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小賢說大事

    作為羅馬帝國的延續,東羅馬帝國有悠久的歷史與發達的文明。帝國有過光輝的過去,但自從11世紀後期開始拜占庭的歷史總體而言就是一部不斷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歷史。雖然,曾經有過科穆寧王朝幾位皇帝復興的努力,但這並不能改變拜占庭帝國江河日下的趨勢。在偉大的曼努埃爾大帝去世之後,帝國無可挽回的沒落了下去。安德羅尼卡一世愚蠢地推翻了曼努埃爾大帝的兒子,從而開啟了帝國漫長的內戰。這位科穆寧王朝最後的皇帝並沒有將其的皇位維持多久,在繼位不過數年之後便被推翻,一時間帝國境內反王紛起,中央崩壞地方離心,曼努埃爾大帝的偉業完全付諸東流,等到帝國進入十三世紀的時候,可憐的帝國已經丟掉了包括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塞普勒斯等地在內的大片領土。但最致命的威脅卻是來自於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所帶來的十字軍。他們打著聖戰的旗號成功的洗劫了君士坦丁堡並分裂了整個帝國。從此拜占庭帝國就徹底失去了獨自崛起的能量。雖然在半個世紀後拜占庭帝國再一次成功的奪回了君士坦丁堡,不過拜占庭已經永遠失去了恢復帝國原邊疆的能力。但帕列奧列格王朝自開創者死後便一直處於內部分崩離析的狀態,先後進行的多次內戰將帝國最後的元氣消耗殆盡。而帝國外部的敵人卻愈發棘手,保加利亞人、威尼斯人、塞爾維亞人、法蘭克人都先後蹂躪過帝國的領土,而自小亞細亞崛起的奧斯曼人更是奪取了帝國在亞洲全部的殘存領土。為了籌措現金,帝國向塞爾維亞人、保加利亞人、威尼斯人、熱那亞人和土耳其人屢次割讓土地,甚至連色雷斯和加拉塔等對首都和國家生死攸關的重要地區也被割讓。

    1300年的小亞細亞1360年的巴爾幹半島

    ------------------------------分割線,從這裡開始世界線變動--------------------------------

    到15世紀初,帝國已經危如累卵,在經歷了多位昏庸無能的先帝的統治之後,帕列奧列格王朝終於振作起來,竭盡全力地來挽救這個被自己的前輩們糟蹋得幾乎看不到任何希望的破落帝國。1402年,在安卡拉戰役中,帖木兒軍大敗奧斯曼軍,奧斯曼君主巴耶塞特被俘。這一事件暫時挽救了東羅馬帝國。因為巴耶塞特的四個兒子之間開始了爭奪王位的戰爭,新徵服地區的人民也趁機掀起反抗運動,土耳其處於嚴重的危機之中,利用這一機會,時任帝國皇帝曼努埃爾二世收復了一些小地方,同時利用外交手段使得脫離了特布拉宗帝國的狄奧多拉公國宣誓對君士坦丁堡的帝國當局效忠(儘管只是名義上的接受管轄)。這樣,等到奧斯曼的穆拉德二世於1422年對東羅馬帝國展開了新的攻勢時,此時帝國控制的領地有:君士坦丁堡附近地區,伯羅奔尼撒半島部分地區和在克里米亞半島地區的一塊飛地(狄奧多拉公國)。1423年帝國屈服於奧斯曼帝國的武力並向其繳納賠款。可以說此時的帝國已經屈辱到了極點,奧斯曼人似乎只要輕輕一下手就可以消滅掉這個可憐的帝國。

    但這一切的努力都不見成效,1448年約翰皇帝去世,君士坦丁十一世克服他兩個弟弟的阻力在其母親的幫助下繼位。但他剛一離開伯羅奔尼撒半島,留在當地的兩個弟弟便瓜分了當地的領土並陷入了內部衝突之中。可憐的君士坦丁十一世皇帝就這麼成為了一個僅能實際控制一座首都城市的皇帝,而他所能影響的,也不過只是被帝國經營了數十年的狄奧多拉公國而已。

    皇帝面臨的處境是如此絕望,但他仍然希望為帝國謀求一條生路。1452年,剛剛繼位的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穆德二世率軍進攻東羅馬帝國,他花了兩年的時間來圍攻君士坦丁堡,但終究於5月29日的總攻之中功虧一簣。君士坦丁十一世憑藉著不足一萬人的守軍在圍城戰中支撐了兩個月,最終還是頂住了奧斯曼人的猛攻。在這次大戰中,最為危急的乃是5月29日當天的總攻之中,一座城門因為守軍疏忽而未能關緊。這裡差點就成為了奧斯曼軍隊的突破口。但幸運的是,一名來自狄奧多拉公國的志願兵,據說來自北方蠻族的來歷不明的志願兵史蒂芬·高文發現了這一疏忽並關死了城門。也正是由於來自狄奧多拉公國派出的幾百名志願兵成為了挽救帝國的救命稻草。

    穆罕穆德二世惱羞成怒,為了不無功而返,他轉而攻略了伯羅奔尼撒半島,滅亡了帝國的摩里亞采邑之後在百般無奈之下最終還是結束了這次征服戰。

    史蒂芬·高文並沒有留在君士坦丁堡,在戰後回到了狄奧多拉公國,當他感到自己羽翼豐滿之後於1454年推翻了原先統治公國的卡布拉斯家族的統治。君士坦丁十一世原本以為史蒂芬·高文將會使狄奧多拉公國脫離帝國,但沒想到他仍然承認了帝國對當地的統治,但是,作為效忠條件,君士坦丁十一世不得不做出妥協,將其女兒嫁給了他(備註:歷史上君十一沒有後代,這是世界線變動結果)。

    在進攻君士坦丁堡失敗之後穆罕穆德二世平息了內部叛亂之後繼續開展其征服大業。他於1475年徹底征服了整個希臘地區並消滅了在小亞細亞半島北岸的特布拉宗王國。於是,他再一次展開了君士坦丁堡圍攻戰。這一次,年事已高的君士坦丁十一世已經失去了所有的希望,奇蹟不會出現第二次,61歲的皇帝仍然進行了最後的反抗。他想方設法的加強了君士坦丁堡的城防。同時送信給統治狄奧多拉公國的史蒂芬·高文大公,請求他出兵援助。

    到1475年,史蒂芬·高文不僅統治了狄奧多拉公國,而且還奪取了除開少數熱那亞殖民地外的整個克里米亞半島。他利用克里米亞汗國內部的矛盾,成功數次擊敗了汗國的軍隊,並在實際上瓦解了這個國家。克里米亞汗國的一位王族明裡·格來逃亡到了奧斯曼帝國請求奧斯曼人幫助其恢復汗位,於是在圍攻君士坦丁堡的同時,還派出了一支軍隊討伐狄奧多拉公國。在這種情況下,史蒂芬·高文也無力支援君士坦丁堡。於是,在經過了兩個月的圍城戰之後,君士坦丁堡淪陷,君士坦丁十一世皇帝戰死。穆罕穆德二世終於獲得了這座他夢寐以求的城市,就在當年,他宣佈奧斯曼帝國遷都於此。

    然而奧斯曼帝國派去征服克里米亞半島的軍隊卻遭到了慘敗。史蒂芬·高文不僅是一位高超的將軍,還是一位出色的軍事發明家與戰術革新家。他的軍隊雖然人數較少,但仍然成功擊潰了奧斯曼帝國的軍隊。於是,作為皇帝的女婿,以及帝國最後的根據地所在,狄奧多拉公國大公史蒂芬·高文廢除了大公頭銜,轉而宣佈自己為帝國皇帝。

    但是,歐洲其他國家普遍都將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看做羅馬帝國滅亡的標誌,對於西歐各國君王來說,史蒂芬·高文仍然只是一個大公而已。

    奧斯曼帝國沒能征服克里米亞半島,但成功的把克里米亞汗國的剩餘部分變成了它的附庸。在接下來的歲月裡,克里米亞半島的帝國殘餘不得不長時間的面對穆斯林軍隊的威脅。

    在史蒂芬·高文統治的歲月裡,奧斯曼人發起過多起圍攻克裡米亞的戰事,但都被他一一擊敗。1481年穆罕穆德二世在他對克里米亞半島發起的最後一次戰爭中去世。此後數百年間奧斯曼帝國曾經多次採取行動希望奪取克里米亞半島,但都因損耗過大得不償失而告終。

    在奧斯曼帝國鼎盛時期,這一小小的帝國殘餘只能謹小慎微的守護著這一小小的領地。他所要面對的敵人實在是過於強大,如果不是奧斯曼帝國本身就四面臨敵的話,光憑克里米亞一地是無法長期堅守的。在高文大帝去世之後,他的後代為了與奧斯曼帝國議和甚至幹出了對奧斯曼在外交檔案中自去帝號以求自保的事情(然後就一群德意志“有良心”的歷史學家出來發明了拜占庭帝國這一概念),當然對內依舊自稱皇帝。而高文修築的一系列要塞,尤其是塞瓦斯托波爾要塞也成為了其守衛帝國的堅固堡壘。

    在俄羅斯崛起之後,帝國的政策便是與俄羅斯結盟以共同對抗奧斯曼人,自俄土戰爭開始以來,東羅馬帝國的政策都是緊密的與俄羅斯站在一起對抗奧斯曼。隨著奧斯曼帝國的不斷衰弱,帝國的“收復失地”運動開始高漲。 公元1768~1774年第五次俄土戰爭俄軍大破土耳其軍隊,俄羅斯一舉奪取了黑海北岸大片領土,克里米亞汗國消亡。同時,在摩里亞爆發了民族起義,1774年,東羅馬帝國與俄羅斯達成了一個協議:帝國將克里米亞地區“租借”給俄羅斯,而俄羅斯支援帝國在希臘等地的復國大業。在俄羅斯軍隊的保護下,東羅馬帝國被遷移到希臘本土,重新建立了在伯羅奔尼撒半島土地上的統治,雖然其領土只有前帝國領土中的一小塊微不足道的地區。

    在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1824年全希臘都爆發了追求獨立的革命起義,這一戰爭很快擴大為了國際問題。1829年,東羅馬帝國政府最終與俄羅斯帝國一起對奧斯曼帝國宣戰。在1829—1830年戰爭之後,東羅馬帝國獲得了伯羅奔尼撒半島、阿提卡、伊庇魯斯與希臘中部地區。

    1831年,東羅馬帝國通過了一部民主的君主立憲制憲法,確立了全體男性公民的普選權,從而一躍成為了當時東南歐地區最民主的國家。在這部憲法裡,東羅馬帝國的制憲會議仍然自豪的把自己的國名定位“羅馬帝國”,帝國上議院仍稱“元老院”。

    此後,東羅馬帝國長期與俄羅斯站在同一戰壕中對抗日益衰落的奧斯曼帝國,同時小心謹慎的周旋於其他列強之間。透過數次俄土戰爭以及其成功的外交行動,拜占庭成功的拿回了愛奧尼亞島,克里特島、羅德島等地。並從英,法等國拿到了大量支援(用來抵消俄國影響)同時,在經濟方面也有大幅成長。

    1853年,因為克里米亞半島租借地問題帝國與俄羅斯關係惡化,最終導致了克里米亞戰爭。在這次戰爭中出現了一個極其罕見的局面:東羅馬帝國與奧斯曼土耳其竟然站在一起反對俄羅斯帝國。實際上,這場克里米亞戰爭可以說全歐洲的主要國家都站起來反對俄國。經此一戰之後帝國重新拿回克里米亞地區。

    不過隨著對奧斯曼帝國肢解行動的繼續,東羅馬帝國還是繼續與奧斯曼帝國敵對。到19世紀末,東羅馬帝國帝國還成功奪取了阿爾巴尼亞與部分塞爾維亞地區。而哈布斯堡王朝則拿下了克羅埃西亞,波斯尼亞等地。保加利亞則在經過很長時間的討價還價後最終被列強確定為獨立國家,不過其南部邊疆按照有利於拜占庭帝國的方案被劃定,羅馬尼亞王國(這個國名被東羅馬帝國抗議了很久)也宣告從奧斯曼帝國獨立。昔日稱雄歐亞非的奧斯曼帝國已經徹底淪為了案板上的肥肉。

    1912-1913年的巴爾幹半島戰爭是世界大戰的預演,在這次戰爭中,東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結成聯盟對抗保加利亞與奧斯曼帝國。根據1913年8月10日,交戰各方在布加勒斯特簽訂的《布加勒斯特和約》,保加利亞的“大保加利亞”的夢想被砸得粉碎,而奧斯曼帝國不僅失去了整個敘利亞,而且還被迫將君士坦丁堡交給了東羅馬帝國。雖然在隨後的和談中在各列強的斡旋下東羅馬帝國被迫答應將這座城市中立化、無武裝化並允許各國戰艦自由通行等等要求,但畢竟成功奪回了帝國首都。

    1914年的巴爾幹危機導致了世界大戰的爆發,對於東羅馬帝國來說恐怖的,漫長的,而又毫無意義的塹壕戰是災難性的。當一戰末期各國革命浪潮襲來時,東羅馬帝國也明智地在1918年接受了“榮譽換和平”的條約。與同盟國達成無條件停火之後結束了這場對東羅馬帝國來說的確毫無意義的戰爭。帝國並沒有奪回小亞細亞,完成領土收復,但也沒有失去什麼。

    1920年的東羅馬帝國

    一戰之後,帝國因為一戰而元氣大傷,而來自北方俄羅斯的革命之風也影響到了克里米亞半島的安寧,一個短暫的克里米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曾經於1918年成立,但旋即被退出大戰的帝國軍隊鎮壓。同時,作為自治公國併入帝國的塞爾維亞、黑山、阿爾巴尼亞的民族主義運動也日漸活躍,這都對帝國的穩定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

    當1919年不列顛革命之後,塞普勒斯問題又成為了一個焦點。德意志帝國利用英國的混亂搶佔了當地,但該島上的希臘人卻佔多數。東羅馬帝國國內的“偉大理想”支持者對帝國政府在這件事上的軟弱立場感到強烈不滿。在各方的指責中,想要維持一個穩定的帝國政府是越來越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鵝飛去鳥不歸,懷念昔日空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