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琴琴68947489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傈僳族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

    禮俗節慶文化富有特色。

    傈僳族群眾稱一年一度的年節為“闊時”。

    怒江地區的傈僳族在新中國成立以前主要以對物候的觀察來決定過年的時間,因此沒有統一、確定的日期,但一般均在夏曆十二月初五至次年正月初十這段時期內,即櫻桃花開季節。

    年節期間,習慣上都要舂秈米粑和糯玉米粑,並釀製香醇的水酒。

    為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和糧食豐收,每一家都要將第一臼舂出的秈米粑放少許在桃、梨等果樹上;有的地方在吃飯前先盛一小碗讓狗吃,據說是表示對狗給人世間帶來谷種的回敬。

    年節的第一天,各地的男女青年都要盛裝打扮,聚集到所屬村寨的公共場所——打場,舉行射弩、跳舞、對歌等活動,這是青年男女互相吐露愛情,定親結友的大好時機。

    男青年們常以高超的射箭技藝來贏得姑娘們的愛情,有的青年男女則以優美的舞姿和悠揚的歌聲來表達雙方的愛慕之情。

    一旦彼此有相愛的情意,相互則要以禮品相贈。

    許多男女青年就是透過這種活動定下終身的。

    春節期間,怒江峽谷的傈僳族人民還有“春浴”的風尚。

    凡沿江兩岸有溫泉的地方,都是人們歡聚沐浴的場所。

    前往“春浴”的人們,都要帶著年食、行李在離溫泉不遠的地方搭起竹棚,或找巖洞歇息。

    一般都要在溫泉住上三五天,有的每天洗浴五、六次之多,認為這樣才能消除疾病,增強免疫力,才能有充沛的精力投入新的一年的勞動生產。

    在六庫附近的溫泉地區,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形成了群眾性的“湯泉賽詩會”。

    屆時,附近十幾裡、幾十裡的歌手們都要聚會在這裡賽詩對歌。

    人們一面賽詩對歌,一面品嚐各自帶來的美酒佳餚。

    “闊時節”現已定為怒江州傈僳族共同歡度的一個民族節日,時間為每年公曆12月20日。

    過節期間,有唱歌比賽、射弩比賽、過溜索比賽、上刀山下火海表演和一年一度的“澡塘會”。

    德宏、騰衝的僳僳族群眾每年農曆二月十七日過“刀杆節”。

    分兩天活動,第一天“下火海”,用慄柴燒成一大堆火炭,表演開始,五個人赤腳圍著火炭跳出跳進,然後“打火滾”,即在火炭上翻滾;“洗火臉”,

    即捧起火炭洗臉;最後把在火炭裡燒燙了的鐵鏈子拿在手裡傳來傳去,叫“拉火鏈”,表演完畢群眾一起跳舞。

    第二天“上刀山”,把32把磨得鋒利的長刀,橫綁在兩根高4丈的粗慄木杆上成梯子形,頂端有紅旗、鞭炮,在一片鞭炮鑼鼓聲中開始表演。

    收穫節也是傈僳族的一個重要節日。

    每年農曆九至十月,當新谷、玉米開始收穫時,家家戶戶煮酒嘗新。

    男女老少聚集在村寨廣場,高燒篝火,老人彈琵琶、月琴,邊唱邊跳,講述遠古的歷史;青年男女則圍成圓圈跳集體舞,邊跳邊飲水酒,歌舞達旦,盡歡而散。

    作為基督教信徒的部分傈僳族民眾,則要在每年4月過復活節,10月過感恩節,12月過聖誕節。

    由於受周圍其他民族的影響,靠內地區的傈僳族的節日同附近的漢、彝、白、納西等民族相近。

    農曆正月過年,人們首先要給耕牛餵食鹽,以表示對耕牛辛勞一年的尊敬。

    六月過火把節,八月過中秋節。

    傈僳族地區新中國成立以前形成許多習俗禁忌。

    例如,傈僳族婦女在懷孕後不能燒帶杈的柴,否則孩子會長兔唇;背柴不能與豬草合背,否則生孩子時會出水;不能吃黃瓜子,否則小孩身上會長花花綠綠的斑點;不能雙腳跨過拴馬的繩子,否則孩子生不出來,等等。

    由於傈僳族不會計算嬰兒的出生日期,很多孩子都是在田間、地旁出生的。

    若在家中生產,則一般由產婦的母親來接生,母親年邁或已去世的,由婆婆接生,婆婆不在,就由男方或女方家的姐姐接生。

    如姐姐也沒有,才在親戚中找合適的老人接生。

    嬰兒的胎盤被認為是最髒的,要立刻埋到1裡以外的地方。

    現在,隨著社會的進步、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這些禁忌已逐漸失去影響。

    傈僳族的婚姻和家庭的基本形式是一夫一妻制。

    在形式和過程上則具有較為獨特的特點。

    男女青年婚前享有較大的社交自由,人口較多的村寨,習慣上都要利用新建的空房或修蓋窩棚,為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動提供方便。

    男女青年到晚上可以自由到這樣的房內彈弦子、唱調子,鬧到深夜大家都圍火塘而臥。

    有時,這種社交活動也可在看守莊稼的窩棚裡進行。

    女孩子到十三四歲要行“穿裙禮”,行過穿裙禮後即可參加這種社交活動。

    過去通常男女在幼年時,即由父母代為訂婚,有的甚至指腹為婚。

    聘禮很重。

    姑舅表優先婚配權也很盛行。

    傈僳族有句俗語:“樹最大是杉樹,人最大的是舅舅。

    ”因此,形成“有女先問舅”的習慣。

    今天,傈僳族男女青年婚戀自由,婚姻家庭建立在自由戀愛的基礎上。

    個體家庭是傈僳族社會的基本單元。

    家庭一般包括父母和未成婚的子女兩代,兒子自結婚之日起或一年後便另建房屋。

    按照傈僳族的習慣,幼子與獨子不與父母分居,並享有父母的最後財產繼承權,因此長子、次子必須與父母分居,才能為幼子的財產繼承創造先決條件。

    老年夫婦無子女,可以收養子,一般是優先招近親,個別也容許招其他氏族的。

    養子可以享有財產繼承權;如果老死後無子,財產歸本家族中最親的一支所有;女兒無財產繼承權,如招贅,贅婿經氏族同意可繼承財產。

    如女兒外嫁僅能分到母親的1串掛珠和一些裝飾品。

    傈僳族死後行土葬,非正常死亡者行火葬。

    老人死後,全村停止勞動二至三天,本村寨居民及家族成員攜帶酒、肉和糧食到死者家中弔唁,並幫忙為死者洗臉、梳頭、換新衣。

    死者遺體停放家中一二日,長可7天。

    停放期間,每天要供奉3次,每次飯、肉、冷水各3碗。

    未埋葬前,村寨的人都要去死者家中為死者跳葬舞(“施勿登”)。

    埋葬日期一般選在屬鼠、兔、蛇、猴、雞和豬日埋葬。

    出殯時,屍體由4個人抬,屍體放在慄樹幹上,男子9根,女子7根。

    兩個青年在前持刀開路,家屬送喪至半途即返回。

    村寨和家族都有公共墓地,在公共墓地選一塊平地,挖一墳坑,四周放置木板,屍體即擱置其中,頭部在高處,側臥面向太陽出處,用土填上,不壘墳堆,有些地區受其他民族影響,有開始壘墳的。

    墓排列順序,男在左,女在右,按輩次從右向左橫列,後死者亦按輩份依次向後排列。

    墓形是一頭高而寬、一頭低而窄的長方式,墓之大小視死者年齡老少而定。

    如死者是男子,埋葬時須將其生前所用砍刀、弩弓、箭包、菸袋等懸掛墓頭為隨葬品;如果是婦女,則將生前所用的織麻工具、麻布掛袋、針線、煮飯用具懸掛墓頭。

    傈僳族的男女衣著都很富於民族和地區特色。

    新中國成立以前,怒江地區的大部分傈僳族男女都穿自織自制的麻布衣服,只有少數富裕戶及上層人物才穿棉布衣服。

    織麻的工具很簡單,織架只是兩橫兩直的四根木棍搭成,有的用4根木柱插入地裡,上端扎以兩根木棒,即為“紡織機”。

    一個手巧的婦女,每天約可織5寸寬的麻布6尺。

    傈僳族婦女的服飾非常美觀大方。

    服裝的樣式有兩種:一種上著短衫,下穿裙子,裙長及腳踝,裙折很多;另一種上著短衫,下著褲子,褲子外面前後系小圍裙。

    婦女的短衫長及腰間,對襟,滿圓平領,無鈕釦,平素衣襟敞開,天冷則用手掩,或用項珠或貝、蚌等飾品壓住。

    有的以黑布鑲邊,衣為白色,黑白相配極為美觀。

    由於各地所穿麻布顏色的差異,又分黑、白、花傈僳3種。

    聚居在怒江一帶的白、黑傈僳族婦女,普遍穿右衽上衣、麻布長裙;已婚婦女耳戴大銅環,長可垂肩,頭上以珊瑚、料珠為飾。

    年輕姑娘喜歡用綴有小白貝的紅線系辮;有些婦女還喜歡在胸前佩一串瑪瑙、海貝或銀幣,傈僳族語稱這種胸飾為“拉白裡底”。

    瀘水一帶的“黑傈僳”婦女不穿長裙,上衣右衽,腰間繫一小圍裙,長褲,青布包頭,耳戴小珊瑚一類的飾品。

    永勝、德宏一帶的“花傈僳”,服飾較為鮮豔美觀。

    婦女均喜在上衣及長裙上鑲繡許多花邊,頭纏花布頭巾,耳墜大銅環或銀環,裙長及地,行走時搖曳擺動,顯得婀娜多姿。

    四川德昌地區的女子年幼時,頭頂留3個尖角發,此後逐年增多,到15歲蓄滿。

    頭頂用羊毛織成的帶子所編成的鬥帽,傈僳語稱“吾底”,兩條髮辮圈好繫於“吾底”下;左右耳各刺一孔,婚嫁時,兩耳各帶一銀耳環,

    上衣用自織染色布製成,領緣花7至20條;下身著裙,裙下內粘一白布,5寸寬,外用花線刺出6圈花紋,腰繫由羊毛織成的紅黑相間的帶子。

    新中國成立以前,各地傈僳族男子服飾都是麻布長衫或短衫,褲長及膝,有的以青布包頭,有的蓄髮辮纏於腦後。

    頭人或個別富裕之家的男子,左耳戴一串大紅珊瑚,以示其社會地位。

    所有成年男子都喜歡左腰佩砍刀,右腰掛箭包,箭包多以熊皮、猴皮製成。

    德昌的傈僳族男子頭頂留髮一小束,他人摸了不吉利。

    衣服為上衣下褲,用麻織成。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傈僳族的服飾原料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麻布已經幾乎絕跡。

    傈僳族的住房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建築形式。

    怒江地區及四川鹽邊一帶的傈僳族住房多以竹篾房和木楞房為主;麗江、德宏和四川西昌等地區的住房則以土木結構為主。

    竹篾房又稱“千腳落地房”,建築時先在斜坡上豎立幾十根木樁,在木樁上面鋪蓋木板,四周圍以竹篾籬笆,上覆茅草或木板。

    屋內一般分為兩間,進門第一間為客室,屋中央設一大火塘,上面置鐵三角或3塊石頭,作為燒飯時的支撐,客至都是圍火塘而坐。

    第二間為男女臥室,一般不允許外人進入。

    若子女結婚,有的另蓋新房,有的則將房屋面積擴大,父母住內室,子女住外室。

    竹篾房的下面,一般作畜廄。

    散居在蘭坪、維西一帶的傈僳族,大多喜歡住木楞房。

    這種房屋的形狀很像一個大木匣,四周用長約5米、粗20釐米的木楞橫架而成。

    其法:將長度相等的圓木兩端破成凹凸型,然後交疊成長方形作牆壁,四壁著地托住房梁,用橫木固定。

    整幢房子可以不用一寸鐵釘,也不留一絲縫隙,可謂巧奪天工。

    房屋較大的分為兩間,小的僅一間。

    常在側面開門,中間置火塘,家人即圍火塘而臥。

    屋頂用木板覆蓋,用石頭緊壓木板以防滑落。

    內地的傈僳族,受漢、白、納西等族的影響,大都採用較為經久耐用的土牆房。

    以木頭為柱,用土衝牆圍四周而成,一般開有一小窗,屋頂用草或木板覆蓋而成。

    土牆房的四壁用紅土拌稻草衝成,因受衝力擠壓牢固性強,可使用幾十年;有的房屋蓋頂的木板、瓦片早已損壞,但土牆仍堅硬如鐵。

    傈僳族的自然歷法,很富於民族和地區特色。

    他們藉助於山花開放、山鳥啼鳴、大雪紛飛等自然現象的變化,作為判斷生產節令的物候。

    傈僳族人民把一年分為乾溼兩季,乾季一般從頭年公曆11月雨季結束到次年2月雨季來臨,溼季則從公曆3月到10月,正是氣溫升高、雨多溼度大的時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singleboysingleboy.singlealltheway是什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