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印度曾經推出“連線中亞”政策,但是印度和中亞並不接壤,那麼印度對中亞到底有什麼樣的特殊訴求呢?
5
回覆列表
  • 1 # 朱興子

    印度對於中亞各國的利益訴求不是必須的,但,是渴望的。

    中亞地區是前蘇聯留下的一塊富饒之地,這裡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是亞歐大陸的腹地,從沙俄時代開始,中亞就是莫斯科進軍印度洋的前沿。而在印度歷史上,從中亞地區出發,征服印度次大陸的遊牧民族數不勝數,他們從這裡出發,來到阿富汗,再經過開伯爾山口進入信德和旁遮普。可以說,印度的歷史文化一直受到了中亞地區的影響。印度在中亞的企圖,無非是以下幾點。

    一,深入中亞,開發和獲取大量油氣資源。

    二,將軍事基地擴充套件到北方,從背後威脅巴基斯坦,甚至制衡東方。

    三,打擊國際恐怖組織,對原教旨主義集團進行壓制。

    四,開展雙邊貿易,擴大印度在亞洲的影響力。印度確實在中亞地區擁有從前蘇聯積攢下來的友誼。但在冷戰結束後,中亞國家雖然和印度建立了外交關係,卻並沒有走那麼近。在克什米爾問題上,中亞五國比較同情巴基斯坦,電視上也經常播放克什米爾印控區的悲慘生活,更有來自烏茲別克等國的武裝人員在克什米爾地區參戰。對此,印度非常重視。

    印度於2001在塔吉克修建了一座野戰醫院。該醫院用於為阿富汗北部的反塔利班聯盟提供醫療服務,在當時,印度認為塔利班的幕後老闆就是巴基斯坦。2007年,印度又在塔吉克事實上建立了一處空軍基地,並看上了吉爾吉斯斯坦的一處魚雷研究中心。而就在2011年,他們再次於塔吉克建立了一處野戰醫院。印度的雙手正在伸入中亞,與中亞國家的接觸日益密切。

    當然,印度的介入,並不是很多大國願意看到的,其能在中亞走多遠,還很難說。

  • 2 # 布萊克懷特

    印度和中亞不接壤,因此,印度和中亞發展關係面臨困難。但是印度仍然在2012年提出了連線中亞政策(Connecting Central Asia )。這個政策出臺的深層原因是印度對中亞有現實的利益訴求主:

    第一,防止中亞和巴基斯坦合作。中亞國家全部為伊斯蘭教國家,印度擔心土耳其、亞塞拜然、中亞國家、阿富汗、巴基斯坦連線起來,形成伊斯蘭教連綿帶,這將對印度形成有力的戰略遏制態勢。印度為了分化中亞和巴基斯坦,一方面加強和中亞合作,另一方面加強和俄羅斯的協調,充分利用俄羅斯在中亞事務的主導地位,幫助其介入中亞。

    第二,獲得中亞的能源資源。印度缺乏能源,油氣資源匱乏,主要依靠海上通道從印度尼西亞、波斯灣地區獲得能源。為了降低能源風險,印度希望向中亞拓展能源進口渠道,一是尋求中亞國家的石油和天然氣,例如TAPI(土庫曼-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天然氣管線已經動工;二是尋求哈薩克的鈾礦資源,希望發展核能,緩解能源供給不足困境。

    第三,透過中亞加大對阿富汗問題的介入,從後方威脅巴基斯坦。阿富汗是印巴爭奪的關鍵地區。巴基斯坦與阿富汗接壤,因而擁有介入阿富汗的天然抓手。印度也希望獲得類似的抓手,為此,印度曾經在塔吉克與阿富汗邊境的艾尼空軍基地、醫療保障中心等軍事設施,後來因各方力量博弈,被迫撤出,但是可以看出,印度對中亞的經營明顯具有制衡巴基斯坦的目的。

  • 3 # 奧特MAN

     古代印度和中亞地區的相互影響和往來要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前中亞草原的遊牧民族——雅利安人。中亞地區遠古時代的居民屬於印歐人種,是雅利安人的發源地。處於氏族社會階段的雅利安人,其生活狀態是流動的,逐水草遷徙的。在不斷的部落紛爭中,他們不斷向遠方遷移,其中一支雅利安人自北向南遷入了印度,同當地居民接觸後共同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化[2]。旁遮普“H號公墓文化”的彩灰陶文化就是印度河文明留下的文化傳統與印歐人文化傳統結合的產物[3]。印度的梨俱吠陀、阿闥婆吠陀中都零星地記載了有關雅利安部落情況,說他們是使用馬和戰車,流動性強,武力強大的氏族組織[4]。   與此同時,被印度學專家稱為印度文明的“第一道曙光”的哈拉巴文化也充分證明了印度與中亞的交往活動。哈拉巴文化大致在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1750年,它代表著當時世界發展最高水平的文明,它的成就和繁榮不斷向外傳播。莫亨佐達羅和哈拉帕都是當時的貿易中心,它們同中亞、波斯、阿富汗、古吉拉特都有著廣泛的貿易聯絡。印度進口金、銀、銅、錫、玉石和大理石,而出口的是布匹[5]。中亞地區的考古發現了哈拉巴文化時期的手工藝品、金屬製品、彩色陶器、象牙等,這充分證明了在哈拉巴文化時期,存在著信德河谷地和中亞地區古代居民間的密切聯絡。印度中世紀時代是以新的入侵者的出現為開端的。公元7世紀末,阿拉伯倭馬亞王朝哈里發佔領了伊朗與阿富汗。此後,伊斯蘭教勢力不斷進入南亞次大陸。早期入侵者中較著名的伽色尼王朝的馬默德,他曾17次入侵印度[13]。另一個是廓爾王朝的蘇丹穆罕默德,他消滅了伽色尼王朝,遠征印度,成功地建立了一個從今天的阿富汗到孟加拉的廣大帝國。   至13世紀初,印度出現了幾乎統治著整個北印度的伊斯蘭王朝——德里蘇丹國,德里蘇丹國統治階級大多是中亞的伊斯蘭教軍事封建貴族,以突厥—阿富汗人“四十大家族”為核心,他們佔有大量的軍事采邑土地“伊克塔”,並依靠中亞外族僱傭軍為其統治支柱。在中世紀的印度,其封建關係的發展中也帶有中亞的烙印,在普羅蒂呵羅統治的地區, 12個村莊為1個行政單位, 84個村莊為1個大單位,而這種編制正是沿襲了中亞中世紀的習慣。8世紀末19世紀初,各資本主義大國開始瓜分世界,歐洲的資本主義大國紛紛在世界各地劃分勢力範圍。英國伺機進入了印度,把印度作為獲得財富的源泉,透過建立東印度公司,不斷從印度攫取鉅額財富。此時的莫臥爾帝國已經分崩離析、名存實亡,孟加拉蘇丹國、邁索爾王國、馬拉塔聯盟、錫克王國等割據政權相繼被英國殖民者攻滅。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後,印度真正淪為英國的殖民地,開始了長達一百多年的屈辱歷史。 與此同時,俄國也將軍事征服中亞提上了日程,早在彼得大帝時期俄國就不斷蠶食中亞,其目的就是透過進入中亞打通通向中國和印度的入口。不甘示弱的英國,擔心俄國會在中亞佔據優勢,最終會影響到他們在印度的地位和財產,因而也進入了中亞。英國和俄國成了印度和中亞地區的霸主,他們為了各自的利益不斷爭奪。這就形成了19世紀英俄在印度和中亞的“大角逐”局面。這一時期印度和中亞關係的發展打上了大國競爭的烙印,兩個地區間的經濟往來也受到了限制,時斷時續。 頭像 醫林改錯 2014-6-27 操作   19世紀60年代中期,沙皇俄國吞併了中亞大部分地區,但印度同布哈拉的貿易依然存在。   1868年,印度向中亞出口了6·5~10萬普特的茶葉(1普特約等於16公斤);同時,布哈拉商人透過阿富汗向印度出口絲織品、馬、麻藥和山羊帽,其中布哈拉絲織品中出口最多的是桌布和頭巾這[19]。   1894年,整個中亞都納入到沙皇的統治之下。俄國資產階級渴望在中亞市場獲得主導地位,因而同中亞商人展開了長期的鬥爭。這影響了印度商人和中亞商人之間的貿易往來。為了在中亞市場上佔據有利地位,俄國政府開始對從印度等地區進口的貨物進行限制。1868年4月開始對染料 進行限制, 1881年和1894年透過的關稅法規更加強了這種限制。這給兩個地區經濟關係的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除了茶葉和靛青,印度的其他貨物都失去了在中亞市場的地位,但這種限制沒有完全阻止兩地區間的貿易。一份官方檔案表明, 1893年布哈拉商人向印度輸出了11·2萬普特的茶葉、2·8萬普特的染料和2萬普特的棉布[20]。   除了貿易之外,兩地區間的信貸活動依然存在。印度商人在中亞地區運用俄當局承認的各種行政和合法手段進行信貸活動。 頭像 醫林改錯 2014-6-27 操作   英俄統治下的印度和俄國統治下的中亞命運極其相似,它們同樣受到殖民壓迫的痛苦。印度人為了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向俄國政府發出援助請求。俄國莫斯科的檔案館中儲存了一些相關的資 料,例如: 1865年印度王子曾派遣使臣到俄國尋求反英幫助;克什米爾大君於1870年和1879年先後向塔什干派遣使團,請求那裡的官員向俄國政府轉達他們期盼俄國來幫助他們的願望。同印度到中亞尋找俄國幫助的目的一樣,中亞人民也開始到印度尋求英國幫助來對抗俄國的殖民統治。共同的遭遇加強了兩個地區的聯絡,但是兩個殖民大國為了各自的國家利益並沒有接受他們的援助請求,兩個地區的人民仍處在不斷的反抗之中。   近代歷史是印度和中亞屈辱的歷史,各自臣服於資本主義宗主國,使得他們在經濟和文化方面的交流都受到極大的影響,但沒有中斷兩地區間的往來,為其日後重新建立起更加穩固的經濟交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俄國十月革命的炮聲將世界歷史帶進了現代,同時也帶給中亞人民新的希望,從1924年起,中亞五國作為加盟共和國相繼加入蘇聯,作為蘇聯的組成部分執行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在政治、經濟、外交等領域都受到聯盟中央的制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和蘇聯成為世界兩個超級大國並各自代表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美國對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採取了敵視和遏制政策,從1947年開始同蘇聯展開了除直接戰爭外,在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文化、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對抗狀態,即“冷戰”。   而此時的印度人民經過不斷的反抗和努力,終於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1947年8月15日,英國政府將一切權力交給自治領地的制憲議會。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印度和蘇聯於1947年建立了外交關係,但是印度獨立後提出“不結盟”政策,蘇聯認為這是一種走不通的“中間道路”,因而印蘇關係一度冷淡。 直到赫魯曉夫時期,他意識到印度的重要性,於1955年11月訪問印度,並承諾向印度提供經濟援助,才打破了印蘇之間冷淡的格局,印蘇關係迎來了一個明媚的春天,走上了友好發展的道路。在隨後的中印邊界戰爭中,蘇聯支援印度並向其提供軍事援助和武器。1965年印巴爆發第二次戰爭,在美國對印巴實行武器禁運之時,蘇聯積極進行斡旋調停,最終使雙方簽署了停火協議。 隨著冷戰時期美蘇之間的爭霸不斷升級,蘇聯為了遏制美國向南亞滲透,積極尋求與印度的聯合;而印度鑑於美國和巴基斯坦在1954年結成聯盟構成的威脅,也不得不向蘇聯靠攏,印度長期把對蘇關係放在對外關係的首位,與蘇聯保持著涵蓋政治、經濟、軍事和安全領域的特殊關係,成為與蘇聯關係最為密切的亞洲國家。在此期間,蘇聯向印度提供了大量經濟援助,居蘇聯對第三世界國家經濟援助的首位。20世紀70年代初,蘇聯成為印度的第二大貿易國,而印度成為蘇聯在發展中國家最大的貿易伙伴。  印蘇友好關係的發展是印度發展同中亞各加盟共和國關係的基礎,此時作為蘇聯加盟共和國的中亞五國同印度也保持著密切往來,主要體現在經濟和文化教育方面。   由此可見,雖然蘇聯時期,中亞各加盟共和國沒有獨立的外交自主權,但是在蘇聯政府的支援下,依然保持了同印度的關係,繼承和發展了兩個地區間自古以來的交往傳統。1991年蘇聯的解體,使得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冷戰也隨之結束,作為加盟共和國的中亞五國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獨特的地緣環境、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不斷湧現出的恐怖主義問題使其成為世界上能源和安全的重心之一及世界各大國角逐的“競技場”。 不斷崛起的印度,早已不甘心扮演二流角色,也積極發展同中亞的關係,不斷謀求同中亞在政治、經濟、安全等領域的合作和發展,而實際上印度和中亞的關係源遠流長,從古代、中世紀、近代到現代等不同的歷史時期都保持著密切的經濟、文化聯絡,以往的輝煌成就可以加深兩地區在各個領域的合作和交流,借鑑以往的寶貴歷史經驗也可以為兩地區今後的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在泳池游水的優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