觀賞山景,飲酒賦詩。美麗的秋浦平天湖,月光下宛若絹素澄清鮮亮,又似天空般開闊平靜。船行水上,彷彿乘月而行。沿岸山花拂面,詩情濃郁。詩人面對這“水如一尺練”的大自然的美妙景緻,寄託了自的熱愛之情。再如《秋浦歌》其九: 江祖一片石,青天掃畫屏。 題詩留萬古,綠字錦苔生。 詩人以短短的四句,便將江祖石的雄姿展現在我們面前。字裡行間,無不寄託著詩人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時,也驅策李白不斷追尋人生的真諦,讓自己的心靈遊弋於茫茫宇宙大化之中,以獲得精神上的慰籍。正因為如此,他筆下的大自然,往往流淌著生命的底蘊。 (二)熱情歌頌勞動人民,與詩人的前期作品相比,具有更多的人民性。 詩人透過對社會的長期觀察和接觸,越來越看清了唐王朝統治集團的黑暗、腐朽,加之自己政治上累遭挫折,生活上每況愈下,使他有機會接觸到下層社會,並得以接近當時的普通的勞動人民。在李白詩集中,直接描寫勞動人民的詩篇大都是他晚年所做,《秋浦歌》十七首則是這些作品的代表。 在詩中,詩人熱情歌頌了樵夫、船工、漁民和冶煉工們的生活、愛情以及他們的美好情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普通勞動人民的熱愛。 如《秋浦歌》其十三: 綠水淨素月,明月白鷺飛。 郎聽採菱女,一道夜歌歸。 這是一首美好動人的愛情頌歌。水淨月明,村姑們在月下采菱,小夥子和她們一道唱著歌,踏著皎潔的月光回家。一幅純潔美好的生活圖畫,生動形象地展現在了我們面前。這與詩人所憎恨的統治階級“輕薄兒”們“日暮醉酒歸,白馬驕且馳”(《古風》其八),“鬥雞金宮裡,徇蹴瑤臺還”(《古風》其四十六)的花天酒地,鬥雞走狗,百無聊賴的腐朽糜爛生活是一個鮮明的對照。因此,這首詩不僅歌頌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愛情,更重要的在勞動人民中間,詩人還發現了與統治階級烏煙瘴氣的生活決然不同的別一世界——一個健康明朗的美好天地。 又如《秋浦歌》其十四: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 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這是一首冶煉工的頌歌。在當年秋浦銅礦冶煉場,詩人看到了一幅壯麗的圖景——冶煉工人夜間鍊銅的場景。詩人滿懷豪情,以鮮明奪目的色彩,將冶煉工人在極其簡陋的工地,艱苦夜戰的情景傳神地描繪了出來,熱情歌頌了冶煉工人的美好情操。 再如《秋浦歌》其十六: 秋浦田客翁,採魚水中宿。 妻子張白鷳,結置映深竹。 丈夫捕魚,妻子捕鳥,忙忙碌碌,夜以繼日地同事勞動。這與統治階級四體不分,飽食終日的寄生生活相比,顯得多麼崇高。 由於長期漂泊不定的生活,使得詩人較多地接近了下層人民,對於他們的生活有了一定的熟悉和了解,感情上也逐漸地接近他們,因而才能夠在詩歌中較好地刻畫出他們的生活與精神面貌。 在詩人筆下,普通勞動者的形象是如此美好:那“一道夜歌歸”的採菱女和小夥子,那“歌曲動寒川”的冶銅工人,是那樣地樂觀向上。這三首絕句彷彿是美好動人的抒情歌曲,緊緊扣住了我們的心絃。可以說,李白若沒有親身深入下層社會,沒有親身接近勞動人民,是絕對寫不出如此的好詩。詩人雖然在政治上不得意而有志難騁,也曾經有過苦悶和消沉,但他始終沒有沉淪下去。相反,他對當時的黑暗現實認識得也更加深刻了。而對普通勞動者極其生活的關注,正是李白此時期心靈之思、情感之動的真實表露。 (三)對社會現實的不滿、懷才不遇的苦悶憂愁和前期作品相比,表現得更為含蓄、深沉。 李白不願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汙,但又找不到光明正確的道路;滿懷濟世之心,卻英雄無用武之地。他的政治生涯幾乎與李隆基統治年代相始終,一方面,李白接受了當時社會的不良風氣,如求仙、施道,另一方面,又企圖掙脫這種社會風氣對自己的束縛。在詩中就可以看出這種矛盾的衝突,以及造成詩人懷才不遇,苦悶憂愁的社會背景。 如《秋浦歌》其一: 秋浦長似秋,蕭條使人愁。 客愁不可渡,行上東大樓。 正西望長安,下見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 遙傳一掬淚,為我達揚州。 《李太白詩文系年》引奚祿治說:“白時從金陵客宣,故不能忘情於揚州,然其意實在長安也。”又說:“又云望長安矣,而結雲揚州者,蓋長安之途所經處也。”這真是畫龍點睛之筆記,道出了其詩的主旨。 詩人初到長安本來幻想的是建立一番“濟蒼生”、“定寰區”的大事業,不料唐玄宗欣賞於他的並不是什麼“遊說萬乘”的“霸王略”,偏偏是李白所不安心的“蓬篙人”的生活,這不能不使他大失所望。 其實,長安三年李白不過是個為唐王朝點綴昇平的御用文人而已。然而,他是不甘心充當粉飾太平的擺設、阿諛逢迎的幫閒。因此,詩中的“愁”字,就不僅僅是因得不到當權者的重用,所發出的懷才不遇的悲嘆,同時也表露出對現實社會的強烈不滿。在這裡,他的感情是十分深沉的。在此之前,他目睹了“鼻息幹虹霓,行人皆怵憂”(《古風》其二十四)的權貴們的飛揚跋扈,“白日掩徂輝,浮雲無定端”(《古風》其三十九)那樣的朝政的昏庸腐敗,“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古風》其十五)的賢士進身無門,反遭摧殘的現實。這些無不激起詩人的強烈憤慨。 但是,李白對自己親身體驗,並加以抨擊的社會腐敗沒落的本質是不理解的。因而,對自己創作中體現出來的新覺悟,也是不自覺的。表現在這首詩中,他的心情只能是苦悶、憂愁。“客愁不可渡,行上東大樓。正西望長安,下見江水流。”詩人站在高高的大樓山上,懷念自己在長安的三年生活。然而現實無情,他的面前不過是東逝的江水,思之不免心灰意冷,悲觀失望起來。接著,詩人又發出“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的願望,仍幻想自己能夠被皇帝重用。但連詩人自己都認為這種可能性是極小的,只有獨自嘆息而已。最後兩句“遙傳一掬淚,為我達揚州”詩人仍希望施展自己的遠大抱負。這“遙傳一掬淚”,說明他是何等的懇切啊。在這裡,詩人的感情一唱三嘆,真切地反映出詩人內心世界的矛盾衝突以及懷才不遇的心情,說明詩人對現實生活的觀察更為透徹,對唐王朝的認識也更加深刻。 不過,對於李白這樣的封建文人來說,舊的傳統觀念猶如“抽刀斷水”,想斷也斷不了,因而,也就缺乏投入現實鬥爭的勇氣,只能陷入“舉杯鎖愁”的無法排遣的苦悶之中。 我們倘若比較一下詩人公元753年南下以前和以後的詩歌,即可發現有著顯著的不同。詩人來到秋浦以後,很少有慷慨激昂之作,更多的是悲憤憂愁的低迴詠歎。遊覽之作也多注重山水外貌的刻畫,而不作更多的情感抒發。所以,在《秋浦歌》中,與其說是寄情于山水,不如說是寄“愁”于山水。例如,“秋浦長似秋,蕭條使人愁”,“秋浦猿夜愁,黃山堪白頭”,可謂“愁”思綿綿。我們再看《秋浦歌》其二: 秋浦猿夜愁,黃山堪白頭。 青溪非隴水,翻作斷腸流。 欲去不得去,薄遊成遠遊。 何年是歸日,雨淚下孤舟。 在這裡,詩人歧路彷徨的心情表達得如此混茫莫測。他所抒發的懷才不遇,已經不是前期那種“功業莫從就”(《淮南臥病抒懷》)的單純感嘆,而變成了對社會不滿的複雜情緒。 李白之所以感到政治上沒有出路,首先是他不願意和佞幸小子為伍。同時,也意味著他對宮廷權貴以及對唐玄宗本人的失望。在此詩中,一個“愁”字,讀之令人感到詩人對自己的前途是如此渺茫、如此肅殺。“青溪非隴水,翻作斷腸流”,表面上似乎沒有多大傷感之情,實際卻是歷經事故,憤怒到極點的強作鎮靜,流露的是無可奈何之感。詩中的後四句,表現出他不甘隱退,決意漫遊的思想。詩人此時已經感到自己與黑暗勢力決不相容。“何年是歸日,雨淚下孤舟”,詩人反抗的心聲此時從高昂的基調又跌落到不可解脫的苦悶之中。這憂鬱、憤慨兩種感情基調的交織,最終又歸結到一個“愁”字。這即是詩人思想上無法解決的矛盾所決定的,也是那個讓詩人失望的社會投在詩人心靈上的陰影。 《秋浦歌》十七首中的政治抒情詩,除了以上所舉的較直接抒發感情的篇章外,還有的採取誇張、聯想與現實雜揉在一起的比較隱晦曲折的詩篇。 如歷來倍受讚賞的《秋浦歌》其十五: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 表現了詩人惟恐時光逝去,理想不能實現的憂愁、苦悶的心理。他希望挽留以往飛逝的時光,因為時光的逝去,就意味著理想的落空。詩人運用誇張的手法,盡情地抒發了自己的懷才不遇、愁緒萬端的複雜感情。悲嘆中透出不平,感慨中蘊寓著憂愁。這是李白政治上不得志後的慷慨悲歌。 類似的還有其四: 兩鬢入秋浦,猿聲催白髮。 一朝颯已衰,長短盡成絲。 詩人苦悶的心情,表達得可謂迴腸蕩氣,曲折深沉。藉助“猿聲”、“白髮”這一形象化的語言,我們不是可以窺探到李白那悲愁的心境嗎? 《古風》第十九也同樣表現了李白詩歌創作中的現實主義精神。 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霓裳曳廣帶,飄拂昇天行。邀我登雲臺,高揖衛叔卿。恍恍與之去,駕鴻凌紫冥。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 在昇天神遊的美麗幻想中,突然俯見被安祿山蹂躪毀滅了的洛陽。使我們不禁想起《離騷》的結尾:“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乎舊鄉。”急轉直下的感情,浪漫幻想的破滅,深刻地表現出詩人無比沉痛的愛國心情。詩人在幻境中充分表現了現實與理想的對立,或是不能忘懷苦難現實的拳拳之心。把豐富的現實生活感受寄託在幻境之中,在惝恍迷離的幻覺形象中表現出清醒的抗爭意識和熱情 綜上所述,可看出李白的詩歌創作中也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精神。
李白詩中的現實主義精神 作為一個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是偉大的,也是最典型的。他說自己的詩是“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嘯傲凌滄州”。杜甫稱讚他的詩也說:“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這種無比神奇的藝術魅力,確是他的詩歌最鮮明的特色. 李白不是一個“萬事不關心”的詩人,相反,他似乎什麼都關心,很多生活他都體驗過,表現過。儘管沒有一種生活能永遠使他滿足,但他那熾熱的感情,強烈的個性,在表現各種生活的詩篇中都打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處處留下濃厚的自我表現的主觀色彩。因此就其詩歌的內容而言,又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精神,他常用浪漫主義的手法來表現現實題材。《秋浦歌》十七首就是其現實主義精神的代表之作。 唐天寶初年,詩人李白來到了長安。在此後三年的生活中,他渴望施展自己遠大抱負的理想破滅了,而逐漸代之以懷才不遇和有志莫酬的感慨。《舊唐書》記載,李白“嘗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脫靴,由是斥去,乃浪跡江湖,終日沉飲”。 其實,李白是在朝中權貴們的排斥之下,離開長安的。長安三年之後,他又開始了前後大約十二年的第二次漫遊生活。 《秋浦歌》十七首正是詩人在此次漫遊中寫下的。李白晚年的政治遭遇是不幸的,其生活道路亦愈加坎坷。他在“山水多奇蹤”的秋浦一帶漫遊吟詠,久久盤垣,抒發自己的情感。並將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苦悶、憂愁、悲憤寄情于山水之間。這是詩人日益覺醒,對現實認識愈加深刻,創作有了新發展的時期。 《秋浦歌》十七首反映了較廣闊的社會生活,並有一定的深度,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熱愛自然,熱愛生活,與詩人前期作品相比表現得更為執著,更為熱烈。 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是與他對祖國、對生活,對自由的熱愛統一在一起的。詩人筆下的山川景物是那麼絢麗多姿,那麼氣勢豪邁那麼富有旺盛的生命力。他簡直就是一位巧奪天工的丹青手,將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呈現在我們面前。 詩人讚美清溪,那裡的山川景物兼有浙江會嵇與湖南洞庭湖之美,“山川如剡縣,風日似長沙。”(《秋浦歌》其六)詩人還用傳神之筆著意臨觀“天傾欲墜石,水拂寄生枝。”的水車嶺(《秋浦歌》其八),“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的萬籮山(《秋浦歌》其十一),“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裡。”的玉鏡潭,“江祖一片石,青天掃畫屏。”的江祖石(《秋浦歌》其九)。 又如《秋浦歌》其十二: 水如一尺練,此地即平天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樓。 齊山山腳插入清溪,旁有平天湖。當年山水相連,乘舟即可登山遊覽。李白曾在月夜由平天湖乘舟觀賞山景,飲酒賦詩。美麗的秋浦平天湖,月光下宛若絹素澄清鮮亮,又似天空般開闊平靜。船行水上,彷彿乘月而行。沿岸山花拂面,詩情濃郁。詩人面對這“水如一尺練”的大自然的美妙景緻,寄託了自的熱愛之情。再如《秋浦歌》其九: 江祖一片石,青天掃畫屏。 題詩留萬古,綠字錦苔生。 詩人以短短的四句,便將江祖石的雄姿展現在我們面前。字裡行間,無不寄託著詩人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時,也驅策李白不斷追尋人生的真諦,讓自己的心靈遊弋於茫茫宇宙大化之中,以獲得精神上的慰籍。正因為如此,他筆下的大自然,往往流淌著生命的底蘊。 (二)熱情歌頌勞動人民,與詩人的前期作品相比,具有更多的人民性。 詩人透過對社會的長期觀察和接觸,越來越看清了唐王朝統治集團的黑暗、腐朽,加之自己政治上累遭挫折,生活上每況愈下,使他有機會接觸到下層社會,並得以接近當時的普通的勞動人民。在李白詩集中,直接描寫勞動人民的詩篇大都是他晚年所做,《秋浦歌》十七首則是這些作品的代表。 在詩中,詩人熱情歌頌了樵夫、船工、漁民和冶煉工們的生活、愛情以及他們的美好情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普通勞動人民的熱愛。 如《秋浦歌》其十三: 綠水淨素月,明月白鷺飛。 郎聽採菱女,一道夜歌歸。 這是一首美好動人的愛情頌歌。水淨月明,村姑們在月下采菱,小夥子和她們一道唱著歌,踏著皎潔的月光回家。一幅純潔美好的生活圖畫,生動形象地展現在了我們面前。這與詩人所憎恨的統治階級“輕薄兒”們“日暮醉酒歸,白馬驕且馳”(《古風》其八),“鬥雞金宮裡,徇蹴瑤臺還”(《古風》其四十六)的花天酒地,鬥雞走狗,百無聊賴的腐朽糜爛生活是一個鮮明的對照。因此,這首詩不僅歌頌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愛情,更重要的在勞動人民中間,詩人還發現了與統治階級烏煙瘴氣的生活決然不同的別一世界——一個健康明朗的美好天地。 又如《秋浦歌》其十四: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 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這是一首冶煉工的頌歌。在當年秋浦銅礦冶煉場,詩人看到了一幅壯麗的圖景——冶煉工人夜間鍊銅的場景。詩人滿懷豪情,以鮮明奪目的色彩,將冶煉工人在極其簡陋的工地,艱苦夜戰的情景傳神地描繪了出來,熱情歌頌了冶煉工人的美好情操。 再如《秋浦歌》其十六: 秋浦田客翁,採魚水中宿。 妻子張白鷳,結置映深竹。 丈夫捕魚,妻子捕鳥,忙忙碌碌,夜以繼日地同事勞動。這與統治階級四體不分,飽食終日的寄生生活相比,顯得多麼崇高。 由於長期漂泊不定的生活,使得詩人較多地接近了下層人民,對於他們的生活有了一定的熟悉和了解,感情上也逐漸地接近他們,因而才能夠在詩歌中較好地刻畫出他們的生活與精神面貌。 在詩人筆下,普通勞動者的形象是如此美好:那“一道夜歌歸”的採菱女和小夥子,那“歌曲動寒川”的冶銅工人,是那樣地樂觀向上。這三首絕句彷彿是美好動人的抒情歌曲,緊緊扣住了我們的心絃。可以說,李白若沒有親身深入下層社會,沒有親身接近勞動人民,是絕對寫不出如此的好詩。詩人雖然在政治上不得意而有志難騁,也曾經有過苦悶和消沉,但他始終沒有沉淪下去。相反,他對當時的黑暗現實認識得也更加深刻了。而對普通勞動者極其生活的關注,正是李白此時期心靈之思、情感之動的真實表露。 (三)對社會現實的不滿、懷才不遇的苦悶憂愁和前期作品相比,表現得更為含蓄、深沉。 李白不願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汙,但又找不到光明正確的道路;滿懷濟世之心,卻英雄無用武之地。他的政治生涯幾乎與李隆基統治年代相始終,一方面,李白接受了當時社會的不良風氣,如求仙、施道,另一方面,又企圖掙脫這種社會風氣對自己的束縛。在詩中就可以看出這種矛盾的衝突,以及造成詩人懷才不遇,苦悶憂愁的社會背景。 如《秋浦歌》其一: 秋浦長似秋,蕭條使人愁。 客愁不可渡,行上東大樓。 正西望長安,下見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 遙傳一掬淚,為我達揚州。 《李太白詩文系年》引奚祿治說:“白時從金陵客宣,故不能忘情於揚州,然其意實在長安也。”又說:“又云望長安矣,而結雲揚州者,蓋長安之途所經處也。”這真是畫龍點睛之筆記,道出了其詩的主旨。 詩人初到長安本來幻想的是建立一番“濟蒼生”、“定寰區”的大事業,不料唐玄宗欣賞於他的並不是什麼“遊說萬乘”的“霸王略”,偏偏是李白所不安心的“蓬篙人”的生活,這不能不使他大失所望。 其實,長安三年李白不過是個為唐王朝點綴昇平的御用文人而已。然而,他是不甘心充當粉飾太平的擺設、阿諛逢迎的幫閒。因此,詩中的“愁”字,就不僅僅是因得不到當權者的重用,所發出的懷才不遇的悲嘆,同時也表露出對現實社會的強烈不滿。在這裡,他的感情是十分深沉的。在此之前,他目睹了“鼻息幹虹霓,行人皆怵憂”(《古風》其二十四)的權貴們的飛揚跋扈,“白日掩徂輝,浮雲無定端”(《古風》其三十九)那樣的朝政的昏庸腐敗,“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古風》其十五)的賢士進身無門,反遭摧殘的現實。這些無不激起詩人的強烈憤慨。 但是,李白對自己親身體驗,並加以抨擊的社會腐敗沒落的本質是不理解的。因而,對自己創作中體現出來的新覺悟,也是不自覺的。表現在這首詩中,他的心情只能是苦悶、憂愁。“客愁不可渡,行上東大樓。正西望長安,下見江水流。”詩人站在高高的大樓山上,懷念自己在長安的三年生活。然而現實無情,他的面前不過是東逝的江水,思之不免心灰意冷,悲觀失望起來。接著,詩人又發出“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的願望,仍幻想自己能夠被皇帝重用。但連詩人自己都認為這種可能性是極小的,只有獨自嘆息而已。最後兩句“遙傳一掬淚,為我達揚州”詩人仍希望施展自己的遠大抱負。這“遙傳一掬淚”,說明他是何等的懇切啊。在這裡,詩人的感情一唱三嘆,真切地反映出詩人內心世界的矛盾衝突以及懷才不遇的心情,說明詩人對現實生活的觀察更為透徹,對唐王朝的認識也更加深刻。 不過,對於李白這樣的封建文人來說,舊的傳統觀念猶如“抽刀斷水”,想斷也斷不了,因而,也就缺乏投入現實鬥爭的勇氣,只能陷入“舉杯鎖愁”的無法排遣的苦悶之中。 我們倘若比較一下詩人公元753年南下以前和以後的詩歌,即可發現有著顯著的不同。詩人來到秋浦以後,很少有慷慨激昂之作,更多的是悲憤憂愁的低迴詠歎。遊覽之作也多注重山水外貌的刻畫,而不作更多的情感抒發。所以,在《秋浦歌》中,與其說是寄情于山水,不如說是寄“愁”于山水。例如,“秋浦長似秋,蕭條使人愁”,“秋浦猿夜愁,黃山堪白頭”,可謂“愁”思綿綿。我們再看《秋浦歌》其二: 秋浦猿夜愁,黃山堪白頭。 青溪非隴水,翻作斷腸流。 欲去不得去,薄遊成遠遊。 何年是歸日,雨淚下孤舟。 在這裡,詩人歧路彷徨的心情表達得如此混茫莫測。他所抒發的懷才不遇,已經不是前期那種“功業莫從就”(《淮南臥病抒懷》)的單純感嘆,而變成了對社會不滿的複雜情緒。 李白之所以感到政治上沒有出路,首先是他不願意和佞幸小子為伍。同時,也意味著他對宮廷權貴以及對唐玄宗本人的失望。在此詩中,一個“愁”字,讀之令人感到詩人對自己的前途是如此渺茫、如此肅殺。“青溪非隴水,翻作斷腸流”,表面上似乎沒有多大傷感之情,實際卻是歷經事故,憤怒到極點的強作鎮靜,流露的是無可奈何之感。詩中的後四句,表現出他不甘隱退,決意漫遊的思想。詩人此時已經感到自己與黑暗勢力決不相容。“何年是歸日,雨淚下孤舟”,詩人反抗的心聲此時從高昂的基調又跌落到不可解脫的苦悶之中。這憂鬱、憤慨兩種感情基調的交織,最終又歸結到一個“愁”字。這即是詩人思想上無法解決的矛盾所決定的,也是那個讓詩人失望的社會投在詩人心靈上的陰影。 《秋浦歌》十七首中的政治抒情詩,除了以上所舉的較直接抒發感情的篇章外,還有的採取誇張、聯想與現實雜揉在一起的比較隱晦曲折的詩篇。 如歷來倍受讚賞的《秋浦歌》其十五: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 表現了詩人惟恐時光逝去,理想不能實現的憂愁、苦悶的心理。他希望挽留以往飛逝的時光,因為時光的逝去,就意味著理想的落空。詩人運用誇張的手法,盡情地抒發了自己的懷才不遇、愁緒萬端的複雜感情。悲嘆中透出不平,感慨中蘊寓著憂愁。這是李白政治上不得志後的慷慨悲歌。 類似的還有其四: 兩鬢入秋浦,猿聲催白髮。 一朝颯已衰,長短盡成絲。 詩人苦悶的心情,表達得可謂迴腸蕩氣,曲折深沉。藉助“猿聲”、“白髮”這一形象化的語言,我們不是可以窺探到李白那悲愁的心境嗎? 《古風》第十九也同樣表現了李白詩歌創作中的現實主義精神。 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霓裳曳廣帶,飄拂昇天行。邀我登雲臺,高揖衛叔卿。恍恍與之去,駕鴻凌紫冥。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 在昇天神遊的美麗幻想中,突然俯見被安祿山蹂躪毀滅了的洛陽。使我們不禁想起《離騷》的結尾:“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乎舊鄉。”急轉直下的感情,浪漫幻想的破滅,深刻地表現出詩人無比沉痛的愛國心情。詩人在幻境中充分表現了現實與理想的對立,或是不能忘懷苦難現實的拳拳之心。把豐富的現實生活感受寄託在幻境之中,在惝恍迷離的幻覺形象中表現出清醒的抗爭意識和熱情 綜上所述,可看出李白的詩歌創作中也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