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點點歷史

    人們對於二戰時期日軍各個軍種的表現,恐怕有一個共同觀點,海軍非常強大,甚至可以和美國掰手腕。空軍,日本沒有專門的空軍,只有海軍航空兵,即便是這樣“零式戰鬥機”,也有很高的知名度。而被稱為“陸戰之神”的坦克,日本卻並沒有拿得出手的裝備,最成功的九七式坦克,也就是在亞洲戰場能夠耀武揚威。

    相對於更冷門的水陸坦克,日軍的“特二內火艇”還是有著不錯表現的,雖然當時英美等國也有水陸坦克,但是都是根據傳統坦克改裝而來,並非真正意義的水陸坦克。由於日本本身是島國,而且在太平洋諸島上水陸坦克的應用範圍極廣,所以水陸坦克對其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特二內火艇”實際上是用日文漢字表示的,是“特殊二型內燃機艇”的簡稱。不僅有“特二”,日本還曾研製了“特三”,“特四”“特五”等水陸坦克。

  • 2 # 戰情解碼

    日本的“特二”水陸兩棲坦克的全名叫做“特二式內火艇”,也稱作“特殊2型內燃機艇”。它的英文名稱為“Type 2 amphibious tank”,是日本二戰期間為應對太平洋島嶼作戰,而裝備的唯一的水陸兩棲坦克。

    儘管”特二”只是簡稱,但這款坦克真的很“二”,而且它有三大奇特——奇特的名稱、奇特的結構和奇特的運用方式。它另類的外觀形狀以及另類的使用方式,在戰車王國裡絕對屬於另類。接下來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些這款坦克!

    奇特的名字

    明明日本命名的是艇,為什麼說它是坦克呢?這是因為它的主體結構就是一輛輕型坦克,而且它也符合現代對於兩棲坦克的標準,所以儘管它全名是艇,但是仍將其歸為坦克。

    奇特構造

    特二採用“三段式結構”,分別由前浮箱、本體、後浮箱三大部分組成。在陸上行駛時,需要將前浮箱、後浮箱卸下,這時它與普通輕型坦克一樣。而在水上行駛時,也需要將前浮箱、後浮箱掛上,第一幅就是掛上前後浮箱的特二,外觀與艦艇無異。不得不吐槽一句,這種不倫不類的外觀真對得起它的名字!

    奇特應用方式

    大家一定以為這種坦克是用水面艦艇來運輸的,其實不然,它是由潛艇來運輸。由於潛艇內部根本裝不下這個傢伙,所以只能將其捆綁在潛艇的外面來運輸。是不是和我一樣,長見識了!因為用潛艇運輸,所以需要將發動機和電氣裝置卸下來,到達目的地後,潛艇浮出水面,再將發動機和電氣裝置重新裝裝回。

    千萬不要小看了這個醜八怪, 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海軍在塞班島、硫磺島、菲律賓、巴布亞半島等地的島嶼爭奪戰中都曾使用過它。不過這款坦克直到二戰結束,也只生產了不到兩百輛。

    日本的這款坦克真的重新整理了我的三觀,不過實事求是的說,它確實是坦克的一種創新,畢竟當時連美國都沒有兩棲坦克。

  • 3 # 第一軍情

    日本的海軍和陸軍自打孃胎裡生出來,就看對方不順眼,老是互相拆臺。所以出現了陸軍造航母海軍造坦克的奇葩事件。這種矛盾表現在武器裝備上更為明顯。在1939年,日本海軍委託三菱公司研製一款水陸兩棲坦克,提出一個要求是,隨便你們怎麼搞,但必須能像船一樣在水上行駛。三菱公司沒有辜負日本海軍的期望,終於在1941年造出了試驗車。1942年裝備了日本海軍。而為了跟日本陸軍的坦克進行區別,所以日本海軍取了這樣一個名字--特殊二式內燃機艇。

    雖然被定義為艇,但日本海軍內部卻以艘這樣的單位來記錄特二式的數量,毫無疑問它是兩棲坦克,但是日本海軍要求利用潛艇運輸,所以採用了全焊接結構,艙門處還由橡膠條進行密封,使得車體具有水密性。車體後部安裝了兩具螺旋槳推進器,用來水上航行。其最大的特點是水上航行時候安裝了前後兩個浮箱,即使被打中,也能保持浮力不會沉沒到海中。另外還搭載了一門37毫米的戰車炮,外面炮塔裡還裝備了一門機槍,雖然火力不行,但依然得到了廣泛應用。

  • 4 # DDG的老船塢

    所謂特二,應該是指特二型內火艇,日本海軍把自己出資研發的兩棲坦克和運輸車稱為特型內火艇,以示和陸軍馬鹿的戰車(坦克)有所區別!

    陸軍馬鹿的SRII兩棲戰車,特一型內火艇以陸軍馬鹿的SR系列兩棲戰車為原型

    所謂特二型內火艇,實際上就是指第二型特型內火艇,理論上是指第二型特殊內燃機艇,實際上就是指第二型兩棲坦克,因為在它之前還有作為驗證型號的特一型內火艇。

    特二型內火艇

    特二型內火艇共生產了180多輛,在其之後還有放大版的特三型內火艇,作為兩棲運輸車的特四型內火艇和以及只製造了一臺樣車的特五型內火艇

    明顯大得多的特三型內火艇,僅製造19輛

    特四型內火艇(兩棲運輸車)一共生產了49輛

  • 5 # 卡扎拉

    二戰日本有一種水陸兩棲坦克叫做特二式,這是因為這輛坦克特別的二,所以叫做特二式。好了,開個玩笑,讓我們言歸正傳。它叫特二式呢,主要是他還有個大哥叫特一式內火艇(於1941年研製成功),所以它只能淪為老二,命名為特二式內火艇(它還有幾個弟弟,特三,特四,特五)。下面我來介紹一下特二式內火艇。

    特二式內火艇

    看到這個名字是不是以為它是一艘船?其實它確實是一艘船,但是它的各項指標也滿足水陸兩棲坦克的定義,所以它也是水陸兩棲坦克。

    (它也叫“卡米”二式水陸兩用坦克)

    它於1928年由日本陸軍委託三菱重工設計製造,於1933年製造出兩輛樣車。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海軍覺得這玩意兒還不錯,於是接盤這個專案。然後海軍馬鹿將其改進過後,於1942年,“特二式內火艇”就誕生了。

    (沒錯,就是他)

    特二式坦克最特別的就是它是三段式設計,由前浮箱和本體以及後浮箱組成。

    (加上前浮箱和後浮箱就像這樣)

    它以九五式輕戰車坦克為基礎研製而成,但形體上更大些,裝上浮箱後,車體的流線型也是相當好(從圖中完全可以看出)。在總體結構上,特別注意車體的密封性和耐壓性,因為它除了要在水上行駛外,還要利用潛艇將它秘密地運到攻擊目標附近的海岸,所以對耐壓性的要求相當高。特二式內火艇有前期型號和後期型號,差別不大,主要是對前浮箱做了改動。它重要裝備一門一式37mm坦克炮,成員5人,不帶浮箱重9.15噸,帶浮箱重12.5噸。我感覺設計思想在當時來說是十分前衛的,只是生產不多,只有183輛。甚至,當時的美軍都對這種坦克十分感興趣。

  • 6 # 國平軍史

    二戰時期,擁有水陸兩棲坦克的國家,可謂寥寥無幾,美軍登陸戰時廣泛使用的LVT,只是兩棲登陸車,屬於裝甲輸送車一類,並非兩棲坦克,而日軍卻製造並擁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水陸兩棲坦克。

    日軍的英文簡稱“卡米”2式的水陸兩用坦克,堪稱真正的水陸兩棲型坦克,之所以叫“特二”,是“特殊2型內燃機艇”的簡稱。

    又名“內火艇”,名義上是船,實際上“自身能浮渡,有水上推進裝置,可在水上和陸地機動”,符合水陸型坦克的定義,應當算作是水陸兩棲坦克。

    二戰爆發時,日軍方對三菱重工研製成功的那2輛水陸坦克樣車很感興趣,認為它很適合對太平洋諸島的作戰,能收到奇襲的效果。

    於是,海軍接受了這項研製工作,繼續加以改進,於1942年,研製成功“特二式內火艇”,馬上就裝備了日海軍陸戰隊。

    由於是隸屬於海軍的裝備,名稱也相應稱為“內火艇”,而不是陸軍的“戰車”,此兩棲坦克共生產了183輛,全都裝備給了日海軍陸戰隊,並用於太平洋島嶼爭奪戰中。

    “特二”兩棲坦克由前浮箱、本體、後浮箱三大部分組成,陸上行駛時,將前浮箱、後浮箱卸下,此時完全像一輛輕型坦克;水上行駛時,將前浮箱、後浮箱掛上,彼時更像是一艘船,其水上推進裝置為兩個螺旋槳。

    其主要武器為1門一式37毫米坦克炮,輔助武器為2挺7.7毫米重機槍,另外有1挺7.7毫米並列機槍。

    “特二”兩棲坦克由潛艇來運輸,遠涉重洋,輸送到太平洋上被日軍所佔據的導礁,運輸方式堪稱奇特。

    在塞班島、硫磺島、菲律賓、巴布亞半島等地的島嶼爭奪戰中,日海軍陸戰隊曾使用過特二式內火艇,但由於裝備數量非常有限,加上此時日海軍已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內火艇很多時候充當固定火炮來使用,在美國海、空軍的強大火力打擊下,特二式內火艇損失慘重,少量殘存的也成了美軍的戰利品。

  • 7 # 戰爭史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圍繞著海洋上的各個島嶼,美日兩國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而對於島嶼登陸戰來說,擁有高效能的登陸車輛就顯得十分重要了,因此,美日兩國也開發了各種兩棲登陸車輛,今天就來講講日本海軍的兩棲戰車——特二式內火艇。特二內火艇實際上是用日文漢字表示的,是“特殊二型內燃機艇”的簡稱。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正在登陸的日軍)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本海軍的裝甲車輛有從陸軍購買的八九式中型坦克、九五式輕型坦克和從英國購入的維克斯裝甲車,但這些裝甲車輛都沒有涉水登陸的能力,而日本海軍也考慮到了未來的攻勢作戰,勢必需要戰車部隊直接支援陸戰隊登陸,因此開發兩棲車輛也就勢在必行了。

      

      (八九式中型坦克)

      然而,日本海軍並沒有裝甲車輛的設計能力,儘管自明治建軍以來陸海軍高度分立,兩軍矛盾不斷,但面對這種尷尬的處境,海軍也只能拉下臉去求陸軍了。在陸軍技術本部技術研究所第四課的協力下,開始了新型兩棲戰車的開發。

      

      (九五式輕型坦克)

      兩棲車以九五式輕型坦克為基礎,考慮到要使用潛艇進行運輸,為了最大程度上防止進水,在車體全面採用焊接結構,在艙門部分使用了浮環密封。為了使車體浮起,車體前後安裝了浮箱。車體後部安裝有兩座螺旋槳,從而實現了水面航行。

      

      (特二式內火艇,因為安裝了浮箱,顯得整體非常長)

      但由於浮箱和展望塔以及通風塔在登陸後需要拆解,所以實際上所謂的“兩棲戰車”指的是有浮箱的狀態。1941年,首輛樣車被製造出來,之後海軍很快進行了驗收,定名特二式內火艇,並交由三菱重工業進行量產。但受制於預算和產能原因,特二式內火艇只生產了一年時間,共計製造了112輛。

      

      (拆卸浮筒後的特二式內火艇)

      特二式內火艇主要配屬給在太平洋各島嶼上作戰的海軍陸戰隊和本土的要港戰車隊使用。特二式內火艇受到海軍很高的期望,被稱讚為“海の重寶”,然而特二式的裝甲只有6-12mm,而其安裝的37mm炮在1942年可以說毫無作為,所以特二式的象徵意義遠大於實戰能力。

      

      (被擊毀的特二式內火艇)

      由於種種原因,特二式直到1944年底才首次實戰。1944年12月,萊特島戰役期間,根據多號作戰的精神,海軍於11日夜間實施了登陸作戰:在驅逐艦“夕月”和“桐”號的護衛下,由數艘運輸艦搭載11輛特二式內火艇和400名的陸戰隊兵在萊特島西部的奧莫克灣登陸,雖然期間遭遇美軍空襲,但大部分人員仍然成功登陸,之後這批內火艇被編入陸軍第26師團,參與了的奪取北方飛行場的行動,但特二式裝甲極為薄弱,在飛機場附近遭遇了美軍M4型坦克,儘管成員試圖用安裝的37mm炮進行還擊,但顯然這沒有什麼用,最後被美軍坦克全部殲滅,人員無一生還。請支援本團隊製作的《戰爭特典》《鐵血文庫》系列實體圖文書!獨立專業 有種有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06年男籃世錦賽姚明力壓諾維茨基和加索爾成為得分王,當時的姚明是什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