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研習社

    吐蕃是崛起於青藏高原的一個重要的王朝,它與唐朝差不多同時興起,和唐朝差不多同時滅亡。在吐蕃與大唐相處的兩百多年間,他們有過相愛,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兩位大唐公主嫁給吐蕃的贊普。除此之外,吐蕃還在唐德宗和唐穆宗年間與唐朝會盟。除了相愛之外,吐蕃與大唐之間還有多次交戰。吐蕃在安史之亂後佔領了原屬於唐朝的西域,還曾幾次攻陷長安。吐蕃與大唐,為何相愛相殺近百年?

    吐蕃的地利

    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的“第三極”,其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在青藏高原的邊緣地帶的數條巨大的山脈,將青藏高原與外界阻隔開。北部以大致東西走向的崑崙-阿爾金-祁連山脈,隔絕青藏高原與塔里木盆地;東部的橫斷山脈阻斷了中原漢地與青藏高原;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擋住了印度次大陸與其的影響。由於海拔高,氣溫低,加上降水稀少,使得青藏高原內部的生態環境非常惡劣。

    (高大的山脈將青藏高原與其他地理單元隔絕開來)

    在公元7世紀早期,松贊干布統一了分裂的青藏高原,建立了強大的吐蕃王朝。原本高原惡劣的自然環境此時卻給與吐蕃王朝在地理上形成對周邊勢力的非對稱優勢。山脈的阻隔使得無論是大唐,印度還是西北的勢力都難以攻入青藏高原,就算有人能夠僥倖進入,其內部惡劣的環境也會使得入侵者難以承受。但從青藏高原向外擴張,那就相對容易多了。何況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人由於長期與自然鬥爭,本就十分彪悍。因此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後,便積極的對外擴張。

    (松贊干布)

    吐蕃與大唐交戰

    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之時,正是大唐國力繁盛之時。在唐朝前幾位皇帝的帶領下,大唐縱橫東亞,東到日本海沿岸西到帕米爾高原的眾多民族都臣服於大唐麾下。同樣是強大的兩大帝國,大唐與吐蕃雙方交戰會是怎麼樣呢?

    (鼎盛之時的吐蕃)

    公元670年,吐蕃對唐朝發動大規模進攻,一舉攻陷了唐朝在西域的十八個羈縻州,使得唐朝被迫放棄安西四鎮。唐高宗震怒,任命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想要一舉消滅吐蕃。薛仁貴率領的唐軍行至青藏高原的大非川之時,與吐蕃軍主力相遇,雙方在此展開大戰。此一戰唐軍全軍覆沒,薛仁貴在與吐蕃將領議和後才能帶領殘軍撤回大唐。在大非川之戰之後八年,大唐與吐蕃又在青海爆發大戰,唐軍又一次全軍覆沒。武則天時期,雙方又在素羅漢山交戰,唐軍第三次全軍覆沒。

    在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力大損,吐蕃趁此完全佔據了唐朝的西域和河西走廊,並還曾在公元763年攻入長安。雖說吐蕃在雪域高原戰無不勝,甚至在西域和四川等地也是屢敗唐軍,但當軍隊深入到中原內地,離開了雪域高原的地理優勢後,吐蕃軍隊在與唐軍的交戰中就佔不到便宜了。

    公元783唐蕃之間暫時休戰,舉行清水會盟,但不久吐蕃製造平涼劫盟事件,雙方戰端再開。此後唐蕃之間圍繞著西域、南詔等地互相爭奪。唐朝為了對抗吐蕃,聯合回鶻等國形成對吐蕃的戰略包圍圈。公元821年,戰得筋疲力盡的吐蕃與大唐再一次簽訂盟約,此後雙方再無戰事。

    大唐與吐蕃的無奈

    大唐與吐蕃的戰與和取決於雙方實力的消長。但無論是哪一方,哪怕是在實力迅速增強後,也無法完全征服另一方。大唐鼎盛之時無法征服佔據地利的吐蕃。而吐蕃即便是國力達到頂峰,在經濟上也難以支撐其軍隊深入中原內地與大唐作戰。大唐與吐蕃就處在這樣一種又想把對方吞併,但因為實力的原因又沒法實現的無奈狀態。於是大唐與吐蕃就有了這樣一種相愛相殺百年的狀態。

    清水會盟之後,大唐與吐蕃主要是圍繞著西域和河西走廊的爭奪進行戰爭。由於大唐國力不濟,難以從吐蕃手中收回西域和河西走廊,而吐蕃在與大唐的戰爭中也耗盡了自己的國力。終於雙方在長慶三年罷兵言和,大唐承認吐蕃佔有河隴地區,而吐蕃也保證不再騷擾大唐。今天大昭寺前矗立的“唐蕃會盟碑”便是當年長慶會盟的見證。就在長慶會盟後半個世紀左右,吐蕃王朝瓦解,而與吐蕃相愛相殺百年的大唐在吐蕃瓦解後的二十年也宣告滅亡。

    參考文獻:

    安應民:《吐蕃史》

    陳慶英、高淑芬:《西藏通史》

    李中和:《吐蕃王朝與周邊民族關係研究》

    施展:《樞紐.三千的中國》

    張國剛、楊樹森:《中國歷史.隋唐遼宋金卷》

  • 2 # 使用者67724358697

    因為弱國無外交。

    唐朝從未攻佔拉薩,而吐蕃攻佔了西安(長安)關中地區。

    西安(長安)唐朝年間行政區劃就屬於吐蕃。西安(長安)唐朝年間,天子九逃,國都六失。

    西安(長安)關中地區唐朝年間就被吐蕃攻佔,成為唐朝年間最大的笑話。

    以至於西安(長安)唐朝史無前例得到:“天子九逃,國都六失”的稱號。

  • 3 # 史話海說

    提到吐蕃,我們往往想到的就是文成公主與金城公主的和親之旅,然而很多人卻不知道,吐蕃曾經是一個給大唐帝國帶來無窮麻煩與痛苦的強大王朝。

    吐蕃,即青藏高原地區,處於亞歐大陸東南腹地,平均海拔4000米,遠離太平洋,南方被喜馬拉雅山脈隔離於印度洋季風範圍之外,氣候乾冷,環境惡劣,人口稀少。

    然而,據現代古氣候學家們測算,在隋唐時期,中國地區迎來了一個為期不短的相對溫暖期,青藏高原地區,也也有同樣的溫暖期:

    “青藏高原地區571年-920年年假相對溫暖,平均氣溫與現今基本相當,但年代波動顯著。”《中國曆朝氣候變化》

    氣候變暖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農業產出的增加,隨即,人口增加以及帝國的強大。

    公元633年,松贊干布初步統一了高原,並遷都邏些(今拉薩),吐蕃王朝建立,此時吐蕃人口大約150至160萬人。松贊干布去世後,其子孫部眾繼續整合高原力量,並最終完成了高原的統一,此時,吐蕃所轄本部人口大約300萬。而吐蕃極盛時期,包括本部民眾,以及攻佔領土和擄奪的人口,一度達到地1000餘萬。

    大非川之戰前吐蕃與唐局勢圖

    而此時,由於唐朝正忙於對付北方的突厥,一度將突厥中的反唐力量驅逐至西域及中亞地區,大唐在西域設立了隴右道以經略西域。這一措施在羈糜西域各族以消除其對中原政權威脅的同時,無形中與擴張中的吐蕃王朝的西線邊境發生了實質接觸,並對其形成了軍事威脅——加上東線的邊界,這其實是一種半包圍態勢。而吐蕃吞併吐谷渾後對河西走廊的軍事壓力也直接威脅到了隴右道的安全,這大概是雙方鬥爭的直接原因。

    由此,我們可以認為吐蕃與大唐的糾纏始於對吐谷渾的爭奪(公元670年,大非川之戰),大體可以安史之亂(公元755年)為界分為兩個時間段,並隴右、南詔兩個戰場。而戰爭,幾乎縱貫了整個吐蕃王朝的始終。

    隴右道與河西走廊

    在安史之亂之前,隴右道的安西都護府轄地雖然幾經易手,但唐朝大體上保持著對吐蕃的勝場,並一度收復過吐谷渾故地。而在南方的南詔戰場,卻是輸得一塌糊塗,公元748年和公元754年,兩次天寶戰爭,唐朝損兵折將數十萬,並丟失了屬國南詔。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為應付安史叛軍,唐王朝從隴右道廣調精兵回中原,幾乎等於將整個隴右道讓給了吐蕃,唐朝守軍堅守至791年,隴右道包括安西,河西以及河隴地區全部失陷戰線收縮至今陝甘寧一帶。安史之亂還直接導致了唐王朝無暇收復南詔,並被吐蕃將戰線推進到了川西平原和成都一帶。安史之亂後,吐蕃軍隊甚至曾經在公元763年攻陷了國都長安城,迫使唐代宗倉皇出逃,而後,為防禦吐蕃的秋季進攻,京城被迫實施“秋防”戒嚴。

    吐蕃極盛時期與唐勢力圖

    唐與吐蕃的廝殺一直進入到9世紀,連年的征戰最終拖垮了強盛一時的吐蕃帝國,,而底蘊豐厚的唐王朝尚可支撐。雙方此後再無大的戰役,吐蕃的勢力逐步萎縮唐朝則步步進逼,逐步收復了失地,這一過程直到吐蕃王朝的消亡。而唐帝國此時也陷入了藩鎮割據的宭境,勉力維持了百餘年,907年,唐亡。

    縱觀整段歷史來看,吐蕃之所以能夠與大唐朝相互征戰百餘年:暖冬期帶來了高原地區的相對發展,松贊干布等一代雄傑的統一使高原力量得到了整合,這保證吐蕃有能力跟唐王朝進行一場百餘年的廝殺。而天賜的地緣條件——高原,導致中原兵馬首先難以深入,不能直搗腹心,二是不能持久,久則必敗。這保證了吐蕃不會被反擊的唐王朝所滅。另一個視角上,即使是極盛時期的吐蕃,也無法滅亡哪怕實力大損的唐王朝的。如此,才形成了兩大王朝百餘年相愛相殺的局面。

  • 4 # 曉帆輕舟

    不止“近百年”。唐朝與吐蕃,雙方從唐太宗時期一直糾結到唐武宗時代,整整兩個世紀。

    兩強相遇,山水相連,都想拓展,難免要發生接觸,甚至火星四濺。都沒打算吃掉對方,於是,談一談,打一打,一直糾結下去。

  • 5 #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相愛相殺這個詞,用在唐和吐蕃身上還真是很貼切。

    這兩個國家,第一次接觸是在松贊干布時期(大約是公元7世紀中葉左右),之後掰手腕子一直掰到吐蕃王朝崩潰(公元842年)。

    大概在二百年的交往史中,見諸史端的戰爭一共197次,這還不算邊境上的小衝突和摩擦。但與此同時,兩國之間的使節往來,也進行了170餘次。

    因此平均起來說,兩國無年不打仗,同時也無年不遣使。真可謂既相愛又相殺。

    是什麼原因造成這個結果出現呢?

    其實就是兩點,首先,這兩國家為了自己的戰略利益,需要不斷拓展本族的生存空間。對於吐蕃來說,其領土向南拓展是溼熱的南亞。南亞的溼熱氣候,這對於長期生活在溫寒地區吐蕃民眾極難適應。吐蕃歷史上曾有多次派員去印度求學,但最終能夠活著回國的學員極少,大部分都因為氣候原因在印度故去。

    在吐蕃最強盛的時期,西藏的軍隊也曾拓展到恆河流域,並在恆河岸邊立鐵柱為界,但最終依舊難以適應氣候而不得不撤回。

    吐蕃的邊境向東是川西、雲南的崇山峻嶺,雖然南詔國曾一度向吐蕃臣服。但綿延的山勢並不利於吐蕃軍隊的行動,這從吐蕃百餘年間一直和唐軍在川西北山地糾纏,而難以獲得突破便可看出。

    吐蕃向西的中亞地區一度是唐、大食和吐蕃爭奪的焦點,當唐朝因安史之亂導致勢力衰弱後,吐蕃成了抵擋大食伊斯蘭勢力東進的主要對手。因此,吐蕃和大食只能算是勢均力敵,誰也弄不垮誰。

    由此可以看出,適於吐蕃軍隊特點的方向只有川北的草原、青海的牧場,你不得不佩服吐蕃當時的領袖松贊干布和祿東贊,他們在很早的時候便明確認識到這一點,給吐蕃擴張定下的戰略便是,首先拿下吐谷渾故地的青海牧場,然後再向河隴九曲之地拓展。這就和唐朝的核心利益,產生了本質上的衝突。

    我們再來說說唐朝,從唐朝的角度上說,西南方向一直都不是他們關注的焦點。

    在唐朝立國之初,最大的威脅來自於北方的突厥。

    因此,太宗時期幾乎是傾全國之力圍剿東突厥的勢力,李靖、蘇定方等名將千里突襲,終於將東突厥徹底肢解,算是基本安定了北方邊境。

    而後,太宗的興趣又轉向了遼東的高句麗。

    太宗、高宗兩朝五次東征高句麗,雖然最終滅亡了這個難纏的國家,但唐朝自身也付出幾十萬士兵和無數錢糧輜重的代價。

    除此之外,唐朝另一個重要的戰略方向是西域。

    作為絲綢之路的保障,控制西域諸國是前提條件,當吐蕃的拓展,威脅到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就是再有涵養的君王恐怕也坐不住椅子。

    所以,當兩個國家核心利益有衝突的時候,持續不斷的勾心鬥角,互相算計也就不足為奇了。

    至於兩位唐朝公主入藏為妃,這隻能代表兩國在某個階段內,都不希望鬧得太僵。指望兩個女子,能夠平復國家之間的核心矛盾顯然是很不現實的。

    不過至少,兩位公主入藏各自都保持十年以上的邊境和平。二十年的和平時光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當然算不得多長的歲月,但對於邊境百姓來說,這可是整整一代人成長時光。

    就從這一點來說,兩位公主也可以說是功德無量了。

  • 6 # 澹奕

    唐朝與吐蕃之間的戰爭,大多都以吐蕃為攻,唐朝為守,且唐朝勝少敗多。吐蕃屢屢出兵唐朝,無非青藏高原地處荒蠻,為了爭奪生存空間,兩國才發生戰爭。

    眾所周知,吐蕃所處的青藏高原空氣稀薄,物產不多,生存環境非常惡劣。要生存,只有對外擴張,獲得更加有利的生存環境,南方是喜馬拉雅山的阻擋,西邊也是高山阻隔,唯一的方向只有唐朝。

    吐蕃攻擊唐朝的河湟、四川,都是著名的富庶之地,而安西四鎮也是貿易重鎮與繁榮富庶之地,且又離自己很近,當然首當其衝,兩國戰爭爭奪的交點,也大多就是這些地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川普喊話歐洲國家: 儘快認領你們各自被俘虜的ISIS戰士。歐洲國家會接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