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車一進二

    婆羅門教是一個四姓等級深嚴的宗教。而佛教宣傳“平等,無有高下。”他們都是古印度人信奉的宗教。不過是兩個不同的宗教。

  • 2 # 蓋天宣夜說

    “天門開闔能無雌”?婆羅門教,應該是信仰上古帝女媧娘娘煉五色石補天,天朝漏洞洪門一花(華)一世界,萬物皆有圓“宅茲中國”說的宗教!從(詩經-商頌)“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以及殷商人有供奉祭祀上古帝女媧娘娘的信仰,並且還擁有“司母戎鼎”這事上看。“夏尚黑,殷尚鬼”的殷商人,與婆羅門教應該是同一個母儀天下,“國有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根深固蒂,長生久視之道”的龍的傳人信仰。

  • 3 # 梟先森

    婆羅門教算是最古老的宗教之一了。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發展到了巔峰,其教義主要包含輪迴思想、因果論、唯心主義以及認為存在有一個唯一的真理:梵,認為一切現象、人類都是從梵中衍化而來。

    事實上這些思想本身是很有價值的,但是架不住掌權者為了鞏固自身的價值優勢,派生出了種姓制度,因而荼毒了當時古印度大陸上大多數國家。

    在種姓制度下,古印度,尤其是古印度東北地區的一些國家,底層人民生活極度痛苦,在痛苦之中引發了一場反對婆羅門教的思潮,有點類似中國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是一場思想的變革。而在這場思潮中反對婆羅門教思想的幾個流派都被稱為“沙門”。

    原始佛教也是沙門之一。

    釋迦摩尼按照記載,應該屬於剎帝利階級,並且十分“感性”,同情苦難的人民,然而熟讀婆羅門經典的他發現無法從中獲得智慧的指引:為何同為梵生出的人卻要有不同的等級,要體驗不同的生活,有的人要遭受一生的痛苦?人為什麼會有生老病死?

    於是他毅然出世,去宮廷外尋找“真理”,然而他參拜了諸多沙門也沒有找到答案,之後選擇透過苦修,希望透過苦難來參悟人生,但也失敗了。

    據史料記載,釋迦摩尼最後在菩提樹下得到了自己的答案:不存在唯一的真理,梵是虛妄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

    簡而言之就是在綜合了婆羅門思想和其他沙門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三觀”:世界是因緣而生的,不存在靈魂,也不存在如同梵那樣的“根源”,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為某個因再加上條件,從而生出的結果。

    也因此一切有情眾生都是平等的。

    這是最樸素的佛門思想,之後派生出的北傳佛教其實與原始佛教已經產生了極大的差別。但是萬變不離其宗,他們的根本思想都是純粹的因果觀。

    所以如果要問婆羅門教與佛教的關係,那麼只能說婆羅門教啟發了佛教的誕生,立場上佛教是反對婆羅門教的。

    之後的幾個世紀佛教在印度大陸普遍傳開,婆羅門教卻也沒斷絕,兩者之間甚至相互影響。最後婆羅門教出了個大聖人,結合婆羅門思想和佛教思想,雜糅成了現在的印度教,而佛教在伊斯蘭教、印度教的強勢發展下,湮沒在了古印度大陸中。

  • 4 # 居一子

    婆羅門教和佛法的差別,我們看楞伽經就知道。他們是主宰論。佛法是真空論。

    一切宗教的最大問題就是主宰論上,比如一神論的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一神而多神的印度教道教(道家的道本來不是主宰,他一旦成了宗教就建立一個主宰),儒家的理學無神論但也有天理主宰。這都是主宰論。

    佛法不然,世間只有因果運轉形成大道執行,出世間只有空性而比沒有上帝主宰一切。所謂道的法則也是宇宙間的因果業力關係,本質上是空空無有的。佛性常住卻不知不識自然如如。佛不做事,他不會管宇宙怎麼個運轉。他只是湛然的遍滿一切的大圓覺性。所以一切神靈和觀念的主宰論(柏拉圖說的理念也是)。佛法認為都是邊見。不究竟。注意不究竟不等於不對。瞎子摸象,各秉一端而已。故而有人說佛法是無神論,這個說法也不究竟,是無主宰論。

    如果佛法弟子不能明白空性和他宗教的主宰的根本差別,是不能做合格的佛子的。

  • 5 # 半畝園書生

    首先明確一點,婆羅門教不是原始佛教,但是它卻與原始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在印度正式產生宗教之前,古代印度主要信仰的是自然神,這些自然神包括生殖神和動植物的圖騰崇拜,印度宗教正式產生則是在吠陀時代。早在公元前20世紀中葉後,雅利安人侵入古印度,經過長久的時期,雅利安人和印度土著人逐漸融合,婆羅門教也建立並興盛起來。婆羅門教以“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為三大綱領。宣揚的吠陀就是指雅利安人的宗教文獻四部《吠陀》。他們所宣揚的吠陀由創世之神梵天把火神,風神,日神糅合在一起而產生的。婆羅門教將人分成四種姓,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公元前6世紀,古印度經濟迅速發展,強國爭霸,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新的宗教也建立並興起,這一時期,古印度的宗教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時稱“”沙門思潮“,此後,婆羅門教與沙門思潮之間進行了長期的激烈鬥爭,隨後產生了耆那教,印度教,佛教。這裡我們單說佛教。

    佛教創始人為喬達摩—悉達多,釋迦摩尼是他成道後所獲的稱號,意為”釋迦族的聖人“”。釋迦摩尼所提倡的哲理,以及由他開始的宗教運動對東方文明影響深遠。釋迦摩尼是位於今天印度與尼泊爾交界處的迦毗羅衛國的王子,後來離開宮廷出門修行,當時有志探討哲理的青年人,往往採取自行流放的修行途徑,他們認為,人人可以出家,自立宗派,以求解脫,時人稱之為“沙門思潮”,當時許多新教派都是“沙門思潮”的產物。釋迦摩尼經過長期而曲折的歷程終於悟道。他最初問道於婆羅門教學者,了悟此教以祈禱,祭祖等禮儀希求靈魂得救是無濟於事的,於是棄苦行而專究哲理之道,透悟後,建立佛教,被人奉為“佛陀”,意即覺悟者。佛教是在對以婆羅門教為代表的古代文明批判和繼承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佛教的許多基本理論教義就是吸收改造婆羅門教的教義基礎上形成的,比如,輪迴與解脫,善惡因果報應等學說。佛教的產生結束了婆羅門教一統天下的歷史,標誌著吠陀文明的沒落,同時也標誌著一個新文明發展階段的開始。

  • 6 # ijnhsvdvv

    不是,佛教和婆羅門教教義不同,婆羅門教可能有上萬年的歷史,裡面的人可以溝通古今。釋迦摩尼的禪定就是從婆羅門教學來的,但是婆羅門教不究竟所以不能稱為佛教。原始佛教不叫佛教,應該沒有名字。佛只是方便說,如果認為自己是佛,那麼就不是佛。

    所以根本沒有原始佛教一說,只有初始佛教。這個初始佛教,是分裂的,分為上座部和小乘部。上座部,講究帶人一起成佛。小乘部,講究自己成佛。然後不停的分裂,形成各種支派。

    上座部的經典,就是大乘教的經典。有華嚴經,楞嚴經等等。

    小乘部,就是透過修煉各種門,達到最後解脫的目的。這個方法有耳識開,嗅聞開,一通全通。法門不一,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大乘天,解脫天,究竟天,涅槃天,是佛教的目的。不過有佛教徒為此自殘的事情也發生,所以在流傳過程中,他的修煉方法,經典,可能都會有變化,導致人修煉錯誤,走火入魔。

    佛法的根本教義是空不空,空性和不空是對立統一存在的,光講空,或者不空,都不究竟。究竟的佛法,是佛性。沒有佛性就沒有佛法,佛性就是菩提性,智慧性和勇猛性。菩提的本質就是善,所以善根不夠,福德不夠,佛法學不好,反而白白受苦。因為善根不夠,所以沒有菩提性,沒有菩提性,通達不了佛法,也就沒有智慧了。因為福德不夠,所以雖然知道真理,但是因為在外的困難的阻撓,也無法堅持到底,反而白白浪費了大好的人生。

    所以有云,地獄門前多僧道。

    大乘就是為眾生開啟廣大解救方便門。既我與眾生都是本性平等的,過分執著於我,就是執著於一滴水沒有在海里,最後乾涸。所以大乘不僅解救自我,也解救眾生。

    小乘就是眾生都是愚蠢的,不可救藥的。自己覺悟了,跳出痛苦不堪的輪迴就可以了。小乘解救自己,但是定不夠的小乘容易因為失了定而重新墮落。所以在上座部的大乘看來,小乘是不究竟的佛法。不過即使是這樣,小乘仍然也是能夠開啟方便解脫門的法藏。

    佛教就是說,我們的世界,是所有人的共業造成的鐵籠,這個籠子裡,我們人類和其他生物只能在痛苦裡不停的痛苦,這才是客觀實際。佛教只是告訴人這一點,並不建議人們拜偶像和修煉。

  • 7 # 天邊的一團雲

    不是。從教義、修行方法和所得果位講都不是一回事。但佛剛出家時,是遍學了古印度各派教義的,最後覺得都不能徹底超越生死,才在菩提樹下靜坐大悟,開創佛教的。

  • 8 # n是名n

    對於我們來說差不多。

    因為從古印度地區傳過來的時候,就是混雜在一起。

    佛教的教義,需要藉助一個背景去闡釋,這個最初的背景就是吠陀世界觀,從我們的角度去看,婆羅門教和另一個耆那教,也可以稱為“原始佛教”,反正都差不多。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幾乎全搬了古印度的文化精髓,並且和本土文化相結合,重構出了“中華大乘佛教”,根本教義應該是不變的(實際上,我個人認為,現實世界只有一個,所以一切完善教義的根本層面都沒什麼不同),表現形式被極大豐富了,並且很適合華人胃口。

    至於說,這個教正宗、那個教正宗,都沒什麼意義。

    沒有什麼正不正宗的“教”,只有正不正宗的“人”。

  • 9 # 黃氏吉山

    印度教相當久遠,估計是上個人類時代的產物。 佛教是從印度教脫胎出來的,達摩傳入中國又稱為禪宗。

    不過我覺得天下宗教都殊途同歸,都是人與神的交流,只不過明目不同而已。應該來自一個共同的基因

  • 10 # 李淵回

    淵回學佛:婆羅門教是不是原始佛教?佛家平等,婆羅門等級森嚴

    婆羅門教現在是印度教的古代形式,起源於古印度。它和佛教是有很大差距的。

    首先,佛家講究眾生平等,婆羅門教則等級森嚴。其次,佛家是沒有神的,婆羅門教則是有神的。

    佛家講究眾生平等,婆羅門教則以種姓制度將人分為四個等級。這四個等級互相之間並不接觸,社會分裂十分嚴重。甚至現在的印度都難以擺脫種姓制度的影響。

    其中學者和教師是最高的等級,被稱為婆羅門。

    貴族和戰士,被稱為剎帝利。這是第二個等級。

    第三個等級是,農夫和商人組成,被稱作吠舍。

    第四個等級,也就是最低的等級是大量的奴隸,農奴組成的。

    佛家的創始人——佛陀,在誕生的時候婆羅門教就已經存在了。後來佛陀開悟成佛,解脫了生老病死,創立佛教,倡導眾生平等。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改善古印度人人不平等的這種社會現象。

    生而為人,為何非要分個三六九等呢?

    事實上,佛陀佛陀是非常聰明和智慧的。他老人家從小也學習婆羅門教的各種奧義經典,也擁有當時最博學的老師。但是這些所謂的老師,這些所謂的經典,都不能解答佛陀心中的疑問。所以,佛陀放個皇帝都不當,才偷偷跑出家去修行的。佛陀這種探索求學精神非常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

    淵回也在此,可以下個定論。佛陀是對婆羅門教了如指掌的。佛陀知道這種宗教並不能給人們帶來幸福,帶來解脫。佛陀也是深刻地知道婆羅門教的種種缺點的,種種問題的。

    崇尚修行是印度人自古以來就有的傳承。佛陀創立佛教,雖然接受了印度人愛修行,愛探索的傳統,但是佛教並不是婆羅門教的繼續。也就是說,婆羅門教並不是佛教的前身,他們兩者之間並沒有什麼必要的聯絡。這個一定要搞清楚。

    佛家是沒有神的,婆羅門教則崇拜三大主神。

    這裡淵回需要提醒一下,有些人對佛家是有誤解的。佛教裡面所謂的佛,所謂的菩薩,都是人做的。任何人,乃至於任何眾生,透過不斷的修行都能夠成佛,成為菩薩。所以,正統佛家思想是反對一個超然物外高高在上的神之存在的。

    淵回認為,佛家的諸佛菩薩更像是我們現代偉人的含義。拜佛,拜菩薩是向好人學習,是向偉人學習。這是和婆羅門教,和其他宗教有很大不同的。

    原始佛教主要指的是公元前六世紀到公元前五世紀,這一時期內的佛教。佛陀雖然非常瞭解婆羅門教,但佛教和婆羅門教之間並無必要的聯絡。所以說婆羅門教並不是原始的佛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印表機哪個品牌的比較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