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蔓莓愛插畫
-
2 # 桃林老怪
繼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既要批判地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又要大膽地吸收和利用世界優秀文明成果,並有效地抵制落後文化,消除腐朽文化,大力建設和發展先進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繼承優秀文化就要堅持以先進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的理論武裝學生,以正確的輿論引導學生,以高尚的精神塑造學生,以優秀的作品鼓舞學生,不斷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增強學生的精神力量。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歷史的生息繁衍中形成的理論化和非理論化的,並轉而影響整個社會的、具有穩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總和。中華傳統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透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關於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育部制定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緊密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僅是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是立德樹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 德育課作為中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德育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力度,不僅可以極大地豐富德育課程的教學內容,而且對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完善學生人格修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增強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提高德育教學的實效性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在德育課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全球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和網際網路的普及發展,多元文化不斷碰撞、交融、衝擊。由於中職學生是16~18歲的青少年,思想可塑性大,好奇心強,明辨是非能力差,正處於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面對西方腐朽反動文化的侵蝕滲透和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極易導致學生政治信仰、民族觀念、價值標準和思想道德規範的混亂和偏差。儘管當代中職生的道德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不可否認,一些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國家認同感差、社會責任感缺乏、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享樂思想盛行、自我意識膨漲、集體觀念不強等問題。 在中職學校不難看到,一部分中職生吃的是肯德基、麥當勞,喝的可口可樂、星巴克咖啡,穿的是耐克,用的是三星、蘋果手機,玩的是CS遊戲,看的是奧特曼、米老鼠,唱的是江南style,過的是聖誕節、愚人節,崇拜的是李敏鋯、喬丹。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的傳統京劇卻無人問津,傳統中秋節、春節顯得冷冷清清,老子、孟子還被誤認為是哪個明星。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和燦爛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傳統文化是以儒家的“內聖外王”思想為核心,融道、佛、法、墨、藝等諸子百家之長的文化體系,追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包含豐富的道德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 當今世界,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因此,作為學校德育教育主渠道的德育課,必須主動適應國家和時代的要求,深入研究與探討中華傳統文化在當代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和價值,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德育課教學中,緊密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用優秀傳統文化佔領中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主陣地,透過傳統文化教育提高中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認同,堅定學生的理念信念,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強文化自信。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德育課教學中的滲透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德育課教學中的滲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普遍認同和廣泛接受的道德規範、思想品格和價值取向,具有極為豐富的思想內涵,是重要的德育資源。《禮記·大學》:“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把格物、致知、忌誠、心正、身修、齊家、治國、平天下看成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精闢論述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關係。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德育課的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價值觀教育等內容,能夠將枯燥無味的德育課活起來,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潛移默化、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理想信念教育內容中的滲透 理想信念是人們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在人的主觀精神世界中居於核心地位,一旦形成,就會成為支配和左右人們活動的精神動力。青年學生所肩負的歷史使命決定了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學的極端重要性。透過理想信念教育可以幫助青年學生正確認識國家和民族,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的關係,樹立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和崇高理想。諸葛亮的“志當存高遠”(《諸葛亮文集·誡外甥書》);于謙的“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詠煤炭》);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步出夏門行·龜雖壽》);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行路難》);王勃的“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滕王閣序》);陸游的“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書憤》);李清照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夏日絕句》)。這些詩句必將感染學生、激勵學生樹立凌雲壯志。老子的“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老子·六十四章》);屈原的“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孟子的“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天下》)。這些詩句又告訴我們只有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不懈努力、進取拼博、才能實現遠大理想。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青年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必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中的滲透 愛國主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中國歷史上不乏為了國家的統一和人民的幸福而鞠躬盡瘁的仁人志士,他們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楷模。當代中職學生生活在和平年代,沒有經歷時代的磨鍊和革命戰爭的洗禮,缺乏愛國熱情,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顯得尤為重要。青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 ,擔負建設祖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對青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就是要讓他們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樹立為國家貢獻的精神。在愛國主義教育中融入: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日知錄》);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司馬遷的“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 (《史記·報任少卿書》);陸游的“位卑未敢忘憂國” (《病起書懷》);戴叔倫的“願得此軀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塞上曲二首》);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過零丁洋》);丘逢甲的 “九州難畫華夷限,萬死思迴天地心”(《 潮陽東山張許二公祠為文丞相題沁園春詞處旁即丞相祠也秋日過謁敬賦而律》);秋瑾的“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 (《對酒》)等愛國名言以及岳飛、戚繼光、文天祥、鄭成功、林則徐等英雄人物故事。 古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和同仇敵愾、不屈不撓、忠貞報國的崇高民族氣節,將植根於學生心靈,有助於激發學生愛國情感。同時,還應該透過升國旗,唱國歌,祭拜革命先烈,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欣賞傳統音樂、戲劇、美術等藝術作品,參加傳統禮儀和節慶活動,體驗風土人情等形式的課外活動延伸德育課堂教學內容。教師將這些傳統文化中的愛國思想滲透到德育教學中,有利於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培養熱愛祖國情感,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勵青年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發學習、無私貢獻、英勇獻身。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個人道德修養教育內容中的滲透 當前許多學生缺乏道德修養 ,以自我為中心,驕傲自大、心胸狹隘、傲慢嫉妒,缺少仁愛之心和感恩之心,矛盾衝突時有發生。中華傳統文化注重個人的道德修養,儒家思想所宣揚的忠孝、正直和完整的人格是個人身心乃至人類社會健康成長的基石,教學中結合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仁者愛人”“以和為貴”的倫理道德思想,有助於培養中職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中國傳統文化認為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和起點,修身的目的就是要達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口”“修己以安白姓”(《論語·先問》);“固民之所之利而利之”(《論語·堯日》);“博施於民而能濟眾”(《論語·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之者也”(《中庸·治國》);“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惟仁之為守,惟義之為行,誠心守仁則形,形則神,神則能化勢,誠心行義則理,理則明,明則能變矣”(《荀子·不苟》)。告訴誠信做人的道理。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離婁下》)。仁愛的人愛別人,禮讓的人尊敬別人。愛別人的人,別人也經常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經常尊敬他。“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論語 ·顏淵 》)。對人要寬容,不要強人所難。“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後行”(《論語·衛靈公第十五》)。強調做人如果“忠實、守信、敦厚、恭敬”,不論到哪裡都能行得通。“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華人交,止於信”(《大學》)。同樣強調做人要“仁愛、恭敬、孝道、慈祥、誠信”。這些思想與當前國家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誠信、友善、和諧”精神可謂是一脈相連。透過融入優秀傳統文化有利於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的關係,引導學生心懷仁愛之心,教育學生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寬容同學,熱愛學校、熱愛社會、熱愛祖國,熱愛自然,樹立正確的集體主義觀。教育學生做一個誠實守信、敢於擔當的人,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人。同時,把誦讀《弟子規》《論語》等國學經典滲透到教學中,在潛移默化中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思想浸潤學生心靈,喚醒學生內心深處的道德感,對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修養和人文素養的薰陶必將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結 語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廣泛而豐富的德育教育資源。我們在結合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教學時,應該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去粗存精,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並且選擇合適的教學切入點,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不斷充實教材內容。還應該大膽地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入社會,親身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做到“知行統一”“學以致用”。再者,還要不斷提升教師自身的文化修養,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中華優秀文化在德育課教學中的作用,達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