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k並非感同身受

    都不是 他們是聖者

    孔子( 英語:Confucius , 公元前 551年 --- 公元前 479年 ),名:丘,字:仲尼,中國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東南)人。中國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是中國文化中的核心學說儒家的首代宗師,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刪定《詩》、《書》、《禮》、《樂》、《易》、《春秋》,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統治者尊為至聖、大成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他提出了“仁”的學說,即要求統治

    墨子(約前468-前376年),姓墨,名翟,戰國初年學者、思想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作為中國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和自然科學家,提出了“兼愛”“非攻”等觀點,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他主張“兼愛”﹑“非攻”,提出“尚賢”﹑“尚同”的政治思想,主張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要“選擇天下之賢可者”來充當;而人民則要服從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義”,天下人都要相親相愛,反對強凌弱的戰爭。作為先秦墨家的創始人,墨子在中國哲學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墨子在上說下教中,言行頗多,但無親筆著作。今存《墨子》一書中的《尚賢》、《尚同》、《兼愛》 、《非攻》、《節用》、《節葬》、《天志》、《明鬼》、《非樂》、《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傳弟子對他的思想言論的記錄。

    兩者的區別:

    孔子所處的時代是奴隸制正在崩潰之時,封建制尚未形成,社會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混亂現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會秩序的最高概括。這實際就是禮所規定的奴隸主貴族等級制和以貴族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宗法制,也即周禮中所推崇的“尊尊”和“親親”原則。孔子的治國方略可以概括為“禮治”、“德治”和“人治”。

    墨子所處的時代是戰國初期,他認為當時的社會是一個“大國之攻小國,大家之亂小家,強之劫弱,眾之暴寡,詐之謀愚,貴之傲賤”的“大亂之世”。廣大民眾過的是“飢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的悲慘生活。針對這一情況,墨子提出了“兼相愛,交相利”,希望建立一個“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的理想社會秩序。為了實現這一理想,墨子提出了“天志”的概念。“天志”實際上就是墨子心目中衡量社會行為規範的尺度,其最高要求就是希翼人們“兼相愛,交相利”,最終達到“萬民和,國家富,財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飽食,便寧無憂”的盛世狀態。

    春秋時有非儒即墨的說法,意思是兩個地位當時都很出名,儒家代表封建舊統思想,維護周禮,而墨家推崇非攻,尙賢,等等,代表階級不同,觀點也就不同。但墨家思想沒被任何一位君王使用過,因為不符合君王的專權思想。而儒家到了漢朝時才有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

  • 2 # 吾乃長樂君

    孔子,儒學大師,現在也是國學祖師。史書記載,那時候儒家文武兼修,孔子確實會武功。

    墨子,百家爭鳴時代中,墨子主張兼愛,非攻。遊走各國勸說,也是會武藝的。

    雖然都會武功,但是說 強橫 則言過了。強橫在近現代,是個貶義詞,對此二位大家說強橫,當真有辱斯文。

  • 3 # 張不叄讀秦史

    孔子、墨子的個人武力如何,史料並沒有明確記載,但可以確定他們絕不是文弱書生,《孔子世家》明確記載,“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這個身高在當時絕對罕見。《呂氏春秋》則記載,“孔子之勁,舉國門之關。”足見其力氣之大,《淮南子·主術訓》甚至記載,“孔子之通,智過於萇宏,勇服於孟賁,足躡郊菟,力招城關,能亦多矣。”而且別忘了,儒家六藝中有“射”,也就是弓箭本領,這同樣需要很大力氣,《禮記·射義》還稱,“孔子射於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牆。”(孔子表演射箭的時候,觀眾圍得水洩不通)

    墨子的個人武力值並不清楚,但從他止楚攻宋那一回就可以看出,面對兵器專家公輸班,他居然能佔到上風,顯然有豐富的守城經驗,他門下的弟子也無不長於守城還極富犧牲精神,他作為學派領袖,肯定也不會差到哪去。

  • 4 # 楊朱學派

    【孔子力能扛鼎】

    孔子與墨子都很神勇,但世人稱頌他們的,不是神勇,而是救世濟民的精神和對華夏文明的貢獻。

    在百家爭鳴的先秦時期,孔子是聖人,墨子是亞聖。

    在道家經典《列子·黃帝》篇中,有名家學者惠盎之言。惠盎謂宋王:“孔丘、墨翟,無地而為君,無官而為長、天下丈夫女子莫不願利之。”

    《呂氏春秋·諭大》有曰:“孔丘、墨翟欲行大道於世而不成,既足以成顯名矣。”   

    《當染》亦曰:“孔子學於老聃、孟蘇、變靖叔。其後在於魯,墨子學焉。此二士者,無爵位以顯人,無賞祿以利人。舉天下之顯榮者,必稱此二士。皆死久矣,從屬彌眾,弟子彌豐。充滿天下”,“孔墨後學顯榮於天下者眾矣,不可勝數,皆所染者得當也。”  

    《韓非子-五蠹》有曰:仲尼,天下聖人也。(韓非子認為只有一個聖人孔子。無視墨子)

    一、濟世救民之聖者。   

    孔子為了實現自己救世濟民的理想。周遊列國,困於陳蔡,伐樹於宋,削跡於衛。如喪家之犬。  

    而墨子比孔子之遭遇有過之而無不及。包括墨子在內的墨家學者,皆是面如黑炭,滿手老繭。衣衫襤褸。在先秦時期的墨家,宛如丐幫,生活極苦。而墨子則是丐幫幫主。   

    楚欲伐宋,墨子解了宋國之危,拯救了宋華人民。當其回到宋國時,天降大雨,守閭者將墨子拒之門外。如果說孔子是喪家之犬,那墨子則落湯之雞。  

    孔子與墨子皆是濟世救民之聖者,皆是生無一時之歡,而死有萬世之名。

    二、孔子對華夏文明的貢獻。

    孔子對中華文化的傳承作出巨大。孔子作《春秋》,為《周易》作傳,修《詩》、《書》、《禮》、《樂》。   

    孔子之前,只有貴族才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孔子創立私塾,使平民階層有了接受教育的機會。其死後,其弟子皆效法孔子,興辦教育,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知識在民間的傳播。

    孔子不但啟民智,立民德。還為後來的百家爭鳴奠定了基礎。最終孕育出了中華文明最茁壯的根基,也造就了人類思想史上的不朽高峰。

    三、偉大的科學家墨子。

    墨子原本是一位木匠。他成為孔子的再傳弟子後,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成為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墨子在數學、力學、光學、聲學、冶金等多個領域。都有傑出的成果。中國發射的量子通訊衛星,也以墨子命名。

    正如《呂氏春秋-慎大》所言:孔子之力,可以舉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墨子為守攻,公輸班服,而不肯以兵知。

  • 5 # 獨一幽靈

    說他們兩人都是勇武之人這是肯定的,卻不是橫行天下的。他們都不是以武功成名,而是以思想學說,社會活動而成為無冕之王。

    孔子生在春積時期,墨翟生在戰國早期。由於王室衰微,天下逐步進入混亂時期,諸侯武力攻伐,百家思想爭論,成為常態。孔子是飽學之士,集主流思想文化之大成。他是站在統治者的立埸,推廣儒家政治理論,多年奔波遊說君王,企圖實現理想抱負,然命運多舛,未能如願。退而進行學術研究和平民教育。不談這些,談他武功。孔子身高一米九尺,高大威猛,力能舉起城門,射術百步穿楊。在戰亂時代,人人都崇尚武功,冷兵器時代,武功是最高的攻伐手段,但孔子並不看重自己的武功,只把它當代防身之用,從不恃武橫行。他把精力投入到學術和教育中去。孔子成名之後,有三千弟子,賢者匕十二。他走到哪都前呼後擁,根本用不著武功防身了。孔子偶爾逼急了也動用武功。據說子路剛來時,頑梗悖逆,聽不進教誨。子路也高大威猛,蠻橫無禮。孔子實在看不順眼,於是走上去與子路展開一場肉搏戰。打得子路滿地找牙、跪地求饒。從此子路心悅誠服地當了孔子的大弟子,成為七十二賢之一。有時,棍棒教育還是管用的。

    墨子是戰國早期的墨家創始人。他並非出身學者,而是出身亂世草莽之間。在那種亂世環境中他當然也很有武功的,因為他只是粗略涉獵詩書,把主要精力投入社會活動中去。他學武功也只是防身之用,那時到處有蠻橫小人。墨子是站在勞動人民的立埸上,一生致力於爭取民權、保障民生。他向統治者提出兼愛非攻簿治主張,保護人民的生存權利,消彌戰爭於萌芽狀態。勞動人民紛紛團聚在他周圍,他走到哪裡,都深受民眾歡迎,根本用不著武功防身了。他也不提倡使用暴力,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他的眾多門徒進行說服教育。提倡團結友愛,艱苦奮鬥。他還研發各種生活技能,懂得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他是窮人們的領袖,簡直是丐幫幫主,為窮人謀福利,周旋於君王和人民之間,是偉大的政治活動家。墨子受到人民的擁護,形成一股不容忽視的民間勢力,君王對他也畏懼三分。因為他站在人民的立場,不為統詒者服務,所以他的思想學說不為統治者接納,不能長久流傳後世。他的弟子整理編撰出巜墨子》一書,留存他的英名和學術。

    可見,聖人都不是以武力征服天下,而是憑著上天賦予閃聰明才智和合乎天意的德行而成名立業。蘊含理義的柔弱勝過孔武之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內熱最好的處理方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