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上海阿孃和小句頭

    你老媽這樣挺好,無為而治

    不上補習班挺好的

    1、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對身體健康有好處。

    2、有充足的時間娛樂、遊戲,訪友、旅遊,對精神健康有好處。

    3、勞逸結合,對下一週的學習狀態有好處。

    4、將家長從頻繁的接送當中解脫出來,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都有好處。

    5、有更多的時間跟家人在一起,對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有好處。

    週末不上補習班的好處太多了,孩子會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吧!

    每一個孩子有自己成長的規律和節奏,拔苗助長可以一時見效,可是我們不應該有點長遠眼光嗎?

    那麼多教育專家用資料和例項一再強調搶跑沒用,為什麼大家就是不相信呢?

    也許是“專家”這個名詞在我們這個社會因為各種原因失去了可信度。但是,是否可信有時候還是可以自己判斷的,反正我一直相信,不是因為他們說得多,而是因為這確實是常識!

    孩子畢竟是孩子,當他所有的時間都被塞得滿滿的時候,他能不討厭這個擠掉了他玩樂時間的東西嗎?

    週末讓他喘口氣放鬆一下休息一下難道不應該嗎?其實我們觀察孩子,會發現愛玩愛學習本來都是天性,而我們大人硬生生地用一個天性擠掉另一個天性,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兩個天性都沒了,得不償失!

    實際上現在學校裡本身就已經抓得很緊了,光完成學校老師的任務都疲於奔命,再上補習班,再做補習班的作業,沒有留白的學習哪來思考的時間?

    不能勞逸結合,最終會讓孩子痛恨學習!

    上補習班最糟糕也是最直接的結果,那就是惡性迴圈燒你家的錢。

    課堂不是學習的唯一途徑,有那時間和金錢,不如多看點書,多出去走走,可能學到的東西更多。

    你媽這種心態真的挺好,也估計你家有礦,壓力不大。

  • 2 # 家庭教育孫麗

    這個問題表面看是關於孩子需不需要上補習班這樣的問題,真正背後是一個溝通問題。

    從問題的文字描述看,最大的可能這個老媽應該指的是孩子的姥姥吧,不論角色是什麼,問題的核心是一致的,即:

    家庭裡面不同的孩子養育者之間如何溝通。

    在一個家庭裡,孩子的不同身份的養育者之間的溝通最核心的,也是他們的利益共同點,其實是關於這個孩子,換句話說,沒有人是真心要害他,都是為了孩子好。在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抓準這個點。

    因此,在任何時候家庭內部溝通的時候,先要做的第一步並不是統一觀點,而是認可情緒感受(充分肯定對方為了孩子著想的那份心),放到問題的環境中,可以迴應老媽:“哦,老媽我聽懂了,您是不喜歡孩子上補習班,怕他太累,想讓他童年過得更開心……”(諸如此類,從之前肯定她為孩子好)

    理念可以不一致,觀點可以不贊同,但是情緒可以被接納,心思可以被理解。

    這一步通常一句話是不夠的,可能要一次兩次反覆的表達自己能夠理解對方的心情。

    然後才是下一步:嘗試表達自己的看法。

    比如問題當中的這種情況可以根據老媽的脾氣秉性,如果她重視例項,那麼就多搬幾個有效說明觀點的例子;

    如果她相信權威,信任專家,那就找幾個專家的話或者講解影片給她看,嘗試在這個基礎上溝通。

    特別注意,千萬不能硬碰硬,不要想著說服對方,也千萬別想著一次解決,做好“持久戰”的準備。

  • 3 # 暖萌肉肉

    很開心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贊同佛性媽媽的一個觀點,不需要上補習班。因為孩子確實沒必要去補習文化課。因為知識點都很簡單,只要孩子認真學就能學會。

    有的家長也許會說,就是想讓孩子改掉學習不認真的壞習慣才上輔導班。現在確告訴家長,不讓上怎麼回事,我解決不了孩子不認真的態度啊。

    在這裡我想說,孩子要想改掉不認真的態度。還真得家長去做,才能實現。那麼需要家長做什麼呢?那就是請停止你的嘮叨,停止你的說教,就如題中的佛性媽媽。在學習上,說該說的話,不評判,不指責。

    但是佛性就是真的不需要引導,放養嗎?非也。放養孩子那叫不負責任。

    孩子畢竟是孩子沒有是非觀念,沒有自律性,沒有主動性。所以家長要在孩子的成長中,學會傾聽,體會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在孩子遇到困難時,給孩子打氣,並和孩子一起找到解決辦法。

    在孩子學習倒退時,觀察到孩子的悲傷。理解孩子,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懷抱,引導孩子走出失敗。

    真正的佛性是分清和孩子的界限,做該做的事,和孩子共同成長。

  • 4 # 花之說說

    首先,我要佛系父母的定義。

    佛系,是一個網路流行詞,是指一種有目的地放下的生活態度。該詞最早來源於2014年日本的某雜誌,該雜誌介紹了“佛系男子”;2017年12月,“佛系青年”詞條刷遍朋友圈,火遍網路;2018年更是被《咬文嚼字》公佈為2018十大流行語,入選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釋出的“2018年度十大網路用語”。

    佛系,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有看破紅塵、按自己生活方式生活的一種生活狀態和人生態度。

    但“佛系”並不是喪,而是三分調侃,七分從容的自我消解。正如宗教中的佛,有自己的信仰,不是消極逃避,而是將合理慾望轉化為積極能量!在前行的路上持這種態度,擺脫各種矛盾焦慮,成為快樂的人。

    所以,問題中說到,“認為人不需要管教,都是天生的性格”是一種消極的做法,是對父母該有的正面管教的責任與義務做出逃避,這是對佛系的誤解。

    因此,在問題中,這樣的媽媽,並不是真正的佛系媽媽,而是藉著佛系的由頭,逃避正面管教孩子的責任,這是不作為懶媽媽的表現。

    其次,“認為小孩子不需要上補習班(好壞),而且認為人不需要管教,都是天生的性格”,這是在育兒路上的誤解。

    試問一下,不管不教的孩子,將來會成長成什麼樣子,細思極恐。

    最近,可怕的14歲少年殺害10歲女孩的新聞,該少年父母是如何育兒的,正正是這種不管不教的態度,導致孩子三觀認知的偏差,這樣的局面,令所有人心痛。

    教育家簡.尼爾森博士在《正面管教》一書中指出,大人與孩子之間主要存在三種互動方式。

    一是嚴厲型,過度控制孩子的,有規矩但沒有自由,沒有選擇,“我要你怎麼做,你就得怎麼做。”二是,嬌縱型,對孩子完全沒有限制的,有自由但沒有規矩,無限制的選擇,“你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三是,正面管教型,對孩子有權威,但和善與堅定並行,有規矩也有自由,也有限制的選擇,“在蕁重別人的前提下,你可以選擇。”

    如此看來,真正的佛系教育,是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才能教育出三觀端正的孩子,在《正面管教》中,簡.尼爾森博士指出,正面管教可以培養孩子七項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

    1.對個人能力的感知力一“我能行。”2.對自己在重要關係中的價值的感知力一“我的貢獻有價值,大家確實需要我。3.對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響的感知力一“我能夠影響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4.內省能力強:有能力理解個人的情緒,並能利用這種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5.人際溝通能力強:善於與他人合作,並在溝通、協作、協商、分享、共情和傾聽的基礎上建立友誼。6.整體把握能力強:以有責任感、適應力、靈活性和正直的態度來對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限制以及行為後果。7.判斷能力強:運用智慧,根據適宜的價值觀來評估局面。

    那麼,父母如何進行正面管教呢?

    對於理解正面管教來說,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孩子們更願意遵從他們自己參與制訂的規則。

    當孩子們學著做一名對家庭、班級和社會有貢獻的成員時,他們就會成為有健康自我概念的高效決策者。這是正面管教要達到的重要的長期效果。

    有效管教的4個標準:

    1.是否和善與堅定並行?(對孩子尊重和鼓勵)2.是否有助於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心靈紐帶)3.是否長期有效?(懲罰在短期有效,但有長期的負面效果)4.是否能教給孩子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培養孩子的良好品格?(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善於解決問題、敢於承擔責任、樂於貢獻、願意合作)

    在正面管教中,“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它能營造出一種讓孩子願意聽、願意合作的氣氛。

    1.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實你的理解是對的。2.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寬恕。同情並不表示你認同或者寬恕孩子的行為,而只是意味著你理解孩子的感受。這時,你如果告訴孩子,你也曾有過類似的感受或行為,效果會更好。3.告訴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誠而友善地進行了前面兩個步驟,孩子此時就會願意聽你說了。4.讓孩子關注於解決問題。問孩子對於避免將來再出現這類問題有什麼想法。如果孩子沒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議,直到你們達成共識。

    友善、關心和尊重是上述四個步驟的根本。你決定要贏得孩子的合作就足以為你帶來積極的感覺。經過頭兩個步驟之後,你也已經贏得了孩子。等你進人第三步時,孩子就已經能聽得進你的話了(哪怕是你以前說了多少遍,孩子都聽不進去的話)。第四步肯定會很有效果,因為你已經營造出一種相互尊重的氣氛。

    簡.尼爾森博士列舉了一個案例,可以給我們提供一個參考。

    馬丁內斯太太的女兒琳達放學回到家,抱怨老師在全班面前朝她吼叫。馬丁內斯太太雙手扠腰,以一種指責的口氣問道:“哼,你做了些什麼?”

    琳達生氣地迴應道:“我什麼也沒做。”

    馬丁內斯太太說:“得了吧,老師才不會無緣無故地吼學生呢。你到底做了些什麼?”

    琳達更生氣,怒視著媽媽。馬丁內斯太太繼續以指責的口吻說道:“那麼,你怎麼做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琳達怒氣衝衝地回答道:“沒什麼可做的。”

    這樣的場面是否很熟悉,如同你我。

    後來,馬丁內斯太太嘗試“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她深吸一口氣,換了一種態度,以一種友善的語氣說道:“我敢肯定老師當著其他人的面吼你,你覺得非常丟臉。”(第一步,表達理解。)

    琳達抬起頭來,有些狐疑地望著媽媽。馬丁內斯太太接著說:“我記得我上四年級的時候,有一次算術考試,我站起來削鉛筆,老師就當著全班的面吼了我。我覺得又丟臉又生氣。”(第二步,表達出同情,而不是寬恕並且告訴孩子自己也有類似經歷。)

    琳達這時感興趣了。“真的?”她說,“我不過是向別人借支鉛筆。我當然認為老師為這麼點小事吼我很不公平。”

    馬丁內斯太太說:“嗯,我很理解你肯定會那麼想。你看能不能想一個什麼辦法,免得以後自己再這麼難堪?”(第四步,讓孩子關注於解決問題。第三步在這個例子中沒有必要。)

    琳達回答道:“我想我可以多準備幾隻鉛筆,這樣就不用找別人借了。”

    馬丁內斯太太說:“這聽上去像是個好主意。”

    馬丁內斯太太的一個目的是要幫助琳達找到一些辦法,免得惹老師生氣和批評。注意,當她第一次讓琳達想辦法解決問題時,琳達正因為心裡充滿了敵意而無法與媽媽合作。一旦媽媽採用了鼓勵的方法(透過“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琳達就感到了親近和信任,而不再是疏遠和敵意,並且願意想辦法解決問題了。當媽媽能夠從琳達的角度來看問題時,琳達就不再覺得需要戒備了。

    說在最後,面對孩子的教育,不管不顧是一種不負責任的驕縱型教育,強迫孩子參加各類培訓班則是嚴厲型的教育,與其負面教育,不如正面教育。

  • 5 # 造夢小兵

    任何事物都遵循物極必反的道道!佛性是有智慧的不露痕跡的引導,鼓勵天性是引導孩子追求真善美!如果是完全的不管,那幾乎不可能育人成才!

  • 6 # 不買省錢而買了高興

    她這樣只適合配製一種小孩子給她帶:

    性格外向,懂得自己要什麼東西,且對於自己吃、拿、卡、要得慾望知道剋制的孩子。你家有這款?

    不要只知道放養,不知道規整放養的環境。你們家給孩子創造了適合放養的環境了嗎?能說道出來幾點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龐氏騙局是什麼?為什麼金融行業有這麼多的龐氏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