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去了無痕D
-
2 # 赤旗插遍天下
第一次北伐馬謖在街亭輸的的確慘,但從蜀軍佈置來看僅僅馬謖方面有重大損失。而諸葛亮北伐兵力佈置比較分散,總體損失沒有那麼慘重,但也不輕。
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某種意義來說是給東吳看的。在說細點就是給東吳擦屁股。
與兄瑾言治綏陽穀書:有綏陽小谷,雖山崖絕險,溪水縱橫,難用行軍。昔邏候往來,要道通入。今使前軍斫治此道,以向陳倉,足以扳連賊勢,使不得分兵東行者也。在信裡諸葛亮對自己的大哥說的很明白攻陳倉是牽制住曹魏兵力使其“不得分兵東行”
因為再次之前陸議在石亭瘋狂毆打曹大司馬。要知道佔人便宜,豈能安生。曹睿也不是什麼草包,抽調關中軍隊與司馬懿匯合,準備報復東吳。
司馬宣王治水軍於荊州,欲順沔入江伐吳,詔郃督關中諸軍往受節度。至荊州,會冬水淺,大船不得行,乃還屯方城。諸葛亮復出,急攻陳倉,帝驛馬召郃到京都。帝自幸河南城,置酒送郃,遣南北軍士三萬及分遣武衛、虎賁使衛郃,因問郃曰:“遲將軍到,亮得無已得陳倉乎!”郃知亮縣軍無谷,不能久攻,對曰:“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郃晨夜進至南鄭,亮退。曹睿叫張郃撤出荊州戰場,到洛陽張郃認為自己援軍到達陳倉時候,諸葛亮就已經撤退了。
但古典時期的情報準確度感人。若是張郃預測錯誤,關中怕是有危險,保險起見張郃還是帶著三萬軍隊去了一趟,如張郃所料,諸葛亮撤退。當諸葛亮知道張郃率軍救援的訊息時,就知道此戰的目的已經達成。
至於陳倉,即使攻佔了也沒什麼卵用,就蜀漢軍隊帶來補給根本不夠長期戰爭。
這也是對東吳展現的姿態。
諸葛亮:孫權 雖然我第一次失敗了,但我還去打曹魏,你們放心,不去搞你。你來過石亭之戰,我來個陳倉給你們拉仇恨。互惠互贏。
恐怕這也是後出師表的緣由吧。
畢竟要是諸葛亮主導這次行動誰會閒的選個冬天出兵。
-
3 # 朝史暮想
諸葛亮第一次的北伐,其實是歷次北伐中態勢最好的一次。不過由於馬謖在街亭的失敗和趙雲方面的無功,最後導致了失敗。諸葛亮發動第二次北伐,並且親征,以及之後的屢次北伐,其實有以下考量:
時蜀漢人才青黃不接蜀漢在荊州之戰,夷陵之戰的失敗,損失了大批的重要將領。有人統計過,幾乎劉備重要的第二梯隊的將領儲備,損失達到了一半以上。這有什麼影響?影響就是蜀漢一批四五十歲的文官大臣,不得不接管軍事,帶兵作戰。而他們的對手呢?曹魏此時可謂人才濟濟,都是當時十幾歲開始參加曹軍,二十幾歲跟著曹魏大將,現在三十幾歲已經成長到獨當一面的將領,比如郭淮,郝昭等人。諸葛亮北伐的親征,是責任,也更是無奈。
第二次北伐,取其突然性諸葛亮其實非常機智。一出祁山,走隴右,佯攻郿縣。第二次出祁山,走陳倉道,出散關。並且第一次和第二次北伐,都在建興六年,公元228年。第一次在春,第二次在冬,打的就是曹魏的麻痺心理,出其不意。
以攻為守,保持對曹魏的軍事壓力蜀地自古以來,自保有餘,而進取不足。蜀地的道途艱險,一方面是蜀地的天然地理保護,但同樣對出蜀作戰非常不利。如果一味在蜀地偏安,其結果就是中原地區最後的強者,舉全國之力攻蜀,蜀地絕難倖免。而只有打出去,不斷地保持軍事壓力,哪怕是佔據蜀地外圍的戰略空間,對於保證蜀漢政權安全也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蜀漢的政治格局決定了諸葛亮必須不斷北伐為什麼由此一說?歷來蜀地,由於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封閉性,適宜的農耕環境,蜀民都不太喜歡摻和蜀地之外的事情。自己的日子過得相對富足,為什麼要管蜀地之外的紛爭。所以從劉焉入蜀開始,蜀地的政權都是透過聯合外部派系,打壓蜀地的本土士族。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掌握蜀地的政權。
劉焉靠的是益州派,東州派,還有前期的張魯宗教勢力。劉備靠的是荊州派和東州派打壓蜀地士族。外人來掌握蜀地政權,就必須要打出去,這樣才能給予這群人希望和盼頭,而不是偏安一隅,混吃等死。所以,拋開匡扶漢室的那套說辭,為了蜀地政權的穩定,諸葛亮也必須打出去。
-
4 # 知足常樂14581
你好,針對您所提的問題回答如下: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損失慘重,為何在第二次北伐時還仍率軍親征?
諸葛亮第二次北伐親自率兵出征,主要是為了在他死後能讓蜀國多存活幾日。
分析如下:“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
--------《三國志》
結合以上內容可以進行如下分析,諸葛亮自知他時日不多,然而“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遠大抱負卻還未能實現,尤其在經歷第一次北伐失敗的打擊後,或許動搖了在他有生之年完成北伐戰爭的必勝信念,結合自身身體狀況,他的戰略應該是做出了適當的調整。一是繼續不遺餘力地進行北伐,因為他深知如果在他有生之年沒有完成北伐大業,他死後蜀國也不會有第二完成了,甚至蜀國很快就會被曹魏吞併。二是做好他死後的應對之策。據史料記載,諸葛亮正式發動的北伐戰爭只有三次,其它都是小規模作戰,目的是對曹魏進行震懾,讓魏軍對蜀軍有所忌憚,這樣即使諸葛亮死後魏軍礙於這種之前蜀軍造成的威懾,就不會輕易對蜀國動手,也能讓蜀國多存活幾天。這一點三國演義也有應證。諸葛亮在五丈原病死後,留下了一個自己的木偶像!嚇的司馬懿撒腿就跑,不敢追殺蜀軍。
綜上所述諸葛亮在得知曹魏對孫吳作戰失利“魏兵東下,關中虛弱”的情況下,在距離第一次北伐失利沒多時日的背景下,毅然發動了第二次北伐,目的是戰略威懾而非實攻,結合上文分析可知諸葛亮必須親征。
-
5 # 石華望
按照常理而論,蜀漢偏安蜀地。
在軍事經濟人口各方面都弱於曹魏,那麼他應該勤修內政,發展壯大自己而不是不顧敵我雙方力量如此懸殊,主動出擊魏國。
而且第一次以失敗告終的情況下只經過了短暫的休養生息便又進行了第二次北伐曹魏。
諸葛亮為何不顧蜀漢國力如此羸弱的情況下堅持北伐曹魏?其原因可以從如下方面去分析。
其一:諸葛亮與劉備的君臣際遇千年以來一直都是為老百姓所津津樂道。
用劉備自己的話說就是,吾得孔明,猶如魚得水也。用諸葛亮的話說就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蘆之中,諮臣於當世之事。可以說諸葛亮成就了劉備,也可以說劉備成就了諸葛亮。
他們二人從相識到劉備兵敗身死白帝城這二十年時間裡一起為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宏偉目標而並肩作戰。
他們數十年的友誼,其感情之深難以衡量。
為了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也為了完成先帝劉備的宏圖大志。
諸葛亮明知北伐曹魏勝算極低,幾乎是逆天而行,但也要盡最大的人事,奮力一搏。
其二:蜀漢偏安一隅,短時間暫無大的危機。
因為川地艱險,更兼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別人一時半會是打不進來的。
但是這種天賜天險也極大的束縛了蜀漢向外發展的可能,蜀漢的發展有限,而曹魏地處中原發展潛力無限。
隨著時間的流逝,二者的綜合國力的差距會越來越大,蜀漢會越來越處於絕對劣勢曹魏會越來越處於絕對優勢。
如此下去,終有一天蜀漢必亡與曹魏之手。
與其坐而被滅不然趁現在敵我雙方實力相差不是太大的情況下舉全國之力一擊,或有成功的可能
其三:蜀漢政權裡有三股勢力互相激盪,第一股勢力以諸葛亮為中心的荊州集團,第二股勢力以李嚴為中心的東州集團,第三股勢力以張松法正為中心的土著集團,也就是益州集團。
這三股勢力表面看起來沒有什麼大問題,實際上是平靜的靜水之下暗流湧動。
諸葛亮為了轉移蜀漢政權內部這三股勢力的矛盾,只有透過頻繁的對外作戰來達到目的。否則,蜀漢政權必然會在這三股勢力的激烈矛盾下土崩瓦解。
於情於理。諸葛亮勢必將北伐進行到底。
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6 # 不沉的經遠
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其實是為了給東吳解圍。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冬,諸葛亮第二次出師北伐。諸葛亮這次北伐走陳倉道,出散關,包圍了陳倉城。曹真率軍趕來救援,和蜀軍在陳倉對峙。
魏明帝曹叡得知以後,又從荊州抽調張郃率軍三萬前往陳倉增援曹真。不過不等張郃趕到,和曹真對峙一個多月的蜀軍已經糧盡退兵。魏將王雙率騎兵追擊,諸葛亮率軍迎戰,將魏軍擊敗,斬殺了王雙。
冬,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魏將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
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失敗以後不到一年的時間就發起新的北伐,確實有些出人意料。
因為第一次北伐時蜀軍損失不小,休整部隊需要一定的時間。而且北伐還需要籌集軍需物資和糧草,這麼短的時間內顯然有些倉促。這也可以從從蜀軍只在陳倉和曹真對峙一個多月就糧草不足得到證明。
此外這次北伐諸葛亮選擇走陳倉道和第一次北伐出祁山攻隴右相比,更靠近曹魏在關中的統治中心長安,魏國更容易集中部隊迎擊蜀軍。更何況蜀漢第一次北伐以後,曹真為了防範諸葛亮再次來犯,加強了要地的防務。其中在陳倉曹真就特意命郝昭修築了城池。
諸葛亮北伐前肯定會派人偵察地形。魏軍修築城池這麼大的事情肯定瞞不過細作。因此在他出兵前,已經知道陳倉不好打。然而諸葛亮卻沒有任何掩飾和佯動,直接對陳倉發起了進攻,也讓人感到有些疑惑。
三國時期這類叛亂事件很多,在這之前東吳的韓綜、翟丹、張嬰、王崇等人就曾經叛變,逃到魏國。曹休在接到周魴的信以後信以為真,認為是伐吳的大好時機,於是稟報了魏明帝曹叡。
這是曹叡繼位以後魏國遭受的第一次慘敗,又折損了曹休這位干將,自然也是心中不甘。於是命司馬懿立刻建造戰船,調集魏軍在荊州集結,打算大舉伐吳。張郃就是在這個時候奉命率軍趕到荊州的。
司馬宣王治水軍於荊州,欲順沔入江伐吳,詔郃督關中諸軍往受節度。
不過不等魏軍發起進攻,諸葛亮卻突然二次北伐。曹叡立刻命張郃再次回軍關中,以解陳倉之圍,伐吳之議不得不暫時終止。
很明顯,諸葛亮這次北伐是圍魏救趙之計,目的就是幫東吳減輕軍事壓力。這也可以從此後他寫信給諸葛瑾,表示這次出陳倉足以牽制魏軍,不讓他分兵伐吳得到證明。
今使前軍斫治此道,以向陳倉,足以扳連賊勢,使不得分兵東行者也。
既然目的不是為了攻城略地,只是為了牽制魏軍。諸葛亮在準備不充足的情況下倉促出兵也就不奇怪了,因為他本來就沒有打算長期和魏軍耗下去,只要魏軍向關中增援就可以撤軍了。
所以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其實只是一次佯攻,並實現了戰略目標,可以算是一次成功的軍事行動。
回覆列表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甴於街亭失利,導導致無功,有損失,也不是全無收穫。損失慘重之說,無從談起啊!
至於第二次北伐,為何仍然諸葛亮親自領軍。兵者,國之大事,死生存亡之道也。何況以蜀伐魏,乃以弱攻強也,豈可假手他人?當然是由諸葛亮繼續親力親為了~
再則,蜀國伐魏,以舉國之兵、精銳盡出,統軍之權如果交給了別人,一生唯謹唯慎的諸葛亮,還能睡得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