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研習社

    梁武帝蕭衍是梁朝的開國皇帝,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奇葩皇帝,他曾四次捨身做和尚,又讓臣子們花費鉅額向寺廟贖身。

    圖1:梁武帝蕭衍

    “捨身”顧名思義就是捨棄自己凡身,去潛心修行、供養佛祖的行動。武帝為了表示自己的前程在527年、529年、546年和547年進行了四次捨身出家。捨身時也會舉行一定的儀式,四次儀式雖不是一模一樣,但大致都是:武帝到同泰寺,召集僧侶舉行法會,脫下龍袍後換上袈裟,以一介凡夫的身份在佛寺修行。不久群臣以鉅額錢貨將武帝贖回來,如此反覆捨身多次。

    圖2:雞鳴寺

    歷史上對於宗教抱有極大熱情的皇帝有很多,比如唐代的皇帝崇信佛道,宋代皇室崇通道教。畢竟皇帝也是人,也需要精神世界的撫慰,崇信某一宗教十分正常。但皇帝又十分特殊,他的行動關乎國家政治,我們不能離開政治角度去看待一位帝王的行為。

    拋開以往認為梁武帝昏庸佞佛導致亡國的看法,梁武帝四次捨身出家其實有著政治含義。

    東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更是迅速發展傳播,所謂“南朝四百八十寺”就反映出佛教在南朝的興盛。在魏晉南北朝的大混亂和動盪中,普通民眾乃至上層階級無法從原來的儒家價值中獲得自我解脫和精神滿足,只好從佛教中尋求價值救贖。

    圖3:僧侶佛寺統計表

    由於佛教的深入人心,這一時期的當政者也試圖透過引進佛教來收攬人心,穩固統治秩序。武帝四次捨身也是期待將佛教的儀式和價值納入國家秩序的範疇,藉以團結國家,避免頻繁改朝換代的命運。

    其實,在這一時期不僅是南朝,北朝也同樣藉助佛教來維護國家。佛家價值體系某種程度上可以看做當時整個中國所流行的意識形態。武帝也在追求同一天下,他的捨身也是一種與北朝之間的意識形態爭奪。

    與梁武帝類似的還有乾隆皇帝,乾隆十分篤信佛教,尤其是藏傳佛教。乾隆修習藏密,向章嘉國師說:“朕欲修習密法,請給我傳授入乘法灌頂。”章嘉為他舉行隆重的灌頂儀式。灌頂時,皇帝甚至請章嘉國師坐在高高的法座上,而皇帝自己坐在較低的坐墊上,一直到灌頂結束。乾隆篤信藏傳佛教除了滿足自身信仰需求,也有著維護蒙古、西藏穩定的意圖。

    圖4:乾隆皇帝僧裝像

    總而言之,梁武帝四次出家做和尚,看似是奇葩之舉,實則包含著他的政治意圖,不能單純看做昏庸佞佛。

    參考書目:

    1、柏俊才:《梁武帝蕭衍考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2、錢穆:《國史大綱》,商務印書館,2013年;

  • 2 # 萬歲1148858845

    現實越黑暗,宗教越光明!實際上蕭衍所處的時代就是個極度黑暗的時代,自東晉以來地方門閥勢力紛紛起兵亂政,擅權乃至篡位,軍閥勢力,流民也干預朝廷政治,歷代皇室自相殘殺,劉宋,梁齊無不如此!尤其是隻有二十多年曆史的與蕭衍同宗的南齊更是殘酷異常,齊明帝為了避免子侄篡位幾乎殺光了近枝的侄子(為掩人耳目經常夜晚突入府中,呼呵而殺之)所以蕭衍為了不再重蹈前朝覆轍,就縱容弟弟貪腐,侄子謀逆以穩定宗室家族,而在社會層面則積極倡導佛教以安定人心,為此他以身作則多次出家並且吃齋,唸佛,與佛家弟子探討佛學,從某種程度而言他這是在效仿印度的阿育王(阿育王也是以殘酷屠戮兄弟子侄起家,侵略羯陵伽,屠殺異己而立威,之後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是蕭衍的壽命太長了,沒有象阿育王那樣沒有親眼看到帝國的崩塌

  • 3 # 小史同學

    從權力的角度來看,梁武帝這是以退為進。皇帝出家當和尚看看朝廷裡有沒有人蠢蠢欲動覬覦自己的皇位,事實證明梁武帝確實牢牢掌握著朝廷的大權。

  • 4 # 小玲子說點史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首先要給大家分析下當時的時代背景,魏晉南北朝時期,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佛教都得以迅速擴張,至於擴張的原因,顯然不是因為大家都發自肺腑的信佛。事實上,不管是現代還是古代,不管是普通老百姓還是達官貴人,大部分內心裡都是不信佛的,不信你讓他們不吃葷不近色不貪念權力和財富試一試,我想恐怕沒有幾個人敢說自己可以吧。既然如此,那為何佛教還可以迅速擴張,甚至連皇帝都搶著去出家呢?

    答案顯然是利益驅動。在古代,對於那些有錢有勢的豪門貴族,他們擁有大量的田地和人口,相應的就需要向政府繳納大量的田賦和徭役,對於他們而言顯然是不願意的,這個時候佛教就為他們提供便利。換句話說,如果他們把自己所擁有的田地和人口都掛在佛教下面,那他們就可以名正言順不用給政府交納賦稅和提供徭役,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也是同樣的道理。

    事實上,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大家才會表現得積極去信佛,佛教也才會迅速擴張。但問題是,作為皇帝,顯然是不希望這種事情發生的,因為宗教控制了大量的人口和田地,那國家的勞動力和賦稅就會變得日益稀少,在這種情況下,不僅是皇帝的權威,甚至是國家的統治,都會收到嚴重的威脅。

    在這種背景下,作為統治者只有兩個選擇:一是打壓佛教,也就是傳說中的滅佛運動;二是想辦法控制佛教,讓自己成為佛教的代理人,也就是所謂的教皇。在皇權強盛,中央集權非常高的國家,皇帝想打壓佛教往往會非常容易。但如果皇權衰弱,地方勢力比中央勢力強大或者是足以抗衡時,往往只能採取政教合一的方式來控制宗教,好的情況就是讓自己成為宗教的教皇,壞一點的結果就是自己被教皇架空,教皇成為實際的統治者。

    當時的南朝和北朝都面臨佛教迅速擴張的現象,但北朝由於經過五胡亂華,地方上的各大豪門貴族勢力都被嚴重削弱,到了北魏太武帝拓拔燾時,中央集權已經非常強盛,所以他對於佛教直接報以嚴厲的打擊,在他的領導下,北魏上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滅佛運動。

    但反觀南朝,從最開始的王與司馬共天下,到後面的宋齊梁陳,那都是豪門貴族與皇帝共同治理天下,換句話說,南朝的地方勢力非常強大,足以挑戰中央的權力,在這種情況下,梁武帝顯然沒有辦法嚴厲打擊佛教,因為這樣做就相當於和整個豪門貴族甚至普通百姓為敵,在中央集權不強大的情況下,皇帝是不敢這樣做的,他必須與地方各勢力做有限的妥協。

    在這種背景下,梁武帝只能試圖與佛教合作,由自己來當佛教的領導人,這樣那些透過宗教方式轉移出的人口、物資,依然逃不出梁武帝的控制範圍。所以,梁武帝在位時,那時大力推崇佛教,甚至自己親自都去出家以加入佛教,透過這一系列的形式,讓人們相信他的佛學造詣,超過了所有人,在加上樑武帝的社會地位,那他自然也就是眾望所歸的佛教領袖。如此這般,不管是佛教,還是政府,就依然還在梁武帝的控制範圍內。

  • 5 # 文心採露苑

    梁武帝一生其實是一個崇拜佛學的人。

    梁武帝蕭衍是蕭何的第25世孫。

    他可以不費一兵,一兵一卒,就從齊和帝中奪得皇位,可見他的手段有多能耐。此後,他建立南梁。他一共在位長達48年,在所有皇帝中是第一位。

    他在位期間也非常的勤勉,每天天不亮就起來批改奏章。而且也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節儉的皇帝,他可以一冠三年,一被兩年。就是一頂帽子,要戴三年,一個被子要蓋兩年。不過他性格中也多疑猜忌。

    他在人生後期開始篤信佛法,在一生中共出家過四次,第一次出家,在寺裡呆了三天。第二次出家,群臣捐款一個億,將他贖回;第三次出家捐款兩個億贖回;第四次出家,又捐款一個億。

  • 6 # 路衛兵

    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教,並憧憬建立心中的理想國——以佛教理論為精神支撐的政教合一的國家。他四次捨身出家,我認為既是以身作則的崇佛態度,也是他宣示價值取向和治政理念的一種方式。

    兩晉南北朝佛教盛行,信佛的帝王也不少,如十六國時期後趙的石虎、後秦的姚興,北魏的拓跋珪,北周的宇文覺,就連北齊皇帝高洋在沒變成嗜血狂魔之前都是佛教信徒。南朝劉宋的劉裕和劉義隆,南齊高帝蕭道成也都信佛。但痴迷最深,把佛教當成事業的,惟有梁武帝蕭衍。

    梁武帝也不是一開始就信佛,他自小接受儒學,中年雅好玄道,以梁代齊當了皇帝才一心向佛。這個思想轉變我認為絕非偶然,應該是彼時大背景之下的一種取捨。南朝歷經劉宋和蕭齊爭權奪位的殺篡更替,忠孝觀念蕩然無存,儒家思想不再權威,皇權統治也開始動搖,急需一種全新的、大家共同認可的信仰凝聚人心。如此,受眾廣泛的佛教自然凸顯出來。

    梁武帝獲取皇位與接受佛學的時間節點高度契合,以及後來他融合儒、道二教的精髓並將佛教本土化、行政化的一系列改變,無不彰顯出佛教為皇權服務的特性,也和儒、法治國在本質上趨同。他雖然四次為佛捨身,卻並未出讓皇位真正出家——這一點他如果想做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隨著肉身被大臣們用大量金錢贖回,他最終還是回到了現實世界。

    捨身的虔誠顯然比修建佛寺、翻譯佛經、宣傳佛法更能令人信服。梁武帝以實際行動表達他對信仰的真誠,從而大大提升了佛教的影響力和可信度。王公大臣隨之跟風、平民百姓為之感動的現實,也證明了捨身的效果。

    梁武帝捨身期間的講經、說法與贖身之後的改元、大赦無縫對接,也向世人宣示了他在政教兩個體系都具有的權威性。他透過佛法制約行政,又透過行政手段對佛教施加影響——比如斷酒肉、吃素食的規定以及對僧侶編戶的管理,從而促成政教合一的國家管理體制。

  • 7 # 老麥說說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梁武帝是個和尚迷,於是有事沒事就像出家做和尚,一朝之君都來當和尚了,寺院哪有不接收之理,何況從另一個層面上更能表達出:佛法無邊,這本就是一舉多得的事情。於是梁武帝四次出家當和尚。

    當然,皇帝當和尚,要隆重,要盛大,要嚴肅,所以要“捨身”。所謂捨身,就是把自己的身體(或者說生命)獻給自己的信仰——好了,捨身取義,這裡的“捨身”就是這個意思了。於是梁武帝先後四次脫下龍袍,換上袈裟,以普通人的身份修行佛法。

    公元527年,梁武帝第一次來到同泰寺,舍了身當了和尚。梁武帝這一行動,朝野震驚,國不可一日無君,於是一群大臣連哄帶嚇唬的,就把和尚皇帝梁武帝請了回來。梁武帝老老實實的當了三年皇帝,三年後再次來到同泰寺,再一次舍了身,群臣大急,緊忙感到同泰寺勸說,可是這次梁武帝鐵了心,就是不回去:既然已經捨身給了佛祖,怎能說走就走?

    群臣無奈,有高人(梁武帝)出了主意,既然可以“捨身”,咱們就可以“贖身”啊,可是多少合適呢?普通人贖身估計幾十幾百錢就可以打發,可這是皇帝啊,咋著也得億八的吧,於是群臣捐款一億錢將梁武帝贖了回來。可是梁武帝並沒有就此止住出家的念頭,多年以後先後第三次、第四次來到同泰寺再次“捨身”,有了上一次的經驗,朝廷分別出資兩億錢、一億錢將皇帝又贖了回來。

    最後一次被贖回沒多久,“侯景之亂”爆發,梁武帝被活活餓死在臺城皇宮淨居殿,享年86歲。那麼,為什麼梁武帝會如此執迷出家呢?

    中青年的梁武帝,是崇尚儒家學說的,並將儒家學說應用到了治國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在治國的同時還抽空寫出了《春秋答問》等著作,直接解答臣子們在治國等方面的一些疑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可是到了梁武帝晚年卻突然棄儒崇佛,大約有兩件事情對梁武帝觸動很大。

    一是自己最為照顧的六弟蕭宏居然與自己的大女兒私通,上演了一幕亂lun的戲碼,私通就私通吧,倆人還謀劃篡位,派人刺殺梁武帝,事情敗露後,梁武帝震驚不已,同時悲憤不已。沒想到自己最為親近的人,卻揹著自己幹著這些不齒的勾當。在一件事情就是自己的次子(非親生)蕭綜背叛了自己,領兵投奔了北魏;投奔就投奔吧,還改了名字為蕭纘。即便是這樣,梁武帝還幻想蕭綜可以返回到自己身邊,還派人給蕭綜送去小時候的衣服,期望他歸來。蕭綜拒絕迴歸。

    這兩件發生在自己親人身邊的事情,給梁武帝打擊很大,有些看破紅塵的味道,於是棄儒崇佛,一心想皈依。當然也有說,梁武帝出家是一種假象,想利用佛教達到自己統治的最終目的,老麥覺得這個說法有些欠妥。早期梁武帝以儒家治國,成效還是顯著的,沒有必要中途轉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最喜歡的婉約詞是哪一首?能否簡明扼要地闡述其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