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靜月荷

    父母年齡越來越大,兒女對父母的感情會不會越來越深?

    村上春樹說:我以為人是慢慢變老的,其實不是,人是一瞬間變老的。

    很多時候,兒女還沒有做好準備,突然間發現父母就老了:步履開始蹣跚、脊樑開始彎曲,烏黑的頭髮也變成了花白。他們老的那麼徹底、那麼猝不及防,讓兒女毫無準備。

    然而,隨著父母年紀越來越大,兒女對父母的感情卻不是越來越深。很多時候,隨著父母年齡的增大,兒女對他們的感情會越來越淡,甚至還會心生怨恨。

    按理,父母疼愛孩子一輩子,子女應該在父母晚年時,心懷感激之情、對父母的感情也會越來越深,以報答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可現實中,老人與子女間的矛盾卻越來越多,有的還很揪心。

    01.好父母是兒女的福,更是家裡的鎮宅之寶

    現實中,聰明而智慧的老人在生活中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也能處理好與兒女晚輩間的關係。他們不倚老賣老,也不到處插手,更不會處處擺出長輩威嚴,讓兒女們心生敬畏,只想避而遠之。

    這樣的老人,即使活到100歲也都是兒女們的福。可謂家有一老,就是一寶。只要有老人在,兒女心裡就有底氣,遇事他們像智者一樣會為自己指點迷津。

    劉阿婆已經68歲了,一生養了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兒女們都已成家立業,劉阿婆依然住在自己的宅院裡,一個人安靜度日。

    老人名下有一套房子和十幾萬存款,這是老伴臨走前給阿婆留下的養老錢。

    後來,小兒子想讓母親到他那裡住,隨便幫他們帶孩子。阿婆說:帶孩子可以,只能帶三年,等孩子上幼兒園了,她就要回自己家。

    當年,阿婆給老大、老二都帶過孩子,也都是三年。如今,輪到小兒子這裡,她也不例外,只帶三年。

    劉阿婆還有一個約定:無論給誰帶孩子,她都是隻出力不出錢。她的存款是留著將來養老用的,誰也別惦記那個錢。

    曾經大兒子買房缺錢,想讓母親把老房子賣了幫他,將來老人晚年就住在他那裡。可被母親拒絕了,她有三個兒子,不想因為幫其中的一個,而讓另外兩個心裡不舒服。

    老人的明智之舉,使得三個兒子對母親充滿敬意,也都不想讓自己成為老人眼裡那個自私、不懂孝道、不明事理之人。

    每到逢年過節,三個兒子總是買好禮物,帶著家人一起回去陪母親。大家總是七手八腳,幫母親解決生活難題、給母親添置生活用品。幾個兒媳婦也經常給婆婆添置新衣服,婆媳關係處得也挺融洽。

    阿婆對於孫子、孫女總是一視同仁,不管誰過生日,阿婆都會給孩子發紅包。即使沒有趕回家,老人也會事後補上。

    過春節的時候,阿婆更是提前準備好新錢,給每個孩子包一個大紅包,讓即使愛挑剔的兒媳婦也無話可說。

    每到那時,阿婆的院子裡,總是歡聲笑語不斷。讓鄰居們頗為不解,別人家的孩子總是和父母爭財產,而阿婆家裡居然沒有兄弟不和、婆媳鬧矛盾的情況。

    後來,阿婆不小心把腿摔壞了,好心鄰居把阿婆送進醫院。三個兒子很快都趕了回來,大家分工合作,輪流照顧母親。

    住院費阿婆用存款支付,沒有花兒女的錢。出院後,阿婆不聽兒子們的勸阻,執意要回自己家。最後大家商量,由三個兒子每人每月出1000元,給母親請個保姆。

    就這樣,阿婆在保姆的陪伴下,又平靜地生活了10幾年。如今,快80歲的阿婆,依然是兒女們的主心骨。

    阿婆活得明白、活得通透,她沒有像其他老人那樣,把自己的財產提前分給兒女。而是用智慧化解老人晚年常遇到的困境,守著自己不多的財產,即讓自己晚年生活得有尊嚴,又不讓兒女心生嫌棄。

    02.自私、偏激的老人,往往讓兒女無奈又無助

    然而,也有這樣的老人,年輕時活得稀裡糊塗,對兒女也是疏於管理和培養,用粗暴的方式養大了孩子。直到孩子們成家立業,也很少關心和過問孩子們的生活情況。

    直到有一天,老人覺得自己需要有人照顧時,才想起自己的兒女,覺得他們就是來給自己養老的。

    只是,不是所有兒女都具備替父母養老的條件和能力。這時候,在父母冷漠中長大的孩子,面對日漸老去的父母,他們心裡除了責任和義務,剩下的就是怨恨了。

    秦大爺以前是貨車司機,一生養有二兒一女。他不出車的時候就愛打牌,脾氣也不好。回到家不高興時就喜歡拿孩子們出氣,經常不是打就是打罵,幾個孩子都很怕他。

    孩子母親沒有正式工作,掙錢少,也經常被秦大爺呼來喚去。母親常常攢點錢,想給孩子添置衣物、購買學習用品,最後都被孩子爹拿去打牌了。

    孩子母親覺得丈夫出車辛苦,不想惹他生氣,更擔心影響他的安全。而丈夫以為大家都怕他,反而更加有恃無恐。

    孩子們就在這種壓抑、敢怒不敢言的環境中慢慢長大。二個兒子都沒有把書念出來,早早地出去尋找出路。唯一的女兒也只讀完了高中,也出去打工了。

    鬱鬱寡歡的母親,積勞成疾,不到60歲就撒手人寰了,剩下秦大爺一個人生活。退休後,老人更是成天坐在牌桌上,對兒女們的事情也很少過問。

    十年間,幾個兒女都相繼成家立業生子,幾個孩子都在社會底層創生活,日子過得也很艱辛。

    後來,秦大爺不僅愛打牌,還喜歡上了喝酒。一次,老人買酒回家,不幸摔倒了,出現了腦梗。送到醫院,老人撿回來一條命,卻留下了後遺症:一條腿出現了狀況,獨自出行有困難。

    秦大爺以前一個人生活慣了,他以為可以不靠別人一直生活下去。誰知,天有不測風雲。如今的老人,已經失去了一個人生活的能力。

    秦大爺沒有積蓄,退休工資也不高。一個人生活尚沒有問題,但要請保姆錢就不夠了。

    多年來,秦大爺對自己兒女的事情既不想知道,也不願幫忙,彼此間也沒有多少感情。如今,老人病倒了,兒女們若不管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可是要管,大家能力有限,一時還真拿不出好辦法。

    兒女們跟父親商量:一個是送他去養老院、另一個就是給父親請個保姆陪著他。秦大爺對這兩個方案都不同意。

    老人說:我有你們這些兒女,還用上養老院? 還用請保姆?

    無奈,兒女們商量:回老家照顧父親不現實,就先由兩個兒子輪流照顧,一個家裡待三個月。女兒每月給照顧父親的哥哥500元錢。

    作為明事理的老人,到了兒子家裡,多少都要有所收斂,畢竟家裡還有兒媳婦和孫子。

    可秦大爺自我慣了,晚上10點鐘要睡覺,早上6點就起床。平時上班也就罷了,遇到星期天休息,誰不想多睡會兒。可面對早起的老人,即使兒媳婦有意見老人也聽不進去。

    兒子跟父親談:遇到我們休息的時候,能不能不起那麼早?

    父親說:我是你們的長輩,難道睡覺、起床還要聽你們的不成?

    無奈,在接下來的週末,媳婦只好領著孩子回孃家住。不願面對這麼自私的老人。

    03.那些不省心的老人,是對兒女愛心和孝心的最大挑戰

    生活中,總有一些老人,沒有因年齡增長,其知識、智慧也隨之增加。而是,隨著年齡的增大,身上的惡習愈發顯露出來:不僅自私、自我,不體諒孩子們的難處,而且還要孩子聽從他指揮,以滿足老人對兒女的控制慾。

    這樣的老人,儘管年齡越來越大,兒女對他們的感情卻不會是越來越深。相反,會隨著老人年齡的增長,對他們會心生怨恨。

    秦大爺就是一位讓人不省心的老人,他不關心兒女們過得怎樣,也不體諒孩子們的不易。而是處處以自我為中心,走到哪裡都要擺出他家長的威風。

    按理,面對生病的父親,兩個兒子都在盡心地照顧他,希望他的身體早日康復。

    可老人沒有因為自己生病,給兒女生活帶來麻煩有絲毫不安。相反,覺得自己現在是病人,兒女們就應該好好伺候他。

    大兒子請假在家裡照顧父親,老人不是嫌飯菜不合口,就是嫌飯菜做得太清淡。

    兒子家裡經濟狀況本來就不是很好,老人來了以後,花銷增加了。可父親不提錢的事,而是把退休工資存起來,說是要留著以後用。

    當兒子把煮好的麵條端給父親時,老人滿臉不高興:頓頓吃麵條,也不放點牛肉。

    家裡是有燒好的牛肉,那是留給兒子的,兩個大人都捨不得吃。兒子正在長身體,要先顧著兒子。

    面對秦大爺的要求,兒子只好給父親麵條里加了牛肉,老人這才把一碗麵條吃完。

    一次,兒子單位裡有事,他給父親安排好,讓老人一個人在家裡待著,等辦完事他就回來。

    也就二個小時,等兒子緊趕慢趕回到家,父親打翻了暖水瓶、踢翻了凳子……家裡一片狼藉。

    兒子問父親為什麼要這樣做?老人說:誰讓把他一個人留在家裡,像關禁閉一樣,他受不了。

    老人身體恢復了二年多時間,總算可以下地行走了。兒子試著想讓父親回老家,給他請個保姆。

    可是,已習慣了被兒子伺候的秦大爺,哪裡又願意放棄這種享受呢?老人堅決不回老家。說自己年紀大了,不適合一個人生活,他現在就想和兒子生活在一起。

    兒女們商量,既然父親不願回老家,要長期和兒子們生活在一起,那麼,父親得把自己的退休工資拿出來,住誰家就交給誰。其次,父親的性格也得慢慢改變。

    秦大爺後來也算想明白了,既然不想一個人生活,那就得順從兒女。他同意把退休工資拿出來,補貼家用。

    後來,老大家的孩子上大學走了,秦大爺就有了屬於自己的房間。老人住在老大家裡,相對就舒服很多,對家人的影響也要小一些。最後哥倆商量,父親就暫時住在大哥家裡。

    儘管老人不好照顧,可兩個兒子還好沒有推三阻四,而是想辦法給老人提供好的生活、居住環境,並儘量滿足老人的要求。

    在照顧老人的問題上,只要兒女不是不管老人、或虐待老人,作為長輩就應該心平氣和地接受現實。畢竟,現在兒女們生活也不容易,他們願意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照顧老人的生活起居,已經很盡力了,老人就不要再挑理。大家生活在一起需要相互體諒、包容,更需要用換位思考,來化解生活中的矛盾和不快。

    寫在最後:

    生活中,但凡明智的老人,他們不僅活得通透、什麼事情都看得開,而且也知道及時從兒女的世界裡退出,儘量不去打擾年輕人的生活。如果有一天,真的需要和兒女生活在一起,老人也知道擺正自己的位置,而不是倚老賣老,在兒女家裡還要爭自己的家長地位。

    而有些人儘管已為人父母,卻沒有弄明白身為父母責任的重大。對孩子也是粗放式管理,沒有為孩子的未來做長遠打算,更不願意花時間和心思去陪伴和呵護孩子成長。以至於,這些孩子長大後,他們的人生路走得也都不是很順暢。

    這些孩子對父母的感情本來就不是很深,只是隨著年齡增長,他們感到了肩上擔子的分量:在父母日漸老去的時候,兒女有贍養老人的責任和義務。

    此時,如果老人活明白了,也願意和兒女增進感情,並儘自己所能去幫助、支援自己的兒女們。那麼,後面的日子大家都過得開心。

    如若老人還是那麼自私,視兒女為自己的私有財產,認為養兒養女就是為了養老。那麼,兒女對於父母來說,除了委屈、心生怨恨,還能有多深的感情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0 校園交響詩仿寫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