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辛棄疾楚天千里清秋, 水隨天去秋無際。 遙岑遠目, 獻愁供恨, 玉簪螺髻。 落日樓頭, 斷鴻聲裡, 江南遊子。 把吳鉤看了, 欄干拍遍, 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 盡西風、季鷹歸未? 求田問舍, 怕應羞見, 劉郎才氣。 可惜流年, 憂愁風雨, 樹猶如此! 倩何人喚取, 紅巾翠袖, 英雄淚! 【水龍吟 辛棄疾鑑賞】 這首詞作於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間建康 通判任上。這時作者南歸已八、九年了,卻投閒置散, 作一個建康通判,不得一遂報國之願。偶有登臨周覽 之際,一抒鬱結心頭的悲憤之情。 建康(今江蘇南京)是東吳、東晉、宋、齊、梁、 陳六個朝代的都城。賞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 子。據《景定建康志》記載:“賞心亭在(城西)下 水門城上,下臨秦淮,盡觀賞之勝。” 這首詞,上片大段寫景:由水寫到山,由無情之 景寫到有情之景,很有層次。開頭兩句,“楚天千里 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是作者在賞心亭上所見的 景色。楚天千里,遼遠空闊,秋色無邊無際。大江流 向天邊,也不知何處是它的盡頭。遙遠天際,天水交 溶氣象闊大,筆力遒勁。“楚天”的“楚”地,泛指 長江中下游一帶,這裡戰國時曾屬楚國。“水隨天去” 的“水”,指浩浩蕩蕩奔流不息的長江。“千里清秋” 和“秋無際”,顯出闊達氣勢同時寫出江南秋季的特 點。南方常年多雨多霧,只有秋季,天高氣爽,才可 能極目遠望,看見大江向無窮無盡的天邊流去。的壯 觀景色。 下面“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 是寫山。“遙岑”即遠山。舉目遠眺,那一層層、一 疊疊的遠山,有的很象美人頭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 象美人頭上螺旋形的髮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 起詞人的憂愁和憤恨。皮日休《縹緲峰》詩:“似將 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韓愈《送桂州嚴大夫》詩有 “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語所出。人心 中有愁有恨,雖見壯美的遠山,但愁卻有增無減,仿 佛是遠山在“獻愁供恨”。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詞 篇因此而生動。至於愁恨為何,又何因而至,詞中沒 有正面交代,但結合登臨時地情景,可以意會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線,效力無由;再遠即中原舊疆,收復 無日。南望則山河雖好,無奈僅存半壁;朝廷主和, 志士不得其位,即思進取,卻力不得伸。以上種種, 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遠山之獻供,一寫內心的 擔負,而總束在此片結句“登臨意”三字內。開頭兩 句,是純粹寫景,至“獻愁供恨”三句,已進了一步, 點出“愁”、“恨”兩字,由純粹寫景而開始抒情,由 客觀而及主觀,感情也由平淡而漸趨強烈。一切都在 推進中深化、昇華。“落日樓頭”六句意思說,夕陽 快要西沉,孤雁的聲聲哀鳴不時傳到賞心亭上,更加 引起了作者對遠在北方的故鄉的思念。他看著腰間空 自佩戴的寶刀,悲憤地拍打著亭子上的欄干,可是又 有誰能領會他這時的心情呢? 這裡“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三句, 雖然仍是寫景,但無一語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 皆見之景,辛棄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國勢衰 頹。“斷鴻”,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為“江南遊子” 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棄疾渡江淮歸南宋, 原是以宋朝為自己的故國,以江南為自己的家鄉的。 可是南宋統冶集團根本無北上收失地之意,對於像辛 棄疾一樣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棄疾看作自己人,對他 一直採取猜忌排擠的態度;致使辛棄疾覺得他在江南 真的成了遊子了。 “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三 句,是直抒胸臆,此時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動。但作 者不是直接用語言來渲染,而是選用具有典型意義的 動作,淋漓盡致地抒發自己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悲 憤。第一個動作是“把吳鉤看了”(“吳鉤”是吳地所 造的鉤形刀)。杜甫《後出塞》詩中就有“少年別有 贈,含笑看吳鉤”的句子。“吳鉤”,本應在戰場上殺 敵,但現在卻閒置身旁,只作賞玩,無處用武,這就 把作者雖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是英雄無用武之 地的苦悶也烘托出來了。第二個動作“欄干拍遍”。 據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記載,一個“與世相齟 齬”的劉孟節,他常常憑欄靜立,懷想世事,籲唏獨 語,或以手拍欄於。曾經作詩說:“讀書誤我四十年, 幾回醉把欄干拍”。欄干拍遍是胸中有說不出來抑鬱 苦悶之氣,借拍打欄干來發洩。用在這裡,就把作者 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急切非憤的情態宛然顯現在讀者 面前。另外,“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除了典型的 動作描寫外,還由於採用了運密入疏的手法,把強烈 的思想感情寓於平淡的筆墨之中,內涵深厚,耐人尋 味。“無人會、登臨意”,慨嘆自己空有恢復中原的抱 負,而南宋統治集團中沒有人是他的知音。 後幾句一句句感情漸濃,達情更切,至最後“無 人會”得一盡情抒發,可說“盡致”了。讀者讀到此, 於作者心思心緒,亦可盡知,每位讀者,也都會被這 種情感感染。 上片寫景抒情,下片則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 分四層意思: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這裡引 用了一個典故:晉朝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作官, 見秋風起,想到家鄉蘇州味美的鱸魚, 便棄官回鄉。 (見《晉書·張翰傳》)現在深秋時令又到了,連大 雁都知道尋蹤飛回舊地,何況我這個漂泊江南的遊子 呢?然而自己的家鄉如今還在金人統治之下,南宋朝 廷卻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鄉,又談何容易!“盡西 風、季鷹歸未?”既寫了有家難歸的鄉思,又抒發了 對金人、對南宋朝廷的激憤,確實收到了一石三鳥的 效果。“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是第二層 意思。求田問舍就是買地置屋。劉郎,指三國時劉 備,這裡泛指有大志之人。這也是用了一個典故。三 國時許汜去看望陳登,陳登對他很冷淡,獨自睡在大 床上,叫他睡下床。許汜去詢問劉備,劉備說:天下 大亂,你忘懷國事,求田問舍,陳登當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將睡在百尺高樓,叫你睡在地下,豈止 相差上下床呢?(見《三國志·陳登傳》)“怕應羞 見”的“怕應”二字,是辛棄疾為許汜設想,表示懷 疑:象你(指許汜)那樣的瑣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見 象劉備那樣的英雄人物?這二層的大意是說,既不學 為吃鱸魚膾而還鄉的張季鷹,也不學求田問舍的許汜。 作者登臨遠望望故土而生情,誰無思鄉之情,作 者自知身為遊子,但國勢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 一人呢?作者於此是說,我很懷念家鄉但卻絕不是像 張翰、許汜一樣,我回故鄉當是收復河山之時。作者 有此志向,但語中含蓄,“歸未?”一詞可知,於是 自然引出下一層。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是第三層 意思。流年,即時光流逝;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 中,“樹猶如此”也有一個典故,據《世說新語·言 語》,桓溫北征,經過金城,見自己過去種的柳樹已 長到幾圍粗,便感嘆地說: “木猶如此,人何以堪?” 樹已長得這麼高大了,人怎麼能不老大呢!這三句詞 包含的意思是:於此時,我心中確實想念故鄉,但我 不不會像張瀚,許汜一樣貪圖安逸今日悵恨憂懼的。 我所憂懼的,只是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 恢復中原的宿願不能實現。年歲漸增,恐再閒置便再 無力為國效命疆場了。這三句,是全首詞的核心。到 這裡,作者的感情經過層層推進已經發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層意思:“倩何人喚 取,紅巾翠袖,英雄淚。”倩,是請求,“紅巾翠袖”, 是少女的裝束,這裡就是少女的代名詞。在宋代,一 般遊宴娛樂的場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這三句 是寫辛棄疾自傷抱負不能實現,世無知已,得不到同 情與慰藉。這與上片“無人會、登臨意”義近而相呼 應。 這首詞,是辛詞名作之一,它不僅對辛棄疾生活 著的那個時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較真實的現實 內容,而且,作者運用圓熟精到的藝術手法把內容完 美地表達出來,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極其強烈的感染力 量,使人們百讀不厭。
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辛棄疾楚天千里清秋, 水隨天去秋無際。 遙岑遠目, 獻愁供恨, 玉簪螺髻。 落日樓頭, 斷鴻聲裡, 江南遊子。 把吳鉤看了, 欄干拍遍, 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 盡西風、季鷹歸未? 求田問舍, 怕應羞見, 劉郎才氣。 可惜流年, 憂愁風雨, 樹猶如此! 倩何人喚取, 紅巾翠袖, 英雄淚! 【水龍吟 辛棄疾鑑賞】 這首詞作於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間建康 通判任上。這時作者南歸已八、九年了,卻投閒置散, 作一個建康通判,不得一遂報國之願。偶有登臨周覽 之際,一抒鬱結心頭的悲憤之情。 建康(今江蘇南京)是東吳、東晉、宋、齊、梁、 陳六個朝代的都城。賞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 子。據《景定建康志》記載:“賞心亭在(城西)下 水門城上,下臨秦淮,盡觀賞之勝。” 這首詞,上片大段寫景:由水寫到山,由無情之 景寫到有情之景,很有層次。開頭兩句,“楚天千里 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是作者在賞心亭上所見的 景色。楚天千里,遼遠空闊,秋色無邊無際。大江流 向天邊,也不知何處是它的盡頭。遙遠天際,天水交 溶氣象闊大,筆力遒勁。“楚天”的“楚”地,泛指 長江中下游一帶,這裡戰國時曾屬楚國。“水隨天去” 的“水”,指浩浩蕩蕩奔流不息的長江。“千里清秋” 和“秋無際”,顯出闊達氣勢同時寫出江南秋季的特 點。南方常年多雨多霧,只有秋季,天高氣爽,才可 能極目遠望,看見大江向無窮無盡的天邊流去。的壯 觀景色。 下面“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 是寫山。“遙岑”即遠山。舉目遠眺,那一層層、一 疊疊的遠山,有的很象美人頭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 象美人頭上螺旋形的髮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 起詞人的憂愁和憤恨。皮日休《縹緲峰》詩:“似將 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韓愈《送桂州嚴大夫》詩有 “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語所出。人心 中有愁有恨,雖見壯美的遠山,但愁卻有增無減,仿 佛是遠山在“獻愁供恨”。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詞 篇因此而生動。至於愁恨為何,又何因而至,詞中沒 有正面交代,但結合登臨時地情景,可以意會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線,效力無由;再遠即中原舊疆,收復 無日。南望則山河雖好,無奈僅存半壁;朝廷主和, 志士不得其位,即思進取,卻力不得伸。以上種種, 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遠山之獻供,一寫內心的 擔負,而總束在此片結句“登臨意”三字內。開頭兩 句,是純粹寫景,至“獻愁供恨”三句,已進了一步, 點出“愁”、“恨”兩字,由純粹寫景而開始抒情,由 客觀而及主觀,感情也由平淡而漸趨強烈。一切都在 推進中深化、昇華。“落日樓頭”六句意思說,夕陽 快要西沉,孤雁的聲聲哀鳴不時傳到賞心亭上,更加 引起了作者對遠在北方的故鄉的思念。他看著腰間空 自佩戴的寶刀,悲憤地拍打著亭子上的欄干,可是又 有誰能領會他這時的心情呢? 這裡“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三句, 雖然仍是寫景,但無一語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 皆見之景,辛棄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國勢衰 頹。“斷鴻”,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為“江南遊子” 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棄疾渡江淮歸南宋, 原是以宋朝為自己的故國,以江南為自己的家鄉的。 可是南宋統冶集團根本無北上收失地之意,對於像辛 棄疾一樣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棄疾看作自己人,對他 一直採取猜忌排擠的態度;致使辛棄疾覺得他在江南 真的成了遊子了。 “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三 句,是直抒胸臆,此時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動。但作 者不是直接用語言來渲染,而是選用具有典型意義的 動作,淋漓盡致地抒發自己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悲 憤。第一個動作是“把吳鉤看了”(“吳鉤”是吳地所 造的鉤形刀)。杜甫《後出塞》詩中就有“少年別有 贈,含笑看吳鉤”的句子。“吳鉤”,本應在戰場上殺 敵,但現在卻閒置身旁,只作賞玩,無處用武,這就 把作者雖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是英雄無用武之 地的苦悶也烘托出來了。第二個動作“欄干拍遍”。 據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記載,一個“與世相齟 齬”的劉孟節,他常常憑欄靜立,懷想世事,籲唏獨 語,或以手拍欄於。曾經作詩說:“讀書誤我四十年, 幾回醉把欄干拍”。欄干拍遍是胸中有說不出來抑鬱 苦悶之氣,借拍打欄干來發洩。用在這裡,就把作者 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急切非憤的情態宛然顯現在讀者 面前。另外,“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除了典型的 動作描寫外,還由於採用了運密入疏的手法,把強烈 的思想感情寓於平淡的筆墨之中,內涵深厚,耐人尋 味。“無人會、登臨意”,慨嘆自己空有恢復中原的抱 負,而南宋統治集團中沒有人是他的知音。 後幾句一句句感情漸濃,達情更切,至最後“無 人會”得一盡情抒發,可說“盡致”了。讀者讀到此, 於作者心思心緒,亦可盡知,每位讀者,也都會被這 種情感感染。 上片寫景抒情,下片則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 分四層意思: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這裡引 用了一個典故:晉朝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作官, 見秋風起,想到家鄉蘇州味美的鱸魚, 便棄官回鄉。 (見《晉書·張翰傳》)現在深秋時令又到了,連大 雁都知道尋蹤飛回舊地,何況我這個漂泊江南的遊子 呢?然而自己的家鄉如今還在金人統治之下,南宋朝 廷卻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鄉,又談何容易!“盡西 風、季鷹歸未?”既寫了有家難歸的鄉思,又抒發了 對金人、對南宋朝廷的激憤,確實收到了一石三鳥的 效果。“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是第二層 意思。求田問舍就是買地置屋。劉郎,指三國時劉 備,這裡泛指有大志之人。這也是用了一個典故。三 國時許汜去看望陳登,陳登對他很冷淡,獨自睡在大 床上,叫他睡下床。許汜去詢問劉備,劉備說:天下 大亂,你忘懷國事,求田問舍,陳登當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將睡在百尺高樓,叫你睡在地下,豈止 相差上下床呢?(見《三國志·陳登傳》)“怕應羞 見”的“怕應”二字,是辛棄疾為許汜設想,表示懷 疑:象你(指許汜)那樣的瑣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見 象劉備那樣的英雄人物?這二層的大意是說,既不學 為吃鱸魚膾而還鄉的張季鷹,也不學求田問舍的許汜。 作者登臨遠望望故土而生情,誰無思鄉之情,作 者自知身為遊子,但國勢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 一人呢?作者於此是說,我很懷念家鄉但卻絕不是像 張翰、許汜一樣,我回故鄉當是收復河山之時。作者 有此志向,但語中含蓄,“歸未?”一詞可知,於是 自然引出下一層。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是第三層 意思。流年,即時光流逝;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 中,“樹猶如此”也有一個典故,據《世說新語·言 語》,桓溫北征,經過金城,見自己過去種的柳樹已 長到幾圍粗,便感嘆地說: “木猶如此,人何以堪?” 樹已長得這麼高大了,人怎麼能不老大呢!這三句詞 包含的意思是:於此時,我心中確實想念故鄉,但我 不不會像張瀚,許汜一樣貪圖安逸今日悵恨憂懼的。 我所憂懼的,只是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 恢復中原的宿願不能實現。年歲漸增,恐再閒置便再 無力為國效命疆場了。這三句,是全首詞的核心。到 這裡,作者的感情經過層層推進已經發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層意思:“倩何人喚 取,紅巾翠袖,英雄淚。”倩,是請求,“紅巾翠袖”, 是少女的裝束,這裡就是少女的代名詞。在宋代,一 般遊宴娛樂的場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這三句 是寫辛棄疾自傷抱負不能實現,世無知已,得不到同 情與慰藉。這與上片“無人會、登臨意”義近而相呼 應。 這首詞,是辛詞名作之一,它不僅對辛棄疾生活 著的那個時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較真實的現實 內容,而且,作者運用圓熟精到的藝術手法把內容完 美地表達出來,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極其強烈的感染力 量,使人們百讀不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