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丟了尾巴的老虎

    主要是工作交接和公司資訊科技資料保護。關注是否有勞動風險。注意及時和部門負責人溝通。

    成本這個問題太模糊。看這個員工在部門和公司的定位。如果部門不想用了,這個成本就是假成本。成本核算太死板和僵化。比如一朝天子一朝臣,來了一個高管,換了一批人,便於他的管理,這個能用成本來算嗎?恐怕不能。區別對待。

  • 2 # 影嶽職場

    這個問題是現在誰的角度,誰的成本?

    員工成本:時間成本,財富成本,機會成本!

    公司成本:時間成本,培訓成本,招聘成本,風控成本和企業氛圍調控成本

  • 3 # 朝5晚九

    不忘初心,放得始終。

    員工辭職前一定要好好的問問自己,自己為什麼辭職,避免感性勝過理性讓自己在職場處於被動的環境。

    首先是考慮辭職的直接收益,這個收益主要是兩方面,一個情感方面,一個是收入方面,比如領導或者同事關係很差,每天回來搞得灰頭土臉,都是負面情緒,甚至讓自己失眠、暴躁、易怒,這樣的話辭職是可以讓自己在情感方面得到舒緩,收入就比較簡單明瞭了,除薪資外,5險一金,年終獎、福利等等統一計算,付出與收入不成正比,辭職換個工作可以升職加薪,贏取白富美。

    然後是間接受益,就是在工作中我們是否可以擴充人際關係,是否可以豐富自己的個人價值,比如原工作能不能促使我們從事一些兼職工作,能不能促使我們優先掌握一些資訊或者是資源。

    對於這些收益的計算,也就是樓主所說的成本計算,就是說辭職到底值不值,是更好還是更壞,最簡單的就是拉明細,把辭職前、辭職後的資訊一一列出來,收入、情感、家庭、位置、健康、人際關係、發展前景、公司規模、工作內容等等,然後做評價,按照優先順序排序,那個時候,你就比較清楚子自己是否要辭職,辭職的代價到底大不大。

    最後建議,我們不能因為一時的困境、迷茫或者不忿草率的辭職,回到開始那句話,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我們必須要檢視自己,明確自己能力和位置,明確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我們是為了一個心愛的姑娘、還是為了家中的雙親,是為了一個嚮往城市,還是一個符合心理預期的薪資,一個平淡穩定的生活還是出人頭地的打拼。

    每一次辭職都要是一個進步,而不是對現實無奈的逃避,祝你越走越好,實現夢想。

  • 4 # 木辛君

    個人認為,一個員工的離職成本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上反映著他的“生存壓力”,也是對你綜合能力的考核。

    什麼意思?其實就是兩個很現實的問題:

    1、即你離職後,能不能維持你的生活需求;

    2、憑你的能力,你要多久才能恢復或者高於離職前的收入;

    換言之離職後能維持生活的時間越長,你的生存壓力就越低,你可以控制和選擇的空間就越大。你換工作後越快能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也就說明你的綜合能力越大。

    然而,每個人的都有不同的具體情況,我們也很難把成本量化得多仔細,但個人認為,還是離不開這三個方面的成本...

    1、生存成本,是擺在面前最現實的問題

    聽說過一個段子,在一家公司中,最不敢辭職的就是中年人,因為這部分人大都好幾張嘴要吃飯,還有貸款壓力。

    一個員工要離職,即使你是已經找到下家的情況下,你起碼要經歷一個月時間的工資收入真空期。但你的生活成本是不變的。

    也就是說,對大部分人來說,這個時間段,你的收入支出比是負數的。如果你手上的資金不能維持你現在的支出,那麼,你離職的成本其實是很大的。

    我曾經有個朋友,剛畢業出來工作那兩年基本上保持這3個月換一份工作的節奏。只要出來聊天聽到他說工作不好,那我們都知道,他沒多久就會換一份工作。

    但幾年之後,我們出來聊天,他依然會抱怨工作,但卻很少看到他換工作了。聊天的話題,都從詩和遠方,變成生活的貸款。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剛工作的年輕人比工作好幾年的員工,更有底氣隨便辭職的原因。人家一人吃飽全家不餓,你身上有房貸車貸,不僅要養活家人和還要養活銀行,生存成本都相差好幾倍了。

    這生存成本其實是一個員工綜合實力的最基礎考量。他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你的家底有多厚,你多久才能回到辭職前的生活水平等等,都是在辭職前應該考慮的生存成本問題。

    2、沉沒成本,投入越大風險就越高

    所謂沉沒成本,就是你在這件事情上所投入的人力,資源,經驗,時間等成本。也許你會問:經驗也算在沉沒成本的一部分嗎?經驗不是會隨著時間推移,積累越來越多嗎?

    當然,經驗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積累越來越多,但反過來說,是不是我們在一個行業上的經驗越多,意味著我們所投入的時間也越多呢?

    我們也知道,時間是有成本的,比如我們用一個月的時間學習銷售的知識,但如果我們下一份工作是做產品開發,那這部分時間的投入,相當於沒有產生價值的“沉沒成本”。

    其次,資源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成本,特別是人脈資源,這在銷售行業體驗最為直接。銷售在開發人脈的同時,也是在消耗人脈的過程。當我們把人脈投入這一個產品上,我們換工作後再要使用這個人脈,也是需要重新開發的。

    我們在原來工作中投入的沉沒成本越高,我們所要承擔的辭職風險就會越高。因為你可能已經過了最黃金的年齡,或者原來的經驗難以適應新公司和行業的需求等等,都是我們應該考慮的風險問題。

    要規避掉沉沒成本所帶來的風險,我們或許應該學習學習經濟學裡面的“分散投資”概念,將自己的沉沒成本投入多個可能為我們帶來受益的專案,能力,經驗積累上。

    比如我剛開始出來工作的時候是做銷售工作的,在空餘時間,我們也可以運營自己的新媒體平臺,把自己的平時積累的銷售知識和案例分享出來。這樣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我們也可以積累了運營和寫作的技能。

    這就是將“時間”這個沉沒成本分散投資到多個技能的方法。當然我們在選擇沉沒成本分散投資的時候,要注意兩個原則:

    · 投資的事情或技能,至少對你未來3-5年的職場發展是有益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春耕秋收”的效果,否則我們投資的時間,只是沒有作用的沉沒成本;· 投資的事情或技能,最好是簡便可操作,能夠快速驗證的事情;

    比如我知道寫自媒體文章是對自己未來有益的事情,那我怎麼驗證?最好的方法是,讓他產生一定的收益。如果不能產生一定的收益或拿到一些結果,很可能你的想法並不正確,或者你還沒具備這個能力,趕快換一個方面,避免投入過多沉沒成本,增加自己的風險。

    3、機會成本,對自己和未來的全面評估

    最後一個不得不提的就是機會成本,所謂的機會成本,最直接的解釋就是:如果你同時有兩份工作選擇,你選擇其中一份工作後,另外一份工作所產生的收益,就是你的機會成本。

    對工作選擇的機會成本,是考驗你的眼光,和對所選擇工作契合程度的考核,也是對你能力的全面考量。如果你的能力很高,你能夠選擇的範圍自然越大。

    在考慮辭職與否的這個具體事件中,你原來工作中的薪酬福利,發展機會等,都是你辭職應該考慮到的機會成本,你未來工作能否達到或超過現在工作的收益。

    當然,我們在考慮機會成本的時候,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對比:

    第一個是基本工資和福利:如果辭職換新工作,能夠為你帶來更高的收入水平和福利,那在生活成本允許的情況下,我們當然選擇換工作會比較好;

    第二個是未來的發展機會:這個要比工資福利因素更重要,怎麼說?有些工作或者在初期工資水平和福利並不比現在的工作好,但發展潛力巨大,你有很大的機會升職加薪,那選擇換工作也是不錯的選擇。

    當然,還有個人喜好,工作意願等等方面因素,也會決定我們的職業選擇,但我們首先在現實因素考慮,我認為,當這三個成本對你來說壓力不大,辭職換工作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 5 # 職場教練李麟

    我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來告訴你,辭職後的成本是以開始新工作拿到至少和之前持平的收入才算是終點,那麼其直接及間接的成本會包含哪幾個方面:

    1、辭職以後沒有收入的部分

    當你在上班的時候,每個月的盈餘等於收入減支出,當你辭職以後收入為0,而支出每個月剛性的部分仍然不變得支出,這其中包括房租/房貸、生活費等,這個部分視自身情況不同而不同。所以當裸辭後收入為0,相對於有工作時候,這樣也是一種成本。如果自己乙供房甚至供車那麼裸辭將帶來經濟上很大的衝擊。

    記得剛畢業沒多久和同事聊天,同事說很羨慕我們沒車沒房的,我以為他要說風涼話,然後他說有房有車有還房貸壓力大,遇到工作上的不開心只能忍受,不敢辭職,因為辭職後那種泰山壓頂般的壓力比職場上受到的委屈大太多。

    這部分成本影響的金額主要是工資收入減少的部分和持續時間的長短,這是很多人很容易理想化的一個部分,覺得辭職後找一份工作很容易,只有真的辭職後你才知道合適的工作多麼難。據一個獵頭機構統計,一個人跳槽時通常需要花費1-3個月才能找到合適的工作,而在經濟環境不好的時候這個時間會更長。這個詩句需要細分一下,如果是生產線的工人其實工作相對好找一些,畢竟要求比較單純,作息時間、地點、薪酬,而辦公室職能人員、技術人員則有更為複雜的要求,平臺、薪酬、發展、工作地點、福利、工作時間、口碑等等。我服務過一些職業諮詢的客戶,最長的求職找工作半年多才找到,而周邊原來的同事離職兩年多了,目前還沒有找到一份合適匹配的工作。

    2、面試新工作發生的成本

    是的面試也會發生成本,雖然發生的單筆費用很小,但是當你一個月內持續在找工作時,你會發現這一筆小小的金額在諸天累加,最後也是一筆讓自己肉疼的數額。

    這筆錢大致包含:面試的交通成本費用、列印簡歷費用、電話費用等。

    16年時候,從二線城市去到廣州發展,求職期間花了一個半月,不算食宿,單純是面試發生的交通成本、電話費、一些列印簡歷的錢,這個期間花了近一千塊,在沒有工作的時候這一千塊顯得如此的精貴。

    3、新工作開始後也會打八折

    新工作開始絕大多數試用期都是打八折。如果你的新工作薪資談下來比之前高至少20%以上,那麼在使用打八折也至少就和之前持平了,否則試用期工資就會比之前工資要低,那麼試用期3個月的低於原來工資的部分就是辭職的成本。

    4、跳槽失敗怎麼辦?這也是辭職成本!

    這是大多數人忽略,但是又實際存在的,甚至很多人不知道,那就是跳槽失敗。

    我一個朋友開離職前公司後跳槽了一家公司不滿意,進去一週就提出離職緊接著進入第二家公司後仍然不滿意,現在已經第四家了仍然不是很滿意,而這個過程已經持續了四個月。

    很多人以為離職跳槽下一分工作開始就是收入增長的開始,這是一種理想化,跳槽是一種高風險的事情,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選擇一家合適的公司除了工作地點、工作職責、崗位級別、薪酬福利、作息時間外,還有很多是求職者忽略但又決定是否能夠在企業待下去的因素,比如上級管理能力、管理風格、團隊氛圍、企業文化、公司管理水平等等,這些一個因素不滿都足以讓自己無法待下去。

    所以,很多人跳槽一次就跳槽成功的這種機率可能低於10%,絕大多數都會要跳3-4次才能勉強滿意。

    那麼跳三到四次的成本是什麼概念,是上面1-3點成本組成的N倍,其中N=跳槽次數。

    跳槽窮半年,換行窮三年,這是有道理的。

    綜不要隨便辭職,辭職的直接成本就高到自己透不過氣,簡介成本更是讓自己無法喘息。

    以上觀點,請參考。

    十四年職場經驗,職業生涯諮詢師、管理諮詢師,職場老司機,用過都說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腰上長好多水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