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在野武將
-
2 # 世界人文通史
南唐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它起源於唐朝末年形成的割據政權“楊吳”國。唐朝末年,淮南節度使高駢的部下楊行密在淮河一帶建立了吳國,史稱為“楊吳”。937年,楊吳的權臣李昪篡位。李昪自稱為唐朝的後裔,因此以唐為國號,史稱為“南唐”國。(五代十國前期)
馬楚也是五代十國中的“十國”之一,他是唐朝末年的軍閥馬殷建立的割據政權。馬殷自稱東漢伏波將軍馬援以後,他逐步消滅了湖南境內其它的軍閥,統領湖南軍政。907年,朱溫廢除唐朝,建立後梁。馬殷對朱溫稱臣,因此被封為楚王,這就是“馬楚”國的來歷。947年,楚王馬希廣即位以後,馬楚國陷入劇烈內亂之中,隔壁的南唐國因此虎視眈眈。馬希廣、馬希萼、馬希崇兄弟相互爭奪王位,手段血腥,導致國家陷入衰敗。
在馬楚衰弱之際,隔壁的南唐正如日中天。945年,南唐出兵攻滅閩國,俘虜閩國末代君主王延政,奪取福建大部份地區;949年,南唐又趁後晉、後漢交替之際出兵淮北、攻城略地。唐軍取勝以後,隨即將進攻的矛頭對準了鄰國馬楚。951年,南唐中主李璟(李煜的父親)派兵進攻馬楚,俘虜了末代楚王馬希祟,馬楚國就此滅亡。不過南唐滅楚以後,並未能實際控制楚國全境,而且遭到了楚國舊部圍攻,最終潰敗回國。
(五代十國中期)
南唐之所以大敗而歸主要是因為孤軍深入,南唐中主李璟只是趁著馬楚國內亂的機會坐收漁利,沒有派出足夠的後援兵力。馬氏家族雖然因為內鬥而不能抵禦南唐,但原先的楚國舊將中卻多有不願意歸附南唐的人。
另一個原因則是南唐攻滅閩國以後,曾與吳越國在福建地區展開了激烈爭奪:吳越國一直在牽制著南唐的後方,因此南唐中主李璟一直未敢全力進攻馬楚,擔心處於腹背受敵的局面。因此南唐孤軍深入湖南地界後,遭到了楚將劉言等人的痛擊。邊鎬率領的南唐軍隊幾乎全軍覆沒,完全喪失了對湖南的控制。
後來,南唐中主李璟雖然有意再次出兵湖南,但是不久就遭到北周的激烈入侵,陷入自身難保的境地。就在南唐滅楚後的第四年,也就是公元955年,周世宗柴榮提中原精銳猛攻南唐的淮北地區,南唐的六萬大軍全軍覆沒。(五代十國後期)
後周世宗柴榮前後發動了三次淮南之戰,將南唐國長江以北的土地全部收入囊中。淮南之戰後,南唐的北境從淮北收縮到長江邊上,國力已損失近半。並且由於舊都金陵(南京)已經暴露在周軍的打擊範圍內,李璟被迫遷都到洪州(南昌)。
南唐中主李璟害怕周軍渡江來攻,主動向柴榮奉表稱臣,割讓了淮南全境,並去除帝號自稱“國主”。經此變故以後,南唐的國力不再強盛,再也無力進攻湖南。961年,李璟在悲憤交加中去世。即位的南唐後主李煜更加無能,加速了南唐的滅亡。
-
3 # 福垊
907年唐哀帝李柷(zhu)“讓賢”於朱溫,但岐、晉、吳等國皆視朱梁為閏(偽)朝,仍奉唐為正朔。唐天佑十七年晉王李存勖復唐,史稱後唐(923-936)。後唐清泰四年吳帝權臣齊王李昪(bian)復唐改元,史稱南唐(937-975)。
李昪復唐就是要復大唐榮光!北邊兒皇帝石敬瑭建晉稱帝,他就封其子李景遂為晉王。西邊馬殷立楚封王,他就追封李景遷為楚王。
950年馬楚爆發“諸駒爭槽”之亂,李煜他爸李璟興奮得連詞都不寫了,他要滅楚。李璟派曾經滅閩的邊鎬統軍十萬直逼潭州。滅楚比滅閩還順利,那時南唐分了閩國二分之一的國土。楚軍望風而降,馬氏王族子弟遷往金陵,真正做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
勝利來得太快就會出事,當初內訌被突襲,馬氏諸子無能,但馬殷部下有才。他們當初不戰是有自己的想法還是沒回過來神呢?兩者都有吧。馬殷舊部還沒後發制人時,最噁心的是南漢跟吳越一樣渾水摸魚摘桃子。邊鎬很生氣地去教訓南漢,結果還被南漢教訓了!更噁心的是連他的部下都想教訓他,最後還教訓成功了!害得邊鎬遍嚎——一遍又一遍的嚎叫!
當初孫朗來投,邊鎬以其軍為奉節軍,一同完成滅楚大業。論功行賞時孫朗成了三等公民,待遇連楚降軍都不如!牢騷滿腹,更生氣的就這還動不動被王紹顏給剋扣軍餉糧草。軍校孫朗等很生氣要砍老王,老王卻跑到邊鎬隔壁了——這不隔壁老王嗎?
孫朗決定擒賊先擒王——不是隔壁老王是邊鎬。見邊鎬有備,就直奔朗州找劉言。剛好最近李煜他爸要召劉言入宮,劉言感覺這不是調虎離山鴻門宴啊!孫朗這次一定要擒賊先擒王,告訴劉言機密並帶路做先鋒。劉言派兵水陸兩路殺向潭州,邊鎬見豬一樣的隊友一下子成為神一樣的對手,於是採用36計的最後一計——棄城而逃,慌不擇路,損失慘重!
邊鎬潰敗還在於南唐對南楚盤剝過甚,簡直是殺雞取卵、竭澤而漁,引發楚民仇視。更加上南漢搗蛋,手下鬧事,教訓反被教訓誤,還一誤再誤!
在南方數南唐最強最富,而且文采最風流。李璟歷經這兩次對外出力不討好的戰爭,南唐實力走向了下坡路,疆土日蹙,南唐皇帝沒多久就跌成江南國主,向周稱臣。而北方的郭威、柴榮、趙匡胤更是一世之雄,而李璟及李煜卻只是一詞之宗。李煜在亡國前都沒放過前朝楊氏皇族,李煜也沒得善終,因果報應!
-
4 # 尚宮女史
五代十國時期,藩鎮割據,戰亂不斷,皇帝輪流做。其中中原地區在53年裡更迭了5個朝代8姓皇帝,政權的不穩定性可見一斑。而在中原之外還有十個割據政權的存在,他們或者依附中原或者不承認中原王朝的正統性,於夾縫中尋找自身的發展,以求國祚綿長。
在眾多的南方割據中,南唐是最為強盛的一個,它自楊吳和平演變而來,不承認中原王朝的正統性,而繼承大唐國祚,滅閩國,滅馬楚,國強而民富。有一首民謠很有意思:三羊五馬,馬自離群,羊子無舍。說的就是楊吳和馬楚都毀在了南唐手中,楊行密之後,吳國立三代君主而被徐知誥(原為李姓,後成為楊吳權臣徐溫的養子,建立南唐後改名李昪)篡國,和平演變為南唐,馬楚自馬殷建立政權後,楚國立五位君主而被南唐中主李璟派邊鎬所滅。南唐滅馬楚一戰頗具戲劇性。其結果也很有戲劇性。
馬楚建立者馬殷一直奉中原王朝為正朔,和南唐速來不對付,但是馬殷兒子多,這在他去世後引發了楚國內亂,讓南唐趁虛而入滅了楚國。930年,馬殷去世,當時他的嫡長子素有賢明卻做了道士,次子馬希聲繼位,兩年後馬希聲去世,順延到馬殷第三子馬希範繼位,馬希範統治的時間要久一些,前後有十五年,947年,馬希範去世,王位給了胞弟馬希廣,這引來了更年長些的馬希萼的不滿。馬希廣繼位後,曾有大臣勸說馬希廣讓位於馬希萼,也有大臣讓馬希廣早點除掉馬希萼以絕後患,但是,馬希廣統統不予考慮。而馬希萼卻很生氣,於是上書當時的中原後漢隱帝,要求做藩王,劉承祐不肯,馬希萼就投靠了南唐,爭取南唐的支援,然後起兵攻打馬希廣,最後將馬希廣殺死自立為王,被李璟封為楚王。馬希萼繼位後將軍國大權交給了弟弟馬希崇,然後馬希崇又反了,兩人交戰,又都投靠了李璟。馬楚歷史上這段內亂時期又被稱為“眾駒爭槽”。
951年冬天,李璟派大將邊鎬攻打馬楚國,當時楚王馬希崇懼於多方勢力的討伐,暗中遣使者依附邊鎬,給邊鎬開了城門,潭州不戰而降,就這樣,邊鎬“攻”下了馬楚國,南唐將馬氏王族和諸大臣遷往金陵。南唐和南漢瓜分了馬楚國的土地,只留下了劉言據守的朗州。
馬楚滅亡後,南唐曾召劉言入朝,但是劉言不肯,952年,劉言派出王逵和周行逢出其不意攻打潭州,邊鎬兵敗回撤,南楚大部分領土被劉言等人收復。但權力的遊戲向來佈滿殺戮,後來王逵殺劉言,潘叔嗣殺王逵,周行逢又殺潘叔嗣,最終湖南成了周行逢的地盤,只是周氏政權只存在了幾年,就被趙匡胤所滅。其實,南唐能滅馬楚靠的並非軍事力量,而是機會,馬楚內亂,互相征伐給了南唐機會;中原王朝正處在後漢到後周過渡期,無暇顧及南方,同樣給了南唐機會。然而,當時的南唐根本沒有力量統治那麼大的疆域,所以即便攻下了馬楚,也沒辦法保有湖南地區,甚至南唐原本的疆域很快就被後周世宗柴榮三攻南唐奪取了不少。
李昪建立南唐後保境安民,偏安一隅,確實讓南唐發展成為一個經濟大國和文化大國,然而李璟繼位後,雖有文人的浪漫,卻喜好攻伐,戰事頻繁,雖將南唐的疆域擴大了很多,但也給百姓帶來了重稅和災難,為南唐的滅亡埋下了伏筆,李璟給李煜留下了一個爛攤子。讓一個本該沉浸在藝術氛圍中的才子做了亡國之君。
回覆列表
這是個很有意義的問題。簡單說,南唐此戰的失敗,其實是宋遼、宋夏軍事困難的預演。南唐的軍事災難,其實是十世紀政治體制改革下,軍事指揮體系轉型中的問題。
南唐滅馬楚之戰發生在950年。整個940年年代,對於南唐是一個過渡時期。開國的李昪,武將出身,靠養子上位,因緣際會,登上權力的頂峰。某種意義上,和後唐的李嗣源啦、後晉的石敬瑭啦,有一些相似的經歷:都做人乾兒子,都長期直接指揮在軍隊。李昪943年去世了,即位的是他的兒子李璟,我們後來說的中主。中主就不一樣了,我們知道他,有些時候是因為他是優秀的詞人了,因為他的兒子、繼任李煜是更有名的詞人。他們兩個人的詞,課本上往往一起講。
但是,中主李璟統治時期,南唐朝廷對軍隊的控制不斷強化;這些制度上的發展,和北方的後周、北宋,是平行展開的。然而,我們平時講歷史,一般以後周、北宋這條線為主,因為宋後來統一了。我們講周世宗對強化對禁軍的控制,我們講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進一步控制禁軍;我們也講趙光義罷撤藩鎮,一律改為州郡等等。這些制度上的探索,在南唐也在進行。
舉個例子,李璟意識到如果親軍都是爸爸留下的元老,那會是個問題,於是就提拔了新銳王建封統領親軍。透過親自提拔新人,來強化對禁軍的做法,和柴榮、趙匡胤是一致的。這個王建封政治敏感度低,竟然受人慫恿,上書罷免這個那個大臣。這樣一來,李璟馬上意識到了軍隊干預朝政的危險,當即罷免了他的軍職,放到池州去做刺史。某種意義上,和後來宋廷外放狄青有某種相似之處了。換句話講,李璟的軍隊改革是比較成功的。北宋後來以官僚駕馭軍隊的格局,南唐早就形成了。
從這個角度去看,我們會發現,南唐滅馬楚之戰時,南唐的指揮格局,和後來曹彬北伐遼國、韓琦范仲淹抵禦西夏時的宋軍很像了。
南唐滅馬楚一戰,戰役總指揮邊鎬,並不是行伍出身。邊鎬早年在開國皇帝李璟身邊,做的溝通、協調、組織這樣的工作。用今天的話講,不是一線指揮人才,是軍事後勤、軍事運籌的專門人才。這是一個很值得注意的現象。當時其他地方這樣的人才也崛起了。後周柴榮手下的樞密使吳廷祚就屬於一種情況。他們都不是一線戰鬥部隊,但也不是以進士或儒學晉升的詞臣文官。他們是一種新形態的人才,專長就是統籌、動員等。這樣的人才,在南北各政權都很活躍。
以這類人才來統帥軍隊,當然是為了防止主將集中軍權,對皇權構成威脅。但同時也是一種進步,這說明軍事統籌在專門化,有一點像後來德國的參謀部。總之,也不是完全一無是處。
但是,在初級階段的時候,問題也很明顯。一是皇權賦予主帥的權力本身比較含糊,嚴格來講,主帥其實只是皇帝的聯絡處。在沒有電報、電話,依靠快馬快船書信的時代下,這種格局非常低效。二是主帥與將領之間,主帥沒有個人權威,彼此之間也缺少默契。主要依靠文書往來的前提下,將領在區域性對自己的部曲有很強的自主性。
這種情況下,如果戰事順利,各將領帥軍都希望拔得首功,都會拼命進軍;這樣一來,戰事會顯得更加順利。但是一旦陷入困境,彼此之間缺少照應,還有被敵人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危險。所以,邊鎬西征、曹彬北伐,情形非常相似。一開始深入敵境,順風順水,然後瞬間崩潰。兩人的好評差評也差不多,都是仁慈有餘,不能馭眾。
所以,小結一下,南唐滅馬楚之戰,雖然是南唐的大敗,卻是具有時代意義的大事件。這反應的是中央集權格局下,對軍隊指揮體系的探索。可惜,北宋沒有借鑑南唐失敗的教訓,之後被教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