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藍藍_8670
-
2 # 火箭寶貝
一、教育的誤區:
今天的教育是很糟糕的,不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家長和老師都把孩子作為一個標準品在生產:
家長會關係孩子應該幾歲開始說話?幾歲開始學認字?三歲的孩子平均身高多少?超過平均值家長就很開心,落後了則陷入焦慮。對偽科學的迷信更是將此思想推上高潮:幾歲的孩子要用什麼玩具刺激某區域神經發育……家長在關心社會平均值(標準)、孩子跟平均值的差異(偏差),這是什麼行為?不就是生產標準品的行為嗎?
學校更是如此:將孩子分作若干階段,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就是一條流水線,有生產配方(考綱),有生產標準(考試成績)。
相同的是:我們都忽視了孩子本身的情況,不能做到因材施教,這是極其糟糕的。孩子不是一個產品,不應該透過標準化的流程去生產,孩子是一個生命,就像是一顆種子,如果我們問:”我要如何教導一個種子成長成蒼天大樹?“這個問題是不是挺奇怪的?
二、孩子是種子,不是產品
這個問題其實不太對,就像如何教育種子長成蒼天大樹。長成大樹,是種子本身具備的能力,我們要做的不是要教他,只是要給他適合的環境——最好是接近自然的環境而不是溫室,這樣他才會成為”蒼天大樹而非盆栽“。
環境會改變這個種子的發展:
1.如果父母寵溺孩子,就像是提供了一個溫室的環境,長大之後,環境稍有改變他可能就不能適應而被淘汰了,這個危險大部分家長都知道,但都做不到。
2.太嚴厲的家長,就像是把土壤壓得太實。孩子可能變成一個強人,桀驁不馴;也可能唯唯諾諾,缺乏主見。至於是哪一種,還看種子本身特質,但不論是哪一種,這樣的人成年後都不太開心,容易有心理問題走極端。
3.標準化的生產,會讓孩子失去個性,創造性。就像在沙漠裡種下的植被,在溫室中長大的蔬菜,或是擺放在院子裡的盆栽。可能很美,可能很”有用“,但是很脆弱。孔子不愧是大教育家,不僅提出”因材施教“而且還提出”君子不器“,不要只是為了長大以後找一份工作才去學習。
三、教育方式參考:
我的孩子五歲的時候, 我給了他一份”工作“(彈鋼琴),每個小時我給他30元薪水(目的不是為了激勵他練琴,只是給他一份收入而已),不是給他現金,而是給他一本賬本記錄下來。
這時候,他發現為了記錄自己的收入,要用到數學,於是我就陪她學習數學,從掰手指開始:3+2=5。過了一週,我問他:”上週你的錢怎麼花出去的啊?他看一看賬本,發現忘記了。於是我在賬本上加入“備註”一列,然後告訴他:很久以前,人類也沒辦法記下事情,所以他們就發明了文字,用文字我們就可以記錄下很多資訊。所以他又開始學寫字,他的字不是從“一二三四”開始學的,而是從“車”開始學的,因為他買了玩具車,而且對車是最感興趣的。
到六歲,可以開始學語文了。我問他會不會覺得很多時候爸爸不理解他的想法,他自己怎麼想的說不出來?他說會。我就說教他表達的方法好不好?他就同意了,所以開始學語文。從記日記開始:我讓他把一天的事情用一句話說出來,然後我把他的話寫下來(因為字太多,6歲的他還不能自己寫),這是他學語文的開始。
他現在寧願不聽睡前故事,也要學習。雖然我自己也很意外,但是並不誇張:孩子天生喜歡學習,他們從會說話開始就在問“是什麼?”、“為什麼”,他們在不斷地探索世界。這個過程中,自然需要大量的學習,根據他們的需求,給他們提供知識,幫助他們探索世界,他們怎麼會不願意呢?
所以,教育是家長(老師)主導的,這其實並不對,應該說:“如何讓孩子健康成長。“成長的主體是孩子,我們只是根據孩子的需求給於他適合的環境,給他一些知識的工具。
回覆列表
父母之愛——力量的源泉
孩子小的時候都把父母看作是巨人,什麼都會,什麼都能,常常說“我爸爸如何如何——”或者“我媽媽怎樣怎樣——”。
一個在外留學的女孩子在自己的廚房裡煮開水,一不小心燙傷了手,她不知道做任何處理,卻抓起電話打給遠隔重洋的媽媽,“媽媽,我該怎麼辦?”而在幾年後,當她自己成為一個小女孩的母親的時候,她的小女兒受傷的時候,她卻迅速的作出了反應,進行了一系列安全而恰當的處理。事後她回憶到,她自然的知道怎麼做,雖然沒有受過訓練。
是的,父母不是完美的,在我們逐漸長大的時候,我們確實可以認識到父母並不是知識和真理的唯一來源,甚至很多人會推翻父母的權威性。但是,父母一直給了兒童無條件的關注與支援,從父母那裡,兒童首先知道世界上有人愛自己,有人支援自己,在瞭解世界的同時也接納自己。對自己的接納與熱愛是我們前進的動力,想一想,如果一個人自己都不愛自己,那麼他還會努力改變自己與發展自己嗎?那麼他也不會熱愛生活,熱愛我們這個世界。
人們對自己的接納源於父母對其的接納。父母之愛是世界上最神奇的力量之
一,它不僅會樹立孩子的信心、自尊心、面對生活的勇氣與決心,而且它本身也使父母具有強大的力量,尤其是在面對危險的時候。所以,請珍惜你成為父母的機會,並且努力的愛你的孩子。
家長應培養孩子堅韌的性格
人的一生總會碰到不少挫折和失敗的時候。家長應注意培養孩子堅韌的性格。
首先,要教會孩子正確看待造成自己失敗的原因,父母親可以經常和孩子一起分析遇到的問題,教孩子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身邊的事物,抓住問題的關鍵。
其次,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瞭解併發揮自己的長處。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人,而正在成長的孩子們就更需要時間來體驗挫折,享受成功,進而認識自己。
家長們除了教孩子正確分析和理解造成挫折的原因外,也要幫孩子做應付困境的心理準備。
只要父母注意從小培養孩子以積極的心態來應付自己周圍的一切,孩子的生活就會時時充滿了Sunny,當他遇到困難時,就不會總是感到自卑和畏縮了。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注重培養孩子快樂的性格,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快樂性格呢?以下幾個方面可為您提供參考:
第
一,密切同孩子之間的感情。在培養快樂性格的過程中,友誼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要鼓勵孩子與同齡人一起玩耍,讓他們學會愉快融洽的人際交往。
第
二,給孩子提供決策的機會和權力。快樂性格的養成與指導和控制孩子的行為有著密切的聯絡。父母要設法給孩子提供機會,使孩子從小就知道怎樣使用自己的決策權。
第
三,教孩子調整心理狀態。應使孩子明白,有些人一生快樂,其秘訣在於有適應力很強的心理狀態,這使他們能很快地從失望中振作起來。在孩子受到某種挫折時,要讓他知道前途總是光明的,並教孩子注意調整心理狀態,使他恢復快樂的心情。
第
四,限制孩子的物質佔有慾。因為給孩子東西太多會使其產生“獲得就是得到幸福的源泉”這樣一種錯覺,所以應結合事例教育他們,人生的快樂不能僅與物質財富的佔有劃等號。
第
五,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平時注意孩子的愛好。為孩子提供各種興趣的選擇,並給予孩子必要的引導,孩子的業餘愛好廣泛,自然容易擁有快樂的性格。
第
六,保持家庭生活的美滿和諧。家庭和睦,也是培養孩子快樂性格的一個主要因素。有資料表明,在幸福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成年後能幸福生活的比在不幸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要多得多。
過去常說"一張白紙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其實,孩子生下來之後心理狀況也如一張白紙一樣,家長的心理素質、教養方式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心理發展方向。有些家長帶孩子來諮詢時總是訴說孩子這不好那不好,殊不知許多問題都是由於家長的病態心理造成的。
首先,家長的過分要強、虛榮心過高會給孩子提出過高的要求,讓孩子的身心承受超負荷的壓力,最終導致這樣那樣的心理障礙甚至疾病。例如,有位家長把一個七歲孩子所有的課餘時間都安排了各種各樣的訓練課程,鋼琴、繪畫、英語、書法、下棋、作文等等,結果孩子由於過於緊張造成抽動-穢語綜合症。還有的孩子在家長的嚴密監督下彷彿學習考試都是為了家長,平時學習還可以,一到考試就緊張得不得了,失眠、厭食、歇斯底里發作等,有的臨近考試竟要放棄。
第二,家長的過分挑剔、完美主義造成孩子許多心理障礙。例如,家長對孩子寫作業要求甚多,孩子寫一筆要反覆描,擦了寫,寫了擦,結果動作拖拉,有時考試都寫不完,嚴重的還會造成強迫行為。
第三,家長的緊張焦慮情緒會傳給孩子。有的孩子從小體弱多病,家長非常擔憂,經常抱怨、煩躁不安、絮絮叨叨,對孩子過分關注,結果孩子變得敏感多疑、自卑、退縮、神經質。
第四,家長對孩子總是否定,讓孩子失去自信心。家長總希望孩子要表現得和自己小時候一樣好,甚至更好,稍有一點缺點就橫加指責,把打罵當成家常便飯。有個5歲的孩子經常發脾氣,做事沒有長性,問他為什麼會這樣,他說老做不好,挨媽媽說,一天要說三次,沒有表揚,所以想發脾氣。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要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家長要容忍孩子有缺點,耐心等待孩子成長。當發現孩子的問題時,先反省自己的問題,放鬆一點,自己的問題解決了,孩子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自己解決不了,可以找心理醫生幫助分析和矯正。
美華人教子十二法則
1、歸屬法則:保證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
2、希望法則:永遠讓孩子看到希望。
3. 力量法則:永遠不要與孩子鬥強。
4. 管理法則: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責任。
5. 聲言法則:要傾聽他們的聲音。
6. 榜樣法則:言傳身教對孩子的榜樣是巨大的。
7. 求同存異法則:尊重孩子對世界的看法,並儘量理解他們。
8. 懲罰法則;這一法則容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和報復心理,慎用。
9. 後果法則:讓孩子瞭解其行為可能產生的後果。
10. 結構法則:教孩子從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1
1. 二十碼法則:尊重孩子的獨立傾向,與其至少保持二十碼的距離。
1
2. 四W法則:任何時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誰在一起,在什麼地方,在幹什麼以及什麼時候回家。
如何對待兒童的不合理要求?
孩子逐漸長大之後,隨著各種需要的出現,對環境的探索會不斷的深入,慢慢的就會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表現出任性的行為?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對待兒童的任性呢?
這種時候,父母只有兩種辦法。首先是絕對不能滿足兒童的不合理要求,第二是轉移兒童的注意力。
拒絕兒童的要求,可能會引發兒童的一系列行為,如哭鬧、打滾,以不做某某應當做的事情相威脅等等,這時候有些父母面對這些招數往往束手無策,可能堅持一會兒就妥協了,最後以孩子的勝利而告終,這是萬萬不可的。這樣通常滋長了孩子的氣焰,降低了父母的威信,使孩子學會了下次還要如法炮製,結果往往後患無窮。孩子會越來越任性。所以呢,父母從一開始其就要堅持住,絕對不向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妥協,要把握好自己的立場,千萬不能認為,只有這一個孩子,讓著它吧!
拒絕兒童的不合理要求的方式要儘量委婉,儘量給兒童擺事實、講道理,用兒童可以理解的方式來表達;有的家長知道不能答應兒童的不合理要求,但卻採用了簡單粗暴 的方式來加以拒絕,甚至對兒童體罰,這樣也是不合適 的。在兒童哭鬧不休的時候,父母可以避開,沒有了觀眾,小孩子哭哭也就累了,這時候要真的避開,可不要躲在門後偷聽,一旦兒童發現你在窺視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