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講談社

    1.西楚王項羽和漢王劉邦本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作為界限,各自回國,不再交戰。後來,漢王聽了張良和陳平的建議,覺得不能放虎歸山,應該趁項羽兵少的時候消滅他,於是,就聯絡諸侯韓信、彭越、劉賈等,一起攻擊正在向東撤退的項羽部隊。項羽兵敗如山倒,這些人一起,把西楚王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

    2.此時,項羽手下的兵已經很少了,也缺乏糧食。當天夜裡,項羽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了楚地的民歌,非常吃驚,懷疑劉邦等人已經全部得到了楚。為什麼漢軍中楚人這麼多呢?他心裡很懷疑。此時,曾經戰無不勝的西楚霸王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他從營帳起身,開始喝酒。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和他一起唱歌。力拔山兮氣蓋世……一種英雄末路之感!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不忍抬起頭來。害怕眼淚掉出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軍中剩餘的精銳,八百名騎兵,估計都是軍官,因為當時垓下和漢軍交戰後西楚軍大敗,估計損失慘重。項羽夜裡,捨車保帥,讓大將季布和鍾離昩等帶兵分開突圍。而軍中元帥也就是項羽,從南突圍,他成功逃走了。後來邊逃邊打,到烏江畔,帶的剩餘力量也被漢軍消滅了。他失去了復興的希望,就自刎而死了。

    3.四面楚歌這個故事出自《項羽本紀》,司馬遷記錄的。當時很大可能是韓信想出來的,也有可能是韓信手下謀士或漢王劉邦的謀士張良、陳平等。這些人計謀方面都很厲害。具體是誰想出來的,其實不重要,因為這個計策並不高明,因為敗軍本來就處於艱難境地,這種歌謠,只能雪上加霜,他並不是擊潰楚軍的根本力量。當時在曹咎和龍且兩次大敗,損兵折將,估計西楚這兩敗損失了一大半的力量,戰爭打了四五年,後面項羽獨木難支,敗亡已經不可避免。項羽太耿直,很少用計策,用人不當,所以失敗了!雖然他很有能力,失敗很可惜,但是也沒啥說的,因為對手也都很厲害。畢竟兩強不併立,天無二日,總有一個會失敗。

  • 2 # 斯夫

    四面楚歌到底是韓信想出來的,還是張良想出來的?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這段記錄說的是公元前202年,劉邦將項羽圍困在垓下,無法突圍,這天夜裡,只聽得風聲裡還夾著唱歌的聲音。四面傳來的楚歌,讓楚國將士以為劉邦已經佔領了楚地。於是士氣渙散,四處逃亡。項羽被逼至烏江邊上,只得拔劍自刎。

    其實,四面楚歌的主角有3個人,分別是項羽、劉邦、韓信。劉邦匯合韓信將項羽困在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但一時又攻而不下。韓信便出主意說,項羽計程車兵大多是楚人,如果唱些楚歌,勾引起士兵的思鄉之情,便能動搖軍心。於是劉邦命令部隊唱起楚歌。項羽聽見楚歌,以為江東彭城失守,無心戀戰,哀嘆“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認為這實在是天要亡我啊。於是第二天奮勇突擊自刎烏江。

    現在人們常用“四面楚歌”,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

  • 3 # 笑談古今中外天下事

    一種說法,“四面楚歌”是韓信想出來的。因為這是個小計策,任誰想出來都不足為奇,而且這個計策攻心,擾亂了楚軍士兵的心緒,跟隨項羽這麼久,如果貪生怕死早就活不成了,但是再怎麼堅定的人,家鄉對他來說總是一個最特殊的存在,聽到家鄉的曲調,誰會不懷念自己從小長大的地方呢?那麼多年的回憶一下子翻湧上來,最可能擊垮人的心志了。而且,這個小計策並不是什麼大謀略,相比之下,同樣善於攻心的韓信想出來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另一種說法自然就是張良想出來的。張良可是劉備身邊最強的謀士,在整個歷史上也是一個排的上號的人物,不僅聰明多智,而且涉獵很廣,熟讀諸子百家,對於人的性格的把控也是很強的。他知道項羽的性格上有什麼樣的缺點,也推測出項羽可能希望逃回江東東山再起,因此用這樣一個小計策去打擊項羽和他手下計程車兵,果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那麼,至於究竟是誰想出來的,司馬遷的記載也很模糊,他只說:“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僅僅是一筆帶過,並沒有詳細說明,因此,我們或許只能從其他地方尋找答案了。

  • 4 # lio285734372

    韓信用十面埋伏之計,使項羽精疲力盡,敗退鳥江。張良用一支玉笛,奏起楚歌,一夜之間,四面楚歌使項羽軍心傾刻瓦解。

  • 5 # 識海泛舟

    四面楚歌,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是一個成語,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據史料記載,此計策是張良所出。

    故事來源

    公元前202年,劉邦和項羽當時以鴻溝為界,各自佔領東西中國,互補侵犯,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楚河漢界。但是手下謀士張良、陳平勸他說:“漢已據天下的大半,諸侯又都歸附於漢。而楚軍已兵疲糧盡,這正是上天亡楚之時“。劉邦採納了建議,就聯合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回彭城的項羽部隊,經過幾次激戰,最終韓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計策,佈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當時項羽部隊已經是強弩之末了,部隊幾乎損失殆盡,又缺乏糧食,這時韓軍夜裡在包圍敵軍的同時奏響楚歌,項羽也大為吃驚,說:“難道漢已經完全取得了楚地?怎麼楚華人這麼多呢?”,此時征戰已久大勢已去的楚軍已經是疲憊不堪,聽到家鄉的樂曲後更是思鄉心切,完全喪失了鬥志,項羽英雄末路,帶了800餘名騎士突圍,最終只餘下28人。他感到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最終自刎於江邊。

    出自誰手

    據史料記載,這條計謀應該是張良出的,張良,”漢初三傑“之一,擅長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在垓下之戰時,張良深知項羽的性格缺點,他推測出項羽的最後希望在於,重返江東,圖謀再起,於是他向劉邦進言,要攻心為上,讓項羽不能逃回江東,而讓項羽自取滅亡其實並不是一件難事,於是,劉邦採納了張良的計策,讓圍困項羽的軍隊唱起了楚國的民歌,果然如張良所料,在聽到四面傳來楚國的民歌后,項羽以為江東已經被劉邦收服了,自知已經無力再圖霸天下了,項羽的雄心壯志在戰役中也被打擊的十分低落,因此項羽心灰意冷自刎於江邊。

  • 6 # 傲視蒼穹39

    1、垓下之戰中,韓信的部署是這樣的;韓信率主力30萬為前部。孔將軍、費將軍各引一軍為左右兩翼。合後一軍,才是漢高祖劉邦的。韓信首先接敵,略戰便開始退卻。其次接敵的,是從左右殺出來的孔、費兩軍,韓信及時率主力回頭再一次發起攻擊。在此三軍的夾擊之下,項羽已經頂不住了,楚軍開始敗退,直至被圍困於垓下。這裡已經比較明確;直接圍困項羽軍的,就是韓信主力、及孔、費這三支兵力。

    而張良一直在劉邦的身邊,而整場戰役,都沒有劉邦的後軍參與作戰的記載。所以,四面楚歌之計,九成以上是韓信的傑作。是張良之謀的可能性不到一成!

    2、民間的傳言;我當年在農村插隊的時候,就常聽當地人唱一段山歌,唱的就是韓信“九里山擺戰場”的故事。其中就有一句是:“......韓信坐在風箏上,手把笛子信口吹,吹得楚霸王的八千弟子盡魂歸!”

    所以,無論是從史書的記載分析,還是民間的傳言,“四面楚歌”之計的策劃者,都與張良的關係不大,應該都是韓信的成分居多!

  • 7 # Eleazarchen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終於佈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 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麼多呢?”說著,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自己寫了一首詩,詩曰:“力量能搬動大山啊氣勢超壓當世,時勢對我不利啊駿馬不能賓士。

    以上資料顯示是出張良之手,劉邦性格里比較聽張良的話,引用:(張良,字子房,逝於前186,今安徽亳州人,漢初三傑之一,先世原為南韓貴族。秦滅韓後,他圖謀恢復南韓,結交刺客,狙擊秦始皇未遂。秦末農民起義中,率部投奔劉邦,為其重要謀士)。因為劉較仁德重義氣,獵手好多有用人士在身邊助劉邦打天下,劉邦的團隊合作意識;招兵買馬為自己爭奪一席之地,達到共贏的目的,所以劉邦集團公司定奪天下毫無疑問。然而項羽的自傲的脾氣身邊沒有人手幫項羽打理業務,身心疲憊寡不敵眾,不負輸的項羽有些急功近利導致心裡脆弱。所以,劉邦人多勢重,用張良計謀可以說心理戰術圍攻項羽,致使項羽精神崩潰~,劉邦完勝爭奪了天下。(圖片Cr瀏覽器)

  • 8 # 雨沐青辰

    是韓信想出來的,這是符合邏輯的。韓信受到過系統的軍事教育,古代兵法包羅永珍,當然有心理戰方面的內容。另外,韓信之前的戰例中也是使用過心理戰的,比如背水列陣,不過心理戰的物件不是針對敵人,而是為了激勵己方戰士。還有,在戰爭後期,敵我力量已發生很大變化,我方佔據優勢的時候,往往是心理戰能夠發生巨大作用的時候,這樣能夠快速瓦解敵方士氣,造成摧枯拉朽之勢。解放戰爭後期,解放軍也用政治工作策反了大量的國軍部隊,大大加快了解放戰爭的程序,這方面古今皆然,處在當時的情境之下,不惟韓信這樣的名將會想到心理戰,有作戰經驗的普通將領也是能夠想到的。

  • 9 # 我是王巍然

    四面楚歌到底是誰想出來的?是韓信還是張良?

    四面楚歌到底是誰想出來的呢?題主真是一個較真求實的三國迷呀!對於這個問題,眾說紛紜。據司馬遷記載:他也不知道。或者是他故意模糊略過給後人一個想象的空間。

    目前有兩個說法:一個是張良,另一個是韓信。就是沒有人認為此計策是劉備自己想出來的,不知道劉備是什麼感受。

    簡單回憶一下四面楚歌的故事: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建議,與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的項羽部隊,用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

    此時的項羽兵少糧缺。夜裡聽見合圍的軍隊都唱起了楚歌,誤以為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 ,心裡頓時喪失了鬥志,軍心也已渙散。心灰意冷之餘與虞姬邊喝酒邊唱歌,後虞姬自刎於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最終也於烏江邊拔劍自刎。

    一種說法認為四面楚歌是張良的計策。

    張良,今安徽亳州人,漢初三傑之一。秦末農民起義中,率部投奔劉邦,為其重要謀士。為劉邦擊敗項羽以及漢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劉邦對張良的評價是: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

    張良此人,儒家出身,博學多廣,熟讀諸子百家,善於把握人心。在垓下之戰時,張良根據項羽的性格缺陷,推測出項羽必定重返江東以圖謀再起。於是他向劉邦進言,用此計策對付項羽便可事成,最終計劃取得成功,並促成項羽身死。

    另一種說法認為四面楚歌是韓信想出來的。

    韓信,今淮安市淮陰區人,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與彭越、英布並稱為漢初三大名將。秦末參加反秦鬥爭投奔項梁、項羽,卻得不到任用,不得已轉投劉邦。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軍事家,兵家四聖之一。

    韓信此人,同樣善於攻心。他曾跟隨項羽多年,深知項羽的性格特點,認為此計策無論對於心智何等堅定之人皆無法抵擋。既讓項羽誤以為己方已經得楚,又成功勾起軍士對家長家人的牽掛,不戰而屈之。

    無論四面楚歌的計策是誰出的,“無顏見江東父老”這句話卻流傳至今。

    感謝閱讀,我是“當文化插上翅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穿越火線打爆破如何安裝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