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維德易
-
2 # 只要你609
下面這個理療床墊是根據中醫的平衡理論設計的,叫昂首床墊,是調整脊柱的,能提升人體的健康,有很多種使用方法。請大家瞭解一下:
-
3 # 醫承有道
健康,是所有人的追求,中醫常說“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強調人們要預防疾病的發生,注意養生保健的重要性,然現代人的很多不良生活方式,都讓健康大打折扣。一直以來,中醫都為人體健康保駕護航,只是中醫是如何調理人體健康的?且看正文分解!
一、中醫注重養生和保健
中醫以人的健康長壽為目標,強調“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一門重養生和保健的健康醫學。《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指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己成而後藥之,亂己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靈樞·逆順》也明確提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可見中醫重養生,以自我調理為主,不過分依賴藥物,並強調預防為主,未病先防,已病防變。中醫學將醫生分為上工、中工、下工,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講到,“上醫,醫未病之病”,以養生醫學為先;“中醫,醫預病之病”,以保健為重;“下醫,醫已病之病”,以治療醫學為下。
中醫是如何養護生命的呢?《靈樞·本神》中提出了中醫養生的三個原則:“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即養生要順應自然四時的變化,保持心態平和、陰陽平衡的狀態。我們知道“百病皆生於鬱”,所以中醫的養生和保健重在讓氣血流通,其中《內經》病機十九條中就談到“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中醫裡的藥物療法、針灸療法、推拿按摩療法、運動法、音樂法等都是讓人氣血暢通的綠色方法。中醫有言,“上守神”,“粗守形”,所以中醫特別強調“養生治神”。養生指的就是修養精神世界,即意志、精神和境界。如果一個人不會做人做事,心理不健康,自私自利,只為自己一個人想,那他的身體一定不會健康。
“人”是由一撇和一捺構成的,一撇是物質,一捺是精神,所以要想收穫全面的健康,就要追求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平衡。人的問題多是心態問題,是人格和境界的問題,所以我們會說養生貴在養德,正如孔夫子所言“德潤身,仁者壽”,只有好的思想和品德才能支援住人的肉體,實現身心的全面健康。健康就是穩態,因此我們要有“不管風吹浪打,我自閒庭信步”的心境,又要有“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的氣度。這才是最高境界的中醫養生,即提高一個人的品位、追求和境界,使之開出最絢麗的生命之花。
二、中醫是“天人合一”的生態健康醫學
自古以來,中醫學一直堅守著“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觀。早在《內經》中就有“人稟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等相關論述。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不論是日月執行、四時氣候、晝夜晨昏,還是地理環境的各種變化,都會對人體的生理、病理產生重要影響。因此,中醫堅持天人合一的生態健康觀念,人要想健康就要順應自然界運動變化的規律來進行調養護攝,與天地陰陽保持協調平衡,使外不傷於六淫,內不傷於七情,正氣存內,恬惔虛無,精神內守,百病不生。此外,在追求“天人合一”的過程中,人體本身具有的健康能力和自愈能力就會迸發出來,實現人體內外環境陰陽和合的健康平衡狀態,從而達到保養生命、延年益壽的目的。
中國文化所信奉的“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態觀念從根本上決定了中醫是一門實現“天人合德,生態共演”的健康醫學。正如陸廣莘教授所提出的:“基於中國學術傳統,中醫學成為一門‘究天人之際,通健病之變,循生生之道,謀天人合德’的生態智慧學。它的本質功能是‘方技者,皆生生之具’,主旨在於幫助生命體的自組演化,以達天人合德的生態共演。”陸老還認為,中醫學認識的人都是生存環境中的人,中醫對人的生命、健康、疾病等的認識也是從人與其生存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去把握的。人體“升降出入”的“陰陽自和”穩態模型、“正邪相爭”的相互作用模型等都體現了這一點。因而,中醫學不僅具有天人合德、生態共演的生態觀理念,還在養生、保健、治病的實踐中,切實實現了“萬物並育而不相害”,“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的天人合一健康理念。
在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影響下,中醫始終追求著人體內外環境的平衡狀態。對於人體生存的外環境,中醫認為“天生陰陽,寒暑燥溼,四時之化,萬物之變,莫不為利,莫不為害”(《呂氏春秋》),即外在環境的刺激因素本身沒有絕對的利或害,關鍵在於人體對環境的適應力,這正體現了人對環境的包容性。在疾病的治療中,中醫也不強調對環境刺激因素尤其是生物因素的徹底清除或消滅,體現了對致病因素的寬容。藥王孫思邈說過,“天生萬物,無一而非藥石”,而中醫的職責正是“聚毒藥以供醫事”,即透過對“毒”的轉化利用,來調節人體內環境的平衡,並且中藥是天然藥物,非長驅直入的補充替代性的化合藥物,避免了內環境的汙染。透過中醫天人合一的自然觀,我們可以很好地品味到中醫是一門與外界環境共生長的生態健康醫學。
三、中醫是以“正氣”為本的健康醫學
中醫學認為,人體內正氣的盛衰才是維持身體健康的關鍵,人體正氣當家,必然百邪不侵。正如中醫經典中所強調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四季脾旺不受邪”等。這些都確切地說明了人是否健康,決定於自身正氣的強弱,這與單純強調對抗疾病的西醫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中醫的“正氣”指的是人體的正常功能活動,以及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抗病能力和康復能力,有維護自身生理平衡與穩定的功能。
中醫正氣包括了營、衛、氣、血、精、神、津、液和腑臟經絡等功能活動。在疾病的發生發展和預後轉歸的過程中,疾病是否發生,是否惡化及預後的好壞,關鍵取決於正氣。正氣充足則人體陰陽協調,氣血充盈,臟腑功能正常,能抵抗外邪,免於生病。正氣不足則邪氣容易損害人體,機體功能失調,產生疾病。
健康與疾病的區別在於:健康狀態是“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疾病狀態是“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健康狀態並不意味著沒有“邪”的存在,只是因為人體自主的調節自身的“正氣”存內,邪氣就不能干擾、破壞人體“陰平陽秘”的平衡狀態。從疾病向健康的轉化也不意味著“邪”的徹底消失,只是實現了從“邪之所湊”向“邪不可幹”轉化。因此,在人體發病和愈病的轉化過程中,在正邪之間的相互關係上,“正”是主要的,“邪”是次要的。所以在中醫理念裡,人體自穩調節的這個“正氣”起著根本的主導作用。養生莫若知本,這個“本”就是正氣存內的“正”。“正”是中醫關於健康的理論模型,是一種“精神安乎形”的心身和諧的健康狀態。病人的正氣是治病必求的本,是他實現抗病癒病的根本原因。如果在疾病的診斷中,沒有找出病人正氣及其具體特點,即使找到了“邪”,採取了直接針對邪氣的對抗治療,仍然將是“粗工兇,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的結果。可見,中醫是一門以“正氣”為本的健康醫學。
四、中醫追求“陰陽自和”內穩態
提起“陰陽”二字,我們自然會想到《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說的“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及《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所言“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這些經典論述,充分體現了陰陽的重要性。然而何為“陰陽自和”呢?宋代楊萬里說:“天地之道,本乎陰陽,夫陰陽之道安在哉?在乎生物而已,天非和不立,物非和不生。”可見陰陽之道首先是“和”,因為世界本身就是生生不息的大化流行,只有陰陽和合,才能生育萬物。其次,“和”本身又包含著陰陽,因而陰陽之“和”是自發性的。“陰陽自和”是世界和生命的活力根源,正如張景嶽所說:“天以陰陽而化生萬物,人以陰陽而榮養一身。陰陽之道,順之則生,逆之則死。故知道者,必法則於天地,和調於術數也。”中醫學強調在養生、保健和治病過程中實現人體內外環境的一種和諧與平衡,即“守中”和追求“陰陽自和”的健康狀態。可見,“陰陽自和”是中醫養生和治病的“本”,是人的“生生之源”。
中醫就是用中庸之道調理人健康的醫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就是把人調節到陰陽自和的平衡健康的狀態。病,起於失衡;病,好於平衡。保持人體整體的陰陽平衡,人就不會生病,恢復人的整體陰陽平衡,病就可以被逐漸治癒。人只要時刻保持著機體內部及內外環境的相對平衡與協調,機體就能夠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狀態,否則就會出現“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的疾病狀態甚至死亡。“陰陽自和”的健康狀態類似於現代科學所說的“內穩態”。“內穩態”是指人體在生理上保持平衡狀態的傾向,如人體的體溫、血壓、血液的酸鹼度、血糖濃度等均為“內穩態”所調控,如果我們的身體達到這種穩態,那就是健康的狀態。因此,調整人體以達到“陰陽自和”“以平為期”的平衡與和諧狀態,已成為中醫學的根本治療總則。從中醫追求陰陽自和的內穩態中,我們可以很自然地品味到中醫是一門以人為本的健康醫學。
回覆列表
中醫講究不治已病,只治未病。
中醫藥認為,所以疾病的產生都是五臟陰陽失調所造成,那很簡調理一下可以治癒。若是疾病嚴重了,那不是五臟陰陽失調,而是五臟受損。五臟受髒在用藥治療時是很難下藥的,比如說,治到肝傷了胃,治到胃就傷了腎,等等。如果說是癌細胞生長,那更嚴重,五臟己經衰竭,此時再也無法用藥治療,用什麼藥都會傷到五臟六腑,所以更不能用藥治療。
中醫講究小病靠治。因為身體感到不適,說明是五臟失調,但是身體各器官還是屬於正常的,沒有受損,此時用藥,也不可能會對任何器官造成傷害,小服幾次中藥,自然就藥到病除。
中醫講究大病靠調。越是嚴重疾病,越說明五臟越嚴重受損,如果此時用藥猛攻,那對虛弱的器官是致命的的傷害,只會導致病情加重,無法起到治療作用。所以越嚴重的病,越不能用藥,只能調。何為調?調就是用一些對身體任何器官都是零副作用的藥物來進行調理。是什麼藥物?就是中醫所用到的藥食兩用之品,可能當作藥物使用,也可以平時食用,如沙參、玉竹、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薊、山藥、山楂、馬齒莧、烏梢蛇、烏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龍眼肉(桂圓)、決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餘甘子、佛手、杏仁、沙棘、芡實、花椒、紅小豆、阿膠、雞內金、麥芽、昆布、棗(大棗、黑棗、酸棗)、羅漢果、郁李仁、金銀花、青果、魚腥草、姜(生薑、乾薑)、枳子、枸杞子、梔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櫞、等等食品。此類食品對人體是沒有副作用,可長期食用,也可調理治療疾病。所以大家可放心中醫的治療方法。就算的癌細胞生長,也可調理治療,用此方法治療,不至於才半年受命,起碼有幾年以上受命,也可能治癒,具體以實際情況而定。
千言萬語,總歸一句,病從淺中醫,平時感覺身體不適,失眠,便秘,頭暈,腰痠等就要及時處理,不能夠拖延下去,拖延只會讓病情加重。平時自己也要學習一些醫學知識,當發現自己偶感不適也可以為自己調理治療,若還是感覺身體沒有好轉,就當投醫治療。生活中有許多食品都有調理身體疾病的效果,如新鮮水果,五穀雜糧,等農作物,有助消化,軟化血管,降肝火,䃼腎,減肥等效果。也可以經常食用,對身體零傷害。
對中醫食療感興趣者可關注➕留皇橄欖每天更新分享食療調理疾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