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安歸幾何

    自秦廢封建之後,我們整體上就是流官治小民的政體了,但開國勳貴都想著能封建,尤其是皇子們,所以就能看到這個大趨勢之下,還總時不時的有點反覆,但這種反覆都被無情的證明為取亂之道也:

    漢行分封,有七王之亂;晉行分封,有八王之亂;唐有節度使重末輕本,最後就是藩鎮坐大;明行分封,結果有靖難之役。

    所以呢,滿清入關之時,不知道這些歷史教訓,按著自己部族的習慣,封了三藩,但到了康熙,終於明白過來了,這早晚是得作過一場的。

    而這種經驗教訓已經為我們這個文明所銘記,連俗話都說:天無二日。所以呢,可想而知,當時雲貴地方中央選派的官僚和西選官僚之間的緊張程度了,而這自然也為吳三桂所明白,其只要退,那就是萬劫不復。

    而康熙能殺了鰲拜,估計對其是蠻震撼的,康熙才多大?!其一死,吳氏集團必然滅亡在康熙手上,這是誰都清楚的,所以呢,吳三桂是想著趁自己還行、康熙還小,起碼搞個割據出來,畢竟雲貴那地當個富貴王爺自然是舒舒服服的,但想和中原分庭抗禮那就是做夢了。

    所以呢,吳三桂是不得不反,不反在其死後其宗族以及整個吳氏集團也必然會被康熙所誅滅,而反了還有可能爭得一線生機。但其失敗就失敗在當年想不了這麼深遠,一心做漢奸,消滅了南明,失去了爭天下的道義和人心,想想此時,他如能捧了南明做招牌,那席捲江南豈非等閒?!

  • 2 # 鄧集傑110937391

    吳三桂反清是因為其父與其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將捉去,且飽受凌辱,吳三桂又遭到李自成進攻,不敵李自成,所以向當時的清軍攝政王多爾袞求援,請求清軍入山海關支援,所以才有了清軍入關,隨後突襲李自成,結果李自成軍隊潰敗,之後李自成戰死沙場,才有了後來的清朝奠定了在全國的統治,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之後打下了天下。

  • 3 # 清新

    筆者認為,吳三桂反清主要是為了進行割據,建立獨立王朝。

    1664年,即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攻入北京,崇禎自縊,明朝滅亡。但由於大順政權在北京一系列錯誤的行徑:嚴刑拷打吳父,擄走愛妾陳圓圓,將吳三桂徹底推到了滿清政治集團一方。從此吳三桂就成為了清廷的爪牙,在清軍征服中原,鎮壓農民起義軍以及南明政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此時,他與明朝決裂,投靠清廷的決心是顯而易見的。其表現有三:

    一是在山海關與大順軍作戰時,“力斗數十合,斬數萬級”這還可以理解為洩私憤。

    二是對地方農民起義,也是心狠手辣,歷史記載地方農民王永強為亂,吳三桂督兵大肆屠殺、擊敗斬殺七千餘人。此時便不能算是私怨了。

    三,對南明政權的拉攏,“封薊國公,運米十萬、銀五萬”,他也拒絕接受。在與抗清義軍以及永曆政權作戰時又特別賣力,使得抗清義軍遭受的巨大的損失。永曆帝也逃到緬甸。

    吳三桂藩鎮雲南後,其所作所為,可見其窮奢極欲的貪婪本性。他在明行宮的基礎上大興土木,建造自己的藩府。根據《續雲南備徵志考》記載,吳三桂修建的府邸能夠和帝居媲美。此外他還在海上建造亭子,在昆明建造別墅和花園,並役使人民重建金殿。他不僅大興土木,生活也極度奢侈,曾花費幾十萬兩銀子給府中伶人制備舞蹈服裝和道具。此外,他還要維持龐大的軍隊。這些鉅額的開支,一方面從清朝中央政府要,另一方面就是搜刮民脂民膏。雲南賦稅之重,竟然達到了明朝萬曆年間的三倍以上。即便如此,也不能滿足他的私慾,於是他還要放鉅額的高利貸,大肆圈佔良田。使得整那個雲南經濟凋敝、人心惶惶。

    吳三桂鎮雲南,事實上是在雲貴建立一個自己的獨立王國。首先,他保持了數量龐大的軍隊,其軍費開支就佔到整個清朝政府的全年開支的三分之一還多。其次,他為了維持軍隊,煞費苦心地編制藉口、製造事端,利用土司叛變來對抗中央。最後,他想進辦法和西藏達賴喇嘛這等地方豪強搞好關係,同時也巴結鰲拜獲得特權。他在地方上,已經壟斷了文武官員的任免權、軍隊糧餉分發以及地方政務。這就和土皇帝沒有什麼差別了。於是他和中央的矛盾勢必日趨尖銳。

    康熙帝親政後,為了完成帝國統一,就必須拔除吳三桂這顆毒瘤,進行撤藩。兩者之間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事實上,正如康熙所論斷的:“三桂蓄異志久,撤亦反、不撤亦反。”康熙撤藩命令一下,吳三桂竟然又舉起“復明”旗號,給自己的不義之師掛起一個名正言順的名頭。但此時,全國已經統一,社會也已穩定,人民厭惡戰爭,渴盼安居樂業,且他們還記得吳三桂是出賣民族的叛徒,是搜刮人民血汗,橫行霸道的“土皇帝”,他們恨不得處之而後快,怎麼會支援他分裂祖國?所以,他才會在政治上逐漸被孤立,在軍事上也節節敗退,最終自取滅亡。

    綜上所述,吳三桂起兵反清,並不是順應民意,而是為了滿足自身私慾所行的倒行逆施。是對統一安定的社會環境的破壞,是違背歷史發展客觀規律的不義之舉。

  • 4 # 飛魚提督

    吳三桂反清主要是康熙要削藩,康熙皇帝年輕氣盛,想要一步到位,吳三桂苦心經營多年,而且戰功赫赫,換作是你,你也不甘心。如果康熙能夠循序漸進徐徐圖之,吳三桂很有可能不會反清,畢竟康熙年輕,而吳三桂已經不復當年了,耗個十幾二十年,吳三桂也就進棺材了。事實證明,吳三桂反清沒多久就病死了。

  • 5 # 我有我的歷史觀

    你自己頭腦簡單就算了,請別把吳三桂也想得這麼簡單!

    你以為劉宗敏擄掠了他的愛妾陳圓圓,扣押了他的父親吳襄,才是他引清兵入關的主因嗎?錯!他抗順(李自成建立的“大順政權”)降清是經過一番心思熟慮,反覆掂量的。

    何況他的愛妾和父親的性命還捏在李自成的手裡呢!吳若降清,其愛妾和父親隨時可能遭遇不測。若歸順,二人的性命還有迴旋的餘地。

    作為一個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吳三桂絕不會做出這麼愚蠢的決定。很顯然,他的愛妾被佔有和父親被扣押不是他引清兵入關的決定性因素。一個重要人物的重大決定,必然摻雜著諸多的、複雜的原因。

    吳三桂出身遼西將門世家。父親吳襄是遼東總兵,岳父祖大壽是世居遼西的望族。

    吳三桂也曾為抗清立下過汗馬功勞。

    1629年,率兵攻打水平、遵化、遷安、灤州四城,逼迫後金敗退至關外。

    1641年的“松錦之戰”,明軍大敗,明朝將領洪承疇和吳三桂的舅舅祖大壽投降。明朝在北方的軍隊喪失殆盡,關外只剩下寧遠、中前所、中後所、前屯衛4座城市了。

    1642年,清軍侵擾明邊境,在其退往關以時,明將只有吳三桂敢於追擊,並屢立戰功。

    1643年,清軍攻取關外4城。其它三城皆被攻破。只有吳三桂打敗清軍,寧遠成為一座孤城。

    這樣,關外明將中,唯有吳三桂仍然在同清軍“死磕”。可是,這樣一位抗清鬥士,為什麼後來引清兵入關,助紂為虐,禍害國家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我們不排除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農民起義軍的腐敗也是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一個誘因。

    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打到北京,京師告急。崇禎皇帝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讓他放棄寧遠,率兵支援京師。

    吳三桂乖巧利滑,並未疾行赴京,而是慢吞吞地等待事情的變化。直到半個月後才到達“豐潤”,其時北京已被李自成攻破。被朝廷任命為“提督京營”的吳襄(吳三桂的父親)投降,其愛妾陳圓圓也被扣押。

    由於山海關具有極其重要的軍事戰略性。清軍和起義軍都在拉攏吳三桂。究竟是降清還是降順,,吳三桂感到左右為難。

    由於農民起義軍的侷限性,一些將士還沒有還沒有改掉舊時的“痞氣”。農民起義軍剛進入北京城,有些將士就出現了腐敗現象:一些將士將紫禁城內的寶貴據為己有;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也遭到了毆打勒索;更甚的是:將領劉宗敏霸佔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

    吳三桂知悉後,立即率領部屬返回山海關,發誓同農民起義軍決一死戰。但他畢竟力量弱小,無法與起義軍相抗衡。她想:與清兵聯手共同對抗起義軍吧!

    於是就有了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於是就有了吳三“衝冠一怒為紅顏”的說話。

    然而,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真的只是因為“衝冠一怒為紅顏”嗎?答案是否定的。吳三桂的這一舉動是經過澡思熟慮,反覆掂量的。

    在明朝搖搖欲墜時,吳三桂就有了降清的打算。

    1643年,他透過已經降清的舅舅祖大壽就向皇太極轉交了一封書信。言“稱臣”之意,當時皇太極不置可否。雖然此次降清沒有成功,但卻為吳三桂日後降清留下了後路。

    農民起義軍的腐敗和對吳三桂父、妾的凌辱,使吳三桂在投降起義軍和清軍的搖擺中下了最後的決心。

    他心想:在起義軍要拉攏自己之時,在自己手中還握有兵權之時,尚且被人欺凌。假如一朝失勢,到那時受制於人,後果就更難以想象了。

    這樣,吳三桂對農民起義軍的最後一線希望破滅了。

    但是,吳三桂最主要的還是考慮政治前途。

    在吳三桂看來,起義軍沒有很好的優待他的父親和愛妾,只是把他們當做逼迫自己投降的籌碼。

    而他與清軍多爾袞的約定,簡直讓他“垂涎三尺”:

    黃河以北歸清,封吳三桂為王;黃河以南歸明。立崇禎太子(或諸王)於南京。

    吳三桂就差喊多爾袞為爹了。在他看來,自己賺大了:①封了“王”。要知道,吳三桂在明朝的爵位只是“平西伯”喲!②也多少為他在世人面前挽回了一些顏面。因為畢竟他為大明保住了半壁江山,算是“有功之臣”

    可實際上是清軍賺了。多爾袞實現了世代以來的渴望,順利進入山海關,為日後入主中原打開了門戶。

    多爾袞在心裡嘲笑吳三桂的傻不拉幾:只要清軍進入了山海關,以清軍摧枯拉朽的攻勢,,你那半壁江山還保得住嗎?

    多爾袞並向吳三桂“承諾”:

    你我昔日是仇人,如今卻合為一家。我領兵入關,與百姓秋毫無犯。否則必以軍法處死。你可告知全城百姓,不用驚慌。

    這樣,吳三桂毫無疑慮地放清兵入關了。

    山海關之戰,農民起義軍在吳三桂和清軍的聯合攻擊下失敗了。李自成對吳三桂的奴顏卑膝深惡痛絕,殺死了吳三桂的父親和他的家屬34口。

    李自成還沒有把那一把龍椅捂熱就交出了。“大順政權”僅僅經過了一年時間,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農民起義軍失敗後,吳三桂轉投在新主子的旗下。

    1645年,清政府將其從前線調回。從此他再也不提什麼“復君父之仇”,而是望風使舵,稱崇禎為“故主”,反覆表示自己“矢忠新朝”。

    1647年,清朝又將他調去山海關,派他剿殺西北地區的抗清義軍。他不僅對農民軍進行了殘酷鎮壓,甚至對朱明後裔斬盡殺絕。

    吳三桂思想和行動上的轉變,使清廷對他更加倚重了。

    1662年,吳三桂殺害南明“永曆帝”

    康熙施行“撤藩令”,打碎了他藩鎮一方的幻想。

    1673年,康熙下令“撤藩”。吳三桂感到了“失勢”,於是舉起反清的旗號。他在衡陽稱帝,與“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聲援抗清,釋出復興明朝的檄文(史稱“三藩之亂”)。後病死於衡陽。

    其孫子吳世璠繼承帝位後,支撐了三年,就被清軍攻破。“三藩之亂”遂宣告結束。

    從吳三桂開始時陷入“是護明,還是降清,抑或投降大順政權”的搖擺中,以及後來的“矢忠新朝”,鎮壓農民起義軍和明朝的“尾巴”——南明,再到後來的被“撒藩”,又打著“復明的旗號”稱帝。

    這整個的過程,無不看出吳三桂投機取巧,為尋求政治靠山而見風使舵的本性。他的父親吳襄和妾陳圓圓受辱只不過正好為他找到了降清藉口的切入點而已。

    以後再也不要說“衝冠一怒為紅顏”了!以後再也不相信“衝冠一怒為紅顏”的鬼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特爾RealSense L515鐳射感測器有著怎樣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