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迷影生活
-
2 # 碟碟不休的Kevin
這部2019年由美國HULU電視臺製作的熱播美劇《第22條軍規》,主角是一名不會開飛機的飛行員,而且還是一位一門心思鑽研逃跑技術的飛行員。整個劇集圍繞著這哥們挖空心思的想要早日達到退役的飛行指標,結果被充滿邏輯矛盾的規則折磨成神經病。
空戰電影總是喜歡盯著那些開著炫酷戰鬥機的飛行員,從《壯志凌雲》到《珍珠港》,帥氣的戰鬥機飛行員總是陪伴著美豔的女護士,真是羨煞其他兵種。好不容易有一部講轟炸機的《孟菲斯美女號》,主角也是當仁不讓的駕駛員。
然而世界上最著名的空軍題材小說《第22條軍規》卻是講的一個不會開飛機的飛行員,轟炸機投彈手。根據這本20世紀美國最著名的小說所改編的電視劇《第22條軍規》,劇中主角YOYO是一位轟炸機投彈手,他所在的美國空軍B-25轟炸機中隊在二戰期間參與瞭解放義大利的軍事行動。
B-25轟炸機是美國空軍上世紀40年代配備的中型轟炸機。1942年4月8日,二戰美軍首次轟炸日本本土的“東京轟炸”行動的主角就是該型號轟炸機。B-25機組成員六名,兩位飛行員,一位無線電通訊員,一名Navigator和一名投彈手。投彈手還要兼顧機槍手的任務,然而在劇中美軍在進攻義大利期間已經奪取制空權,YOYO在整部劇中一槍未發。
因此,劇中這位寂寞投彈手的戰鬥狀態基本就是,在B-25轟炸機飛臨投彈區域上空之前基本無所事事,只能默默祈禱不要被義大利人的高射炮給轟下來,到達目標區域後留給他的只有幾秒鐘時間來計算高度速度和風向,根據計算結果瞄準並投彈,然後繼續默默祈禱在返程中不要被義大利人的高射炮轟下來。
這位可憐的美國空軍飛行員,他在整個二戰中唯一操作過的武器就是一臺轟炸機投彈瞄準器,唯一的作戰姿勢就是開啟彈倉投下炸彈。相比那些忙於空中格鬥而根本顧不上害怕的戰鬥機飛行員,這些執行轟炸任務的轟炸機飛行員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反而更大。
二戰期間,由於戰鬥機航程限制,往往無法全程護航轟炸機編隊。而轟炸機所要轟炸的目標往往又是在敵人被重點保護的後方工業基地,對於轟炸機自身安全來說,前半程靠戰鬥機護航,後半程靠命,轟炸機基本上就是一口活棺材。YOYO所乘坐的B-25轟炸機,整個義大利戰爭期間只被擊落一次,靠的是義大利人高射炮部隊糟糕的防空火力。
然而YOYO的戰友可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無論是剛入伍的菜鳥,還是久經沙場的老鳥,彷彿所有人的運氣都給了YOYO。可憐的YOYO看著不斷上漲飛行任務指標和不斷犧牲的戰友,怎麼算都覺得要輪到自己墜機了,於是最終徹底崩潰。
空軍的高度的機動性賦予了他們遠距離作戰的特點,與陸軍和海軍等作戰環境和非作戰環境攪和在一起的兵種不同,空軍所處的戰場環境瞬息萬變,往往早上從乾淨整潔的宿舍起床,中午已經在千里之外血雨腥風之中廝殺,下午可能已經墜毀在深山老林之中。強烈的環境對比往往是空軍戲的法寶。同時,空軍作為高技術兵種決定了飛行員的精英體制,使得這些每天上天入地的天之驕子往往桀驁不馴。劇中這幫轟炸機大爺攻下義大利後佔據的第一個地面目標就是當地妓院。每天扔不完的炸彈打不完的子彈也是讓劇中的YOYO崩潰的原因之一。
第22條軍規是美國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小說,"Catch-22" 也成為黑色幽默的代名詞,也使得這部迷你劇整合為一部最奇特的空戰題材劇集。
回覆列表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視作品,可以說是美國最愛拍的了,邪不壓正的反法西斯戰爭、無畏的戰爭英雄以及象徵美國軍事實力的軍艦和戰車……這些東西隨便拉一個出來都很難完美出現在另一個題材之中。
即便像《變形金剛》、《復仇者聯盟》這樣的科幻電影中或多或少會出現對美國軍事力量的展示,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所具有的獨一無二歷史厚重感,是其他題材電影所無法呈現的。
冷戰、越戰、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被國際輿論和國內民眾怨聲載道,罵的狗血噴頭,連痛罵都來不及,更不用提影視作品的美化改編了。只有二戰才是美國真正的高光時刻,正義、無畏、頑強……
所有的這些定義詞都能套用其中。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二戰題材的影視作品層出不窮,從早期的《中途島》、《虎!虎!虎!》到前些年大熱的《珍珠港》、《細細的紅線》、《父輩的旗幟》,再到斯蒂芬·斯皮爾伯格的《兄弟連》、《太平洋戰爭》……二戰,成為了美國永遠道不完說不盡的光輝歲月。
當然,除了上述的這些作品,有對二戰進行反思和戲謔的電影嗎?肯定的,昆汀的《無恥混蛋》相信資深影迷們一定熟悉,還有一部不得不提的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這部根據小說改編的美劇《第二十二條軍規》。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當美國國內鋪天蓋地的反戰運動和政府強壓民眾和平思潮、執意於戰爭的嘴臉形成鮮明對比時,迫於當局的壓力,許多媒體工作者,乃至好萊塢都不得宣揚和反映關於反戰的思潮。
這時,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國作家約瑟夫·海勒結合自身經歷和越戰的荒謬現實,以巧妙嫁接的方式把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自己諷刺越戰的工具,寫出了驚世鉅著《第二十二條軍規》。
所謂的第二十二條軍規其內容是:
“只有瘋子才能獲准免於飛行作戰,但必須由本人向上級部門提出申請,可是一旦提出申請,恰好證明了你是一個正常人,還是得去上戰場。”
在《第二十二條軍規》一書中,作者塑造了以約塞連上尉為首的一眾在戰爭中身不由己的小人物形象,用那逐漸麻木、泯滅的人性和無休止的戰爭同時表現著故事荒誕而又現實的兩面性。
故事發生在在義大利以南的地中海的一個美國空軍基地裡,主角約塞林上尉所在的飛行中隊就駐紮在這個基地之中。如果從高空俯視, 似乎島上所有人都完全投入到了與德國的交戰中, 飛行員, 廚師, 醫生, 護士, 上中少將, 上中少校, 上中少尉們都忙忙碌碌, 每個人似乎都在恪盡職守, 為這場正義的戰爭效力。
然而當作者帶著讀者們用放大鏡一個個去觀察他們時,在有條不紊規劃作戰, 眾志成城擊敗敵軍的偽裝下面,其實隱藏著的是荒誕而又瘋狂的言行舉止. 他們中的有些人在戰爭狀態下露出了邪惡的本性, 極盡所能地損人利己; 有些人則成為犧牲品, 身心崩潰, 瘋狂地尋找活下來的辦法。主角約瑟夫就是後者之一。
小說出版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並且成為了一部關於反戰題材的經典之作,而小說作者約瑟夫·海勒的文學創作之路也由此一發不可收拾,多年以後更是被譽為“美國黑色幽默文學之父”。
這樣一部優秀而又賣座的文學作品怎麼可能不吸引好萊塢的注意呢?早在作品問世沒幾年的1970年,《第二十二條軍規》就被好萊塢頗有名氣導演邁克·尼科爾斯搬上了大銀幕。
因為電影是緊鑼密鼓下的趕製,所以劇本中的許多臺詞都是對原著的照搬照抄,而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電影也稱得上是對原著的極度還原。
最終,時代造就了人們對於世界的看法,造就了電影意料之外的成功。多年以後,即便當時的創作班底對這部電影的製作已然磨滅了最初的記憶,但是它所產生的意義與影響,依舊能夠為那個時代下的人們深深銘記。
而這部由Hulu電視臺推出的,喬治·克魯尼領銜導演並客串出演的新版《第二十二條軍規》電視劇相比原版電影,在時代更迭,聯絡現實的創作策略下,更加註重對人物內心活動與言行舉止上的表現,並且透過某些情節的刪減增添,重塑了原著的精神內涵。
換句話說,如果說原著和當年的電影是拍給窮兵贖武、眼高手低的政客和身陷越戰泥潭的美國民眾們看的。那麼今天的這部《第二十二條軍規》很明顯是在對特朗普時代奉行“新保守主義”的美國進行諷刺。劇情在無形之中對特朗普時代“閉關鎖國,盲目自大”的政治策略極盡諷刺之能。
主角約瑟夫從電視劇一開始就躺在醫院裝病. 因為他並不想要離開訓練基地,前往海外戰場作戰。然而,曾經抱有同樣想法的醫生用同情而現實的話語告訴他戰爭依舊會繼續,他應該慶幸自己去的是歐洲戰場而不是太平洋戰場。
幾個月後,約瑟夫還是飛往了戰場。
以為完成預定的25次飛行次數就可以回國休息了. 結果中隊的長官為了自己可以升官得獎一次又一次增加飛行定額,當然為了使他的命令合情合理、無法抗拒,他抬出了冠冕堂皇的愛國理由和有名的 “第22條軍規”, 讓約塞連和其他隊員氣得發瘋, 怕得要命, 卻不得不服從命令。
約塞林只好不斷裝病來逃避執行飛行任務. 結果發現醫院比軍營更難以忍受. 而且醫生也不同意給他開病假證明,他也不能就此回家,最後只好一次又一次地回到軍營。可是這裡雖然有吃有喝, 有出生入死的兄弟,還可以享受海濱假日……但他沒有一天是內心平安的, 看到隊友們一個一個死亡或者發瘋, 在恐懼的環繞中, 約塞連生不如死。
而電視劇最具諷刺意味的情節莫過於約瑟夫夢寐以求、心心念唸的退役,即便拼死拼活都無法透過完成任務次數來實現,卻能夠憑藉自己無意間撞見了軍官玷汙少女來取得。
同隊那個曾經無數次增加任務次數來阻撓士兵退役的軍官居然會為了自己的面子,以退役來賄賂他撤訴。
除了主角約瑟夫,影片還刻畫了軍隊中一眾荒誕而又充滿悲喜劇色彩的人物。
比如飛行支隊的軍官,他擅長對自己計程車兵大發雷霆、橫加指責,但同時他卻連自己的同事是誰都弄不清。一位普通的中士就因為自己的名字是Major·Major·Major而被誤認為是一名少校,由於軍官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只能當場提升他為少校。
他一次又一次堂而皇之地增加任務次數,卻連作戰地圖都看不懂,甚至連梵蒂岡在哪都不知道。放在今天,想都不敢想象,一個連地圖都認不全的兵居然能夠成為領導整個飛行中隊的軍官。
還有人從未立下任何軍功,比如邁洛,僅僅透過拍馬屁,向主管後勤部門的長官提供優質羊排,就能輕而易舉地被破格提拔為管理後廚的後勤官,從而免於奔赴戰場。
戰爭在嗅覺敏銳的商人們面前,成為了絕佳的商機。被提拔為後勤官的邁洛和利益燻心的上校在戰火連天的年代居然能夠透過投機倒把的手段在各國間穿梭經商,大發戰爭財。
劇情發展到後期,他為了自身利益,甚至能夠背叛國家,策劃了一場美軍與德軍之間的“烏龍轟炸”。
然而上校最終還是和主人公約瑟夫一樣逃脫不了命運之神戲弄。約瑟夫為了擺脫出動執行飛行任務,在夜裡偷偷潛入指揮室,把戰略地圖上的轟炸線往前挪了好大一截。
滿心歡喜友軍攻擊迅速,獨自前往接收新占城鎮的上校迫不及待地開啟小鎮教堂大門,卻誤入了德軍老巢,成為了約瑟夫惡作劇唯一的犧牲品。故事的諷刺意味在這裡達到了高潮。
親眼目睹了這一切的主人公約瑟夫愈加感到這場戰爭完完全全就是一出鬧劇,無數士兵的犧牲和國家間的你死我活變得毫無意義。
正如原著小說的那樣“每個受害者都是犯罪者,每個犯罪者又都是受害者。總得有某人在某個時候站出來打碎那條危及所有人的傳統習俗的可惡鏈條。”看完這部短短六集的反戰電視劇,真心期望未來的世界不會再有更多的戰爭,因為對於那些普通士兵們而言,戰爭之中從來沒有真正的贏家。
反觀二戰,即便現實中的美軍在二戰從來沒有過“第二十二條軍規”這樣荒謬可笑的理論,但是如果當年那些為了取得戰爭勝利為之流血犧牲的美軍士兵們看到,他們的死亡換來的只是政客間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相信黃泉之下的他們若能知道一定會痛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