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伍治堅

    在這篇文章中,我主要講講動態投資(也被翻譯成為主動投資)和靜態投資(也被譯作被動投資)的區別和優劣。

    這個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動態投資者,因此很難用一句話來簡短概括。我在上面列舉了一些常見的動態投資者樂衷的投資(投機)活動:

    1. 購買動態投資基金(Actively Managed Funds);

    2. 挑選個股,挑選買賣股票的時間;

    3. 追逐最流行的投資熱點(比如金磚四國,一帶一路等等);

    4. 基於最近幾年的業績去挑選基金經理;

    5. 在選擇投資時忽略風險;

    6. 在進行投資時忽略長期的歷史資料和規律。

    大家可以將自己平時的投資(投機)習慣和上面的列表對比一下,測測自己的動態指數。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絕大部分人可能都可以被歸類為動態投資者。

    如果進一步更深刻的分析,可以從以上幾個方面來對比動態投資和靜態投資的區別。

    1. 投資目標。動態投資的目標是要戰勝市場,而靜態投資則滿足於收穫市場(平均)回報。當然,動態投資者能否真的戰勝市場則是另一個問題,我會在另外一個章節著重分析。

    2. 歷史平均回報(普通個人投資者):從(美國)歷史上來看,在個人投資者中,動態投資者的平均回報要遠遠低於靜態投資者。

    Source: Dalbar

    從上圖中你可以看到,在過去的30年間,(美國)動態投資者在股票和債券類資產中的回報遠遠不及靜態投資者。比如股票型動態投資者的年回報率在3.69%左右,而同期靜態投資者的回報率在每年11%左右。

    3. 策略:在上面我已經提過,動態投資者需要做出很多決策,比如選股,選時,選基金經理等等,因此相對而言,動態投資者需要傷的腦筋要遠遠超過靜態投資者。

    4. 交易量:由於動態投資者需要做出很多選擇,因此他/她也需要做出更多的交易。平均來講,(美國)動態投資者每年的交易量大概是靜態投資者的交易量的6倍左右。不管這些決策是否合理,有一點是肯定的:動態投資者需要付出的交易費用(給券商的佣金)要遠遠高於靜態投資者。

    5. 宣傳:幾乎絕大部分的券商,銀行,基金公司等都是動態投資策略的鼓吹者。其主要原因是他們可以從中賺到更多的錢(佣金/管理費/分成等等)。

    比如從上圖中你可以看到,各大券商不斷的向投資者發出各種投資研究分析,經濟學簡報等等,讓投資者形成一種印象:即在閱讀了這些材料之後投資者有看透未來市場走向的能力,於是不自覺的進行下注。當投資者沉浸於和市場“搏殺”時,這些金融服務商在不知不覺之中賺了個夠。

    在電影華爾街之狼(Wolf on Wall Street)中,有這麼一段小李子和馬修麥康納的對話寫的非常精彩。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電影,其娛樂性價值非常高,讓人忍俊不禁。同時由於寫劇本的對華爾街文化深有研究,並非空穴來風,因此對這個行業熟悉的朋友看起來更覺得有趣。

    大多數動態投資者的情緒變化如上圖所示。他們一般不會在市場低迷時進場購買,因為那時候市場情緒還不明朗,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因此投資者的心情介於不確定(uncertain)和有興趣(interested)之間。

    隨著市場慢慢上漲,越來越多的報紙和電視開始報道市場大好的環境,因此投資者的心情開始變得自信起來:很多動態投資者會在這時候開始入場購買。隨著市場不停上漲,動態投資者的自信心變得爆棚,其心理狀態也從自信變為貪婪,於是我們看到了諸如2015年A股市場曾經經歷過的熟悉的一幕:場外融資,多重槓桿,等等。

    當市場開始有下跌勢頭時,動態投資者從貪婪變為懷疑:這個時候他們不能確定市場是否已經開始反轉,還是隻是暫時的回撥。這個時候的投資者的心情是很複雜的:一方面他們可能還有小額盈利,因此非常害怕失去這些賺來的浮盈;而另一方面,貪婪又給他們壯了膽:一輩子一次的大牛市,如果不博一下,下次可能就要等上好多年了。在這個階段,動態投資者們經歷的壓力也是巨大的:吃不香,睡不好,每天盯著股市價格的上漲和下跌,自己的心情也隨著漲跌而忽好忽壞。

    當市場繼續下跌時,動態投資者們終於頂不住了,他們的心理狀態從懷疑變為驚慌:有些由於保證金不夠或者場外融資的保本線被觸及而被強行平倉,有些則被市場的悲觀的氣氛影響,在萬分痛苦中割肉認栽。

    在很多情況下,這還沒完。一般來說還有一個後手:即市場在經歷了動盪之後又回彈了。在這個時段,留給動態投資者的除了痛苦還有後悔:早知道當初不要這麼緊張去割肉就對了。

    上圖顯示的是上海A股指數在2015年的價格歷史。你可以看到,A股指數從年初的3,000點左右上漲到年中的5,000點以上,然後暴跌,到了年底停留在3,600點左右。從全年來看(2014年12月31日-2015年12月31日),A股指數上漲了12%,因此被動投資者的回報是12%(扣去指數ETF的管理費,淨回報稍低於12%)。

    那麼主動投資者呢?

    在上圖中你可以看到,中國新增股票的賬戶數載2015年5月(即股市大跌的前一個月)達到了新高,在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分別達到了一週兩百萬戶(新開戶)左右。相比之下,2014年同期的新開戶數還不到十萬戶。那麼這些熱衷於選時的投資者的回報如何呢? 根據中國結算最新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5月20日粗略計算,自股災以來,A股持倉投資者人均虧損46.65萬元。

    Source: http://xw.qq.com/finance/20160529009289/FIN2016052900928904

    造成主動投資者屢屢由於受情緒影響而做出錯誤的投資決定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大類屬於行為學原因。比較常見的行為學偏見有:過度自信,心理賬戶,後視鏡效應等。關於行為學偏見我有更為詳細的討論在此: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147656/answer/82207591

    細心的朋友會發現,在被動投資下面“支持者”一欄,我放了一些老外的名字。下面就讓我稍微介紹一下這幾位老外。

    1. John Bogle

    John Bogle是全世界最大的基金Vanguard的創始人(1975年)。截至2015年12月31日,Vanguard集團管理的資金數量超過3萬億美元(3 Trillion USD)。Bogle是一位多產的作家:他寫過好幾本關於投資方面的經典書籍。所有對投資感興趣的朋友都應該讀一下Bogle。

    Bogle是靜態投資陣營裡最著名的支持者之一。他痛恨金融行業對於投資者過高的收費,在其好幾本書中均有提及。因此低成本是Vanguard集團的金融產品的特點之一。集團所有的基金的平均管理費為0.18%。

    2. Charles Ellis

    Charles Ellis 在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都教過書。在1997-2008年,他作為耶魯大學基金會主席和David Swensen共事,在此期間耶魯大學基金會資產得到爆炸性增長,被很多投資界人士稱為“耶魯模式”加以學習。

    Ellis也是多本書籍的作者。在其中一本書Winning the loser"s game中,Ellis極力提倡以指數為核心的靜態投資策略。

    3. Dimensional Fund Advisor (DFA)

    Rex Sinquefield

    David Booth

    David Booth和Rex Sinquefield共同創辦了DFA。DFA是美國最優秀的以靜態投資策略起家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截至2016年4月份管理資金規模4,100億美元左右。兩人都是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的畢業生。由於Booth對於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的捐款貢獻,其商學院被冠名Chicago Booth Business School。

    Rex Sinquefield說過很多讓人深思的話,比如下面這段:

    讓我們來看看社會主義者和動態投資經理之間的相似性:我相信他們同屬一類。他們都對市場的有效性表示懷疑。現在還有誰不相信市場的有效性:很明顯的,只剩下北北韓人,古巴人和動態投資基金經理們。

    在動態投資和靜態投資的大爭論中,市場是否有效是一個關鍵問題。因為如果市場是有效的,那麼動態投資基本上就是浪費時間和精力,因為在有效的市場中,任何動態投資的試圖都是枉然的,投資者的最優策略應該是靜態投資。大部分稍微有些金融知識和經驗的人士都懷疑市場的有效性,並可以舉出大量的例子來證明他們的觀點。但同時也有大量的證據表明,(以美國為例),即使市場不是百分百有效,其有效性也相當高(比如90%以上),以至於動態投資者獲利的空間非常有限。在這個話題上我在這裡有更多的討論: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926286/answer/81689647

    在這裡再摘錄一些關於靜態和動態投資的名人名言。

    1.巴菲特

    My advice to the trusteecould not be more simple: Put 10% of the cash in short-term government bonds and 90% in a very low-cost S&P500 index fund. (I suggest Vanguard’s.) I believe the trust’s long-term results from this policy will be superior tothose attained by most investors – whether pension funds, institutions or individuals – who employ high-feemanagers.

    上面的摘錄來自於巴菲特2013年的年度股東信。在信中他提到了如何安排後事(即他期望他的信託基金管理人如何管理其留下的財產)。而他的建議非常簡單:90%標準普爾指數基金,10%政府債券。

    2. Charles Schwab

    Charles Schwab是美國最大的券商和基金之一,Charles Schwab的創始人。Schwab在2014年管理的資金數量為2萬4千億美元左右,年利潤13億美元左右(當然,這其中很多來自於動態投資者)。在談到他自己的投資策略時,他說大約有75%的儲蓄在指數基金(靜態投資)中。

    3. David Swensen

    David Swensen, “耶魯模式”的創始人。作為耶魯大學基金會的投資經理(CIO)為耶魯大學基金帶來了豐厚的回報。Swensen對於各種基金做過大量翔實的研究,並得出上述結論:在扣除基金經理收取的費用之後,他們戰勝市場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他對廣大個人投資者的建議是:

    What should be done? First, individual investors should take control oftheir financial destinies, educate themselves, avoid sales pitches, and investin a well-diversified portfolio of low-cost index funds。

    關於靜態和動態投資這個話題,並不是三言兩語可以簡單的說得完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描寫秋天景色的詩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