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沙中土大溪水

    為防地方勢力興起,對地方羈絆過了。但為了安全這是必須,否則就是五胡亂華、藩鎮割據、春秋戰國。

    小時候看演義,評書。總是為西宮娘娘和八千歲的故事著急上火,急於皇帝的愚鈍,重用小人導致江山丟了。後來吧,就是把皇帝當成最大的壞人,總是要迫害我們好人,但為什麼要個壞皇帝的?。但看史書吧,依然充滿諸葛亮進君子遠小人的這種論訴方式,好像江山丟了,都是皇帝奢靡之風,近小人導致江山丟了。那為什麼天天每個朝代都是這個問題呢。歷史會是這麼臉譜化的嗎?怎麼能找到歷史背後的故事呢?

    其實,歷史也簡單。怎麼說呢!就是平衡。夏開始家天下,商開始有甲骨文,多少史料記載少,就以周開始。周朝呢,仔細想想,怎麼管天下。沒啥好辦法,只有分封制,也就是大地主,家大業大,兄弟多,咋辦只能分家過唄,就是這麼簡單。這一點和日本西歐差不多,也是分層次的管理,周天子,諸侯,士大夫,士幾層關係。規定好義務和權利,以及效忠關係等。日本的是天皇,大將軍,大名,武士幾層。歐洲是國王,貴族,騎士等。分封制是個比較自然而然形成的一個制度,就是將權利和義務劃分一下,分層管理。這種制度,日本現在的大公司裡依然有其影子。

    這種制度的弊病就是紛爭不斷,時間久了,封臣之間利益衝突會有紛繁的戰爭。如果規模不大,會形成幾個大的封臣之間的平衡;君主就是是諸侯平衡的產物。

    但這個規律對中國不適合,為什麼?因為中國太大了。比如中國東周任何一個諸侯都是西歐一個大國的體量。任何一個諸侯都有席捲天下的實力,並且中國由於地緣政治的原因,統一是歷史大勢,無論從治理黃河還是抵抗北方草原入侵講,這是必須的。從一開始在黃河中下游地形上,是一片平原, 耕種是好地方 ,打戰不好,無險可守。就這樣打來打去,出了春秋五霸。畢竟各個諸侯國是堂兄弟們,要點臉面,打仗還多少有些顧忌。但從三家分晉開始,大夫奪諸侯權開始後,就撕破臉了。這就是戰國七雄的兼併戰,說白了,就是搶你家的地。秦有地理原因的優勢,然後嚴刑峻法的變法,秦國變虎狼之師,隨吞併天下。

    秦有天下,發現麻煩也來了。有周的分封制的教訓。經驗教訓就在眼前呢?知道不能分封了,那就郡縣制吧。可是問題也來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管理的有效距離也就馬一天跑的距離,管不過來。秦始皇再精力旺盛,每天也就看十幾斤的書簡吧,再加上一味依靠吞併六國的成功的方法,嚴刑峻法,秦有二世而亡。其實和暴政關係不大,主要是才剛有天下,管不過來。社會已經不是西周初期的混沌狀態。一味靠嚴刑峻法,不顧及地方情況千變萬化,各地有不同的問題,簡單靠秦始皇有吞併六國之威,還能壓得住。直到漢武帝推恩令,才算解決了劉姓王國的麻煩。為了吸取秦始皇的嚴刑峻法的教訓,漢朝開國只好用黃老之術的無為而治。這才有文景之治。但這種方式治國,造成了地方豪強勢力的壯大,隨著時間推移,也就所謂門閥士族的興起。

    門閥士族的興起,看似簡單的一件事。但直接影響了中國千年的歷史程序,直到盛唐士族的勢力才消失在歷史長河。從西漢到盛唐,歷史人物雖說風起雲湧。但基本呢,得士族有天下,但也受制於士族。士族的興起,造成王朝的統治被士族把持,東漢是士族完全壯大時期,多少有名義上共主,東漢後就是分分合合幾百年。看似混亂,其實背後都是士族勢力的爭鬥。無論是南陽的豪強,山東的大族,還是關隴的軍事貴族,本質上就是世襲計程車族。就是上品無寒士,下品無士族的地方豪強勢力。

    士族勢力的興起,顯示出我們大帝國的困境。無論如何國家太大了,皇權必須有人依靠才行。其實主要的問題就是,統一這麼大的國家,皇權不可能直接管理,必須依靠一定的層次去間接管理。但在這一過程中要防止中間層次的失去控制。漢朝和唐朝就是在國家強大的過程中失去了對中間層次的控制。漢其實亡於門閥士族,唐亡於藩鎮割據。本質上就是管不了。

    從宋到明清等王朝,開始採用加強文官,重用科舉,提防武將等措施,保障了王朝的對地方的控制。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口越來越多,問題越來越多。王朝早期的一些辦法就不好用了,必須得變化了,這就是每個王朝都有變法的原因。但往往變法要針對中間層次,也就是官僚體系進行改革,會使他們利益受損。在這一背景下,使得問題沒解決反而又產生問題,使得更加失去控制,使得王朝崩潰。這背後就是原因就是管不過來的問題,早期人少地多,有問題了多少處理有餘地。到王朝後期中間層次膨脹到王朝無法平衡的地步,也就是迴旋餘地不多。地方事物不管更是不行,有士族、藩鎮的教訓,不管遲早會出現更大的麻煩。這就是王朝的宿命,不管不行,管又管不過來。宋以後的問題就是王朝管不過的問題。這就王朝的三百年的命運,這些人失去控制的時間上限就是三百年,三百年

    宋朝外患最重,內政被忽視了。其實宋朝防武將,防外戚,防宦官,但王朝最後受制於宰相。政令均出宰相,南宋的臨安投降書沒有宰相簽章居然是不合法的。

    元是一個不想統治的胡亂鬧的外來政權,興於弓馬,敗於弓馬。

    明朝有宋宰相之禍,罷相。但發現依然沒法,皇帝畢竟管不過來。只有依靠文管體系,不得已有了內閣,不是宰相的宰相機構,皇權不得已只好依然靠有控制的宦官制衡文官。明朝宦官再厲害也是對文官的制衡,皇權對此有絕對控制力,不是漢唐時的宦官當權。但依舊是最後管不過來,官僚失去控制。要不崇禎不會說文官個個可殺,最後陪崇禎依舊是個老太監。

    清雖然用外華人的影響,但主要原因還是太平天國運動後,清政府失去對中層漢族人的控制。雖未亡於曾國藩,但還是亡於北洋的袁世凱。其實也是王朝最後管不過來的問題。

  • 2 # ygrdf

    安史之亂是邊關武將權力過大,加之中央政府的腐敗,導致中央政府被叛軍攻破。各地駐守的武將看到中央軍隊的無能,背地裡更不聽中央的,武將不聽中央政府的,皇帝不相信任何武將,皇帝不相信武將,只能相信身邊的人,於是皇帝相信太監,所以唐朝中後期的太監權力非常大,大到敢費立皇帝,甚至敢殺害皇帝。皇帝為了對付武將相信太監,可是太監權力大了,皇帝為了對付太監又的拉籠武將。所以唐朝在後期皇帝和節度使鬥,皇帝和太監鬥,太監和節度使鬥,唐朝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走向滅亡。皇權不集中為了權利鬥來鬥去,這樣的國家是非常衰弱的!

  • 3 # 勾勒歷史的世界

    盛極轉衰?觀點不敢同意。

    唐朝以後,中國經歷了宋元明清。

    宋代的中國經濟文化達到了繁榮水平。這個時期宋代的經濟文化水平可以說超過了唐代。

    唐朝的強盛,主要是政府強盛。

    宋代卻是這個社會經濟的繁榮。

    元代人口大部分減少。所以才有了明初的湖廣填四川啦,山西大槐樹啦。

    當時的華北人口集聚減少。原因呢,是蒙古和金的大戰。

    大戰之後,蒙古覺得人口多有什麼用,還是放牧好。

    所以華北人口較少。

    蒙古人好像覺得這麼好的土地不放牧太可惜了。種糧食幹什麼。有人甚至想把漢人,南人都殺了。中原全部變成牧區才好呢。

    這也是元朝較早滅亡的原因。

    明代皇帝和官僚不是很對付。原因和開國皇帝是窮苦人受盡官僚壓迫有關係?

    明清皇帝權威集聚增加。

    但是明朝皇帝多數不愛管事情,所以還不錯。

    清朝皇帝都是很勤勉的,雍正爺在位13年寫了1300多萬的硃批。

    太過勤勉好像不是太好。

    皇帝勤勉+皇帝權威太高容易出問題的。

    乾隆讀王安石傳就很生氣,說王安石竟然拒絕皇帝任命。

    宋朝的皇帝說了不是就算數的。官員們不想幹,皇帝發了5次聖旨,還給皇帝使者退回詔書。這是王安石乾的,他那時候還是個小官呢。

    所以宋代還是很不錯滴。

  • 4 # 歷史風雲天下

    唐朝是繼漢朝之後華夏的又一個巔峰時期。太宗皇帝開創貞觀之治,歷經高宗,武則天,國家一直都是處於發展的階段,期間還開疆拓土,可見大唐國力之強盛,唐玄宗李隆基是一個譭譽參半的帝王,前期殫精竭慮,兢兢業業,開創唐王朝又一盛世——開元盛世,可是好景不長,晚年時因為寵愛楊貴妃,楊國忠和安祿山等,親小人遠賢臣,導致國家最終經歷了安史之亂的混亂局面,這使得唐王朝開始由盛轉衰,自此之後藩鎮割據,唐帝國就沒有再雄起,直至滅亡。

    唐玄宗之後,帝國陷入了內憂外患,四鄰虎視眈眈,朝政後期被宦官所把持,如此境地,非雄主不可為。五代十國是中國又一個戰亂的時代,中原大地戰爭頻繁,自宋太祖一統之後,杯酒釋兵權那刻,就決定了國家武將的落寞時代,文官掌權,再也難以出現精兵強將。特別是朱程理學閹割之後的儒家思想,作為統治者的駕馭天下的思想工具,一度將尚武之風氣摒除,思想的保守也是日漸分明,天朝上國地大物博,從而瞧不起其它民族,導致夜郎自大。

    軍權被中央牢牢把控,制度上的改革,一切為了內部的穩固,從而在對外上就明顯的鬆弛了,對武將的不信任,即使出現了岳飛、韓世忠之流卻也未能盡信,處處掣踵,再加上統治者的昏聵無能,遼、金、西夏和蒙古的崛起,強敵環伺,也就決定了宋以及後來王朝的衰弱和滅亡。

    到了明朝後,又恰巧西方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出現了快速發展,殖民掠奪的時代開啟,自此中國可就開始落後於西方,這一特殊時代,考慮的不再僅僅是亞洲局勢,更是來自於遙遠的歐洲,思想的禁錮和海禁的實施,導致了國民思維的停滯以及自我的高傲,對於外來事物的排斥,明朝尚算有學習的心態,可是看看後來的清朝,那完全是閉關鎖國,不予外者接觸,甚至牴觸心理十分嚴重,在科技高速發展的時期,思想的落後就註定了國家的落後,正所謂國勢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 5 # 一木參天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首先說明一下的是,說唐之後中國古代社會由盛轉衰,這並不客觀,至少康熙在位時還可以打敗沙俄,康乾盛世時把版圖擴到了最大。宋朝有經濟繁榮的階段,明朝也有強盛時期。

    儘管如此,這並不影響我們對盛衰原因進行分析討論。在分朝代討論之前,我想分享下個人的基本認識:第一、一個國家經歷大衰敗後,再次走向繁榮會非常困難,如同在黑暗中摸索,不經歷坎坷不付出代價幾乎不可能。不要覺得自己曾經如何輝煌,你就很容易再次繁榮,因為環境條件變了,歷史不能簡單複製。第二、歷史上像李世民這樣偉大的人物千年難出,出了就是民族的福分,雖說歷史有人民創造,但偉大歷史人物的作用非常重要 ,因為他是特定時期把舵的人。

    唐朝發生安史之亂,此後藩鎮割據逐漸形成,最終失控,中國長期處於混亂時期,各方強藩擁兵自立,你方唱罷我登場,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天天內鬥不止,談何強盛?

    此後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吸取藩鎮割據的教訓,上演杯酒釋兵權大劇,集權於中央,北宋兩任皇帝基本實現了國家統一,但是其重文輕武的政策,雖然使得經濟得到回覆和繁榮,卻抑制了武備和戰鬥精神,造成雖富卻不強,最終蒙受靖康之恥。南宋統治者依然只知道偏安,只會享受繁華,而不懂得保衛繁華,最後被元所滅。套用現在企業文化的說法,宋就亡在其重文輕武文化上,在開國之初這樣做沒錯,但是後來者不懂得與時俱進,不改革或者說改革失敗,思想上因循守舊必然敗落。

    元很短,元與宋正相反,信奉武力解決一切,就是個野蠻統治。人民不可侮,元的短命並非偶然。元對外征服,對內高壓,很快陷入內外交困。農民起義軍在反元的同時,各方勢力也進行血腥的爭鬥,直到明朝建立,中國都處於戰火之中,是不可能強盛的。

    明朝主要特徵是實行特務統治,和宋一樣不敢大膽使用人才,所以談不上強盛,最終在農民起義和清的雙重打擊下滅亡。

    清朝出了個康熙大帝,緊接著有個能幹的兒子雍正,締造出康乾盛世。然而自乾隆後期起逐漸走向衰退。後期政治黑暗民心丟失;閉關鎖國,科技落伍,以至於事不可為,無力迴天。

    可見,一個國家要想強盛需要有英明領導和人民支援,要善於使用和駕馭人才,要順應時代要求 ,有勇氣變革弊政。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國防力量建設,始終保持捍衛國家利益的堅強意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上班的地方有食堂嗎?伙食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