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HannibalLecter
-
2 # 紅色手電筒
對於蘇德兩軍來說,野戰部隊的長筒皮靴是一個歷史繼承下來的裝具,目的是方便士兵騎馬,在東歐國家,普通計程車兵普遍配發長筒皮靴,不只是蘇德。在東歐國家軍隊中的機械化程度不高,所以馬匹就是重要的機動工具,德軍如此,蘇軍更是這樣。所以在蘇德兩軍的著裝中,長靴就成為了標準配置。
不過,這個配置隨著戰爭的進行也有了一些變化,首先是德軍方面由於原料供應緊張,靴子的靴筒首先是逐步降低,從一開始的膝蓋以下慢慢下降到了小腿以下,在1943年前後,普通的步兵就開始配發高腰皮鞋和護腿,很少再配發高筒皮靴,不過軍官還是配發高筒皮靴。在德軍中,山地步兵和傘兵一開始也沒有配發高筒馬靴,主要是行動不方便。
對於蘇軍來說,情況要好一些,畢竟哈薩克那裡有足夠的皮革供應,加上美國根據租借法案還給了蘇聯大量的皮革棉布一類的輕工產品,這樣才使蘇軍的制服有保證,所以蘇軍方面一直是保持著配發長筒馬靴,在戰爭初期,由於大量的物資被德軍繳獲,也出現過發給高幫皮鞋配綁腿的情況,隨著蘇聯動員的展開,這種情況很快就結束了。
二戰中,德軍和蘇軍用高筒靴,英軍、日軍和我軍用綁腿,美軍用低腰靴加帆布綁腿帶,這個跟軍隊現代化程度、戰場環境、戰爭指導思想有很大關係。
首先要解釋一下,德軍並不完全是配發高幫皮筒靴,發什麼靴子,是根據軍種,機械化程度,戰場環境而定的。
高筒靴早在一戰就已經裝備了德軍,那麼,它的裝備規律是什麼?
左:少將,第17步兵師,阿拉斯,1917年4月
中:中士,第22重炮團,康佈雷,1917年11月
右:一等兵,第10巴伐利亞預備團,埃納省前線,1917年4月
按照上圖劃分,是軍官和士官使用高幫皮筒靴,普通士兵使用綁腿。兩位軍官的皮靴還有一些區別,將領的要保養得好一些,士官的要粗糙一些。因此我們可以總結出來,在德軍中,似乎是將領用皮靴,士官用低階皮靴,士兵打綁腿。
實際上,使用高幫還是短幫並不完全是由軍銜高低決定的。
我們再看下圖:
一戰東線德軍
E1:二級准尉,第66憲兵分隊,基輔,1918年6月
E2:輕步兵,第153腳踏車連,烏克蘭,1918年6月
E3:二級准尉,第27輕步兵營,坦佩雷,1918年4月步兵准尉(軍官)
還是綁腿,憲兵准尉是皮靴(軍官),腳踏車兵(士兵)卻是皮靴。
由此,可以總結為,對於德軍來說,凡是有代步工具如馬匹、車輛、腳踏車的,都穿高幫皮軍筒靴,凡是需要步行行軍的,都穿一般靴子加綁腿。所以,軍官,腳踏車兵,都不需要打綁腿,都是皮靴。而需要甩火腿計程車兵,用綁腿。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當時世界上的軍事實力劃分,首先是日不落的英國,然後是歐洲大陸的法國、波蘭、奧匈、德意志、沙俄等。而大洋彼岸的美國主要效仿英國。英國有廣泛的海外殖民地,其中主要是在亞洲印度、東南亞和非洲中部、南部。在亞洲和非洲作戰的軍隊,首先考慮的是軍服對當地環境的適應性。顏色上大多數採用沙漠黃、咔嘰黃(符合沙漠環境的保護色)。
其次是考慮到在潮溼,高熱環境裡行軍作戰時對士兵的腳的保護,英軍均採用短幫軍靴搭配綁腿或者棉襪子的組合,非高幫的軍靴可以使足部運動更加靈活自如,在長途行軍過程中可以很好的防止血液聚集在大腿導致的疼痛,此外透氣輕便,便於拆卸和清洗,在被打溼以後便於晾曬。由於英軍在一戰以前的派遣軍隊主戰場不在寒冷溼潤的歐洲大陸,而是在非洲,印度這樣的國家,所以根本沒有考慮過笨重,且專用於對付沼澤、灌木、冰雪環境的馬靴。
來看一些圖片——
A:正規軍,1914年
A1:二等兵,第19步槍旅皇家威爾士步槍第2營
A2:二等兵,第5騎兵旅第2(皇家蘇格蘭灰馬)騎兵團
A3:炮手,皇家野戰炮兵無論有沒有代步工具,步兵都用綁腿。
F1:C·E·佩雷拉少將,第2正規師司令官
F2:劉易斯機槍槍手,本土軍第50(諾森伯蘭)師達拉謨輕步兵團(奧克蘭主教步槍團)第1/6營
F3:“投彈手”,第51(高地)師蘇格蘭高地警衛團第1/6營,地方部隊
由上圖又可以看出,在英軍中,有代步工具,不需要長途步行跋涉的高階軍官,使用高幫軍靴。但是佩雷拉少將的軍靴後面有馬刺,所以是專門騎馬才用的馬靴。
英國海外殖民地、英聯邦國家的情況:
非洲
巴勒斯坦
所以英軍和德軍的規律一樣,需要甩火腿計程車兵是綁腿,坐車和騎馬的人是皮靴。
一戰末期到二戰初期的美軍軍服基本上都沿襲了英軍軍服的特點——炒菜鍋鋼盔,綁腿,高立領。只不過美軍沒有使用沙漠黃軍服色,因為美軍在美西戰爭一直到一戰之間關心的焦點並不是非洲,而是太平洋諸島、菲律賓、古巴等,所以他們廣泛偏向採用咔嘰綠,咔嘰黃和橄欖綠。
在此,我們可以總結,在一戰中,德國,英國,美國,能夠有代步工具,不需要長途行軍的一些軍官使用高幫皮質軍靴,騎馬的用馬靴,需要步行的步兵一般使用短幫軍靴,搭配以綁腿和棉襪。這時候採用高幫還是低邦主要是取決於戰場環境和軍隊機械化程度。
再來說二戰。
二戰德軍是最早提倡摩托化、機械化的軍隊。大力推動軍隊從騾馬化向摩托化過渡,一些部隊甚至達到機械化。摩托化是指行軍靠車輛,作戰靠徒步,機械化是指沒事就坐裝甲車、坦克。一戰後到二戰中,德國境內修建了發達的高速公路網,德軍的摩托化步兵裝備了從自信車、摩托、三輪摩托、雙座轎車、四座轎車、大眾82搜尋車、歐寶勤務車、賓士軍官車、斯太爾指揮車、賓士、歐寶中卡、大卡、到各噸位級半履帶運兵車3.5噸/8噸、騾子運輸車一類的運載工具;其坦克部隊和突擊炮部隊,還可以捎帶搭載步兵機動,而250,251裝甲車專門用於搭載步兵,又生產了射擊、防空、噴火、渡橋、反坦克等多種型號,幾乎已經實現機械化。
半履帶式裝甲車搭載突擊炮兵。
關於二戰德軍行軍的影像記錄裡,軍隊快速機動的時候,很少有看著士兵排成隊跟著車輛跑的,要麼是騎摩托,要麼就是坐卡車,裝甲車,要麼就是在坦克上。更不會出現英軍那種一邊吹口哨,奏風笛,一邊踩著節拍大踏步的行軍。(見《遠方的橋》)。
德軍腳踏車連
德軍摩托化步兵
英軍歷來認為士氣和勇氣很重要,所以發給軍隊的步槍是單發的,要求神槍手一槍放倒一個敵人。行軍是緩慢的,最好中途還可以坐下來喝喝茶。過去就是用這種方式唱著歌在滑鐵盧打敗了拿破崙,所以直到二戰他們都不是很看得起德軍高速閃擊東跑西跑的賊一樣的指導思想。而德軍主要作戰思想是閃擊,閃擊戰要求步兵快速機動,出奇制勝,要快速機動必須依靠交通工具,而不是甩火腿。自從有了代步工具以後,就要考慮不是對腿部的血液迴圈的解放,而是對腿部的保護了。此外,蘇德軍隊主要是立足於歐洲戰場作戰,要面對的環境有灌木荊棘、泥潭和沼澤、冰雪、碎石塊、鐵絲網。這些都非常容易對小腿造成傷害,因此高幫皮筒靴可以很好的起到禦寒、隔水、防護的作用。但是考慮到其笨重的性質,高階軍官一般使用特殊材質,如小牛皮訂做的更輕更薄的皮靴,只是為了用於搭配馬褲,而除了機械化步兵以外的坦克兵、突擊炮兵、傘兵都不使用高幫皮筒靴。
德軍統帥堂裝甲擲彈團:軍官使用筒靴,士兵沒有使用。因為裝甲擲彈兵主要是跟隨在突擊炮後行動的。其次,軍官穿的標準制服是馬褲,所以配馬靴,士兵穿的是筒褲,所以配一般皮靴。
大德意志師左邊為步兵,使用高邦皮軍筒靴。中間為憲兵,同上。右邊衛高射炮兵,使用一般皮靴。
1、2兩位步兵都沒有穿馬褲,還是穿了馬靴。
波蘭戰役:機械化步兵快速機動,閃擊需要,皮靴——
荷蘭、比利時:高緯度、低地國家,禦寒防水需要——
法國:坦克兵是短幫靴子,步兵(中)是高幫馬靴配馬褲。
二戰德軍山地部隊:由於登山需要,無論軍官還是士兵,均不使用高邦皮軍筒靴,而適用加厚底板的登山靴。
二戰德軍傘兵部隊由於跳傘的需要,作戰服均不使用馬靴,而使用傘兵靴。二戰德國非洲軍:由於防沙和透氣的需要,採用高筒繫帶靴,比皮靴略微輕便。
再來看二戰英軍:
英國本土:
歐洲大陸:諾曼底:印度及緬甸:綜上,參加二戰的英軍是一輩子都不打算騎馬的。我們有航母,戰列艦,蘭開斯特,甚至有這個——所以,要馬和馬靴作甚?
二戰蘇軍:
蘇軍中,高筒皮靴的使用率比德軍高很多,無論軍官還是士兵,無論摩托化、機械化還是非摩托化、機械化,在蘇軍中是皮靴搭配綁腿,皮靴佔多數,綁腿佔少數。首先,這個很符合老毛子粗線條的性格,其次其豐富的資源可以供得上這樣高成本的裝備生產,最重要的是,蘇聯地理環境寒冷,多泥潭,沼澤,雪地,對保護士兵的腿不被凍傷,劃傷,筒靴是非常必要的。
軍禮服:
騎兵,近衛步兵:遠東地區蘇軍:
美軍在二戰前沿襲了英軍的傳統,在二戰中後期,派往歐洲戰場計程車兵使用了綁腿帶,相當於介於高筒皮靴和綁腿之間的一種折中發明。而太平洋戰場上的美軍(海軍陸戰隊)全部用短幫軍靴。
奧馬哈:
突尼西亞:西西里:太平洋戰場:菲律賓:看看菲律賓美軍,除了綁腿帶和湯姆森衝鋒槍,其他的一切都是英軍的翻版。這就是二戰開戰前美軍的樣子。
最後,可以做一個總結——
英軍到二戰中葉的時候軍事思想都還沒有進化到步兵完全摩托化,機械化並主要針對歐洲大陸戰場這一步,也不怎麼需要閃擊作戰快速機動,主要還仰賴海空軍,主要關心非洲,印度,東南亞的利益。因此英軍不太需要高幫軍筒靴,幾乎沒裝備。並且英國倚重海軍,海軍都是穿皮靴筒褲,所以很少接觸大陸上平原作戰用的騎士馬褲,不穿馬褲自然就配不上筒靴。
歐洲大陸適合平原作戰,在二戰以前騎兵運用廣泛,騎兵一般都要穿馬褲,馬褲必須搭配筒靴加馬刺(即馬靴),即使不配筒靴也一定要束腿。因為騎馬的時候不能穿短幫靴,小腿肚反覆和馬肚子摩擦,如果不束緊褲腿,時間長了褲腿就會像一張砂紙一般對人和馬相關部位都造成磨損,並且由於馬蹬、馬刺的存在,褲腿一定要束緊,否則遇到大的動作或者上下馬容易掛傷。
二戰時,德軍非常仰賴機械化步兵,並且主要在歐洲大陸比較寒冷的地帶作戰,除了非洲軍以外,高幫軍靴主要用於機械化步兵和騎兵部隊,但是空軍、海軍、炮兵、坦克兵、突擊炮兵、裝甲兵、潛水艇兵、傘兵、山地部隊為行動便利,未全部採用高邦皮軍靴。
蘇軍基本上全部採用高邦皮製或者人造皮革的筒靴,少量士兵使用綁腿。主要原因是軍隊長期在高緯度地帶寒冷環境裡作戰,禦寒需要。同理,德軍東線部隊機械化步兵,也採用高邦皮製或者人造皮革的筒靴。
美軍沿襲英軍的傳統,整個二戰中,主要在太平洋戰場作戰,除了在阿登地區之外,其它都是在歐洲不寒冷的地帶作戰,用不上高筒皮靴。美軍發明的綁腿帶非常高能,是介於英軍不穿皮靴(傷腳,不禦寒),蘇軍全是皮靴(笨重,昂貴)之間的一個靈活設計,並且非常便於裝備和使用,成本低廉。
馬靴是歐洲平原作戰的騎士時代留下的一種產物,除了好看、精神之外,其劣勢是笨重,傷腳,造價高昂,英國的船長和美國的牛仔都不怎麼買馬靴的賬,中國和日本也是。用馬靴的大多數是一些有騎士傳統的國家。所以馬靴並不是先進、發達的象徵。在技術進步的條件下,鞋子的功能更加完善,分類更加細化,服裝和其它輔助工具亦能很好的起到對小腿、踝關節、足部的保護作用,所以,馬靴必將慢慢退出歷史舞臺,只留在儀仗隊中作為一種紀念。
美第三步兵師
美海豹突擊隊
“我們有悍馬,卻就是不穿馬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