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葉。當然也能吃生菜葉、榆葉、蒲公英、萵苣葉等,只是桑葉是桑蠶最適合的天然食物。蠶是變態類昆蟲,最常見的是桑蠶,又稱家蠶,以桑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
蠶是變態類昆蟲,最常見的是桑蠶,又稱家蠶,以桑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桑蠶起源於中國,其發育溫度是7~40℃,飼育適溫為20~30℃。蠶寶寶以桑葉為生,不斷吃桑葉後身體便成白色,一段時間後它便開始脫皮。
脫皮時約有一天的時間,如睡眠般的不吃也不動,這叫“休眠”。經過一次脫皮後,就是二齡幼蟲。它脫一次皮就算增加一歲,幼蟲共要脫皮四次,成為五齡幼蟲,再吃桑葉8天成為熟蠶,開始吐絲結繭。
結繭可分為四個過程:
1、熟蠶先將絲吐出,粘結在蔟器上,再吐絲連線周圍蔟枝,形成結繭支架,即結繭網。繭網不具備繭形,只是一些鬆軟凌亂的繭絲層,以作為結繭的支架。
2、蠶結制繭網後,繼續吐出凌亂的絲圈,加厚繭網內層,然後以S型方式吐絲,開始出現繭的輪廓,叫做結繭衣。繭衣的絲纖維細而脆,排列極不規則,絲膠含量也多。
3、繭衣形成後,繭腔逐漸變小,蠶體前後兩端向背方彎曲,成“C”字型,蠶繼續吐出繭絲,吐絲方式由S形改變成∞形,這就開始了結繭層的過程。
4、當蠶由於大量吐絲,體軀大大縮小時,頭胸部擺動速度減慢,而且沒有一定的節奏,吐絲開始顯得凌亂,形成鬆散柔軟的繭絲層,稱為蛹襯。
蠶蛹:蠶上蔟結繭後經過4天左右,就會變成蛹。蠶蛹的體形像一個紡棰,分頭、胸、腹三個體段。頭部很小,長有複眼和觸角;胸部長有胸足和翅;
鼓鼓的腹部長有9個體節。專業工作者能夠從蠶蛹腹部的線紋和褐色小點來判別雌雄。蠶剛化蛹時,體色是淡黃色的,蛹體嫩軟,漸漸地就會變成黃色、黃褐色或褐色,蛹皮也硬起來了。經過大約12~15天,當蛹體又開始變軟,蛹皮有點起皺並呈土褐色時,它就將變成蛾了。
蠶蛾(成蟲):蠶蛾的形狀像蝴蝶,全身披著白色鱗毛,但由於兩對翅較小,已失去飛翔能力。蠶蛾的頭部呈小球狀,長有鼓起的複眼和觸角;胸部長有三對胸足及兩對翅;腹部已無腹足,末端體節演化為外生殖器。
雌蛾體大,爬動慢;雄蛾體小,爬動較快,翅膀飛快地振動,尋找著配偶。一般交尾3~4小時後,雌蛾就可產下受精卵。交尾後雄即死亡,雌蛾約花一個晚上可產下約500個卵,然後也會慢慢死去.
蠶蛾產下的卵→孵蠶→變蛹→化蛾,又將完成新一代的迴圈。這就是蠶的生活史。
分類
1、木薯蠶
蓖麻蠶以木薯為飼料時,生產上俗稱木薯蠶。實際就是蓖麻蠶。1956年廣西岑溪縣試用木薯葉飼養蓖麻蠶成功,以後擴大到鄰近縣飼養,在稱木薯蠶。廣東、福建也先後飼養。其習性和特徵均同蓖麻蠶。
2、馬桑蠶
蓖麻蠶以馬桑葉為飼料時,生產上俗稱馬桑蠶。1965年湖南省土族、苗族自治州蠶業試驗站用野生馬桑葉飼養蓖麻蠶成功。因稱馬桑蠶。用馬桑蠶飼養比蓖麻葉飼養,蠶的發育慢,全齡要長入2~4d,但繭層重量相同,可達0.34~0.42g。湖南、湖北、貴州、四川、廣西、甘肅、陝西等省也飼養過。其習性和特徵均同蓖麻蠶。
3、惠利蠶
即蓖麻蠶。是蓖麻蠶的音譯名。蓖麻蠶原產地是印度東北部的阿隆姆,當地人稱蓖麻△",日本人將eri-silkworm的"eri"音譯為"惠利".華人引進蓖麻蠶時.也稱過"惠利蠶",因"惠利"含義飼養實惠,有利可圖,便於推廣。當時,中國也有人把eri--silkworm譯為"愛麗蠶"、"伊利蠶"的。
4、天蠶
以殼鬥科柞屬植物的葉如遼東柞、蒙古柞、拴皮柞、尖柞等樹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屬鱗翅目,大蠶蛾科,又名山蠶,學名Antheraea yamamai Guerin-Meneville.主要分佈於中國、北韓、南韓、日本等地。
天蠶是一化性完全變態昆蟲,卵期經過270d左右。幼蟲期從孵化到結繭4眠5齡需要50~60d左右,結繭至化蛹7~8d,化蛹至羽化成蟲需要20~30d,暖卵的適溫為18℃,相對溼度為75%~85%;羽化時最適溫度為22~26℃。至生長極度時,體重17~20g約比蟻蠶增加4000倍。
天蠶繭色為綠色,能繅絲,絲質優美、輕柔,不需要染色而能保持天然綠色,並具有獨特的光澤。織成絲綢色澤豔麗、美觀,是高階的絲織品。
5、琥珀蠶
以楠木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又稱阿薩姆或姆珈蠶。鱗翅目,大蠶蛾科,學名Antheraea Assama.主要分佈於中國、北韓、南韓、日本等地,適宜生長條件4~25℃,相對溼度為75%~80%,溫度超過35℃,相對溼度低於65%,幼蟲就難以成活。
琥珀蠶能食數種植物的葉子,主食楠木葉,也食茜草科、虎刺等常綠樹葉子,以及含笑屬、樟屬等植物的葉子。屬多化性,一年可收穫4~5次。幼蟲期一般從孵化到結繭需要25~35d,結繭需2~3d,產卵需3~4d,卵期夏季為7~8d,冬季為14~15d。
繭色呈金黃色,能繅絲。絲質堅韌帶琥珀光澤,因此稱之為"琥珀蠶",其織品供製作貴重服飾。
桑葉。當然也能吃生菜葉、榆葉、蒲公英、萵苣葉等,只是桑葉是桑蠶最適合的天然食物。蠶是變態類昆蟲,最常見的是桑蠶,又稱家蠶,以桑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
蠶是變態類昆蟲,最常見的是桑蠶,又稱家蠶,以桑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桑蠶起源於中國,其發育溫度是7~40℃,飼育適溫為20~30℃。蠶寶寶以桑葉為生,不斷吃桑葉後身體便成白色,一段時間後它便開始脫皮。
脫皮時約有一天的時間,如睡眠般的不吃也不動,這叫“休眠”。經過一次脫皮後,就是二齡幼蟲。它脫一次皮就算增加一歲,幼蟲共要脫皮四次,成為五齡幼蟲,再吃桑葉8天成為熟蠶,開始吐絲結繭。
結繭可分為四個過程:
1、熟蠶先將絲吐出,粘結在蔟器上,再吐絲連線周圍蔟枝,形成結繭支架,即結繭網。繭網不具備繭形,只是一些鬆軟凌亂的繭絲層,以作為結繭的支架。
2、蠶結制繭網後,繼續吐出凌亂的絲圈,加厚繭網內層,然後以S型方式吐絲,開始出現繭的輪廓,叫做結繭衣。繭衣的絲纖維細而脆,排列極不規則,絲膠含量也多。
3、繭衣形成後,繭腔逐漸變小,蠶體前後兩端向背方彎曲,成“C”字型,蠶繼續吐出繭絲,吐絲方式由S形改變成∞形,這就開始了結繭層的過程。
4、當蠶由於大量吐絲,體軀大大縮小時,頭胸部擺動速度減慢,而且沒有一定的節奏,吐絲開始顯得凌亂,形成鬆散柔軟的繭絲層,稱為蛹襯。
蠶蛹:蠶上蔟結繭後經過4天左右,就會變成蛹。蠶蛹的體形像一個紡棰,分頭、胸、腹三個體段。頭部很小,長有複眼和觸角;胸部長有胸足和翅;
鼓鼓的腹部長有9個體節。專業工作者能夠從蠶蛹腹部的線紋和褐色小點來判別雌雄。蠶剛化蛹時,體色是淡黃色的,蛹體嫩軟,漸漸地就會變成黃色、黃褐色或褐色,蛹皮也硬起來了。經過大約12~15天,當蛹體又開始變軟,蛹皮有點起皺並呈土褐色時,它就將變成蛾了。
蠶蛾(成蟲):蠶蛾的形狀像蝴蝶,全身披著白色鱗毛,但由於兩對翅較小,已失去飛翔能力。蠶蛾的頭部呈小球狀,長有鼓起的複眼和觸角;胸部長有三對胸足及兩對翅;腹部已無腹足,末端體節演化為外生殖器。
雌蛾體大,爬動慢;雄蛾體小,爬動較快,翅膀飛快地振動,尋找著配偶。一般交尾3~4小時後,雌蛾就可產下受精卵。交尾後雄即死亡,雌蛾約花一個晚上可產下約500個卵,然後也會慢慢死去.
蠶蛾產下的卵→孵蠶→變蛹→化蛾,又將完成新一代的迴圈。這就是蠶的生活史。
分類
1、木薯蠶
蓖麻蠶以木薯為飼料時,生產上俗稱木薯蠶。實際就是蓖麻蠶。1956年廣西岑溪縣試用木薯葉飼養蓖麻蠶成功,以後擴大到鄰近縣飼養,在稱木薯蠶。廣東、福建也先後飼養。其習性和特徵均同蓖麻蠶。
2、馬桑蠶
蓖麻蠶以馬桑葉為飼料時,生產上俗稱馬桑蠶。1965年湖南省土族、苗族自治州蠶業試驗站用野生馬桑葉飼養蓖麻蠶成功。因稱馬桑蠶。用馬桑蠶飼養比蓖麻葉飼養,蠶的發育慢,全齡要長入2~4d,但繭層重量相同,可達0.34~0.42g。湖南、湖北、貴州、四川、廣西、甘肅、陝西等省也飼養過。其習性和特徵均同蓖麻蠶。
3、惠利蠶
即蓖麻蠶。是蓖麻蠶的音譯名。蓖麻蠶原產地是印度東北部的阿隆姆,當地人稱蓖麻△",日本人將eri-silkworm的"eri"音譯為"惠利".華人引進蓖麻蠶時.也稱過"惠利蠶",因"惠利"含義飼養實惠,有利可圖,便於推廣。當時,中國也有人把eri--silkworm譯為"愛麗蠶"、"伊利蠶"的。
4、天蠶
以殼鬥科柞屬植物的葉如遼東柞、蒙古柞、拴皮柞、尖柞等樹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屬鱗翅目,大蠶蛾科,又名山蠶,學名Antheraea yamamai Guerin-Meneville.主要分佈於中國、北韓、南韓、日本等地。
天蠶是一化性完全變態昆蟲,卵期經過270d左右。幼蟲期從孵化到結繭4眠5齡需要50~60d左右,結繭至化蛹7~8d,化蛹至羽化成蟲需要20~30d,暖卵的適溫為18℃,相對溼度為75%~85%;羽化時最適溫度為22~26℃。至生長極度時,體重17~20g約比蟻蠶增加4000倍。
天蠶繭色為綠色,能繅絲,絲質優美、輕柔,不需要染色而能保持天然綠色,並具有獨特的光澤。織成絲綢色澤豔麗、美觀,是高階的絲織品。
5、琥珀蠶
以楠木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又稱阿薩姆或姆珈蠶。鱗翅目,大蠶蛾科,學名Antheraea Assama.主要分佈於中國、北韓、南韓、日本等地,適宜生長條件4~25℃,相對溼度為75%~80%,溫度超過35℃,相對溼度低於65%,幼蟲就難以成活。
琥珀蠶能食數種植物的葉子,主食楠木葉,也食茜草科、虎刺等常綠樹葉子,以及含笑屬、樟屬等植物的葉子。屬多化性,一年可收穫4~5次。幼蟲期一般從孵化到結繭需要25~35d,結繭需2~3d,產卵需3~4d,卵期夏季為7~8d,冬季為14~15d。
繭色呈金黃色,能繅絲。絲質堅韌帶琥珀光澤,因此稱之為"琥珀蠶",其織品供製作貴重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