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麻辣一加一

    趙匡胤是宋朝立國之君,兩宋共18位皇帝,其中有昏庸無能的,有不務正業的,但還真沒有狠毒殘暴的,家風比較開明溫和。這是正是趙匡胤樹立的家風,一直繼承得比較好。

    趙匡胤,祖籍河北涿州,生於河南洛陽。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正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大分裂的時代——五代十國,戰亂頻仍,老百姓苦不堪言。二十歲剛出頭的趙匡胤出來闖世界,投奔後漢樞密使(國防部長)郭威,屢立戰功。三年後趙匡胤擁立郭威建立後周,被賦予重大兵權。郭威之後,周世宗柴榮對趙匡胤更是器重有加。

    柴榮死後,年僅七歲的周恭帝繼位。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幕僚趙普、親信大將石守信等人趁機鼓動趙匡胤自己當皇帝。他們的理由是:如今世道這麼亂,民不聊生,確實需要一個有能力有情懷的人來做個了斷,建立一個嶄新的充滿希望的國家,您就是這個人!其實在那樣一個時代背景下,趙匡胤肯定也有這樣的雄心或者野心。於是“陳橋兵變”發生了,34歲的趙匡胤黃袍加身,廢掉周恭帝,兵不血刃地登上帝位,定都汴梁,也就是今天的河南開封。一系列南征北戰之後,趙匡胤終結了大分裂的局面,五代十國的野蠻政治結束了,一個新的歷史時代真正來臨了。

    整段五代十國,就是一個政變的秀場,宋朝也是靠兵變立國的。如果您是趙匡胤,您是不是也怕別人以您為榜樣來一段政變秀?這榜樣當不得!趙匡胤還是很有反思精神的。他把當初跟他打天下的握有兵權的小夥伴們請來喝酒。飯桌上他愁眉苦臉地說:我愁啊!按說現在國家統一了可以好好搞建設了,可是我睡不著啊!我擔心哪天被弄下課啊!石守信等人趕緊下保證:我們永遠不會有二心,請陛下儘管安睡。趙匡胤說:我信任你們,可是保不齊個別人被手下攛掇起事啊。乾脆這樣吧,給你們都掛個虛職,榮華富貴你們應有盡有,去好好享受吧。皇帝發話了,這協議不同意也得籤啊。後人給這個飯局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杯酒釋兵權”。

    消除政權隱患之後,趙匡胤啟用文人治國。在他的領導下,宋朝政治集團勵精圖治,發憤圖強,一心一意發展經濟和文化,開啟了歷史上獨具特色的文治盛世。經濟富庶,文藝復興,經歷了兩百多年戰爭創痛的老百姓終於盼來了安居樂業的好日子。在老百姓心中,宋太祖就是一位治國有方的皇帝。

    趙匡胤還是歷史上少有的仁慈的帝王。歷史記載了一個“勒石三戒”的故事:趙匡胤讓人鐫刻一塊石碑,鎖於殿中,為後繼者立下三個誓約。第一,善待周世宗的子孫後代,犯罪了也不處罰,即使他們有謀反叛逆行為,最嚴重的也就是讓當事人自盡,無辜家屬不受牽連;第二,不殺文人,不殺給朝廷提意見的人;第三,不增加農民的賦稅。趙匡胤還在誓約中警告後繼者,你們要是違法了這三條,必遭老天爺的懲罰。僅僅這三條誓約,加上“陳橋兵變”的無流血行動,“杯酒釋兵權”溫和的權力解決方式,歷史上有幾個帝王能做到?可以想想,唐太宗還殺了親兄弟,逼老爸退位呢!

    趙匡胤對平民“卑賤”的生命亦常懷惻隱與悲憫,從不妄開殺端。他派大將曹彬徵南唐,臨行時叮囑曹彬“城破日,不可妄殺一人”,曹彬不解地說:“兵久無功,不殺不可以立威。”趙匡胤回答說:“朕寧不得江南,不可輒殺也。”

    王夫之在《宋論》中盛讚趙匡胤,自古帝王臨天下,總該有所憑藉。其上以德,比如商湯、周文王;其次以功,比如漢高祖、唐高祖。而趙匡胤的德行比不上商、周,也不像漢高祖、唐高祖有平定天下之功,其治天下之金鑰乃一“懼”字。常懷“敬畏之心”,則“懼以生慎,慎以生儉,儉以生慈,慈以生和,和以生文”,這便是趙匡胤能一統天下,成就大宋盛治的原因。

    可惜,英明而仁慈的宋太祖趙匡胤只當了16年皇帝,在他50歲那年告別了他努力經營的王朝。當然,他這16年,完全對得起歷史給予他的賢君的評價。

  • 2 # 科學謎航

    我不認為,趙匡胤有多大的功績,說要一統天下,我認為周世宗也可以做到,只可惜。

    954年郭威突然駕崩,只好讓外戚柴榮登基為帝。柴榮勵精圖治,致力於統一大業,立下了“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壯志。在位期間,對內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修訂禮樂制度、明確刑法,使得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地區經濟開始復甦。

    而且他對外南征北戰,收回了秦、鳳、成、階四州;南征的時候,盡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伐時連克三關三州。

    歷史上都稱讚其“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可以說後周和後來的大宋有半壁江山都是柴榮打下來的。

    而且宋史本紀一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後周顯德六年,周世宗北伐,宋太祖趙匡胤當時擔任水陸都部署。周世宗打退幾千名敵軍騎兵,平定關南後,在行軍路上,審閱各地所上文書,意外發現一隻皮口袋,袋中有一塊三尺多長的木板,上面寫著“點檢作天子”, 周世宗感到這件事十分奇怪,而且非常不放心。由於當時張永德任點檢,世宗心裡非常不安,於是就病倒了,回到京城,就立馬任命趙匡胤為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用來代替張永德。也就在這一年,柴榮在商議攻取時突發疾病,不知道什麼原因了,不久就去世,年僅三十九歲,在位六年。

    這其實很有可能是趙匡胤一派的詭計,為了當上禁軍帶頭大哥,也為什麼點檢作天子的口號造了聲勢,後來陳橋兵變在如今看來,也有許多的將士打著點檢作天子的口號支援趙匡胤。明顯是就是早有預謀的事情。

    趙匡胤以計謀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最終善待了柴榮的後人,也和平的完成了政權的交替。

    其實趙匡胤接手後周不久後成立大宋,除了杯酒釋兵權,大宋初期在他重文輕武的格局下,埋下了北宋積貧積弱的禍根。所以我不認為趙匡胤有什麼功績,論談功績,柴榮才是真正打下基礎的人,可惜不明不白死的早,一堆武將認為幼帝給不了他們榮華富貴,只能擁護禁軍頭領趙匡胤。

    還有一點,就是他弟趙光義,他也做了都檢點,而且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趙匡胤不久也暴斃了。結果居然是傳給了弟弟而不是傳給自己的兒子。

    直到南宋開國皇帝趙構那一代,才又把皇位傳給了趙匡胤這一脈。

    還有你能想象後周在周世宗柴榮的帶領下南征北戰,威震中原,結果到了大宋手裡,就一直被西夏遼國壓著打,最後北宋被金崛起滅國。

    看來出來混早晚都要還的,真的是冥冥之中早已註定了。

  • 3 # 雷歐特傲慢

    趙匡胤是大宋開國皇帝。他出生時,唐朝已經滅亡20年。他所面臨的時代正是唐朝滅亡後的五代十國。

    這是歷經300多年大一統的隋唐後,又一個分裂動亂的時代。這是風雲激盪、強者為王、無視規則、巧取豪奪、皇帝輪流做的亂世。

    趙匡胤22歲從軍,33歲登基為帝。11年時間,從戰士到皇帝,無異於勵志傳奇大片。

    他成為宋朝這統一併延續300多年的王朝的開國皇帝,並不是偶然,也不是憑運氣。他既順應了時代的潮流,更靠自身武力、智慧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天時、地利、人和兼具,外因、內因齊備,終修成正果,改朝換代。

    歷史的潮流浩浩湯湯,無法阻擋。所有事情的發生都有必然性,人民群眾才是決定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但不能因此否認英雄的作用。

    趙匡胤同志就是一位這樣的英雄人物。

    他的主要功績有:

    開啟和平兵變的新模式

    歷史上改朝換代免不了一番廝殺、一番洗劫。而趙匡胤建立宋朝卻是例外。

    他在郭威軍中,學習了郭威黃袍加身的經驗,吸取教訓。960年,陳橋兵變過程中,部署得當,基本按預定計劃進行,順利實現了改朝換代。

    趙匡胤坐上了皇位,而且是和平坐上皇位,基本沒有流血。沒有屠殺舊皇老臣,沒有打戰,沒有搶劫,開時代風氣之先。

    解決“皇帝與功臣”的死迴圈

    歷史上“飛鳥盡、良弓藏,走狗死,狡兔烹”的案例比比皆是。就拿最近,五代的皇帝,哪個不是對重臣大殺特殺的?

    趙匡胤不愧是歷史上的雄才大略者。陳橋兵變開創了和平奪位的新模式,之後又開創了擴張皇權的新模式。這模式就是“花錢買權力”,而禁軍將領們用權力換來了大藩節度使的逍遙生活和縱情享樂。這和以往皇帝處理與功臣的關係大不相同,由此為史家所稱道。

    開國一年時間,撤換前後三批、共計九人的禁軍職位。

    解除這批老將的軍職後,趙匡胤逐步提拔任用資歷根基淺、易於駕馭的新人,如韓重贇、張瓊、崔彥進、劉光義、楊義、党進等。

    以上兩條,跟之前五代十國的皇帝完全不同,權力的奪取與集中開始有了一個新的模式。

    構建穩定的政權結構

    任何稍有抱負的皇帝都有一個夢想,這個夢想與日月神教的“千秋萬載,一統江湖”極為相似。那就是“千秋萬代,一統天下”。

    陳橋驛到開封的道路很短很平坦,但他未來的道路是既遠且艱。要終結這個亂世,他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藩鎮問題上:按照趙普“稍奪其權,制其錢財,收其精兵”的建議,趙匡胤解決了“藩鎮太重,君弱臣強”的問題。

    軍隊問題上:

    將侍衛親軍一分為二,分拆為馬軍、步軍,與殿前司形成三足鼎立,史稱“三衙”。他還將軍權拆分為統兵權和調兵權,樞密院主戰,享有制令權,可以招募調動軍隊;禁軍將領主訓,享有統兵權,日常管理軍隊。

    趙匡胤又明確規定禁軍的後勤供應歸朝廷最高財政機構“三司” (鹽鐵、度支、戶部)管轄。這樣,統軍的“三衙”形成了穩定的三角形,而“三衙”與樞密院、“三司”又三足鼎立,互相牽制,共同管理。皇帝自上而馭,利用三者相互制約,禁軍只能乖乖聽命於皇帝。

    軍力分佈上,也是要“分權制衡”。趙匡胤來了個對半分,京城十多萬,各地分佈十多萬。京中的禁軍,則是殿前司拱衛皇城,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護衛皇城。京城禁軍和外地駐軍“內外相制”,宮殿禁軍和宮外禁軍又是“內外相制”。

    相權問題上,趙匡胤又玩了一手三足鼎立,將宰相權力一分為三:宰相在“中書門下”(中書省或政事堂)這一機構管理國家行政事務,樞密院為中央最高軍事機構,長官為樞密使,與“中書門下”合稱東、西“二府”,分管文、武兩事;“三司”(戶部、鹽鐵、度支)主管財政,號稱“計省”,長官為“三司使”,號稱“計相”,地位略低於“二府”。二府三司各自獨立,互不統屬,直接對皇帝負責,構成最高輔政機關。沒有軍權、沒有財權,宰相就只是名義上的行政首腦。

    之後,趙匡胤還設定參知政事,另外分割宰相的權力。

    就這樣,趙匡胤建立穩定的政權結構,保證大宋200餘年的運作。

    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

    960年北宋的建立,只是承接了後周的地盤,只佔有黃河中下游南北區域及淮河各地。

    在黃河流域的河東(今山西區域)有北漢,還有契丹威脅。

    南方,沿長江而下,在成都有後蜀,在湖南有被南唐滅楚後遺留的周行逢武平軍,在江陵有荊南(南平),在杭州有吳越,在金陵有南唐,在廣州有南漢,在福建還有被南唐滅閩遺留的清流軍。

    數個割據政權各自為政

    趙匡胤在既定戰略基礎上,審時度勢,一舉而平荊湖,再舉而平後蜀,三舉而平南漢,四舉而平南唐,兵鋒所向,如雷如霆,如摧枯,如破竹,無不隕滅。

    趙匡胤弟弟趙光義延續統一步伐,基本算是坐享其成,實現了統一南方、消滅北漢的目標。

    以上四點,可以看出,趙匡胤算是雄才大略的皇帝。可惜的是,他突然駕崩。突然得故事戛然而止,要另起篇章;突然得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所以沒有留下任何遺詔,北漢事未了,身後事也沒來得及安排。

    他這一輩子,豪飲交兄弟、醉酒得天下、杯酒釋兵權,最終喝酒歸西天,也留下了陳橋兵變、燭影斧聲兩大歷史謎團,可謂得失皆酒也。

  • 4 # bu悔灬小子1

    1,結束五代十國紛爭亂世,建立統一中原大部的漢家王朝

    2,陳橋驛兵變,可抵玄武門

    3,杯酒釋兵權,陽謀陰謀雙管齊下,很大程度的強化中央皇權

    4,建國之初積極對抗大遼,其趙家後代卻相差甚遠

    5,宋朝是古代中國科技最發達的朝代之一,尤其是幾大發明的出現,使趙家王朝在當時世界上,舉足輕重,雖未發生在趙匡胤時期,但,只有一個統一的王朝才能讓科技有進步的空間,有發展的可能,所以這些與趙匡胤建立大宋是有關聯的……另外宋朝的文學中,以宋詞為代表的文學作品,在中國歷史以及文學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價值和地位,這也與統一的王朝是分不開的,顯然老趙又有貢獻

  • 5 # 帝國的臉譜

    宋太祖趙匡胤的四大過人功績,並不遜色於其他功高帝王

    一、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

    後周顯德七年(960)正月初一,當人們還沉浸在春節的喜慶之中,趙匡胤指使他人謊報軍情,稱遼與北漢雙雙出兵,聯合入侵後周。於是,朝廷派遣趙匡胤率殿前、侍衛二司精兵北上抗擊。正月初三,趙匡胤率軍北上,當晚到達離京40裡、黃河邊上陳橋驛站(今河南封丘南,當時的黃河南岸,如今已經變成黃河北岸)。這時,慕容延釗所率的先鋒部隊已經渡過黃河北上,對兵變不會構成阻力。當天,軍中議論紛紛,有的說,看到天上兩個太陽搏鬥;有的說,當今皇上年幼無知,我們冒死出征,即使死了,天子也不知道我們的功勞,還不如先立趙點檢為天子,然後北征不遲。將士們情緒一度非常激動,然後紛紛到驛站門前聚集,要擁戴趙匡胤做皇帝。當晚,趙匡胤的二弟趙光義與趙普、李處耘等人商定,大軍次日返回京城,奪取政權。同時,禁止軍士在兵變過程中搶劫,以穩定民心。

    取得將領們的一致承諾後,趙普與趙光義一起,向趙匡胤彙報了進展情況,並與趙匡胤商定,立即進行下一步的相關部署。他們連夜派人潛回京城,通知石守信、王審琦做好內應。

    初四清晨,將士們將事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在趙匡胤的身上,然後一齊跪拜在地,山呼萬歲。趙匡胤稍作推辭,便把黃袍穿上,重申不得搶劫,更不能凌辱後周太后、少皇帝和公卿大臣,然後率軍返京。在石守信的接應下,部隊順利入城。

    對於範質等一班德高望重的大臣,趙匡胤決定爭取他們的理解和支援,儘量不兵戎相見。為此,他先安排潘美去找範質通報兵變情況,然後,他回到殿前司公署,脫下黃袍,讓人把範質等大臣請來商議國事。範質來後,當面質問趙匡胤,說先帝待你如子,今屍骨未寒,為何如此?趙匡胤裝出委屈的樣子,痛苦流涕地說,我受世宗厚恩,今為六軍所迫,實屬無奈。這時,他身邊的大將們舉刀威脅,範質如若不從,可能遭到不測,範質無奈,只得依從。但範質作為顧命大臣,當年對臨死的柴榮是有承諾的,要照顧好柴氏孤兒寡母。所以,他向趙匡胤提出,如果要大臣們服從,必須遵循三個條件:一是要趙匡胤行禪讓之禮,接受少帝禪讓;二是事太后如母,即柴榮的妻子,要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尊敬柴榮的妻子;三是要照顧好柴宗訓。趙匡胤都一一答應了。於是,範質、王溥跪拜新主。隨後,在崇元殿舉行禪讓典禮,趙匡胤正式登基,國號宋,是為宋太祖,改後周顯德七年為宋建隆元年,定都開封,史稱北宋。

    二、刻立誓碑,確定與文人共治天下的國策。

    據陸游《避暑漫抄》記載,建隆三年(962),趙匡胤秘密安排人刻了一塊碑,立於太廟(帝王的祖廟)寢殿的夾室裡,取名“誓碑”。他規定,每次新皇帝登基,均由一個不識字的太監引領新皇帝進去,焚香,跪拜,默讀“誓碑”,然後離開,直到下一代皇帝再來例行手續。

    碑文如下:一、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內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三、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有違背此誓的,天打雷劈。這一近乎毒誓的“誓碑”,就是趙匡胤的底線,這一底線伴隨著他處理兵變、即位前後的所有善後事宜,伴隨他處理所有的內政外交,甚至他還以他的最大能耐,用這一底線影響著後來的繼位者,成為了宋朝貫徹持久的家規、國策。

    三、杯酒釋兵權,實現國家穩定。

    據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建隆二年七月條記載,一天,趙匡胤召來趙普問道:“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鬥不息,生民塗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計,其道何如?”意思是從唐末以來,數十年間,換了八姓十二個皇帝,弄得兵革不息,生民塗炭,倘要息兵養民,保持國家長治久安,有什麼好辦法呢?

    趙普回答說:“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無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

    這些禍亂,原因無他,只因藩鎮權力太大,君弱臣強而已。如今要長治久安,惟有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三管齊下,天下自然安定。趙普話未說完,宋太祖連連稱善。於是,立即實行這三項措施。透過這三項措施的施行,宋太祖最終消除了節度使以兵權篡奪政權的危險,達到了集權於中央的目的。從此,節度使實際上只是禮遇很高的州(府) 級行政長官,與刺史、知州(府)在職權上沒有本質的區別。而且,每有節度使空缺出來,太祖就叫文官去接替,後來的節度使,基本都是文官而非武將了,因此,節度使不再是獨霸一方的藩鎮,對皇權構成威脅的可能性不復存在。

    四、太祖雪夜訪趙普,確定統一規劃,最後實現了基本統一。

    宋太祖鞏固了帝位後,將全國統一的工作提上了重要的議事日程。那時,宋的周圍,南有荊南、武平、南漢,西有後蜀,東南有吳越、南唐,北有北漢,依然是群雄並峙的局面。加上北邊還有契丹族建立的遼國、西北有党項族建立的夏國,虎視眈眈。面對小國林立、群雄割據,統一工作千頭萬緒。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所以,制定一個統一的長遠計劃,是實現統一目標的堅強基礎。這便有了“太祖雪夜訪趙普”的故事。

    據《宋史•趙普傳》載,在一個大雪紛飛的隆冬之夜,趙普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他開門一看,大吃一驚,宋太祖站在門外。宋太祖說已經約好了皇弟趙光義。不久,光義到了。君臣三人圍爐而坐,烤肉喝酒。宋太祖切入正題,與趙普商量統一大事,他意思是先北後南,先取北漢,再揮師南下,問趙普意見如何。趙普回答說,北漢與遼接壤,是宋與遼的天然屏障,若先滅北漢,遼兵一旦南下,則只有宋獨擋。不如先平南方,再揮師北上,那北漢彈丸之地,便插翅難逃了。”宋太祖大笑說:“正合我意,先前的話,不過是試探你罷了。”這樣,君臣定下了先北後南的統一策略。接著,宋太祖調兵遣將,著手將這一計劃一一付諸實施:

    1、乾德元年(963),命慕容延釗平荊南,接著滅湖南。

    2、乾德三年(965),命王全斌收後蜀。

    3、開寶四年(971),命潘美克南漢。

    4、開寶八年(975),命曹彬滅南唐。

    至他去世前,除泉漳、吳越、北漢等地外,其他大部分被收復,國家實現基本統一。

  • 6 # 魯班培訓1

    老趙打天下的時候主要是缺戰馬鐵騎,因為中國比較牛逼點的養馬場,都在後漢、吐蕃、後來的西夏以及遼手裡呢,試想若老趙有10萬鐵騎,那又會是怎樣一番情況?老趙的主要功績還是奠定了宋朝人民的幸福生活,據史書記載:宋朝公務員的工資和福利待遇可是比現在都高的,人民的思想和生活水平都比前邊朝代有很大提高。

  • 7 # 吳鉤的鉤沉

    趙匡胤“黃袍加身”的時候,北方有大遼國虎視眈眈,周邊尚有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諸多割據政權,單說趙宋立國之基的中原大地,也是藩鎮擁兵自重,兵變習慣性發作,五十年間已經走馬燈一般換了五代王朝: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趙匡胤能夠立足開封,平定南方,打下趙宋王朝的根基,體現了他過人的軍事能力與戰略智慧。趙宋的立國也結束了五代十國的混亂時局,單這份功績,便不讓李世民。

    更值得稱道的是太匡胤的創制立法智慧。他接手的政制如同一團亂麻,三省六部舊制、使職差遣制、各路軍閥私自設立的私制,交織在一起,良莠莫辨。後世學人總結的“唐宋變革”,在晚唐時已拉開序幕;殘唐五代更是制度亂變之時,朱溫建立的後梁,廢除舊唐之繁文縟節,焚燬前朝之《律令格式》,修訂新的律法制度;取而代之的後唐則以恢復唐朝舊制為標榜。

    擺在趙匡胤面前的,似乎有兩條路徑:

    一是完全推倒唐—五代亂糟糟的政制,另起爐灶,重新設計一套全新的制度。但即便人有天縱之聖明,也是理性有限,如何可能設計出完美製度?考中西諸史,設計理想制度的衝動集中出現於“軸心時代”,在西方有柏拉圖之《理想圖》,在中國有託名周公創制的《周禮》。《周禮》並非現實制度之彙編,而是先哲基於理性想象設計出來的理想制度藍圖。歷史的經驗表明,將人為設計之理想制度強行施之現實,必致禍亂,新朝王莽仿《周禮》託古改制而天下大亂,便是深刻教訓。可知優良、合宜的制度,並非源於完美設計,而是來自傳統的損益演進。

    一是因循承襲既有制度,蕭規曹隨。但如前所述,唐—五代之政制雜亂無章,為亂世產物,又如何能夠維持長治久安?

    趙匡胤選擇了第三條道路:承認既成事實,沿用唐—五代形成的整體制度框架,並在內部作漸進之改良,自成一王之法。

    曾有人跟朱熹說:“太祖受命,盡除五代弊法,用能易亂為治。”朱子糾正他:“不然。只是去其甚者,其他法令條目多仍其舊。大凡做事的人,多是先其大綱,其他節目可因則因,此方是英雄手段。”

    另一位宋朝大學者呂中也說:“善革弊者,非必盡變前人之法,不過修舉其大綱,而節目隨之。……國初繼唐末五代之後,此正製作之一機,而我太祖創法立制,不務名而務實,不變其法而變其意,一轉移之間,事體頓異矣。”換成現代的說法,這便是漸進主義的改良進路了。

  • 8 # 巧手姐姐

    第一:結束了頻繁的朝代更替,統一了大半個中國,讓老百姓能夠安心生活

    第二:善待前朝廢君和文武大將,建立起良好的利益分配機制,讓大軍閥們不再自相殘殺,老百姓遭殃,實現了長治久安

  • 9 # 我行我素133293626

    趙匡胤的文治武功,絕對不能跟唐太宗相提並論。唐朝的疆域和李世民政治抱負,在中國歷史上達到了巔峰。不是隻在傳統漢族聚集區,甚至河西走廊都無法征服的北宋所能相比的。北宋唯一領先於唐朝的只有經濟指數,但是沒有強大的國防,甚至沒有完成國家形式上的統一,趙匡胤建立的宋朝始終跟遼,西夏並存,由於自己本身就是武將篡位,所以實行文官優先抑制武將的政策,雖然防止了唐朝藩鎮割據局面出現,卻導致軍隊戰鬥力急劇下降。對他來說,皇位的穩定性遠大於帝國的疆域,這就是他的胸懷。邊界戰爭敗多勝少,北宋充其量是個地方割據政權。南宋更是在江南恥辱的苟延殘喘,毫無收復失地的決心和意志。漢族王朝開疆拓土的雄心壯志戛然而止,尚武的漢唐雄風的巔峰期已過。所謂的宋元明清並不準確,宋朝並沒有獨自代表那一時期紀年的資格。只不過歷史是漢族人寫的,強行讓兩宋代替而已。至於趙匡胤,更像一個不光彩篡位者,窩囊的甚至保不住自己兒子的生命。他也許推動了中原漢族地區形式上統一,但跟唐太宗李世民無法相比,一個是雄才偉略的千古一帝,傲視群雄天可汗。一個是靠欺辱孤兒寡母上位的機會主義者。兩者不在一個層次上,這一點從兩者陵墓的規模和氣勢上就可以分辨出來!

  • 10 # 鏡花水月5723775

    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朝代更替無不血流成河,生靈塗碳成本代價簡直死裡求生,唯有趙總兵不刃血,和平更替,基本結束了五代十國走馬燈式的興替,結束了動亂,而在經濟上趙總愛民如子,興農業修水利,宋至成為經濟最發達的朝代。他的功績不遜於秦始皇

  • 11 # 不省人史

    趙匡胤在今天似乎談不上備受推崇,而是飽受爭論。

    趙匡胤做過兩件事常為今人所詬病,一是黃袍加身,一是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曾經是五代後周的將領,在柴榮還沒死的時候,老老實實為後周服務,從不敢有所異動。在柴榮病亡後,趙匡胤心中甚是喜悅,終於再也壓制不住自己的野心了,在率軍北上抵禦契丹途中,行經陳橋驛時,在趙匡胤導演的指導下,趙普等演員們上演了一場“兵諫”,將黃袍套在了趙匡胤的身上,趙匡胤最終揮淚接受了演員們的殷切懇求。趙匡胤黃袍加身後,心中狂喜,意氣風發地領著所有演員回到了後周的首都,將後周的小皇帝從皇位上踹了下來,自己一屁股坐了上去。當然,趙匡胤後來為了標榜自己的人品道德,據說給老趙家的後代留下了“不殺柴氏後人”的祖訓。

    在宋朝建立後,中原局勢逐漸明瞭,江山必入趙家甕中。這時的趙匡胤卻開始心慌了,他怎麼當的皇帝誰不清楚?他也怕軍中的將領有樣學樣啊!然後他故意問趙普,為何唐末以來這短短數十年,皇帝換了又換換了又換,怎麼結束這種狀況?趙普瞬間明白了老趙這話的深意,直說削權。唐朝亡於“君弱臣強”的藩鎮割據,所以理所當然要削武將的兵權了。於是老趙設宴請那幫將領喝酒,喝了幾杯酒,老趙裝著說醉話了,這皇帝不好當啊,每每想到陳橋驛那事兒,我心裡就慌啊!老趙話說到這兒,誰都知道他什麼意思了。然後老趙便這樣輕輕鬆鬆地卸了將領們的兵權。老趙的杯酒釋兵權為宋朝“崇文抑武”這個基本國策拉開了序幕,崇文抑武加強了皇權,鞏固了老趙家的江山,讓老趙家不再擔心被武將篡位,可是卻也讓漢人對外戰爭時再難現漢唐雄風,兩宋始終受著北方遊牧民族的欺辱。

    “唐宗宋祖”將趙匡胤推到了與李世民並列的高度,當然後面還有句“稍遜風騷”。那麼趙匡胤到底有什麼過人的功績呢?

    我們常說宋朝實行崇文抑武的基本國策,遺禍中華數百年,兩宋更是輪番被契丹、女真、蒙古甚至是党項蹂躪三百餘年,最終讓中原落入蒙元手中。只憑這點,已經夠讓人用唾沫將他淹沒了。當然,也有人說,趙匡胤接了後周的好盤子。關於這兩點,我也經常批評老趙同志,為柴榮惋惜,為武將悲嘆。如果柴榮沒有死,老趙不敢造反,那便不會有崇文抑武的基本國策,何至於此?當然歷史沒有如果,只有我們的嘆息。

    老趙的功績,當然要數統一中原了。五代十國這段時期不知道換了多少皇帝,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是篡位當的皇帝,可偏偏老趙篡了後周以後,又順勢完成了中原的統一,結束了中國自唐末以來混亂不堪的局面,讓中原百姓不再遭受戰亂的困擾,百姓得以穩定地從事生產經營活動,這份功績值得他炫耀!

    呃,老趙的功績說完了。這會有人應該說了,咋就這麼點?確實沒錯,老趙總結起來只有這點,可是這還不夠嗎?!湘潭先生的功績總結起來其實也和老趙差不多的,但是,這可是天大的功績啊!當然了,老趙還是和他的前輩們有點差距的,這裡就不細說了。

    最後,我還是忍不住想批評老趙同志,你說你老趙篡位便篡位了,畢竟你也成功了,可你竟然心虛地玩崇文抑武,這也罷了,還要腆著老臉說“不殺士大夫”去籠絡那幫文人,這可不得了了,讓那幫文人眼睛都快瞪到天上去了。你看看,那幫文人把武將欺負成什麼樣了!

    趙匡胤啊,趙匡胤,你實在讓人喜歡不起來啊,我是真的不想表揚你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明星大偵探第五季》撒貝南被papi醬懟到吃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