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與子同袍

    宋朝在繁榮和經濟確實不亞於唐朝,但是軍事實力較差!如果說宋朝軍事實力差,倒不如說各方遊牧民族崛起,宋朝或許是時運不佳,在歷史上只要北方遊牧民族崛起,中原總會被蹂躪一遍,只是宋朝被蹂躪次數比較多。

  • 2 # 千歌

    1.唐朝之後的五代十國群雄割據,長期分裂導致國家衰弱,而北方遼國日益強盛,此消彼長,差距越來越大。

    2.戰略要地丟失,軍閥石敬瑭認賊作父、賣國求榮,將燕雲十六州(北京一帶)割讓給遼國,扼住了中原跟草原的通道,有草原的地方才能大規模產出戰馬,而騎兵是冷兵器時代中的大殺器,缺少戰馬的宋朝無法組織大規模騎兵。另外燕雲十六州的丟失還讓長城失去意義,敵方可隨時從那裡越過長城,燕雲十六州成了敵方南征的中轉站。明朝時提出“天子守國門”,就是吸取戰略要地丟失的教訓,絕不割地,絕不籤不平等條約。

    3.制度,眾所周知宋朝重文輕武,這是由於趙匡胤是造反得的天下,他也怕其他武將效仿,所以壓制了武將的職權。他本人是一代名將,他在位時可以憑藉他出色的軍事能力掌控全域性,而他之後的皇帝顯然沒有這個能力,卻依然打壓著將領。這種制度在戰略、戰術上都極大的限制了將領能力的發揮,而且在這種風氣影響下,士兵士氣也會大打折扣,同時在“武不如文”的社會壞境下,百姓參軍的意向也不會高。

    4.宋實力確實不亞於唐,這是時代在進步,技術在進步。但遼的實力也遠非突厥可比,我們在進步,對手也在進步,對手進步得更多,我們就要捱打。

  • 3 # 方士的知識樂園

    除了宋粉沒人這樣說。宋先天不足,宋遼加起來才是中華正統。缺少足夠的領土,糟糕的兵制吞掉了大多財政。文化貿易的進步並沒有改變農業產出的不足。對比遼金蒙古,宋一直是是相對的弱國,從未改變過。

  • 4 # 世界人文通史

    兩宋的經濟總量、科技水平確實超過了唐代,但軍事成就只能用一團糟來形容。作為中國的主要王朝之一,北宋一向以守內虛外、積貧積弱而被後人詬病。宋朝時期,宋太宗討伐越南、遼國、夏州(後來的西夏)全部遭到失敗,導致北宋版圖狹小。後來,宋徽宗又執行錯誤的聯金滅遼戰略,導致宋朝和遼朝雙雙被女真金國所滅。宋徽宗的戰略短視可見一斑。南宋時期,宋金多次爆發戰爭,但南宋的軍事力量還是遜於北方,一直保持稱臣納貢。可以說,兩宋是中國歷史上軍力比較脆弱的時代,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重文輕武

    由於宋太祖本人是武將造反登基,所以告誡後世子孫防範武將。宋朝始終以來文臣壓制武將,不停地調換軍隊主帥,導致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為了防止部下奪權,北宋設定了許多官員分權,往往一個職位養著多個官員。北宋的名將狄青戰功顯赫,卻被排擠出朝廷,連歐陽修、文彥博這樣的名士也進讒言,可見北宋對武將防範程度之深。

    第二、冗官冗軍

    北宋時期的官員對比唐朝的情況,感慨地說“今地不廣於前,而官僚數倍於唐”。軍隊上也是如此,軍隊數量龐大,但招納的都是流民、罪犯,軍隊戰鬥力低。

    宋太宗時期,北宋全國登基在冊的兵丁約有140多萬,但對外戰爭基本上是一敗塗地。到了宋徽宗時,宋朝名義上還有百萬大軍,但吃空餉的現狀已經非常普遍。金國滅遼時,北宋真正到達前線的部隊只有10來萬人,其餘所部都是虛數。

    第三、守內虛外

    宋朝在對外開拓上一貫被稱為“軟骨頭”,主要是因為其對外政策太過軟弱。宋太宗伐遼失敗後,不久就去世了。遼聖宗攜40萬主力南征,到達澶州。嚇破了膽的宋真宗在極不情願的狀況下親征。最後,宋朝在自己處於優勢的狀況下與遼國議和,繳納歲幣。特別是自宋真宗以後,宋仁宗、英宗等多位皇帝均是以治內政為主,從未對外進行擴張。仁宗時期接連爆發的的西夏、越南動亂,充分體現了宋朝守內虛外的狀況。

    第四、丟失河套、長城防線

    北宋王朝在地理上丟失了傳統中原王朝的養馬地河套,缺乏強悍的騎兵來對抗西夏、遼國。南宋的史學家認為丟失河套是造成北宋在野戰上屢屢被西夏、遼國欺負的原因。宋軍雖然數量龐大,但騎兵有限,只能打擊潰戰,打不了殲滅戰。也就是說,宋軍遇到遊牧騎兵,打贏了追不上,打輸了跑不掉。宋太宗多次伐遼,動員數十萬人,全部被遼軍誘敵深入,分割殲滅。在極度缺乏騎兵的狀況下,宋軍不可能像漢、唐那樣利用騎兵圍殲敵人,只能利用步兵堅守,擊潰敵人。擊潰戰只能讓敵人退卻,卻不能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一旦敵軍收拾起潰軍,很快就會捲土重來。

    第二個地理劣勢是:宋朝建國以前,幽雲16州就被遼國控制了。幽雲16州是華北平原阻擋關外騎兵進入中原的一道丘陵山地,世界聞名的長城防線就穿插於其中,秦、漢、唐均是利用這裡抵禦東北的少數民族。自幽雲16州往南,居高臨下、一馬平川。宋軍多次伐遼,均無法突破幽州,於是轉為消極防守。遼華人卻憑藉地理優勢,往往能夠先發制人。宋軍的野戰能力雖然不行,但憑險據守的能力比較可觀。可是如果在外無騎兵、內無險要的狀況下,失敗就比較迅速了。

  • 5 # 你不知道的歷史趣事

    我想所謂的欺負是題主主觀上的打仗,打敗仗。那我們就來說說這個“被欺負”

    地理原因

    兩宋時期戰亂較多,整個國土面積並不統一,四周都是各種各樣的國家。敵人多,自然戰爭就少不了。像北宋,除了自然環境稍微佔點優勢,其他的只能被按在地上摩擦。更不要說什麼幾國聯合。樓上幾個回答都貼了圖,大家一看兩朝疆域對比就知道了。

    朝代原因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319年。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289年。

    這裡可以看到,其實兩個朝代存在時間差距並不大。但就是三百年,宋朝已換了兩個朝代,說明宋朝的政局也不安穩。上層建築都忙著去爭權奪位,哪裡有多餘的心思去治理江山。

    明君賢臣

    唐朝三代明君,李世民武則天李隆基,李唐盛世就是如此。房玄齡狄仁傑魏徵,唐朝更是有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反觀宋朝,就稍次一些了。

    除樓上幾位答主說的,我想這幾個也是造成宋朝看起來總是被欺負的原因吧。

  • 6 # 馳騁古今

    這個問題我來答。從大的方面來說,主要原因有兩個。

    首先,宋朝時周邊鄰居的軍事力量都很強大 ,而且是持續的、一茬接一茬的強大。有遼、西夏、蒙古。這些鄰居平時遊牧,戰時入伍,全民皆可參戰,戰鬥力強悍。更為要命的是,遼和西夏的冶鐵技術發達,兵器製造業先進。西夏的“神臂弓”,鐵製的槍膛,銅製的板機,射力強大而精準。而隨後崛起的蒙元,更是以戰養戰,無可匹敵。強悍的武力加上先進的武器,實在是宋朝的噩夢。

    其次,與宋朝開國時的國策大大有關。

    太祖本是武將,透過“陳橋兵變”皇袍加身上位成功,為了取得文人也就是士大夫的支援,在太廟刻碑留下祖訓“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同時為了防備武將有樣學樣跟著造反。透過“杯酒釋兵權”等手段消弱武將的權力。此消彼漲,文人執掌國家大權,打壓武將,漸漸的文貴武賤,造成全民鄙視軍人,武人地位低下,武將備受防備迫害。

    最為著名的就是韓琦殺狄青手下大將焦用,說出“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著,為好兒”。狄青這樣戰功赫赫的武神,被輕視、被侮辱、被逼迫,最後竟被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嚇死,實是宋朝的悲哀。

    其實在宋朝建國初期,軍事力量一點也不弱,步兵戰陣戰法在當時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和遼、西夏的戰爭中一直佔有壓到性的優勢。在其後與遼、西夏的對抗中,也經常取得區域性戰爭的勝利。可是,戰功卓著的武將都沒有沒有好下場,士兵的浴血奮戰,經不起文人的牽制輕視。

    在群狼環視中,宋朝卻把防備內患看做比外敵入侵更為重要的事,不僅不培養武將,反而防武將如防家賊。反觀周邊的鄰居,卻武力超群,大力發展軍備。

    所以,儘管宋朝的文化、經濟、科技、教育等都達到了歷史巔峰,也抵禦了外敵半個世紀的進攻,但是受執政路線的影響最終還是一直受欺負卻無力反抗,直至崖山海戰亡國。

  • 7 # 國史記聞

    在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曾經講到了宋朝立國的四個先天不足,大概可以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

    第一、白手起家

    五代十國形勢圖

    宋朝可以說是生不逢時——相比於漢唐,宋朝立國之前,中國可謂是一個爛攤子,因為漢朝之前的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雖然漢朝建立之前中國曾經有一段分裂時期,但畢竟時間較短。唐朝建立之前,隋朝事先結束了幾百年的分裂局面,統一了全國。秦朝和隋朝雖然都二世而亡,但是給後世卻留下了非常寶貴的遺產,但宋朝就不一樣了,它誕生在五代大分裂時期,經過太祖太宗兩代人的努力,才完成了基本統一。

    第二、強敵環伺

    北宋時期的亞歐大陸

    雖然太宗趙光義時期中原地區完成了基本統一,但是河套及燕雲地區卻始終沒有收復,因為兩宋立國三百多年時間中,始終強敵環伺,並且它的敵人不同於匈奴和突厥——契丹、党項及女真已經有了國家的概念,他們已經不再是純粹的、傳統的遊牧民族,而是發展農業、守衛邊境、擴大地盤。

    第三、無憑無據

    燕雲十六州

    正是因為沒有河套平原及燕雲十六州,宋朝一方面缺少了天然軍事屏障,於是不得不大量擴充軍隊;另一方面,這兩個地區是中國傳統的產馬地,缺少了戰馬,於是不得不以步兵防禦為主。這同時也導致了宋朝的冗官冗兵現象。

    第四、自我限定

    唐朝藩鎮圖

    前三個可以說是宋朝在客觀上的先天不足,而又因為這幾個客觀條件,太祖趙匡胤制定了守內虛外、重文抑武的基本國策。這個國策雖然防止了武將專權、藩鎮割據的再次產生,但是也很大程度上限定了宋朝的開拓精神。而宋朝後來的皇帝也鮮有能與郭威、柴榮、趙匡胤等人相比肩的雄主,更是讓宋朝常常在對外戰爭中吃虧認輸。

    總的來說,宋朝武力不張是由很多客觀因素導致的,但宋朝政府的自我限定,膽小怕事也是經常“受欺負”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 8 # F14560678

    這是腦殘的說法,農業社會主要以糧食產量決定經濟總量,而不是銀錢,假設以銀錢來定那就可笑了,那就不知道辛巴維(威)有多"富裕"了,這點成立的話,在宋的疆域面積遠遠小於大唐,而且進行連年打不勝的戰爭,生產環境不好,生產技術沒有大的改變,農業勞動產出比那麼低的前提下,如何富裕?去了繳稅還剩多少?或許朝廷富吧,有現錢玩玩石頭玩玩字畫,連打仗的糧食都不能及時湊齊,害得軍隊快開拔到目的地了,還得往回跑,無力而戰,最後死到河裡。不說唐朝宋朝就說民國末年以後的穩定時期,大家有的見過有的可以聽聞,又如何?忽悠人,不是這麼玩的,邏輯也該說得通啊!

  • 9 # 布衣學史

    兩宋不同於漢唐,不是統一強盛的封建王朝,而是與夏、遼、金、蒙古等少數民族政權並立的漢族政權。

    少數民族政權國力與兩宋大體相當,加之少數民族居於邊疆草原,多性情剽悍、精於騎射,軍力較強。

    宋朝自趙匡胤開國以來,為防止武將擁兵奪位,奉行“重文輕武”的國策,這也限制了宋朝的軍力發展。

    兩宋時期,經濟發展繁榮,可與唐相提並論,但軍力弱於唐。加之,唐宋兩朝立國相距340餘年,而人類社會是共同發展進步的,即使,宋朝實力不弱於唐,但宋朝面臨的對手也強於唐時的對手了。

    縱觀兩宋對外戰爭,敗多勝少。最後,北宋亡於金,南宋亡於元(蒙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如何提煉精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