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藤樹先生

    中東地區,自古就是東西方交通的要衝,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歐洲歷史上的各大地區強國都曾經在這片地區馳騁,直到今天,中東都是世界上最動亂不堪的地區之一。而這個地方曾經又是現如今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發源地,更加使得這一地區充滿著衝突。就在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利益衝突不斷擴大的同時,來自歐洲的基督教徒開始發動了一場針對伊斯蘭教徒到又不限於伊斯蘭教徒的戰爭,這場戰爭持續了近兩百多年,無論是對歐洲還是西亞北非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序幕:穆斯林的東擴和拜占庭帝國的求救

    公元1世紀,起源於羅馬帝國的猶太省(今巴勒斯坦地區)的基督教迅速傳遍整個羅馬帝國,在歐洲不斷擴張,成為了歐洲最大的宗教。地中海沿岸大敘利亞、巴勒斯坦等地都屬於基督教的範圍,不過隨著7世紀伊斯蘭教的興起,原本處於分裂的羅馬帝國開始受到伊斯蘭教的衝擊。

    公元636年東擴的穆斯林在約旦擊敗拜占庭帝國的軍隊,佔領了基督教聖地耶路撒冷。而在北非地區,阿拉伯軍隊渡過直布羅陀海峽,向北擴張到了伊比利亞半島。由此後的幾百年間,穆斯林與基督教徒時有衝突,愛情海中的一些島嶼已然被穆斯林征服,而在聖地耶路撒冷,由於雙方最高領導人的變換,出現了和平相處和對立衝突反覆現象。

    例如公元1009年,控制耶路撒冷的埃及法蒂瑪王朝哈里發暴君哈基姆下令摧毀耶路撒冷地區的非伊斯蘭教堂。這種做法切斷了基督教徒前往耶路撒冷的道路,加劇了雙方的衝突。

    而在1039年,埃及哈基姆下臺以後,繼任者在受到來自拜占庭帝國的賄賂以後,又允許基督教徒在耶路撒冷建立教堂,雙方關係再次走向和平。而在耶路撒冷的穆斯林也感覺到了來自基督教徒的好處,很多基督教徒前往耶路撒冷做生意,幫助穆斯林改善生活。

    而在東方的遜尼派穆斯林也發生了鉅變,原來控制巴格達的哈里發被另一支突厥人控制,並建立了塞爾柱帝國。塞爾柱人向西發展,控制了耶路撒冷,嚴重影響了拜占庭帝國和法蒂瑪王朝的利益。

    ▲朝聖的穆斯林

    處於基督教和伊斯蘭衝突前沿的拜占庭帝國被新興的塞爾柱帝國接連打敗,大片土地被併入塞爾柱帝國,只剩下巴爾幹半島和安納托利亞西北角,作為歐亞橋頭堡的君士坦丁堡岌岌可危。拜占庭帝國不得不向西方羅馬教皇求救,但是由於教皇和帝國皇帝的衝突,來自拜占庭帝國的求救卻往往被忽略。

    衝突:基督教教內衝突和教會與世俗權力的衝突

    而十字軍東征的前夕,歐亞大陸之間卻發生著一系列的鉅變,矛盾衝突重重,最後點燃了這場持續了200多年的戰爭。

    公元1053年,拜占庭帝國基督教會君士坦丁堡牧首彌格耳因君士坦丁堡的拉丁禮教堂拒絕使用希臘禮拜儀式而將拉丁禮教堂全數關閉。這一舉動受到了來自羅馬教廷的抗議,彌格耳卻反而質問西方教堂為何使用源自猶太人的無酵餅(猶太是耶穌叛徒)。

    羅馬教廷派遣使者前往君士坦丁堡進行談判,由於雙方各不退步,最後談判破裂。來自羅馬教廷的使者宣佈彌格耳被基督教開除教籍,而彌格耳反而將來自西方的基督教教宗燒燬,由此雙方不分勝負,基督教正式分裂成天主教和東正教兩派。

    而就在基督教發生分裂後的十幾年後,日益壯大的世俗國王與羅馬教皇之間的衝突也在不斷擴大。公元1077年更是發生了西方歷史著名的“卡諾薩之辱”事件。

    ▲卡諾薩之辱

    卡諾薩之辱發生的起因是當時的羅馬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想進一步擴大自己的權力,試圖對神職人員的“敘任權”進行改革,原本神職人員的任免權都來自於世俗皇帝,但是格里高利的改革觸動到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的利益。

    雙方發生衝突,亨利出兵鎮壓來自羅馬教皇的暴力事件。作為反擊,格里高利宣佈將亨利逐出天主教,不承認亨利的王位。這次的權力鬥爭,使得教皇權力達到了巔峰,但同時以亨利四世為代表的世俗權力也不斷限制教皇的權力。

    這一次鬥爭最後以亨利四世前往羅馬教皇謝罪結束。當時亨利四世在教皇們外連等三天,最終才得到教皇同意進入城堡求得原諒。雖然這一次的衝突,使得皇權未能戰勝教權。但是亨利四世在這次奇恥大辱以後,一直對教權發起攻勢,使得格里高利七世最後客死他鄉。

    而格里高利後繼任的維克多三世依然未能同羅馬帝國皇帝改善關係。這位年輕氣盛的皇帝在經過上次恥辱以後,他的政治手腕顯得更加成熟,讓自己的權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直到兩年後重新上臺的烏爾班二世,才在同亨利四世的鬥爭中佔據上風。

    烏爾班二世上臺以後,採取了更為靈活的對策。雖然為了跟亨利四世所立的教皇克力門三世宣戰,烏爾班二世自稱為格里高利七世的繼承人,但是為了能夠有很多資本跟亨利四世進行爭奪,烏爾班二世決定投奔義大利南部的諾曼人。他知道軍權是最重要的,特別是在這個群雄割據,戰亂不斷的中世紀。

    儘管烏爾班二世得到了諾曼王朝的支援,得以在繼位八個月以後進入羅馬,但是歷任羅馬教皇都要坐鎮的拉特蘭宮(重建東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所捐贈宮殿)卻被亨利四世所扶持的克力門三世控制。為了能夠獲得更多神聖羅馬帝國世俗權力的支援,烏爾班二世展開了一系列活動。

    準備:烏爾班二世的重塑信念之舉

    雖然烏爾班二世不能踏足羅馬主教堂,但是為了獲得更多情報,烏爾班二世開始遊走在義大利半島各地。透過各地的樞機主教和商人,控制著遍佈整個基督教世界的修道院,而這些修道院又正是中世紀的經濟基礎。

    正是這些商人和僧侶給了烏爾班二世更多的機會,使得烏爾班二世掌控著整個中世紀社會的走向,就在諾曼人徹底將穆斯林趕出亞平寧半島和西西里島之際,西方的伊比利亞半島卻被穆斯林徹底佔領,在這種糟糕的情況下,使得最後在烏爾班二世所號召的持續了近二百年的“十字軍東征”中,西班牙人都未能派遣一兵一卒前往支援,他們自身的情況已經十分嚴峻。

    而恰恰正是諾曼人趕走了穆斯林,使得以諾曼人為靠山的烏爾班二世更加具有信服力,諾曼人趕走穆斯林的戰爭一直被西方所讚揚,他們認為這是解放,是將人民從伊斯蘭教下解救出來。

    拜占庭帝國在突厥人的入侵下已經奄奄一息,為了獲得更多支援,經常派遣特使前往神聖羅馬帝國尋求幫助,此前多次未果,而這一次恰好符合了烏爾班二世的訴求,烏爾班二世開始在基督教世界大力宣傳所謂的伊斯蘭威脅。

    有了諾曼人的支援,烏爾班二世開始了尋求神聖羅馬帝國外的勢力支援,而其中力量最大的便是法蘭克王國。在這次“公會議”以後,烏爾班二世跨過阿爾卑斯山前往法國。公元1095年,烏爾班二世在法國勒芒市舉行了一場盛大的集會,史稱“勒芒會議”。

    ▲勒芒會議

    這一次會議中烏爾班二世教皇提出了兩個主張,一個就是“上帝的休戰”:極力抨擊基督教內部的道德淪喪,強調基督教徒要同心協力,基督徒不能為了土地而互相傾軋。

    另一個就是“十字軍東征”:來自東方的基督教徒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來自東方的異教徒一直在屠戮,蠶食屬於我們的地中海,我們誓要將穆斯林趕出我們的土地,我們要變成上帝的戰士,原先因犯罪而被上帝懲罰的人將在這次戰役中得到救贖,而這些都是上帝耶穌的旨意。

    烏爾班二世明顯比格里高利二世高明之處一在於對軍隊的控制,二就是善於抓住上帝的信仰。中世紀的歐洲是一個怎樣的狀況呢?雖然在經過古希臘古羅馬時候的輝煌以後,很多人可能會認為中世紀是一個愚昧倒退的時期,但其實不然,中世紀時期的生產力和科技文化水平都已經遠超古希羅時期。

    而真正鉗制住中世紀發展的就是信仰了。而這也恰恰是烏爾班二世成功之處,在這樣一個全民十分崇拜上帝的時期,抓住上帝就等於抓住了一切,特別是其宣揚的參加東征可以救贖自己此前所犯下的過錯,這對於虔誠的基督教徒誘惑十分大,很多犯錯的基督徒一直耿耿於懷自己所犯之錯。烏爾班二世假借上帝旨意取得了空前成功。

    烏爾班還對基督徒東征做了一系列規定,首先,所有參加東征的基督徒都要胸前和後背戴上用紅布製成的十字架。十字架代表基督教。紅色代表基督教徒視死如歸的血性。東征的日子是次年(公元1096年)的聖母馬利亞昇天節(8月15日)。

    出征:基督教徒的東征之路及其背後思考

    正式的十字軍東征是在1096年,這一年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之路開始。教皇為了這次出征,還大力派遣教士前往各階層進行遊說,其中最主要的便是騎士階層,然而,有一些自告奮勇的狂熱宣傳分子同時也鼓動了下層貧民。

    這些被鼓動的貧民或來自於領主的農民和僕役,或有城市流民、亡命之人等等,他們或許根本不知道十字軍的宣傳意義,但他們知道要擺脫目前的困頓和窘況。而這也正好被這些激進主義者所利用。這些被稱作為“平民十字軍”,他們更像遷家,而不是打仗。

    同年秋,另外一支“十字軍”——由貴族和騎士組成開始了東征之路。1099年,十字軍佔領埃及法蒂瑪王朝控制下的耶路撒冷,並建立了十字軍耶路撒冷王國和三個附屬小國。同時這批十字軍還對穆斯林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屠城,此舉使得日和穆斯林對待基督教徒留下了永不可磨滅的傷痛。

    往後的兩百多年間,來自法蘭克的基督教徒裹挾著拜占庭人、羅馬人、威尼斯人對穆斯林(但不限於穆斯林,其中還有對猶太人和東正教徒的戰爭)發動了一系列戰爭。這一系列的戰爭被稱為“十字軍東征”,而在穆斯林世界,有著一個更富有現實性的名字——法蘭克人入侵。

    這場持續了兩百多年的宗教戰爭是殘酷的,它對猶太人、東方基督教徒和穆斯林都帶了深重的災難。即使是西歐各華人民也深受其難,有近幾十萬東征軍死亡,唯一從中獲取利益得便是教廷和封建主。

    雖說是宗教戰爭,但是顯然,這是在教權和皇權的鬥爭中,教權為了轉移內部矛盾以獲得更多利益,將外部矛盾轉化為主要矛盾,從而提高自己的權威與地位的舉措。為什麼這麼說呢?當年烏爾班二世所說的“上帝的休戰”根本是不可能的,他所希望的只是將內部的鬥爭轉移到東部,東部基督教徒受到了來自穆斯林的衝擊,尋求西方的支援,而西方基督教徒顯然是不可能拒絕的,這種教派之間的衝突是很強烈的衝突,我們非教徒是難以理解的。

    此時的整個西歐的基督教徒的熱情都十分高漲,更是由於在“解放聖地”等口號的影響下。即便也有並不熱心之人,也難以反對這種道義制高點。由此一來,烏爾班二世既能透過不同於前任格里高利七世的莽撞之法——直接公然撕毀與皇權的矛盾,又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將數以十萬計的十字軍派往東方,以武力奪回耶路撒冷的方式顯示出自己凌駕於全體世俗君主之上的領導能力和教皇的權威。試問,何樂而不為呢?

    這場基督教徒對穆斯林發起的戰爭是無恥的,將十一世紀穆斯林對基督教徒的暴行作為東征的理由,顯然是十分牽強的。穆斯林對基督教徒的暴行最近的也是九十年前的哈基姆焚燬君士坦丁堡的基督教徒。時隔這麼久,為何才在九十年後提起。

    並且,西歐的天主教徒對待希臘的東正教徒反而並沒有伊斯蘭教對東正教徒顯得寬容。當時的東正教徒被西歐天主教認為是異教徒,不能存在,而在靠近希臘的伊斯蘭地區。只要繳納“吉茲亞”人頭稅,天主教徒即可生存,雖然也會受到歧視,但是顯然比在西歐不能生存更好。

    可見,東正教徒從未想過尋求西方天主教徒的幫助,他們在這種“以稅換生”的制服下和平度過了近三百年,又何來尋求天主教徒之說呢?而真正邀請教皇派遣援軍的,是希望收復曾經佔有的中近東失地的拜占庭帝國皇帝。戰爭永遠都是殘酷的,為了一己私利而戰的統治者,最終都將受到人民的拋棄。願世界和平,人類共存!

    參考文獻:

    《中世紀史》

    《歐洲史》

    《十字軍東征》

    百度百科/維基百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李獻計歷險記》這部國產動畫?裡面有哪些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