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歌,是發自人民心底的呼聲
曾幾何時,陝北民歌猶如“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一樣響徹陝北大地的山山峁峁,唱遍黃土高原的溝溝坬坬。對於陝北人來說,陝北民歌就是“前溝的糜子後溝的谷”“泥地的蘿蔔硬地的瓜”,就是“穀苗苗低來玉米稈稈高”“一碗碗羊肉一疙瘩瘩糕”……它生於黃土地,長於黃土地,同時也是黃土地的兒女們世世代代得以繁衍生息的精神食糧。正可謂是:“信天游,不斷頭,斷了頭,窮人無法解憂愁”。
是的,“女人憂愁哭鼻子,男人憂愁唱曲子”。在陝北,不論是喜、怒、哀、樂哪一種感情,都是有歌有曲的。夏天,在綠格英英的山峁上或崇山峻嶺之巔,到處都可以聽到順風飄來的信天游;冬天,在白格生生的雪原中,無論是在曲曲彎彎的山道里或在一馬平川的大路上,趕牲靈的人們一路走一路歌。在村莊裡,有坐在礆畔編草帽、納鞋底的婆姨們的低婉吟唱,也有後生們的“攔羊嗓子回牛聲”的高歌迴盪。民歌,在這地瘠民貧、交通不便的偏僻山溝溝裡,在幾千年歷史的長河中,是勞動人民抒發感情的最好手段。“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民歌,是發自人民心底的呼聲,是人民生活的第二種語言。
然而,忽然有一天,隨著汽車進村的隆隆聲,伴著錄音機、電視機裡傳出的流行歌曲的誘惑聲,還有手機、網路鋪天蓋地的蔓延,在陝北,在那貧瘠而又閉塞的山溝溝裡,那回蕩在陝北人心中響亮的陝北民歌卻漸漸的削弱了、沉寂了,以至於在今天,幾乎被新的一代年輕人所遺忘。
面對這樣的現狀,有悲觀者說:陝北民歌已成了一道正在消失的風景。從現象上看,其一,唱陝北民歌的人越來越少,與之相應的是,陝北民歌的聽眾也在大面積的流失;其二,老一代陝北民歌手無可挽回的相繼逝去,埋藏在他們心底的陝北民歌也將隨著的他們的身體一同被埋藏在厚厚的黃土地裡;其三,陝北民歌作品的創作缺乏超越與創新。正是緣於此,陝北民歌的創作一直處於一種嚴重停滯和衰微的狀況。老調重彈,固守一隅,必然會扼殺陝北民歌的藝術生命力。
從根源上剖析:內容的老化使陝北民歌的發展失去了內在的生命力;背景的淡化使陝北民歌的發展失去了外在的支撐力;另外,功能的弱化也大大地削弱了陝北民歌的發展動力。
毋庸置疑,世世代代以來,以土窯洞、熱炕頭,山溝溝、陽坡坡為生存根基的陝北民歌正在失去它生存的土壤和其苦難而又悽婉的生活背景。
生活的苦難淡化了,訴苦歌向誰而歌?
愛情逐漸由封閉走向開放,那含情脈脈的情歌是否已成無病呻吟?
手工勞作過渡為機械化生產,那些激昂的勞動號子也終將被隆隆的機器聲所掩蓋。
沒有了“攔羊的嗓子回牛聲”,也聽不到趕腳的人兒孤寂的吶喊了。
難怪,在陝北,在黃土丘陵的深處,在陝北人的血脈裡,陝北民歌的浪潮悄然落寞了,陝北民歌的濤聲默然屏息了。
2.抽刀斷水水更流
像黃河一樣流淌了幾千年,像黃土地一樣積澱了幾十代,具有頑強生命力、生生不息的陝北民歌難道就這樣中斷了、消失了、從此銷聲匿跡了?
傳說北方有一首民歌
只有黃河的肺活量才能歌唱
從青海到黃海
風 也聽見
沙 也聽見
風也聽見,沙也聽見,黃土地的人們更應該聽見!
面對驀然間失語的陝北民歌,有人焦慮,有人徘徊,有人嘆息,有人吶喊,也有人在苦苦的追尋著。
陝北民歌,你到底在哪裡?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為什麼流浪
流浪在城市……
伴隨著大批民工潮水般地湧入城市,陝北民歌也帶著一身土氣風塵僕僕地擠入了城裡人的生活圈子,開始在城市的酒桌前、KTV包廂、迪廳裡周旋、流浪……
城市的燈紅酒綠,城市的浮躁雜亂正在一天天的異化著、扭曲著陝北民歌骨子裡的那顆淳樸、善良、敦厚的靈魂。隨著迪廳裡“我要嫁給有錢人”的一聲熱辣辣的尖叫,殘留在陝北民歌靈魂深處的那份純真與羞澀也幾乎被滌盪得乾乾淨淨:沒有“蕎麵飥羊腥湯,死死活活相跟上”的生死相隨;沒有“蛋殼殼點燈半炕炕明,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你窮”的貧富相戀;沒有“這麼長的辮子探不上個天,這麼好的妹子見不上個面”這樣的惆悵;也沒有“你若是我的哥哥就招一招手,你不是我的哥哥就走你的路”這樣的默契……人們聽到的不再是原汁原味的陝北民歌,而是一種完全變味的陝北民歌。
哥要親妹的口,
妹要拉哥的手,
親口口拉手手,
咱們兩個圪嶗裡走……
買上一張席夢思床,
我和哥哥頭對頭睡,
要吃冰糖化成水,
我跟哥哥嘴對嘴……
躲藏在此類陰暗角落裡的陝北民歌正在腐爛,正在發黴,也正在被一些低階趣味所感染。在這樣的生存空間裡,陝北民歌無可避免的開始走向低俗化,消遣化和商業化。
民歌在城市的當前處境,有詩為證:
……
多少年來,不用文字
民歌就傳唱在民間的心裡
當民歌變成文字或光碟
民歌就從農村走向城市
民間的民歌從此就沉默了
城市的大街小巷歌廳舞廳裡卻傳遍了
發黴的民歌,變味的民歌
還有幾個自稱是民歌手的歌手
用媚俗的歌聲
把泥土和空氣一樣自由自在的民歌
拿到城市販賣,換成自己兜裡的鈔票
象河流被汙染,森林被砍伐
我擔心,不再屬於民間的民歌
終有一天會在民間消失……
3.難道陝北民歌就這樣自甘沉淪、自甘墮落
任何一種藝術最終總會走向雅俗分流的。
一方面,下里巴人在低俗之谷中尋求生存之地;另一方面,陽春白雪又在高雅之巔追尋藝術的提升。
陝北民歌並沒有完全沉浸在城市的酒席歌廳裡的靡靡之音中自娛自樂、自輕自賤,陝北民歌憑藉其固有的藝術生命力倔強地在城市這座石灰水泥的“圍城”裡延續著它的生命之火、藝術之光。許多民歌手始終堅守著陝北民歌的精神,陝北民歌的本色,陝北民歌的風格和陝北民歌的品質。他們把土生土長的、原汁原味的陝北民歌奉獻給觀眾,奉獻給社會。
他們走過來了,從艱難曲折中走向成功,走向輝煌。他們成功的經驗很簡單:那就是他們對陝北,對陝北人民,對陝北民歌一以貫之的深情的愛。離開了陝北,離開了陝北民歌,他們就一無所有。他們的人生因陝北民歌而精彩,陝北民歌也因他們而走出黃土地,走向全國。
王向榮,這個來自榆林市府谷縣的地地道道的農民,這個曾經放過羊,掏過炭,燒過磚,趕過牲靈,走過口外的陝北漢子,他的人生經歷,集中地體現了陝北民歌的生命內涵。唱陝北民歌就是他一生的藝術追求,他擅長編山曲、改民歌,老民歌經他一唱便有了新意。幾十年來,他唱著《你把哥哥的心擾亂》《一年四季浪裡鑽》《十對花》等民歌一路向我們走來。從府谷到榆林,從榆林到西安,從西安到北京。尤其是從《白馬調》到《移民歌》到《東方紅》的串唱,《天下黃河幾十幾道灣》和《哪達達也不如咱山溝溝好》,這幾首民歌已經成了他的品牌曲目。王向榮也藉此贏得了“西部歌王”的美稱。王向榮說:我走過國內國外的許多大城市,但我的藝術生命之根仍然在陝北,在我曾經放過羊的黃土高坡上。
是的,王向榮的那張飽經風霜、皺紋縱橫的臉,本身就是一道黃土高坡,也是他的一張藝術名片。
還有延安市安塞縣的賀玉堂,他把《走西口》《摘南瓜》等許多傳統陝北民歌修改加工,增加了新的內容和特色。他在演唱中形成了自己高亢、寬野、深沉的藝術風格。素有“民歌大王”之稱。
還有最近幾年活躍在陝北民歌歌壇堅守《圪梁梁》,拋灑《淚蛋蛋》的孫志寬;有手執羊鞭,揮灑自如的山西左權的民歌手石佔明,他的《蛋哥相親》幽默詼諧、妙趣橫生;還有頭裹白羊肚手巾,身穿二毛羊皮馬甲的山西民歌手阿寶,他的新編陝北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豔豔》獨樹一幟,別有情趣……
正是有這麼一大批民歌精英們的堅守與追尋,原生態的陝北民歌才得以在更高層次的藝術殿堂爭得一席之地:民歌讓“魅力12”魅力無窮,民歌也使2004春節期間中央電視臺西部頻道播放的“西部民歌大賽”大放異彩。在2004年5月上海舉辦的“上海國際音樂節”以及2004年秋季在北京舉辦的“原生態民歌演唱會”上,陝北民歌都曾風靡一時,在全國上下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特別是在學術界,陝北民歌引起了許多學者的極大興趣與關注。
原生態,原生態,原生態的生命就在於它的人民性與生活性,原生態的價值就在於它的歷史性與真實性。這就不難理解那些古老的有點陳舊,樸實的有點憨厚的原生態民歌為什麼會在現代都市能受到人們如此的關注與青睞了。在此,我只想引用一句老話來對此進行解釋:越是泥土的就越是鮮活的,越是古老的就越是現代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4.陝北民歌的改造與創新,路在何方
陝北民歌畢竟是歷史的產物,它是封閉地區愛情的信使,是艱苦時代苦難的訴求,是革命時期鬥爭的記錄。在以科學技術和工商業化為核心的現代社會中,民歌的消亡已是一個世界性的現象,陝北民歌也自然不例外。鑑於這種現狀,對陝北民歌進行改造與創新就已刻不容緩地提到了議事日程。
陝北民歌要不要創新,能不能創新?對這一問題,歷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些學院派人士的看法是:民歌會死亡的,所以民歌要博物館化。他們認為,“民歌是生活”,隨著民歌賴以生存的土壤、生活方式的改變,民歌也會隨之逐漸消亡。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民歌是永恆的,生活在變,民歌的內涵和外延也在變。徐沛東對用現代的方式演繹民歌表示贊同,他說:“民歌要有創新,至於創新到什麼程度,這是一個有待探討的藝術問題。但這種嘗試至少證明傳統的民歌要走向現代化,畢竟,走這樣一條路,引起爭論總比束之高閣要好。”
我想,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既不能對民歌輕率地判處“死刑”,也不能對民歌的當代處境過於樂觀。客觀地說,傳統的民歌現在正處於一種在困境中尋求突圍的艱難時期,傳統的陝北民歌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改造,必須創新。
陝北民歌發展的歷史雄辯地告訴我們:陝北民歌是完全可以在改造與創新中求得生存與發展的。比如,20世紀三四十年代,革命民歌對傳統民歌的改造與融合;新民歌運動對陝北民歌的拓展與發揚;80年代對部分陝北民歌的改編與創新……這一系列的革新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陝北民歌的繁榮與發展。
然而,遺憾的是,大多改編或新編的陝北民歌聽眾並不喜歡。但這也不能說傳統的陝北民歌就不能改造不能革新。一些新編陝北民歌之所以不被聽眾認同,其根本原因就在於這些詞曲的作者深入生活,深入群眾不到位,對當今農村的深刻變化了解不夠,對新時期農民群眾的心理世界與生活方式,譬如他們在想什麼,幹什麼,有什麼要求等情況瞭解不深。另一方面,在詞曲的改編與創作上,往往是重政治觀念而輕生活情趣,忽視了陝北民歌的人民性、形象性、生動性與樸實性的內在特點。作品缺乏生活氣息和本土風味,唱出來的民歌乾巴巴的像是宣傳稿,風乾了陝北民歌所固有的那種土味、酸味和那種甜絲絲黏糊糊的情味。因而引不起人們的關注和喜愛。
可見,要學到民間之真味,就必須融入民間,體驗民間。僅僅靠膚淺的觀察和簡單的模仿,那就必然會畫虎不成反類犬了。這就難怪陝北著名歌手王向榮會發出:“如唱得亂七八糟,狗頭上長兩隻角,就四不象了。”這樣的感慨了。
1.民歌,是發自人民心底的呼聲
曾幾何時,陝北民歌猶如“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一樣響徹陝北大地的山山峁峁,唱遍黃土高原的溝溝坬坬。對於陝北人來說,陝北民歌就是“前溝的糜子後溝的谷”“泥地的蘿蔔硬地的瓜”,就是“穀苗苗低來玉米稈稈高”“一碗碗羊肉一疙瘩瘩糕”……它生於黃土地,長於黃土地,同時也是黃土地的兒女們世世代代得以繁衍生息的精神食糧。正可謂是:“信天游,不斷頭,斷了頭,窮人無法解憂愁”。
是的,“女人憂愁哭鼻子,男人憂愁唱曲子”。在陝北,不論是喜、怒、哀、樂哪一種感情,都是有歌有曲的。夏天,在綠格英英的山峁上或崇山峻嶺之巔,到處都可以聽到順風飄來的信天游;冬天,在白格生生的雪原中,無論是在曲曲彎彎的山道里或在一馬平川的大路上,趕牲靈的人們一路走一路歌。在村莊裡,有坐在礆畔編草帽、納鞋底的婆姨們的低婉吟唱,也有後生們的“攔羊嗓子回牛聲”的高歌迴盪。民歌,在這地瘠民貧、交通不便的偏僻山溝溝裡,在幾千年歷史的長河中,是勞動人民抒發感情的最好手段。“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民歌,是發自人民心底的呼聲,是人民生活的第二種語言。
然而,忽然有一天,隨著汽車進村的隆隆聲,伴著錄音機、電視機裡傳出的流行歌曲的誘惑聲,還有手機、網路鋪天蓋地的蔓延,在陝北,在那貧瘠而又閉塞的山溝溝裡,那回蕩在陝北人心中響亮的陝北民歌卻漸漸的削弱了、沉寂了,以至於在今天,幾乎被新的一代年輕人所遺忘。
面對這樣的現狀,有悲觀者說:陝北民歌已成了一道正在消失的風景。從現象上看,其一,唱陝北民歌的人越來越少,與之相應的是,陝北民歌的聽眾也在大面積的流失;其二,老一代陝北民歌手無可挽回的相繼逝去,埋藏在他們心底的陝北民歌也將隨著的他們的身體一同被埋藏在厚厚的黃土地裡;其三,陝北民歌作品的創作缺乏超越與創新。正是緣於此,陝北民歌的創作一直處於一種嚴重停滯和衰微的狀況。老調重彈,固守一隅,必然會扼殺陝北民歌的藝術生命力。
從根源上剖析:內容的老化使陝北民歌的發展失去了內在的生命力;背景的淡化使陝北民歌的發展失去了外在的支撐力;另外,功能的弱化也大大地削弱了陝北民歌的發展動力。
毋庸置疑,世世代代以來,以土窯洞、熱炕頭,山溝溝、陽坡坡為生存根基的陝北民歌正在失去它生存的土壤和其苦難而又悽婉的生活背景。
生活的苦難淡化了,訴苦歌向誰而歌?
愛情逐漸由封閉走向開放,那含情脈脈的情歌是否已成無病呻吟?
手工勞作過渡為機械化生產,那些激昂的勞動號子也終將被隆隆的機器聲所掩蓋。
沒有了“攔羊的嗓子回牛聲”,也聽不到趕腳的人兒孤寂的吶喊了。
難怪,在陝北,在黃土丘陵的深處,在陝北人的血脈裡,陝北民歌的浪潮悄然落寞了,陝北民歌的濤聲默然屏息了。
2.抽刀斷水水更流
像黃河一樣流淌了幾千年,像黃土地一樣積澱了幾十代,具有頑強生命力、生生不息的陝北民歌難道就這樣中斷了、消失了、從此銷聲匿跡了?
傳說北方有一首民歌
只有黃河的肺活量才能歌唱
從青海到黃海
風 也聽見
沙 也聽見
風也聽見,沙也聽見,黃土地的人們更應該聽見!
面對驀然間失語的陝北民歌,有人焦慮,有人徘徊,有人嘆息,有人吶喊,也有人在苦苦的追尋著。
陝北民歌,你到底在哪裡?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為什麼流浪
流浪在城市……
伴隨著大批民工潮水般地湧入城市,陝北民歌也帶著一身土氣風塵僕僕地擠入了城裡人的生活圈子,開始在城市的酒桌前、KTV包廂、迪廳裡周旋、流浪……
城市的燈紅酒綠,城市的浮躁雜亂正在一天天的異化著、扭曲著陝北民歌骨子裡的那顆淳樸、善良、敦厚的靈魂。隨著迪廳裡“我要嫁給有錢人”的一聲熱辣辣的尖叫,殘留在陝北民歌靈魂深處的那份純真與羞澀也幾乎被滌盪得乾乾淨淨:沒有“蕎麵飥羊腥湯,死死活活相跟上”的生死相隨;沒有“蛋殼殼點燈半炕炕明,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你窮”的貧富相戀;沒有“這麼長的辮子探不上個天,這麼好的妹子見不上個面”這樣的惆悵;也沒有“你若是我的哥哥就招一招手,你不是我的哥哥就走你的路”這樣的默契……人們聽到的不再是原汁原味的陝北民歌,而是一種完全變味的陝北民歌。
哥要親妹的口,
妹要拉哥的手,
親口口拉手手,
咱們兩個圪嶗裡走……
買上一張席夢思床,
我和哥哥頭對頭睡,
要吃冰糖化成水,
我跟哥哥嘴對嘴……
躲藏在此類陰暗角落裡的陝北民歌正在腐爛,正在發黴,也正在被一些低階趣味所感染。在這樣的生存空間裡,陝北民歌無可避免的開始走向低俗化,消遣化和商業化。
民歌在城市的當前處境,有詩為證:
……
多少年來,不用文字
民歌就傳唱在民間的心裡
當民歌變成文字或光碟
民歌就從農村走向城市
民間的民歌從此就沉默了
城市的大街小巷歌廳舞廳裡卻傳遍了
發黴的民歌,變味的民歌
還有幾個自稱是民歌手的歌手
用媚俗的歌聲
把泥土和空氣一樣自由自在的民歌
拿到城市販賣,換成自己兜裡的鈔票
象河流被汙染,森林被砍伐
我擔心,不再屬於民間的民歌
終有一天會在民間消失……
3.難道陝北民歌就這樣自甘沉淪、自甘墮落
任何一種藝術最終總會走向雅俗分流的。
一方面,下里巴人在低俗之谷中尋求生存之地;另一方面,陽春白雪又在高雅之巔追尋藝術的提升。
陝北民歌並沒有完全沉浸在城市的酒席歌廳裡的靡靡之音中自娛自樂、自輕自賤,陝北民歌憑藉其固有的藝術生命力倔強地在城市這座石灰水泥的“圍城”裡延續著它的生命之火、藝術之光。許多民歌手始終堅守著陝北民歌的精神,陝北民歌的本色,陝北民歌的風格和陝北民歌的品質。他們把土生土長的、原汁原味的陝北民歌奉獻給觀眾,奉獻給社會。
他們走過來了,從艱難曲折中走向成功,走向輝煌。他們成功的經驗很簡單:那就是他們對陝北,對陝北人民,對陝北民歌一以貫之的深情的愛。離開了陝北,離開了陝北民歌,他們就一無所有。他們的人生因陝北民歌而精彩,陝北民歌也因他們而走出黃土地,走向全國。
王向榮,這個來自榆林市府谷縣的地地道道的農民,這個曾經放過羊,掏過炭,燒過磚,趕過牲靈,走過口外的陝北漢子,他的人生經歷,集中地體現了陝北民歌的生命內涵。唱陝北民歌就是他一生的藝術追求,他擅長編山曲、改民歌,老民歌經他一唱便有了新意。幾十年來,他唱著《你把哥哥的心擾亂》《一年四季浪裡鑽》《十對花》等民歌一路向我們走來。從府谷到榆林,從榆林到西安,從西安到北京。尤其是從《白馬調》到《移民歌》到《東方紅》的串唱,《天下黃河幾十幾道灣》和《哪達達也不如咱山溝溝好》,這幾首民歌已經成了他的品牌曲目。王向榮也藉此贏得了“西部歌王”的美稱。王向榮說:我走過國內國外的許多大城市,但我的藝術生命之根仍然在陝北,在我曾經放過羊的黃土高坡上。
是的,王向榮的那張飽經風霜、皺紋縱橫的臉,本身就是一道黃土高坡,也是他的一張藝術名片。
還有延安市安塞縣的賀玉堂,他把《走西口》《摘南瓜》等許多傳統陝北民歌修改加工,增加了新的內容和特色。他在演唱中形成了自己高亢、寬野、深沉的藝術風格。素有“民歌大王”之稱。
還有最近幾年活躍在陝北民歌歌壇堅守《圪梁梁》,拋灑《淚蛋蛋》的孫志寬;有手執羊鞭,揮灑自如的山西左權的民歌手石佔明,他的《蛋哥相親》幽默詼諧、妙趣橫生;還有頭裹白羊肚手巾,身穿二毛羊皮馬甲的山西民歌手阿寶,他的新編陝北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豔豔》獨樹一幟,別有情趣……
正是有這麼一大批民歌精英們的堅守與追尋,原生態的陝北民歌才得以在更高層次的藝術殿堂爭得一席之地:民歌讓“魅力12”魅力無窮,民歌也使2004春節期間中央電視臺西部頻道播放的“西部民歌大賽”大放異彩。在2004年5月上海舉辦的“上海國際音樂節”以及2004年秋季在北京舉辦的“原生態民歌演唱會”上,陝北民歌都曾風靡一時,在全國上下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特別是在學術界,陝北民歌引起了許多學者的極大興趣與關注。
原生態,原生態,原生態的生命就在於它的人民性與生活性,原生態的價值就在於它的歷史性與真實性。這就不難理解那些古老的有點陳舊,樸實的有點憨厚的原生態民歌為什麼會在現代都市能受到人們如此的關注與青睞了。在此,我只想引用一句老話來對此進行解釋:越是泥土的就越是鮮活的,越是古老的就越是現代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4.陝北民歌的改造與創新,路在何方
陝北民歌畢竟是歷史的產物,它是封閉地區愛情的信使,是艱苦時代苦難的訴求,是革命時期鬥爭的記錄。在以科學技術和工商業化為核心的現代社會中,民歌的消亡已是一個世界性的現象,陝北民歌也自然不例外。鑑於這種現狀,對陝北民歌進行改造與創新就已刻不容緩地提到了議事日程。
陝北民歌要不要創新,能不能創新?對這一問題,歷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些學院派人士的看法是:民歌會死亡的,所以民歌要博物館化。他們認為,“民歌是生活”,隨著民歌賴以生存的土壤、生活方式的改變,民歌也會隨之逐漸消亡。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民歌是永恆的,生活在變,民歌的內涵和外延也在變。徐沛東對用現代的方式演繹民歌表示贊同,他說:“民歌要有創新,至於創新到什麼程度,這是一個有待探討的藝術問題。但這種嘗試至少證明傳統的民歌要走向現代化,畢竟,走這樣一條路,引起爭論總比束之高閣要好。”
我想,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既不能對民歌輕率地判處“死刑”,也不能對民歌的當代處境過於樂觀。客觀地說,傳統的民歌現在正處於一種在困境中尋求突圍的艱難時期,傳統的陝北民歌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改造,必須創新。
陝北民歌發展的歷史雄辯地告訴我們:陝北民歌是完全可以在改造與創新中求得生存與發展的。比如,20世紀三四十年代,革命民歌對傳統民歌的改造與融合;新民歌運動對陝北民歌的拓展與發揚;80年代對部分陝北民歌的改編與創新……這一系列的革新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陝北民歌的繁榮與發展。
然而,遺憾的是,大多改編或新編的陝北民歌聽眾並不喜歡。但這也不能說傳統的陝北民歌就不能改造不能革新。一些新編陝北民歌之所以不被聽眾認同,其根本原因就在於這些詞曲的作者深入生活,深入群眾不到位,對當今農村的深刻變化了解不夠,對新時期農民群眾的心理世界與生活方式,譬如他們在想什麼,幹什麼,有什麼要求等情況瞭解不深。另一方面,在詞曲的改編與創作上,往往是重政治觀念而輕生活情趣,忽視了陝北民歌的人民性、形象性、生動性與樸實性的內在特點。作品缺乏生活氣息和本土風味,唱出來的民歌乾巴巴的像是宣傳稿,風乾了陝北民歌所固有的那種土味、酸味和那種甜絲絲黏糊糊的情味。因而引不起人們的關注和喜愛。
可見,要學到民間之真味,就必須融入民間,體驗民間。僅僅靠膚淺的觀察和簡單的模仿,那就必然會畫虎不成反類犬了。這就難怪陝北著名歌手王向榮會發出:“如唱得亂七八糟,狗頭上長兩隻角,就四不象了。”這樣的感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