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飛熊騎士
-
2 # 衣賜履讀通鑑
估計道光弱一點。據說,一個雞蛋幾兩銀子,能把這位爺騙了一輩子,而且是從宮裡的太監到宮外的大臣,聯手騙他,可見,基本上聽不到什麼實話。帝王聽不到實話,只有兩種可能,一是底下不敢說,怕他;二是底下就不說,騙他。道光不是一個殘忍的人,只能是大家為了撈銀子,一起騙他。說明,他的執政能力相當成問題
-
3 # 三觀粉碎機
嘉慶比道光能力更強,但是道光比嘉慶更有改革精神。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看到對道光一生來說最大的功績應該就是平定張格爾叛亂,粉碎了新疆卓家族夥同英國侵略者企圖分裂中國西北邊疆的企圖,並且在這次軍事行動中,主要的領導權還是在道光手裡,可見道光還是有一定能力的。
除此以為,道光即位初期就遇到了倚老賣老的軍機大臣戴均元,道光為此花了不少功夫將其撤換。而且他也確切提出了清王朝之前所有的弊政,並下詔將革除弊政。
但是,正所謂說一套做一套,不能單說清王朝,應該說當時整個中國相對已經進入工業革命,完成社會制度改革的歐洲來說是積重難返了,所以道光只能發現問題,卻根本無法做到解決問題。甚至為此到了後期,道光好像也已經“放棄治療”。這正是曾國藩批評道光時代的:
“九卿無一人陳時政之得失,司道無一折言地方之利病,相率緘默。”
沒有人敢說朝政的壞話,沒有人去評判政事的好壞,大家都是“皇上,您開心就好”,這就是道光中後期的朝政光景。
那麼嘉慶呢?其實嘉慶的能力並不算差,從即位除和珅就可以看出來,他還是有一定魄力的。在之後的日子裡,他也忙於“整頓吏治、改革官風、治理河工、注重農業發展、注重生計”可以說嘉慶是相當勤勞的一個皇帝,在內革時政,在外就到處鎮壓全國各地的叛亂和起義,對外圍護國家主權,換句話說:
“沒有嘉慶的這些努力,清朝還要早50年倒下”。
嘉慶的能力其實毋庸置疑,但還是那句老話,在這些方面再怎麼努力,你就是秦皇漢武附身,看不到整個世界的格局變化,都是白搭。這方面可以參考日本,日本啥都不行,就是看到了世界格局的變化,結果一飛沖天,從一箇中國一千多年的小弟變成世界第二強國。
-
4 # 歷史茶坊
當然是嘉慶皇帝更強。雖然嘉慶與道光同為清朝中後期資質平庸的守成之君,但兩相比較而言,嘉慶顯然要比道光強出不少也可以說是運氣較好。
嘉慶皇帝顒琰是乾隆第十五子,按理來說應該與皇位無緣,奈何顒琰實在是運氣太好,深受乾隆喜愛的兩位太子皇次子永璉和皇五子永琮相繼早夭,因此皇位才落到了顒琰的身上。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日,乾隆舉行禪位大典,顒琰即位,是為嘉慶皇帝,尊乾隆為太上皇。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帝駕崩,嘉慶開始親政,一上臺就查抄和珅家產並宣佈和珅二十大罪狀,令其自盡。嘉慶還借清除和珅及其黨羽的機會懲處了一批貪官汙吏,雖然沒有從根本上整頓吏治腐敗,但還是對社會穩定起到了積極正面的作用。此外,嘉慶在位期間鎮壓了清代中期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川楚白蓮教起義和攻入紫禁城的天理教起義。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二十五日,嘉慶駕崩於承德避暑山莊,皇長子旻寧即位,是為道光皇帝。
旻寧是嘉慶長子同時也是嫡子(皇后所生),是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這位堪稱有清一代最節儉的皇帝摳到什麼程度呢?龍袍破了打上補丁繼續穿,吃飯節儉到連雞蛋都捨不得多吃,不準修建宮殿樓閣,停止各省進貢等等。道光二十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儘管道光先後派遣各省軍隊奮死抵抗,卻收效甚微。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英國軍艦進逼南京之際,中英雙方簽訂了《南京條約》,賠款2100萬銀元,割讓香港島,並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五處為通商口岸,著實讓節儉成性的道光皇帝心疼加肉疼。
道光帝還因鴉片戰爭的緣故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以及後來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西方列強利用船堅炮利打開了清朝閉關鎖國的大門,此後的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成為西方列強嘴裡的肥肉。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道光帝駕崩,傳位於皇四子奕詝,僅僅十二個月之後,洪秀全在廣西金田率眾起義,一場前所未到的災難正在蔓延開來……
-
5 # 雲中雲山
不好說,一個沒有遇上困難,一個解決困難。
嘉慶的時候,天下太平,無事。
道光可是打仗,內患外患,硬是撐過來了。內有太平天國,外有西洋匪徒,但是還是一定程度中興了,活得久一點清朝會咋樣不一定了。
道光一是在關心問題,二是沒有亂搞什麼事,三是撐住整個天下。
表面看起來比沒有太大建樹嘉慶要強吧
-
6 # 王榮聯1
謝謝邀請。嘉慶皇帝在位25年,道光皇帝在位30年。這對大清父子皇帝,都以勤儉和平庸而著稱。說到父子能力,其實半斤八兩。嘉慶皇帝一生中最值得稱道的是,乾隆死後不久,嘉慶便誅殺了父皇的權臣和紳,並罷黜囚禁了和珅的親信死黨。因此,史稱“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乾隆遺留給嘉慶的和紳這筆遺產,夠他嘉慶吃上一些年了。但是,嘉慶在政治上卻毫無建樹,仍沿襲乾隆那一套盲目排外,拒絕開放通商口岸,錯失了與國際接軌的大好時機。而道光時期,世界工業革命風起雲湧,但道光皇帝同其父一樣,政治上不思進取,自以為靠節儉靠摳門,就能把大清治理好。其實他把賬算錯了。持家,可以靠節儉,治國哪能可以這樣?果然,歷史讓摳門的道光遇上了鴉片戰爭,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又是賠款,又是租地。從此,大清跌進了歷史的深淵,一厥不振。
-
7 # 歷史這樣說
嘉慶帝愛新覺羅·顒琰與道光帝愛新覺羅·旻寧是一對父子皇帝,兩個人的共同點絕非“勤儉平庸”,悅史君給大家做一縱向比較。
清朝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愛新覺羅·顒琰出生於圓明園天地一家春,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的第十五子。
清朝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愛新覺羅·顒琰被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密建為皇儲。
清朝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愛新覺羅·旻寧生於紫禁城擷芳殿,母親喜塔臘氏是皇子愛新覺羅·顒琰的嫡福晉,愛新覺羅·旻寧也就是愛新覺羅·顒琰的嫡長子。
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愛新覺羅·顒琰被冊封為和碩嘉親王。
清朝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愛新覺羅·旻寧跟隨祖父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打獵,乾隆帝賜黃馬褂、花翎。
清朝乾隆六十年(1795年),愛新覺羅·顒琰被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正式冊立為皇太子。
清朝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禪位給皇太子愛新覺羅·顒琰,是為嘉慶帝,嘉慶帝愛新覺羅·顒琰尊乾隆帝為太上皇,朝政仍為太上皇愛新覺羅·弘曆控制。
清朝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太上皇愛新覺羅·弘曆去世,嘉慶帝愛新覺羅·顒琰開始親政。
同年二月,嘉慶帝愛新覺羅·顒琰將一等忠襄公、領班軍機大臣鈕祜祿·和珅賜死,鈕祜祿·和坤的親信死黨也遭到打擊。
同年四月,嘉慶帝愛新覺羅·顒琰密建皇儲,將寫有愛新覺羅·旻寧名字的詔書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的鐍匣之內。
清朝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嘉慶帝愛新覺羅·顒琰赴熱河秋獮期間病重,命隨行大臣當眾開啟乾清宮的鐍匣,冊立和碩智親王愛新覺羅·旻寧為皇太子。
嘉慶帝愛新覺羅·顒琰去世後,同年八月,皇太子愛新覺羅·旻寧在太和殿登基,是為道光帝。
清朝道光八年(1828年),反清4年的回部首領張格爾被抓獲,道光帝愛新覺羅·旻寧親臨午門受俘,將他處以極刑。
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華人以“虎門銷煙”為藉口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佔領定海,直抵天津,文淵閣大學士、直隸總督博爾濟吉特·琦善向英華人妥協,道光帝愛新覺羅·旻寧將湖廣總督林則徐、閩浙總督鄧廷楨革職,以博爾濟吉特·琦善署兩廣總督。
清朝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在一系列失敗後,道光帝愛新覺羅·旻寧批准中英《南京條約》,答應割地、賠款、五口通商。
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欽差大臣愛新覺羅·耆英與英國首任香港總督璞鼎查在虎門簽訂《五口通商章程》。
清朝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兩廣總督愛新覺羅·耆英與美、法代表簽訂《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
清朝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協辦大學士、兩廣總督愛新覺羅·耆英與瑞典、挪威簽訂五口通商章程。
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年),道光帝愛新覺羅·旻寧病重,召重臣宣示御書“皇四子立為皇太子,封皇六子奕訢為恭親王”。
道光帝病逝後,皇太子愛新覺羅·奕詝即皇帝位,以第二年為咸豐元年,十二月爆發太平天國運動。
縱觀嘉慶帝愛新覺羅·顒琰與道光帝愛新覺羅·旻寧的一生,他們都面臨著很大的壓力,同時也都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要對他們進行比較,悅史君先拿出《清史稿》上的評價:
嘉慶帝愛新覺羅·顒琰:“仁宗初逢訓政,恭謹無違。迨躬蒞萬幾,鋤奸登善。削平逋寇,捕治海盜,力握要樞,崇儉勤事,闢地移民,皆為治之大原也。詔令數下,諄切求言;而吁咈之風,未遽睹焉,是可嘅已。”
道光帝愛新覺羅·旻寧:“宣宗恭儉之德,寬仁之量,守成之令闢也。遠人貿易,構釁興戎。其視前代戎狄之患,蓋不侔矣。當事大臣先之以操切,繼之以畏葸,遂遺宵旰之憂。所謂有君而無臣,能將順而不能匡救。國步之瀕,肇端於此。嗚呼,悕矣!”
應該說,這裡對兩位皇帝的評價都有區分,嘉慶帝是可惜他沒有力挽狂瀾,把暮氣沉沉的風氣轉變;道光帝是說他沒有管理好朝臣,導致外國入侵時,根本就沒有招架,最後導致國門大開,成為後面悲劇的開端。
歷史學家蕭一山也對這兩位皇帝,做了一個綜合性的評價:“嘉慶以後,武力不競,紀綱敗壞,教徒紛起,民不聊生。但仁宗之淳厚,宣宗之節儉,均有可稱。”
應該說,嘉慶帝屬於典型的守成之君,道光帝則還要遜色一些。
回覆列表
嘉慶和道光的“平庸”,主要是受到時代的影響,其實他們都屬於循規蹈矩的保守型的皇帝,屬於“乖孩子”系列。他們“乖”得還有些“強迫症”,一個十分勤政,一個十分節儉。不過,從治國這方面來說,嘉慶似乎要強一些吧,至少他是想改革的。
嘉慶。(嘉慶帝)
乾隆太上皇去世,嘉慶帝親政後,為了扭轉乾隆後期的人浮於事和貪腐風氣,辦了和珅,提出了“鹹與維新”,銳意改革了一段時間,朝政一時間清正了許多。
但是,由於乾隆後期的矛盾深入,起義還是不斷,乃至“天理教”攻入皇宮。內政上的革新不夠深入持久,外事上依然是“閉關鎖國”的政策,所以清朝還是不可避免的衰落下去。
另外,嘉慶在位期間是很勤政的,只是沒有找到根本問題。
道光。(道光帝)
道光也是挺勤政的皇帝,不過相較下,他的“節儉”更是淋漓盡致。
道光還是皇子時,跟著嘉慶祭奠了先祖。當他看到努爾哈赤,皇太極初創功業的簡樸,深受啟發。於是,回家就把值錢的物品搬走,開始了對“皇族”來說,極度簡樸的生活。
可是這種簡樸是帶有“諷刺”的,道光吃一個雞蛋5兩銀子,補一次補丁1000兩。這種表面提倡簡樸,其實根子早已腐爛的體系,只能讓清朝繼續隕落下去。
道光在內外交困中去世,讓具有開明眼光的奕訢當親王,讓奕詝(咸豐帝)當皇帝,才有了日後的“慈禧”,這無疑是道光最大的敗筆。
(梁家輝飾演的咸豐帝)
所以,嘉慶和道光都不能阻止清朝的衰落,其中一個原因是,清朝皇族的“教育”挺成功的。嘉慶,道光,咸豐都是中庸保守型的君主,只是面對日益落後的科技和工業,沒有那種具有大魄力,有眼光,敢於改變封建體制的君王是無法扭轉局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