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白雪春光
-
2 # 我是隔壁小王
魏忠賢的閹黨是皇帝的代言人,是代替皇帝做髒活和監督文官用的。
崇禎剛剛等位朝局不穩,殺魏忠賢可以迅速聚攏人心安定百姓。所以殺魏是可行也是必行的。可是崇禎殺了魏忠賢之後隨即廢除了廠衛職權,等於把制度給破壞了,沒有了監督失去平衡導致文官一家獨大。弄的要自己上陣和文官打擂臺,無論輸贏都會把自己弄的狼狽不堪。明朝的宦官都是空架子,曹吉祥、劉瑾、汪直、魏忠賢都是一樣的,皇帝不方便做的事情都讓他們做,等到天怒人怨的時候直接殺了給天下人一個交代就能平息了。
所以說殺魏忠賢可以算是福,能安定民心,可是崇禎廢廠衛就是禍了,他親手把平衡打破,文官沒人制約和監督,也就不會在政事上小心翼翼,他們只把心思放在權勢和財富上面,國家政事也就不會有人上心了。明末朝政腐敗就是崇禎初期施政不當引發的惡劣影響。一棵樹的根爛了,枝葉在茂盛也只是便宜了伐木人而已。
-
3 # 慣與長夜
明朝末年,土地兼併嚴重到了驚人的地步,在朱元璋制定的優厚政策的保護下,他的後代經過200多年的繁衍,達到近100萬的驚人數字,這些享受超級特權的人都是吸附在老百姓身上的跗骨之蛆,尤其像福王朱常洵那樣富可敵國窮奢極欲的蛀蟲,早已經刮盡了民脂民膏,所以,無論是魏忠賢的殺與不殺,明王朝的覆滅都已經是不可逆轉的了。
現在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東林黨是明亡的罪魁禍首,原因是崇禎臨死前說的文官人人可殺!於是認為如果不殺魏忠賢,明朝或可續命成功。我覺得這種觀點是不實的。不可否認,作為士大夫階層的東林黨人有他們固有的缺陷,如孤高自傲,空談誤國,高高在上,不知民間疾苦,如有閹黨在,可對其行成制衡,但也就是僅僅多延緩幾年,僅此而已。
如果崇禎是個知人善任,任人唯專的人,或者魏忠賢仍在,明王朝肯定可以多延續幾年,但其覆滅的命運是早已註定的。這是封建體制的悲劇,這種體制下,王朝更替註定是個死迴圈,任何一個王朝都逃不過滅亡的命運。所以,殺魏忠賢對明王朝來說,說不上是福,也無所謂禍。
-
4 # Blue clear sky
從當時的國家所面臨的形式來看,殺魏忠賢屬於與國有福,卻與國不利。
魏忠賢在朝中不斷迫害忠臣,屬於奸臣,殺了魏忠賢為民除害,與國有福。但魏忠賢也屬於有能力的奸臣,在對朝臣殘害的同時,也打壓了東林黨勢力,避免了東林黨的一手遮天,從這個角度來看,殺魏忠賢屬於與國不利。
史實證明,殺掉魏忠賢后,東林黨再沒有了牽制,志大才疏的崇禎皇帝也沒有壓制東林黨的良策,致使明朝內部掣肘,消耗巨大,促成了明朝的滅亡。
-
5 # 汽車正道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朝堂之人,還以貪不貪來辯忠奸,那是糊弄老百姓的。老魏不死,至少能給大明再續命百年!
-
6 # 北風之神529
首先這個問題切中要害,是一個棘手的問題,那麼就讓我說說這個棘手的問題吧!
說崇禎殺死魏忠賢,是好還是壞!要是以我的理解,崇禎從事情表面上說乾的漂亮,一看就有中興明朝的英明君主!但是從深層次說崇禎乾死魏忠賢是一個最主要的,最嚴重的錯誤!為什麼這樣說!首先第一點在明朝嘉靖時代嘉靖皇帝在朝廷內部已經構成內閣執行的示範規範,那就是皇帝,以內閣首輔為首的文官集團,以太監為首的集團 這三種勢力相互依存,相互攻擊,相互制約對方!我把它叫做三角平衡術,嘉靖皇帝玩的一手好權術,自己不上朝而且又執行這個國家機器正常運轉,所以這個權術如果玩不好,那就是政治生態不平衡,那後果是很嚴重,嘉靖皇帝玩的不錯,萬曆玩的也可以,到了崇禎自己能力有限!而且沒有玩好,致使這個三角平衡術失控,那就是殺死魏忠賢這一步,所以朝廷內部沒有制約以首輔為主的政治格局,以東林黨為首的官員大行其道,致使這個執行體系被崇禎破壞了,朝廷內部搞的烏煙瘴氣,致使管理國家的執行中樞被崇禎破壞,所以才有了李自成這個農民起義軍開始叛亂朝廷,推翻朝廷!整個國家陷入絕境之地。為什麼說崇禎皇帝最後說了一句話,…諸臣誤我,不是我誤諸臣!
還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崇禎後來又厚葬了魏忠賢!從這件事推理說明,崇禎皇帝當時處理魏忠賢事件做錯了!崇禎非常痛苦,可是為時已晚。所以綜述上面的事情,我認為崇禎誤殺魏忠賢是一個具有亡國性的錯誤,也是致命性的錯誤!
所以我認為崇禎皇帝殺了魏忠賢是錯的!而且亡國性的錯誤!
-
7 # 體壇大蜀暑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做為明代最著名的一個太監,魏忠賢在明朝的後期那可是是呼風喚雨的人物,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被稱為九千歲,全國各地建立生祠無數!真可謂是權勢滔天,他一生殘害忠良無數,因此,當崇禎帝將其誅殺之時,很多人喜極而泣,拍手相慶,但就是這樣一個禍國殃民的奸佞小人,為啥朱由檢殺他還有是對是錯的爭論,甚至有“忠賢不死,大明不滅”的論斷呢?我們首先來看魏忠賢在大明的政壇中究竟扮演怎樣的角色?大家知道,由於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生低微,目不識丁,因此對讀書人格外的看重,古之治國,後市又多循祖宗之法,因此,在整個大明朝,文人的地位是很高的!看過《大明王朝1566》的觀眾應該知道,一個小小的海瑞都敢對嘉靖帝指名道姓的調侃甚至是謾罵,這在全世界的政壇尤其是君權神授的中國古代,是難以想象的!因此,為了對付這些人,達到政治上的平衡,嘉靖培養了另一方勢力,那就是嚴嵩,劇中嚴世蕃一句話說明了真相,天下人人都恨其父,其實他只是在為嘉靖遮風擋雨啊!而到了朱由檢這裡,充當這個角色的人是魏忠賢!因為魏忠賢雖然被稱為九千歲,但在家天下的時代,他也不過是皇帝的奴才,也可以說是一條狗,這狗雖然貪吃性惡,但對主子而言,卻是不可或缺的,對朱由檢而言更是如此,魏忠賢或者說是閹黨是維持他與東林黨之間平衡的支撐,但崇禎帝卻沒能看看明白這一點!當然,不是說魏忠賢殺不得,但在誅殺其之後卻必須重新選一人維持三者之間的平衡,特別是對於已經風雨飄搖的大明朝,重痾須猛藥,但如果藥方不對,那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了!
-
8 # 靜夜史
這個問題……真的讓人無語凝噎。
有誰能想到,一個幾百年前被當時人們唾罵不止的死太監。會有幸乘上思想解放的東風,在群魔亂舞的當代,有幸和秦檜、吳三桂,汪精衛等著名洗白人物一道,登上了反面人物洗白的高鐵專列,蛻化成為挽救大明危亡的核心人物。
他是成功的代表,活著享受榮華富貴,死後再被充分肯定。
所謂“忠賢不死,大明不滅!”他是比孫傳庭還要牛的存在!
這樣一個渾身散發著光環的人物,不是大明之福是什麼?
崇禎這個無腦的黃口小兒,根本就不可能發掘出魏公公的卓越才能。這樣的王朝不滅,簡直沒有天理。可以說,當他殺掉魏公公的那一刻,大明的滅亡已經註定。
所以沒有魏公公的大明,絕對是黑暗透頂的大明,是絕對沒有希望的大明。魏忠賢,必將永遠活在當代太監的心中。
魏忠賢的出現,是明朝政治演變的一個縮影,可以說他的出現是歷史的必然。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鑑於丞相的權力過大,為加強皇權專制,朱元璋對中國既有的政治結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廢除了丞相這一職位。
應該說在中國皇權專制愈發嚴重的情況下,朱元璋的所作所為並沒有什麼不妥,不過他沒有考慮到丞相廢除之後的一系列不良後果。
朱元璋奪了丞相的權力之後,相應地也背上了丞相的義務,雖然朱元璋並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但是這讓他的子孫後代們感覺壓力山大。
如果當皇帝不是為了貪圖享樂,那這皇帝當著還有什麼意義?所以從朱棣開始,設定了內閣制度,這是影響明朝其後發展的重要制度。
內閣制度的設立,是明朝文官勢力崛起的開端。在明朝其後的發展中,明朝的皇帝們發現:雖然沒有了丞相,但是文官卻成了比丞相還要恐怖的勢力。為了制約這一勢力,明朝皇帝想到了宦官。
從明宣宗開始,宦權開始進入帝國的統治中樞,成為皇權的重要盟友。
但是朱瞻基沒有想到的是:隨著歷史的發展,明朝的統治者個人素質會越來越低,勢必會出現難以制約宦官的情況,而這就是大太監誕生的開端。
在中國歷史上,宦官強大的大一統王朝一共有三個。分別是東漢、唐朝和明朝。而明朝相比於其他兩個王朝,最突出的特點是在明朝前期就開始不斷出現大太監。比如王振,比如劉瑾,比如汪直等。
所以說魏忠賢的出現是明朝政治結構演變的必然產物,既不是明朝的福,也不是明朝的禍。只不過他的出現正好排到了明朝的末尾,使得後人對魏忠賢的人生多了幾層解讀:
首先魏忠賢的出現,本身就說明明朝的皇權已經走向了衰落。正因為皇權的控制力減弱,才造就了魏忠賢的誕生。從這一點上說,魏忠賢的出現,成了明朝衰落的晴雨表。
其次,根據明朝皇帝的設想,宦官應該是皇帝的忠實奴僕,魏忠賢雖然未實現僭越,但是他的所作所為已經嚴重威脅了皇權。特別是在天啟皇帝駕崩之後,魏忠賢和客氏儼然已經決定了明朝皇帝的繼承順序,如果他安排的崇禎也是一個傀儡,那麼明朝勢必在魏忠賢的一手遮天下走向更加黑暗的不歸路。
但是明朝畸形的權力制衡制度,決定了魏忠賢代表的宦權一方無法像文官勢力一樣長久佔據政治舞臺,這也就意味著即使魏忠賢不被崇禎所殺,等到魏忠賢的時代結束,明朝勢必迎來文官勢力的瘋狂反撲,屆時明朝的處境將更加危險。
最後魏忠賢作為小人得志的代表,他的心中並沒有匡扶社稷、扶大廈於將傾的宏偉抱負。他所謂的打擊文官勢力,客觀上是緩解了明朝的財政危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明朝的行政效率。但是其本質還是打壓自己的政敵,為實現自己一手遮天鋪平道路,其根本目的還是為了自己。
這樣一個自私的人,如果非要上升到心繫國家的高度,這不僅會讓魏忠賢尷尬,也會讓後人無所適從。
所以有沒有魏忠賢,明朝的滅亡都是註定的,那些所謂的“忠賢不死,大明不滅”的說法,是根本站不住腳的。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9 # 瀟湘老妖fwj
大眀將亡時曹化淳對崇禎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那麼魏忠賢該不該殺?當然該殺,他打壓文官,致朝堂權力失衡。他個人權力急劇膨脹,威脅到了皇權,除了天啟外任何皇帝都不能容忍。但是,魏忠賢殺得不是時候。
大明一朝,自建國伊始就黨爭不斷。洪武大帝時,就有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勳貴和以劉基為首的浙東地主集團爭鬥不斷。靖難之役後,朱棣篡位。為監視群臣,加強集權,向地方派駐鎮守太監,設立東廠,恢復錦衣衛。其結果是:廠衛勾搭成奸,沆瀣一氣,自成一黨,是為閹黨。
萬曆三十二年,顧憲成修復東林書院,與高攀龍、錢一本講學其中。以東林書院為中心自成一黨,是為東林黨。東林人士借諷議朝政、評論官吏之名,行包庇地主,為富商巨賈爭利之實。他們提出了廉正奉公,改變吏治,開放言路,革除積弊等響亮口號,卻實質上卻淪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團的代言人,對百姓疾苦視而不見,對徵款賑災行為極力阻撓。東林人士在當時遭到了閹黨及其依附勢力的強烈反對,兩黨龍爭虎鬥,各有勝敗。直到魏忠賢受寵,全力打壓東林黨。
魏忠賢死後,東林黨一家獨大。他們反對崇禎收工商稅,自己卻在國難當前一毛不拔。他們極力反對朝廷南遷,自己卻在城破後爭先向李自成稱臣。據說崇禎留下這樣一道遺旨:他希望坐了他位子的人把他崇禎一朝的文武百官給全殺了。
一個皇帝對自己臣子仇恨至此,歷史上也屬少見。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魏忠賢被殺對老百姓來說大快人心,惡有惡報,是福,對當時的大明也許是禍,本來大明閹黨錦衣衛、東林黨、皇帝,三足相互制約,相互牽制,皇帝控制閹黨,閹黨震懾東林黨。魏忠賢死,一黨獨大,難以控制,令不達行,國家更亂,造成國庫空虛。沒有軍餉,軍隊失去戰鬥力,被起義軍打敗。
老百姓才不管誰當皇帝呢,只要吃飽飯就行。失民心者,失天下。而且老百姓對明朝的制度早已失去信心,所以大明滅亡只是時間問題。至於殺不殺魏忠賢,作用不大,制度已經決定大明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