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冰雹藍天

    馬島之戰讓世界各國重新認識到了航母的重要性,這應該是最重要的一點;其次,遠洋艦隊的防空問題,尤其是對超低空掠海目標的防禦;再者,垂直起降戰鬥機並不適合高強度的戰爭。第四、徵用民間艦船機制。

    以下分別說明。

    第一、馬島之戰讓世界各國重新對航母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認識,發展航母,尤其是擁有重型航母成了各軍事大國海軍實力的象徵。

    英國遠離馬島,但憑藉兩艘輕型航母(一艘原本已準備退役並出售)為主力的艦隊竟敢橫穿大洋,到數千海里之外的別國海域進行一場島嶼主權爭奪戰,可想而知,一是要靠當局者的膽量和氣魄,二就是要有對應的實力,後者小編認為更為重要。

    也就是依靠這兩艘航母和臨時商船改造的平臺所搭載的艦載機使英國海軍在馬島海域輕鬆應對阿根廷空軍戰機。

    與此相對,阿根廷海軍由本土起飛的戰機卻由於作戰半徑油料問題只能在到達臨戰空域後投下炸彈或發射導彈後必須立即返航,否則所剩油料將無法回到本土機場。

    也正因如此,英軍憑藉“鷂式”垂直起降飛機吊打阿軍,取得了完勝,這凸顯航母的重要性,但是另一方面,輕型航母的艦載機數量也暴露了明顯的不足。

    第二、遠洋艦隊的防空是重中之重的問題,尤其是對超低空來襲目標的防空。

    阿空軍靠著勉強到達作戰海域為數不多的作戰飛機Phantom3以及超級軍旗憑藉超低空突防躲過英軍雷達,併成功發射“飛魚”,擊沉英軍多艘艦船,最為震驚世界的當屬英軍的“謝菲爾德”號導彈驅逐艦。

    由此,海戰對於超低空目標尤其是掠海目標的防禦最為重要。

    第三、垂直起降的固定翼戰鬥機並不適合大強度、長時間滯空的空戰需求。

    鷂式雖然以逸待勞,但是在本次的實戰中也暴露出了許多的問題,假如阿空軍戰機可以延長滯空時間的話,相信英軍的“海鷂”也將付出巨大的代價,同時整個英軍艦隊的損失也會更加慘重。

    鷂式是一種垂直起降的固定翼戰鬥機,由於其起飛特性,決定了其無法長時間滯空和無法攜帶更多導彈的尷尬境地。

    所以,直至今天,各國航母都是在大力發展彈射技術,而非垂直起降技術,而且航母也會越來越大。

    第四、戰時對民間商船、貨船的徵用機制和高效使用。

    英阿馬島之戰,英軍取得的全面勝利,功勞有很大一部分同時也得力於英國對於民間商船、貨船的徵用及高效機制。

    在開戰前,英國一週之內徵用並改造民間艦船56艘,這不但解決了傷員救治、後勤物資運送、兵員投送,甚至還有飛機運送穿,可以說這場戰爭的勝利,有一大塊功勞得力於此。

  • 2 # 西秦懶仙

    謝謝邀請!馬島戰爭對之後各國海軍有哪些影響?我們先還原一下英阿馬島之戰爭的由來和結果吧。馬爾維納斯群島地處南美洲巴塔哥尼亞南部海岸以東約500公里。全島總面積約1.22萬平方公里,是英國海外殖民地,擁有內部自治權。群島首府斯坦利港位於索來達島,阿根廷人稱"阿根廷港"。英國於1833年重申對其殖民統治,並擁有外交權和守衛權。(英阿海戰時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

    但阿根廷仍宣稱對該群島擁有主權,並於1982年實施軍事佔領。由此爆發英阿馬島之戰,最終以阿根廷失敗投降而結束。英國《衛報》2016年3月報道 :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判定福克蘭群島位於阿根廷領海內。並透過相關決議,透過重啟談判,尋求和平解決爭端的立場。英阿馬島戰爭於1982年4月2日開始到6月14日結束,歷時74天,是一場海陸空聯合參戰的現代化戰爭。(阿根廷海軍用法國飛魚機載反艦導彈擊沉的英謝菲爾德導彈驅逐艦)

    戰爭剛開始美國就聯合其他西方國家制裁了阿根廷,禁止武器和重要戰略物資出口阿根廷。尤其是阿根廷武器的重要供應國法國的武器禁運,導致阿根廷最後因沒有彈藥和武器以失敗告終。英阿馬島海戰是二戰後對英國皇家海軍兩棲作戰能力的一次檢驗,是對戰後英國皇家海軍兩棲作戰方式和制定兩棲作戰的艦船發展及對策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實戰經驗和借鑑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兩棲艦船在地區性的區域性戰爭中的作用是戰爭取勝的關鍵。隨著武器現代化的飛速發展和使用,登陸與反登陸之間的爭奪更加激烈,由於馬島對於英國太過於遙遠,對於大跨度的越洋作戰,如何實現和解決由艦到岸的兵力及裝備運輸問題?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讓主船體內具有大容量的船塢,透過裝載登陸艇及兩棲作戰車輛,以及甲板上可容納一定數量的垂直起降戰鬥機、直升機等大型登陸艦船,才能有效完成快速機動和高效的輸送登陸人員及武器裝備,以此對登陸作戰部隊及時實施火力支援,同時也能承擔一定的自身防禦能力。英軍當時動用了各種型號的各式艦艇,看上去陣容龐大但卻給登陸作戰的組織和指揮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為掩護這些艦船的登陸,英軍不得不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在阿根廷大陸方向進行封鎖並組成龐大的護航編隊,這就凸顯出了擁有航母的重要性,尤其是重型航母。其次就是隨著兩棲作戰方式的發展,兩棲作戰艦船必須具備兩棲作戰的突防以及自身的攻防能力和提高技戰效能。當時英軍雖然意識到平面登陸和空中垂直登陸相結合的“立體登陸方式"的重要性,但苦於沒有足夠的兩棲突擊作戰能力,因此只能採取傳統的突擊搶灘登陸方式。這也導致了美軍後來"超地平線突擊登陸"的立體作戰方式的誕生。再者就是現實清楚的告訴我們,在這個表面和平的世界上,儘管西方發達國家極力的吹捧民主、人權、平等、自由,但一旦觸及到他們的利益,他們一直吹捧的這些口號全都成了假話。如果阿根廷當時有自己強大的國防工業生產能力,英阿馬島之戰還能爆發嗎?即使爆發了,結果又會如何呢?這就是馬島之戰後帶給世界各國海軍的影響。個人觀點,歡迎你評論、探討!

  • 3 # 米南德王問道

    馬島戰爭對於現代海軍的啟示意義非常巨大,尤其是在二戰後海戰絕跡的年代,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技術細節參考。同時,雙方的戰爭規模和體量,也決定了效仿學習者的數量眾多。任何有志於在海上有一番作為的國家,都可能以英國和阿根廷為師。

    馬島戰爭給海軍的第一個啟示就是航母的重要性。哪怕只是使用短距垂直起降飛機的小航母,也比沒有航母要好很多。哪怕使用只是基於鷂式攻擊機升級而來的海鷂戰鬥機,也比沒有空中掩護時的無助要好。

    但這種最低層次的艦隊防空,還是在戰爭中表現出很多漏洞。比如海鷂不具備中距離以上的空中攻擊能力,航母也沒有預警機幫助指揮協調。所以,英華人在戰後逐步提出了升級版本的海鷂FA2,讓2000噸級的航母上的艦載機,也能具有較強的中距空戰能力。海王預警直升機則從空中移動雷達做起,最終具備了初級的指揮能力。

    僅僅這兩個地方,現在都還有很多國家在摸索學習。英華人自己在建的新海軍艦隊,更是這些教訓的結果。

    同樣是在艦隊防空方面,英華人在馬島戰爭後修改了很多過去的固執己見。比如調整42級驅逐艦上裝備的海標槍導彈。透過軟體和雷達升級,讓其具備攔截掠海導彈攻擊的能力。所以在後來1991年的海灣戰爭,42級又創造了人類歷史上首個艦載防空導彈攔截反艦導彈的實戰記錄。

    他們也不忘給42級等軍艦,加裝了密集陣近防系統。這是軍艦的導彈攔截失敗後,最後一層火力防線。相比之下,馬島戰爭中的英軍戰艦,往往只能使用機槍做最後的嘗試。

    同時,英華人透過戰爭認可了新式程序防空飛彈海狼的優異效能。在戰後,裝備海狼的22級護衛艦大量服役,取代了在戰爭中使用落後海貓導彈的21級。海狼防空導彈也在戰後不到10年,開始普及垂直髮射系統。一直到今天新式的海受體導彈,都有海狼的影子。

    英華人還不忘在戰後給新建造的22級加裝了42級驅逐艦上的114毫米主炮。因為馬島戰爭已經證明,海軍在對岸支援作戰時的火力輸出是非常要緊的事情。114毫米在海戰中的作用可能越來越少,但在對陸上目標的轟擊時,還是威力十足。

    最後,在一些小細節方面,馬島戰爭的影響最為深遠。首先是各國海軍意識到,不能繼續使用節約成本的鋁材料來建造軍艦。一旦在戰鬥中中彈,鋁材料會以非常快的速度燃燒,造成船員損管的不利。

    士兵的制服,也不能再用尼龍等化纖材料,因為同樣是非常助燃的化學產品。在馬島戰爭後,各國海軍都為士兵配備了防火材料製作的戰鬥服,就是這場戰爭的影響。

    當然,馬島戰爭作為一個孤立,被挖掘的重視的部分還會有很多。限於個人水平與時間關係,暫時只能想到這些了。

  • 4 # 李三萬的三萬裡

    英阿馬島戰爭對世界各國海軍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個人以為其中最顯而易見的教訓是:製造價格低廉、武器較差的小型戰艦純屬假節約真浪費,因為小型戰艦非常容易被摧毀。馬島戰爭中4艘英國護衛艦的沉沒就是證明。早在60年代英國建造“利安德”級護衛艦的後續型號時,就採用了更省錢的民船設計標準,結果從1969年開工的2l型護衛艦為了節省成本而減少武器配置,更加令人髮指的是為了減輕重量而大量使用熔點只有600度的鋁合金結構(鋼結構熔點達1500度)。

    和平時期的吝嗇最後導致的結果便是這些護衛艦在海戰中被敵人輕易擊中而沉沒。美國海軍部長小約翰.萊曼曾在國會聽證會上說,如果擊中“謝菲爾德”號護衛艦的那枚導彈擊中的是“紐澤西”號戰列艦的17英寸裝甲,就很可能被彈落到海里。

    馬島戰爭後各海軍大國的軍艦競相開始“大型化”程序,增大噸位以提高防護能力、加裝各種先進武器及電子裝置,以至於護衛艦的噸位向驅逐艦接近,驅逐艦的噸位向巡洋艦接近。馬島戰爭前後海軍界最激動人心的事件之一,就是美國海軍4艘巨型戰列艦的重新服役,可以說直接與馬島戰爭的教訓有關。

  • 5 # 紅色手電筒

    馬島海戰應該說是二戰以後唯一能夠算得上高強度對抗的海戰,英軍和阿根廷軍隊的海空大戰是二戰以後最激烈的,遠遠超過埃及和以色列的導彈艇對戰,或者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海戰。在這次海戰中得出的各種經驗教訓到現在也還是各國重要的參考資料。

    對於海軍來說,艦隊防空的早期預警系統是非常關鍵的問題。早期預警系統的缺失使英軍特混艦隊損失嚴重,由於沒有預警機的早期預警,英軍只能部署一些軍艦作為雷達哨艦,為艦隊提供早期預警,但是這些雷達哨艦由於遠離艦隊,很容易成為對方海空軍的打擊目標,謝菲爾德就是在充當雷達哨艦的時候被擊沉的。

    透過馬島一戰,各種導彈尤其是反艦導彈確立自己的主力地位,反艦導彈透過在中東戰爭的亮相已經引起了各國海軍的注意,到了馬島海戰以後,特別是一枚飛魚擊沉謝菲爾德以後,反艦導彈正式成為了各國海軍主要的反艦手段,海戰的過程變成一種捉迷藏的過程,軍艦在捉迷藏過程中,找機會把自己的導彈打出去,剩下的事就是導彈的事了。

    由於導彈成為了主要作戰手段,對付導彈的各種手段,包括軟硬手段都要有,軟對抗手段包括各種電子干擾,硬手段就是導彈或者火炮直接摧毀來襲的導彈。英軍在海戰中發現,用各種電子干擾手段是比較有效的手段。而自身缺乏摧毀反艦導彈的硬手段,使英軍吃了大虧。戰後,英軍對於所有的軍艦都加裝了密集陣近防系統,而各國海軍的軍艦上,各種近防系統成為了標配。

    在軍艦的設計上,在六七十年代,為了降低軍艦的重心,當時的軍艦上層建築大量使用鋁合金建造,到了馬島海戰之後,由於鋁合金材質不耐火,英軍軍艦的上層建築經常是被燒化了,很多的損失都是由於鋁合金材質被燒化導致無法進行救援,所以軍艦上又回到了鋼鐵路線。同時被淘汰的還有用聚氯乙烯絕緣材料的電線,同樣也是著火的原因,聚氯乙烯塑膠燒著後產生了大量的毒煙毒霧,給後續的損管造成了巨大的障礙,經過這一次海戰,各國軍艦上的電線淘汰了聚氯乙烯護套。

    在馬島海戰中,英軍的商船隊發揮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英軍的後勤物資全部是透過商船運輸的,沒有商船隊,英軍是無法進行戰爭的,強大的商船隊是英軍贏得馬島海戰勝利的堅實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白起、孫武、吳起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