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蒼狼9608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遠大抱負和改革創新的帝王!他不立太子,不搞分封制簡單地說有以下幾點:

    一、他在位時沒有立皇后,後宮平等、沒有嫡庶之分。當然最關鍵是扶蘇與胡亥二子各有其弊,前者聰慧而軟弱,尤其是在一些政見上與始皇相佐。後者剛愎而愚鈍,易被人蠱惑,因而導致秦始皇在立嗣上久拖未決。

    二、西周的統治及滅亡給了始皇深刻教訓,分封制是導致中央集權無力施展有效管理的根源,諸侯的強勢及分裂,削弱了中央政府統一治國的能力和各項法規的實施,有些諸侯甚至強勢到凌駕於皇權之上。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地方土豪都敢在中央蹬鼻子上臉!因此,秦始皇不但不搞分封制,而且利用一切可能對豪強貴族勢力進行打擊,強化中央政權的威信,使當時的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多方面得到空前統一!

    三、扶蘇作為一般統治者也許可以,但在當時的歷史狀況,特別是要想做始皇的繼承者還欠缺很多,一句話他受保守力量影響很大,僅此一點就無法堪當重任!胡亥雖被李斯等改革派推上大位,但他的侷限最終使改革的步伐停緩下來,甚至導致包括李斯在內的改革勢力慘遭重創,李斯被豪強腰斬處死!

    所以,縱觀歷史,一個國家的政策制定是否科學、是否能為大眾接受並得到合理延續、有效執行,對一個國家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 2 # 彩雲東昇戴寶山

    這是兩個問題,一是不立太子,二是不分封。首先說不立太子。始皇不是不立太子,而且他還有想好立誰,或是覺得沒到立太子的時候。秦始皇死時才五十出頭,是在巡視的路上死的,這說明始皇的身體還很好,不然不會去巡視。始皇自認為雖然不能長生不死,起碼也能活到七老八十,因此他沒有著急立太子,他知道早立太子不是好事,凡是成年的太子都急於登位,身邊都會形成黨羽。但是天有不測風雲,沒想到巡視路上壯年的他偶染熱病臥床不起,也有人說是他IL子胡亥及趙高趁機毒死了他,這也不是沒有可能的。再說不分封,秦始皇深知分封制後天子的下場,他的列位祖先都是分封的秦王,可他們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秦王的禮制待遇要高於天子。因此他不想只圖個天子的虛名,而要做真正的皇帝。

  • 3 # 共享投票

    秦朝創立帝制及以三公九卿為代表的中央官制,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徹底打破自西周以來的世卿世祿制度,強力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又推行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統一文化風俗,加強了大一統的凝聚力,奠定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故稱“百代都行秦政法”。秦朝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據史料記載,秦始皇出生於公元前259年,崩於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秦莊襄王之子。他是中國歷史上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公元前247年,嬴政即王位。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併除掉呂不韋、??鋇熱恕K?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秦朝。

    後來在全國各地陸續發現了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的隕石、出言“今年祖龍死”的“仙人”、又是童謠等各種奇聞異事。秦始皇這個很信迷信,這些現象使他感到恐懼不安。為了消災避難,尋找長生不老藥,秦始皇聽從了相者術士的建議,準備第五次巡遊。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由於一路勞頓,秦始皇到平原津(山東平原附近)就病倒了。趙高奉命寫遺書,給受命監軍河套的秦始皇長子扶蘇:“與喪命咸陽而葬。”信還未發出,秦始皇就死在沙丘行宮(河北邢臺市廣宗附近)趙高採取了說服胡亥威脅李斯的手法,二人在沙丘宮經過一番密謀,假造秦始皇釋出詔書,由胡亥繼承皇位,還以秦始皇的名義指責扶蘇為子不孝、蒙恬為臣不忠,讓他們自殺,不得違抗。

    那麼回到問題本身,秦始皇為什麼不立太子?如果立了太子,也就不存在後來的這些問題了。有一種說法,秦始皇不立太子的原因是怕死。那麼有沒有這種可能呢?我認為不是的,秦始皇當然很怕死,否則他也不會派人去找長生不死藥。但是,他不會因為自己怕死而影響到考慮帝國繼承人的問題。秦?牘?往國君未死而立太子的先列有很多,而且他在自己還沒有死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準備自己的陵墓。據史料記載,嬴政有23個兒子,留下姓名的僅有4人。分別是長子扶蘇、公子高、公子將閭、胡亥。

    秦始皇其實有考慮過立扶蘇為太子的,但是他覺得扶蘇太過於仁義懦弱,怕他震不住原來蠢蠢欲動的各國貴族與舊臣勢力。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其實是為了考察並磨礪扶蘇。如果秦始皇沒有考慮過立扶蘇為繼承人,是不會授其軍權,讓他成為30萬大軍的監軍的。始皇沙丘病逝前,要求扶蘇回咸陽主持葬禮,這已經明確表明了始皇是有意讓扶蘇繼承帝位的。遲遲不立的原因是:1、他死時才49歲,覺得自己還行還可以多幹幾年。2、貪權。覺得自己統一天下豐功偉績,所以要好好享受江山美人。還要尋找長生不死藥,永遠的享受掌控最高權力的滋味。3、沒有滿意的繼承人。雖然他有意培養扶蘇,但是又覺得扶蘇的政治才幹不足,與他的執政理念不符。還有必要多多歷練一下。

  • 4 # 楊楊灑灑1982

    回答這個問題的依據主要來自《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

    秦始皇為什麼不立太子?

    這個問題《史記》中並沒有記載,但是稍微考察一下秦始皇的生平,13歲即位成為秦王,39歲一統天下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50歲逝世。他從青壯年時代開始,就沉迷於方士之術,追求長生不老。如果可以長生不老,那麼就不存在什麼千秋萬代,永遠都只有始皇帝一代。他的精力都用於思考自己的延年益壽,至於繼承人問題,估計是沒有認真思考過的。

    根據《史記》記載,秦始皇臨死前曾給長子扶蘇寫了一封詔書,讓他趕緊回咸陽處理喪事。但是,詔書還沒有發出,秦始皇就駕崩。於是,趙高、胡亥以及李斯合謀,篡改詔書,藉機殺了扶蘇和蒙恬,成為秦二世。

    假如扶蘇繼承了帝位,秦朝是否可以避免二世而亡的悲劇?

    至於第二個問題,秦朝為什麼實行郡縣制而不是分封制?這點歷史課本上講得很清楚了,我們不妨複習一下。

    平定天下後,始皇在咸陽宮宴請大臣,有一位叫做淳于越的說道:“商朝、周朝統治天下1000多年,都是因為最高統治者對子弟功臣實行分封制,以他們作為自己的“屏障””。淳于越的建議非常明確“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

    對於這個觀點,李斯完全持反對態度。

    “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五帝三王,各有各的精彩,也各有各的原因,這個不是一味照搬的,要與時俱進)

    “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淳于越博士,在李斯眼中,不過是一個愚儒);

    “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李斯的觀點,天下動亂的根源在於諸侯並立)

    …………………………

    後來的歷史,我們都很清楚,李斯不但贏得了這場“辯論”,更加贏得了歷史。此後的2000多年,中國基本就是一個“郡縣制”的結構。

    毛澤東主席曾經在給郭沫若的詩中寫道: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  

    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公元前210年,作為一個血肉之軀的秦始皇死了,但是他所開創的中央集權制度、他所統一的度量衡以及文字、他所建立的郡縣制,一直都在深刻影響著中國的歷史程序。

  • 5 # 遙望燕園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秦吞六國,嬴政上尊號為「皇帝」,皇帝者,取自上古有德明君「三皇」和「五帝」中的「皇」和「帝」,其尊貴之意,再明顯不過了。

    嬴政自稱始皇帝,並規定,如果自己死掉了,自己兒子繼位,則為二世皇帝,孫子繼位,則為三世皇帝,如此類推,直到萬世萬萬世,傳之不絕。

    秦始皇剛稱皇帝不久,丞相王綰等便上了一封奏疏,奏疏的主旨是讓秦始皇分封皇子。

    王綰的意思很明確,秦剛剛吞併六國,而秦在遙遠的西方,東方六國中的燕、齊、荊(楚的一部分)很是遙遠,如果沒有秦始皇信得過的人在那鎮守,萬一出了什麼亂子,由中央政府從關中出兵,怕是來不及,為了長遠的安定考慮,王綰建議秦始皇分封一部分有為皇子到燕、齊、荊等邊緣之地。

    我們現在想一想,以秦時的生產力、交通運輸等條件,燕、齊、荊等地確實離秦的故地關中遠了些,秦把中央政府放在關中,對於燕、齊、荊等地,的的確確是鞭長莫及,別說有叛亂了,就是有個天災,中央政府得到訊息,再派人送錢送糧過去,都很難。

    而王綰提出的辦法,相當於多中心,如果把一部分皇子分封到燕、齊、荊等地,他們就可以在那裡成為一個小中心,無論是應對兵變還是災禍,都能和中央政府互為依靠,這種解決思路,不能說不是一個著眼於現實的思路。

    或許秦始皇也認為王綰說得有些道理,所以讓群臣議一議,商議的結果是不分封。

    七年後,博士淳于越舊事重提,淳于越認為,周之所以能夠有千年的天下,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周武王分封王室子孫。

    如果把周王朝比作一棵大樹,周的中央政府就是樹幹,而周武王分封的王室子弟就是枝葉,正因為有了枝葉,樹幹才有了輔弼。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秦取代周,有了天下,也當效仿周,繼續分封。

    這一次,秦始皇依舊不同意,不但不同意,而且搞起了焚書坑書,認為以淳于越為代表的儒生以古非今。

    四年後,秦始皇在東巡的路上病故,因生前為立太子,隨秦始皇東巡的皇子胡亥便趁機,夥同秦始皇近臣趙高和丞相李斯篡改秦始皇遺詔,賜死秦始皇長子扶蘇、大將軍蒙恬和蒙恬的弟弟蒙毅,隨後登基為帝,是為秦二世皇帝。

    二世皇帝在位僅三年,秦便徹底亡了,亡秦戰火,便是在王綰當年建議分封的地方率先點燃,而後蔓延至全國。如果秦始皇採納王綰的建議,或許秦並不會那麼早地亡掉。

    秦始皇為什麼沒有采取王綰的建議呢?

    當年最反對王綰建議的,是官職還是廷尉的李斯。

    李斯認為,周武王分封了那麼多的王室子弟,最開始,的確是挺和睦的,但時間一久,這些王室子弟之間的親緣關係便越來越遠,也便開始相互攻伐,視對方如寇讎,週中央政府也不能制止他們相互攻伐的行為,人民困於刀兵。

    而現在,秦始皇帝統一了天下,全天下都實行統一的郡縣制度,有功的王公貴族也都得到了應得的金銀珠寶賦稅錢糧高官厚祿,完全沒必要再採用周王室那樣不能千秋萬代的政治制度了。

    後來最反對淳于越的,依舊是李斯,不過這時候的李斯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了。

    這一回,李斯根本就沒跟淳于越講理,直接把淳于越推到秦始皇的對立面,認為淳于越並不真心為秦始皇著想,而是藉著夏商周三代來譏諷秦始皇,絲毫不把敢讓日月換新天的秦始皇放在眼裡。

    接著,李斯建議焚書。秦始皇也同意了。

    為什麼秦始皇總是聽李斯的呢?秦始皇被李斯洗腦了嗎?

    其實不是的,秦始皇太好大喜功了,從自稱始皇帝,並幻想千秋萬世就知道了,秦始皇是一個活在幻想中的男人,他太想讓自己顯得與眾不同了,太想畢其功於一役了,他認為自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他的子孫後代只要享受他創造的果實就可以了,所以,他建議要搞郡縣制可以使人民免於刀兵之苦——

    「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

    參考資料:《史記·秦始皇本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被媽寶男逼離,現在媽寶男又想復婚,但是又不明說,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