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拾光尋貝

    宋朝時可能是這樣: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為家孰主賓^

    明清時期也可能這樣: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為家孰主賓。

    一直以來,今人的認識都有一個誤區:中國古代沒有標點符號。

    但實際情況是:中國的標點符號萌芽於先秦,發展於兩漢。

    中國標點的發展情況:

    先秦時期已經出現了簡單的句讀,表示句子與句子間的停頓。如下圖所示,圖中紅圈的雙橫線就是標點符號。

    到了兩漢時期,出現了章節符號,通常用↓表示,而句子間的停頓用、表示。

    宋代時出現了。號,不過是用在章首,用“∨” 或“∧”表示段落間隔。

    在明清時期,標點進一步發展,出現了很多新的符號,如句子下方的連續正三角,表示加重,人名地名下面的下劃線,表示突出等等。新文化運動時期,中國傳統標點的弊端凸顯,符號過多,影響閱讀,由胡適、錢玄同等發起,借鑑了西方的標點符號的優點,形成了我們現在常用的白話文標點。

    中國古代標點的特點及劣勢:

    古代標點最終被現代標點取代,主要是因為其存在以下劣勢:

    古代標點只表示句讀,而沒有具體意義,也因此一直沒有出現問號、歎號等情感強烈的標點。

    2. 一直沒有形成統一的標點體系:古代標點一路發展下來,還是比較亂的,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的體系,對於一些符號的用法也沒有規定,不同的人用法不同。

    3. 符號過於龐雜,且位置百變,影響美觀和閱讀。

    古代標點認識的誤區:最大的誤區:認為古代無標點。認為之乎者也是標點:學術界的確也有學者持這樣的觀點,但之乎者也是助詞無語,且是具有實在意義的助詞,如之表示的,具有連貫停頓詞語的作用,者表示身份。之所以他們會被誤以為是標點,是因為他們常常出現在句末。他們可以作為區分的竅門,但不能被誤認為是標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開就吱吱響,4s店都修不好。我想退車,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