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星星在我心

    人體體溫是37度,這個沒錯,但是人體表面溫度不是37度,因為你的汗毛和你的面板在散熱,所以人體表面不是37度,會比37度低,當地處在37溫度下,會覺得熱

  • 2 # 潘彩蛋

    夏天的時候,天氣燥熱,呆在37℃的室外,幾分鐘就會熱得滿頭大汗。可當我們洗澡的時候,即使是炎炎夏日,開37℃的水溫也覺得有絲絲涼意。明明都是37℃,為什麼我們的感受卻不一樣呢?

    我們知道人類是恆溫動物,核心體溫約在37℃左右,這是人體內部的溫度,而不是身體表面的溫度。人體的表面溫度是比內部溫度要低的,大概在33.5℃左右。當氣溫達到37℃時,人體表面溫度和空氣溫度差距縮小,血液呼吸的散熱速度變慢,刺激大腦做出排汗的指令,這個時候我們就會覺得熱了。

    那我們在水裡的時候呢?水的傳熱能力是空氣的25倍,在水裡面身體熱量流失的速度也是空氣中的25倍。散熱散的快,自然就不會覺得熱了。而且流動的水流,還會加速溫度的傳遞。空氣中的溫度,也會得到相應的降低。就像我們天氣熱的時候,往地上曬水一樣。所以洗著洗著,你就會覺得有點冷了呢。

    一般來說,人類體感最舒適的溫度在17到24攝氏度之間,最適宜的水溫在36到42攝氏度之間。既不會覺得酷熱,也不會感到寒冷,心情都好到飛起了呢。

  • 3 # 消化內科葉醫生

    作為醫生來大致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人比其他動物進化的高階和先進就是因為我們人是“恆溫動物”,透過人體大腦體溫調節中樞的調節讓人保持體內溫度在36-37℃之間波動,不會太高也不會太低,給我們身體每個器官、每個細胞新陳代謝提供一個穩定的內部環境,不會因為外界氣溫波動而出現明顯的波動,不像很多昆蟲、蛇、熊等到了冬天要麼被凍死了,要麼就需要冬眠才能過冬。

    這裡說的恆溫是體內溫度恆溫36-37℃,並不是說全身上下每一寸面板都需要達到37℃左右,而是我們五臟六腑心、肝、脾、肺、腎、大腦、胃腸等器官保持37度左右,所以我們測量溫度的時候是測量胳肢窩也就是腋窩,因為腋窩溫度最接近體內溫度,其他比如口腔和肛門也可以測量,理論上也更準確,更接近我們生理真實溫度,但不方便,也不衛生,所以臨床上比較少用。

    外界體溫低的時候,身體有體溫感測器,會傳給大腦,大腦就會調動全身多器官一起產熱,一般來說就是分解葡萄糖來產熱。

    我們人是猿人進化過來的,猿人古代都是生活在雨林中,雨林因為有大量灌木的蒸騰作用,所以溫度大部分保持20-28℃,所以大部分人穿衣服的情況下對20-28℃氣溫應該是最適應的。如果沒穿衣服30度應該也能接受,但如果氣溫超過30度,特別是超過37度,那身體就要透過擴張面板血管、面板毛孔來散熱,散熱溫度是從高往低流通,當外界溫度37度時候溫度對流就靜止,人就要透過流汗來蒸發散熱,體溫又高,汗流的又多,多流一會就會出現脫水、低鉀低鈉、低鈣等電解質及內環境紊亂,這時候人肯定就會很難受很煩躁的。

  • 4 # Cyber潮汐

    我看其他人的回答,都對都不對。都對,是因為這些大神把人體體溫的特點解釋的十分透徹!在下深表同意。說他們都不對,是因為根本沒回答題設問題!只是告訴你人體就是在37攝氏度會熱的受不了。那麼答案是什麼?

    人體在環境溫度37°左右,按道理跟人體核心溫度接近。出現脫水等症狀很讓人費解。這個原因的從物理和生物兩個角度解釋。首先,明確一個物理規律。熱量永遠會由高到低的傳遞。除非完全真空。否則熱量會透過任何物質為介質進行擴散。表現為溫度由高及低傳遞熱量。這一點很好理解。此時,迴歸到恆溫動物的體溫保持問題。眾所周知,由生物體溫特點角度劃分的恆溫動物屬於高等級動物。生物史上出現的時間點比較靠後。這是因為,恆溫動物進化出體溫保持策略經歷了漫長的時間。注意結合前邊說的物理原理,如此漫長的進化時間是因為恆溫動物一直在抵抗和解決體溫流失問題。雖然,恆溫環境為生物體進化出更高等級生存方式和策略提供了絕佳的基礎。但,進化出這個基礎本質上是一個漫長的對抗體溫流失和維持體溫恆定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恆溫動物進化出了各種方式,主要是兩個方向:這兩個方向不互斥的 1.生成大量足量的熱量。對於食肉動物比較容易,所以恆溫動物中的食肉動物一般智商高一點。熱量充足有進化高階大腦的條件。靈長類是典型。例如人。2.減少熱量流失,進化出毛皮。恆溫動物都有毛皮。植食性動物最典型。當然除了熱帶的大象河馬之類。即便如此,大象的祖先都是長毛象。毛皮,讓恆溫動物適應了北半球的寒冷。

    那麼,說了這麼多。回到問題本身。回到人類本身。我們用衣物弱化了皮毛的作用,為什麼?我們作為最高等級的生物。有能力進化出最消耗熱量的器官大腦和駕馭大腦。就是因為我們自身有能力且會一直產生和釋放大量的熱量!連皮毛的存在都成了散熱的阻礙(插一句題外話,思考一下為什麼阿拉斯加雪橇犬壓根不適合城市養?簡直是一種虐待!),為了散熱我們進化出裸露的面板。再思考一下,開水放到雪堆涼的快還是放到爐子邊涼的快?當你我處於37°的環境時,身體產生的大量熱量很難及時擴散到環境。而且,我們進化到這個地步。生成大量熱量是人類個體生命活動帶來的必然結果。出汗和加快血液迴圈幾乎是人類僅存的降溫方式。

    明白了沒?37攝氏度環境下,你一定會大量出汗導致脫水,你一定會呼吸加快。

  • 5 # lenmo82

    因為活人活動身體要發熱,發熱就需要散熱,環境溫度和人體溫度一樣,沒法自然降溫,只能人體啟動水冷系統排汗降溫

  • 6 # 普外科曾醫生

    這個溫度還是很好回答的。人體體溫37攝氏度,指的是人體內部的溫度,例如腹腔,胸腔,直腸,口腔,大腦等等,並不是體表的溫度。我們身體每時每刻都在發生新陳代謝,不斷的合成蛋白質,脂肪,核酸等等, 也在不斷地分解各種物質,例如利用糖或者脂肪,提供能量。這些反應的過程,都需要酶的參與催化,這些酶的最適宜溫度為37攝氏度左右,溫度過高和過低,都會影響酶的活性。

    為什麼人體內部的溫度是37攝氏度左右

    不僅僅是人類,貓貓狗狗,鳥類等恆溫動物,體溫都是接近37攝氏度,成年狗狗37.5~38.5°C,貓的正常體溫為38至39攝氏度,為什麼恆溫動物的體溫都是三十幾度,可能與地球的溫度有關係,不管是動物還是人類,我們為了在地球上生活,都需要適應地球的溫度。

    有科學家做過實驗,模擬30度到40度之間的體溫,計算怎麼樣補充能量,才能維持身體的運轉。實驗結果顯示,人體在37度的時候能夠使用最小的動力來維持身體需求的平衡。也就是說,人類在37度的時候才能獲取少量的能量,就能達到最大的行動力,可以說這是自然進化的最終結果。如果地球持續升溫,環境發生鉅變,可能我們的體溫也會隨著變化。

    為什麼外面溫度37度,我們會覺得熱。

    人類攝入的能力,80%都用來了產熱。我們的面板溫度並不是37攝氏度,當環境溫度為23℃時,人的額部面板溫一般為33至34℃,手為30℃,腳為27℃。也就是說,我們的身體一直在產熱,只有外界環境溫度低於我們體內的溫度,我們才能散熱。因為熱量只能從溫度高的地方流向溫度低的地方。

    如果外界環境的溫度也是37攝氏度,我們就不能被動散熱了,只能透過大量的出汗來帶走熱量,我們面板的溫度感受器就會告訴大腦,外面很熱,我們要減少產熱,而且要大量的排汗。

    所以,外界溫度37攝氏度,我們會覺得熱,提醒身體,我們需要出汗散熱,並且減少產熱。

  • 7 # 宇宙銀河系超級曲速噴子發動機研究協會會長

    人體一直在產生熱量的,不是想停就停,想開就開的。人體也一直在向體外散熱,產生的熱量和失去熱量剛好平衡維持,保持體溫在37° 。

    中學物理有講,理想情況下,兩個物體溫差越大,能量交換越快。

    當外界溫度在25°的時候,剛好維持這種微妙的平衡。低於25°時,人體流失到環境的熱量大於人體產生的熱量,所以大腦發出“冷”的訊號,讓身體產生更多的熱量,主觀表現感到冷;高於25°時,人體流失到環境的熱量小於人體產生的熱量,多餘的熱量沒法散出去,所以大腦發出“熱”的訊號,讓身體出汗加快散熱。

    說白了,人體和外界的熱交換效率問題。

    根據能量守恆定律,能量是無法自發的從低溫的物體流到高溫的物體的,但可以透過“做功”讓能量逆流。所以環境溫度高於37°,人體還是可以散熱到環境的。(這個就不詳細說了,完全可以當做一個問題來回答了,要長篇大論了)

  • 8 # 科學探秘頻道

    人體的體溫並不是全身上下都是37攝氏度,大家可以測量一下,面板的溫度只有33℃左右,只有腋窩、口腔、以及體內的溫度可以達到37℃。

    人體就像一個機器一樣,時時刻刻都在產生多餘的熱量。這些熱量是由內向外傳遞的,所以人體內部溫度高,外部低。如果人體處於比較高的環境溫度,比如33℃的環境中,那麼環境溫度將和你的面板溫度一樣高,這樣根據熱力學定律,面板基本上無法散出去熱量。這樣你體內的熱量就會越集越多,最終感覺燥熱,不得不依靠汗腺一直出汗來排熱。

    人體的最適環境溫度是25℃左右,這種環境溫度和面板的溫差大概有8℃,這樣面板和環境的熱交換速率剛剛和體內的產熱速率相互平衡,可以很好的維持體內溫度,不需要透過大量排汗即可實現恆溫,剛到非常舒適。

    所以說,一旦環境溫度上升,特別是接近於面板溫度的時候,人體面板和環境的熱交換能力就會降低,導致人體只能夠大量排汗散熱。如果環境溫度過高,比如達到38℃以上,那麼就是超高溫,如果這個時候排汗的散熱速度跟不上,就會導致內熱淤積排不出去,造成中暑。

  • 9 # 破碎機械大師

    我們知道,人體的正常溫度在37℃左右。但這並不是說在衣服內或房屋內保持37℃的溫度,人就最舒適。

    因為人體的新陳代謝所產生的熱量,必須以一定的速度向外發散。若環境溫度過高,這些熱量不能發散,聚積在體內,人會感到非常難受。這時,人體就要排出大量汗液,借蒸發作用發散熱量,以降低體溫。

    只有當氣溫較體溫低的時候,人體的熱量才得以暢快地散發。然而當氣溫過低時,熱量發散太快,超過了人體正常散熱的速度,人體又會感到寒冷,這時就要穿上適量保暖的衣服,阻止人體熱量向外發散。

    舒適溫度的上下限

    根據國內外的實驗,夏季,人們感到最舒適的氣溫是19—24℃,冬季是17—22℃。

    人體總要保持體溫恆定。當環境溫度超過舒適溫度的上限時,人們便感到熱,若超過 37℃時就感到酷熱,一般人們能夠忍受的溫度上限是52℃。相反,當環境溫度低於舒適溫度下限時,人就感到涼、冷;若低於0℃,就感到嚴寒。對於一般從事室外活動衣著合適的人,能夠忍受的溫度下限約為零下34℃。

  • 10 # 創新數

    人和有些動物一樣,體溫都是37℃.

    可是,當氣溫超過常溫20℃的時候,有些動物都會感到熱了。當氣溫達到37℃的時候,人和所有的動物就會熱得受不了了。就想方設法散熱減溫。

    狗狗熱了,會伸出舌頭,趴在土地上,露出腳肉散熱。

    雞雞熱了,就會微展雙翅,張開了嘴喘氣,躲到蔭涼處。

    人熱了,就會出汗散熱,蔭乘涼。

    那麼,動物體溫37℃,為什麼氣溫37℃的時候會感到很熱呢?

    這是因為,人和這些動物整天吃食物,從食物中攝取大量的熱能,透過面板像火爐一樣釋放,以保證正常的體溫。

    當體外溫度正常情況下(20℃)的時候,體溫就已經達到37℃。

    當體外溫度超過常溫,甚至更好的時候,人的體溫就很難釋放出去,體內溫度就升高,超過正常體溫,所以,這時人們就感到熱得難受。如不通風降溫,就容易中暑。

    據說,每年夏天都有熱死的人。

    所以,夏熱的時候,儘量減少暴曬,避免中暑。

  • 11 # 藍小笙vlog

    主要是因為兩者之間導熱和散熱能力不一樣:

    揭示不同物質導熱能力的物理學指標是——比熱,比熱越大,證明這樣的物質越容易導熱和散熱。

    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1℃吸收的熱量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容,簡稱:比熱,用字母“c”表示。

    水的比熱容是4.2kJ/(kg*K)

    空氣的比熱容約是1.4kJ/(kg*K)

    也就是說常溫下水每升高或降低一度吸收或放出的熱量是空氣的三倍左右

    最通俗的例子一般都是用水來給物體冷卻

    水是熱良好的導體,人體接觸水就能很快把熱量散去,而空氣卻是熱的不良導體,不容易散熱。所以同樣情況下,水感覺更冷些,因為它會吸收你更多的熱量,同等情況下,按照比熱這個指標,你就知道了空氣吸收的熱量只有水的三分之一。

    在太陽的照射下,空氣因為比熱小,溫度就上升很快,而江河湖海的水就升溫緩慢,因為它要吸收更多的熱量才能升溫。

    夏天來了,最降暑,降溫的方式就是游泳,整個人浸泡在水中,身體的熱氣瞬間就能散去不少。

  • 12 # 有話耀說

    事實上不只是37度的時候大多數人會感覺熱,實際上當氣溫超過25度以上的時候,就開始有人感覺熱了。

    為什麼會感覺熱?這是因為人作為恆溫動物,身體會主動消耗能量轉化為熱量,使得體溫始終保持在36-37度左右,在這個過程中,身體熱量的產生是持續的,所以,為了防止體溫過高,人是需要良好散熱能力的,否則,熱量散發不出去,就是中暑了。

    題主提到,37度與人體體溫基本一致,既然一致,為什麼會熱?那麼就回到上面的答案中了,因為當體溫與氣溫一致的時候,散熱的功能變得非常低效。

    從物理的角度上看,溫度是由高溫向低溫傳到的,最終使得兩個溫度不一致的物體溫度趨於一致,這個過程中,高溫物體變冷,低溫物體變熱。

    而當體溫和氣溫一致的時候,在物理上說溫度就不會再轉移了,也就意味著人體的散熱功能喪失,這個時候,身體本身還在源源不斷的消耗能量產生熱量,但溫度卻降不下去自然就感覺到熱了。

    通常,人體在這種環境中會開始出汗,因為水分的蒸發會吸收熱量,所以當體表密佈汗珠的時候,會帶走一部分熱量,就是這個道理了。

    此外,我們看到世界上最炎熱的地區,例如阿拉伯地區,因為氣溫經常會超過40度甚至更高,所以當地的阿拉伯人都喜歡穿長袍,也是同樣的道理,明明這麼熱,還穿長袍這樣的服裝,豈不是更熱,其實並非如此,因為當氣溫超過體溫的時候,身體散熱能力奇低無比,在這種環境下已經不是身體向大氣散熱了,而是大氣向身體提供額外的熱能,如果不加以防護,只會更熱。

    所以,阿拉伯人才穿起了長袍,以此來隔絕空氣中的熱空氣,使得長袍內的溫度更接近體溫,從而體感上比直接接觸空氣還要更涼快一點,這個遠離,在咱們過去沒有冰箱的時候,推車車賣冰棒的案例中同樣得以體現。

    所以,熱不熱,是由身體的散熱狀況決定的。

    當你產生熱量大於丟失熱量的時候,就會感覺熱,這就是為什麼越胖越怕熱,因為胖子的身體中產生的熱量更多,且因為脂肪堆積形成了保溫層,使得身體丟失熱量更少,因此,可能20度的時候,胖子們就已經汗流浹背了,而很多瘦子卻不怕熱,很可能三十多度還泰然自若,這是因為瘦子自身產生的熱量更少一點,且沒有脂肪保護,散熱更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名爵HS的內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