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風景這邊獨好162315400

    創作《琵琶行》時,白居易因言事遭貶為江州司馬,心情低落,逢琵琶女操琴訴苦,白居易移船相見,得遇天下淪落人,心有同感。自此以後,人生轉入低谷,儘管後來官至尚書,《琵琶行》卻是他人生的一大轉折點。不過想想現實,每個人一生都難免有陷入低谷之時,都有走下坡路的時候,正如琵琶女,想當年何等風光,老來嫁作商人婦,卻得不到丈夫的憐愛,境遇淒冷。世事如此難以周全,坦然面對就是!

  • 2 # 不繫舟詩社

    白居易剛被貶官,於客船上聽到隔壁船上的琵琶聲,不覺悲從中來感到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悲情。當聽到彈琵琶女人的身世更同情她身世飄零的悲苦被琴音打動,以白居易的才情用文字敘述聽覺,令讀者似乎親耳聽到這場音樂會,極為動人。

  • 3 # 一勺毒雞湯

    《琵琶行》是作者透過親身見聞,續寫著琵琶女的命運,在結合自身從而發出一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裡面的詞語也是非常形象,使讀者真切感受到樂曲中喜樂哀樂,激揚幽抑,音色音調的銜接,構成優美而豐富的音樂情節,產生了蕩氣迴腸,精心動魄的藝術效果。

  • 4 # 全峰山

    唐代詩人白居易(香山居士),816年秋夜於潯陽江頭夜送客,偶遇琵琶女的美妙演奏,對她高超音樂的修養和不幸遭迂,深為感動而作三大段七言長詩一一《琵琶行》。全篇88句,通俗易懂,感情純樸。

    這是一首感傷詩。長篇敘事細膩,埸面感人,崔人淚下,並把巧妙的敘事、細緻的描寫,與濃郁的抒情氣氛融合在一起,達到高度的藝術水平。

    作者透過淪落江湖的琵琶倡女,她的音樂才能,容貌鳳度,卻落得如此結局。對她的不幸身世做了細緻的描述,聯想到自己受到政治上的不公平處分,心裡感觸很深!

    ″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既同情歌女,又感傷自己,說明造成彼此不同遭遇的根源,原源是共同的!是社會的不公正!這也正是全篇的主題思想所在!(個人主編)

  • 5 # 清照影

    《琵琶行》這首詩三個關鍵詞:

    一是淪落。琵琶女一生坎坷,者大嫁做商人婦,無家可歸,淪為賣藝的女子,詩人有理想拒負,卻遠離京城,遠離政治中心,鬱郁不得志。

    二是有才。琵琶女一曲弾奏,大珠小珠落玉盤,詩人為盛唐著名詩人,創作大量詩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

    三是同病相憐,充滿了人性中的溼暖。這是人性中非常寶貴的情愫。有此情愫而呈感人的曲、優美的詩。

  • 6 # 閒看殘花漫卷雲

    眾所周知,白居易的《琵琶行》詞句優美,意境悲涼,是有唐一代難得的佳品。尤其是其中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更是千古名句。不少文人墨客在身處逆境,懷才不遇,有志難抒之時,往往會想起這句詩來。還有那句‘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做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等等,被引用的頻率可以說是相當高的。

    自古,中國的文學似乎一直保留著一種殘缺的美感,沒有傷痛就不能稱之為文學。連魯迅先生也曾說過,真正的悲劇,是將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因為破壞才能震撼,因為失去才會想起珍惜。這就是在讓大家爭著比慘,看誰敘述的更加深入人心,誰就是佳品。

    關於這一點,我個人是不敢苟同的。歡樂英雄式的作品也一樣打動人心。

    話說回來,接著談《琵琶行》,因為作者的歷史侷限性,他不可能領悟到更加深遠的內涵,沒有悟透個人的悲劇源於社會的體制,還停留在懷才不遇,生不逢時的認識上,對琵琶女的遭遇也只是感嘆其不幸,卻不知為什麼不幸。

    關於這一點可以從白居易晚年學佛的經歷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琵琶女也好,白居易也好,快樂的時候,只是一味地享受快樂,沒有想著這快樂是不是長久。等所有的快樂變成了雲煙,又一味地哀嘆自身的不幸,其實是不可取的。

    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個人也認為,或許作者想透過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讓更多的世人能警醒吧。

  • 7 # Flage戰旗

    《琵琶行》是唐代偉大詩人白居易(易安居士)的一篇力作,與《長恨歌》齊名。當時就有“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的說法。足見其流傳之廣,影響之大。

    作者記述夜遇琵琶女的故事,而宋人洪邁則認為不可信。而是作者虛構的情節,藉以抒發自己的天涯流浪之恨。這點可以從白居易當時的境遇可以得到端倪。永和十年白居易被貶為九江郡司馬,第二年秋天的一個晚上去送一個同病相憐的朋友,心情越發沉重。這個時候聽見琵琶聲,無疑是作者內心的表達。詩中首先寫到“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難道不是兩個同病相憐的人分別時的情景嗎?然後又寫到“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寫出了琵琶女的悲慘遭遇,同時又是自己的悲慘遭遇!白居易和朋友的遭遇又折射了當時被打壓貶低的知識分子的共同遭遇。

  • 8 # 陽春白雪52293

    謝邀請:白居易的巜琵琶行》敘事名篇,是詩人遭受權貴打擊,貶為江洲司馬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816)所作,全詩可分三段:開篇到丷唯見江❤️秋️白",寫秋夜江頭送客,歌女彈奏琵琶的情景和幽愁怨恨,第二段從"沉吟放撥插弦中丷到丷夢啼妝淚紅闌干丷寫歌女身世變遷,用脂痕和淚痕譜寫一曲封建社會底層女子的悲歌0⃣️第三段丷我聞琵琶已嘆息 又聞此語重唧唧,同為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0⃣️作為一個封建士大夫同歌妓相提並論,是非常可貴的0⃣️

    這首詩的藝術高度,是對音樂的描寫,使抽象的音樂能感受具體的形象:急雨的狂驟,私語的低沉,玉盤珠落的清脆,底鶯聲的宛轉,泉流冰下的幽澀0⃣️寫出了音樂節奏和旋律,弾者聽者情感的交流0⃣️未成曲調先有情,似訴平生不得志,間關鶯語底滑,別幽情暗恨生0⃣️此時無聲勝有聲,唯見江心秋月白0⃣️春江朝秋️夜,江州司馬青衫溼0⃣️

    整體詩歌瀰漫"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貶官的不得志,歌女的悲歡流年,人文情懷和人性人❤️人生的感悟,是一篇偉大的詩歌作品0⃣️

    白雪陽春作品,諸君教正0⃣️2019/正️二十二日

  • 9 # 風雨依然無阻

    同時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們兩個同時天涯論落的可悲之人,今日相逢何必問是否曾經相識。——關於白居易的《琵琶行、並序》我的感悟是:詩人白居易透過刻化琵琶女的形象,深刻反映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藝人的悲殘命運。加上詩人自己被貶為九江郡司馬,被排擠被欺辱的不公平的事情,發出了同時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抒發了同病相憐,同聲相應的情懷。其情、其心、其景讓我產生了強烈的思想共鳴。有志有才之人不被重用,反而是奸臣小人得寵橫行!——惜黃花慢:浪跡天涯,同時論落人,城陽偶遇。非是蝶蜂,誤探花蕊,紅粉墜淚,天憐落雨。浮萍漂泊心寂悽,吐舊事,無計緣聚。問蒼天,誰主沉浮,身心分居。@暴雨掛起高牆,欲歸天阻擋,誰說無恙?門前增傘,心藏善良,萍水相聚,復又茫茫。人生百年隨緣過,喜怒哀樂夢一場。長嘆後,又是滿天豔陽

  • 10 # 風物長宜放眼量3436

    “詩魔”白居易的這首《琵琶行》本是一首敘事長詩,但在詩人委婉悽惻的筆調之下,哀怨幽深,曲折婉轉,情景交融,聲情並茂。無怪於千百年間被無數後人為之傳唱不息。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對於詩詞更是如此,每讀一次,總會有一次不同的感悟。雖然這首詩讀得不太多,但是經典之語,總是能讓人記憶深刻。說到感悟,只能從字裡行間去尋找和發現。很多觀點或感觸,是要結合作者當時的社會環境,現實情況,創作意圖,參照個人理解。下面發表一下個人不太成熟的感覺吧

    全文對情景的把控可以說非常的細緻入微,深入人心,所以吧,歸納起來有四點感悟:即離情別緒之感,音樂共鳴之感,世態炎涼之感和同病相憐之感。下面分條進行說明。

    一、離情別緒之感:雖然作者此詩本意不是想表達此意。只是以敘事的方式來抒發壓抑之情,事件的起點是“潯陽江頭夜送客”,然後才有後面的偶然琵琶女事件,送客只是全文的引子部份,前面離別氣氛的渲染也是為後面的情感抒發作鋪墊。但是,送別於秋夜之中,在楓葉瑟瑟,荻花飄零的秋天,本就帶著一份悲涼的氣息。詩中沒有過多述說離別之情,但是離別之苦還是顯而易見的。“舉酒欲飲”,“醉不成歡”可見關係非淺。“別時茫茫江浸月”呼應後面的”弦弦難抑聲聲思“,更是有種“相見時難別亦難”的感覺隱藏其間。看似輕描淡寫,還是有種依依難捨,心情壓抑的情緒飄散在字裡行間。

    二、音樂共鳴之感:全詩重點描寫的地方,自然是非同凡響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情景展現,讓人眼前能馬上浮現出一幅悽美的畫面。而那絲絲入扣,弦絃動情,錯落有致如行雲流水般的琵琶之音如同現場直播的迴響在耳畔。從彈奏者入場神態的“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羞羞答答,到調絃時的開場氣氛“未成曲調先有情”可見彈奏者並非普通的業餘選手,而是有禮有節,技藝高超的專業水準。僅此一點,就已經讓人有拭目以待,先睹為快的渴望了。後面對整個演奏過程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描述。神態上的“低眉信手續續彈”,動作上攏捻抹挑,音樂節奏上更是高低起伏,扣人心絃。激昂時嘈如急雨,低落時切如私語,並且嘈切相和,雜而不亂。從娓娓而彈,從弦凝絕,聲暫歇的無聲勝有聲,到瓶破水迸鐵馬金戈的弦急之音,收曲時則聲如裂帛,反應了音樂從平緩到高潮的抑揚頓銼的過程。絃音則如珠落盤,清脆有力。而聽眾的感覺更是隱約其間,從”聲聲思“到”似訴平生不得志“,”說盡心中無限事“,”別有幽愁暗恨生“等描寫可見聽眾完全沉浸在音樂中而思潮起伏,久久不平。這樣的音樂自然當然引人入勝,讓人有一種感同身受,親臨其境之感。

    三、世態炎涼之感:音樂聽完後瞭解琵琶女的身世。從其曲折的人生故事裡,可以看到一個女人從年輕貌美到年老色衰後的悲慘身世。少有才氣,京城之女,妝成被妒,能想象到一個女人年輕的盛景,可惜是淪落風塵,紅顏薄命。年輕時春風秋月等閒度,羅裙翻酒汙,醉生夢死,待年老珠黃時門前冷落鞍馬稀的清冷,前後之間形成鮮明的對比。商人重利輕離別,深刻的揭示了社會的現實。無論古今,何尚不是如此呢。縱使你年青時傾國傾城,終有暮去朝來顏色故的那一天。待到此時,才會體會到什麼叫世態炎涼,人間冷暖了。

    四、同病相憐之感:這個世界上,人與人之間有時就是這麼奇怪,兩個身世相近的人,雖然遭遇不同,但總是容易產生自然的親近,”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一語道盡了無盡的辛酸和感悟。雖然”欲問孤鴻身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但總容易由此及彼,聯想到自己的人生際遇,情至深處,難免就悲從中來,惺惺相惜了。

    境界有限,暫時能理解到的也就這麼多,慢慢學習以後,應該還會有更多的收穫和感悟吧,暫且不表了。如有謬誤之處,望多見諒。

  • 11 # 每天一點心靈感悟

    《琵琶行》為我們留下了千古絕唱“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本詩透過描寫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結合詩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擊,唱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心聲。社會的動盪,世態的炎涼,對不幸者命運的同情,對自身失意的感慨,這些本來積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集中在一起傾於詩中。它在藝術上的成功還在於運用了優美鮮明的、有音樂感的語言,用視覺的形象來表現聽覺所得來的感受;蕭瑟秋風的自然景色和離情別緒,使作品更加感人。

    詩人在這首詩中著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透過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藝人的悲慘命運,抒發“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情。詩的開頭寫“秋夜送客”,“忽聞”“琵琶聲”,於是“尋聲”“暗問”,“移船”“邀相見”,經過“千呼萬喚”,然後歌女才“半遮面”地出來了。這種迴盪曲折的描寫,就為“天涯淪落”的主題奠定了基石。

    接著以描寫琵琶女彈奏樂曲來揭示她的內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調”之“有情”,然後“弦弦”“聲聲思”,訴盡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無限事”,展現了琵琶女起伏迴盪的心潮。

    然後進而寫琵琶女自訴身世:當年技藝曾教“善才服”,容貌“妝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然而,時光流種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描寫,與上面她的彈水,“暮去朝來顏色故”、最終只好“嫁作商人婦”。這唱互為補充,完成了琵琶女這一形象的塑造。

    最後寫詩人感情的波濤為琵琶女的命運所激動,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抒發了同病相憐,同聲相應的情懷。詩韻明快,步步映襯,處處點綴。

    既層出不窮,又著落主題。真如江潮澎湃,波瀾起伏,經久不息。反覆吟誦,蕩人胸懷,情味無限。語言鏗鏘,設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語”、“水漿迸”、“刀槍鳴”、“珠落玉盤”、“鶯語花底”。這些讀來如聞其聲,如臨其境。

    《琵琶行》全詩共分四段,從“潯陽江頭夜送客”到“猶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為第一段,寫琵琶女的出場。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時間,這是一個楓葉紅、荻花黃、瑟瑟秋風下的夜晚;交代了地點,是潯陽江頭。潯陽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潯陽江頭也就是前邊序中所說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詩人給他的朋友送別。離別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沒有個歌女侍應,當然就更加顯得寂寞難耐了。這裡面“主人下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實際是主人陪著客人一道騎馬來至江邊,一同下馬來到船上。“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這裡的景色和氣氛描寫都很好,它給人一種空曠、寂寥、悵惘的感覺,和主人與客人的失意、傷別融合一體,構成一種強烈的壓抑感,為下文的突然出現轉機作了準備。其中蹬後八句是正面寫琵琶女的出場:“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聲音從水面上飄過來,是來自船上,這聲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們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們一定要探尋探尋這種美妙聲音的究竟。“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這裡的描寫非常細緻。由於這時是夜間,又由於他們聽到的只是一種聲音,他們不知道這聲音究竟來自何處,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麼人,所以這裡的“尋聲暗問”四個字傳神極了。接著“琵琶聲停”表明演奏者已經聽到了來人的呼問;“欲語遲”與後面的“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懶,和慚愧自己身世的沉淪,她已經不願意再拋頭露面了。這段琵琶女出場過程的描寫歷歷動人,她未見其人先聞其琵琶聲,未聞其語先已微露其內心之隱痛,為後面的故事發展造成許多懸念。

    從“轉軸撥絃三兩聲”到“唯見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為第二段,寫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轉軸撥絃三兩聲”,是寫正式演奏前的調絃試音;而後“弦弦掩抑”,寫到曲調的悲傖;“低眉信手續續彈”,寫到舒緩的行板。攏、捻、抹、挑,都是彈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宮廷中製作的一個舞曲名。六么:當時流行的一個舞曲名。從“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聲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寫琵琶樂曲的音樂形象,寫它由快速到緩慢、到細弱、到無聲,到突然而起的疾風暴雨,再到最後一劃,戛然而止,詩人在這裡用了一系列的生動比喻,使比較抽象的音樂形象一下子變成了視覺形象。這裡有落玉盤的大珠小珠,有流囀花間的間關鶯語,有水流冰下的絲絲細細,有細到沒有了的“此時無聲勝有聲”,有突然而起的銀瓶乍裂、鐵騎金戈,它使聽者時而悲悽、時而舒緩、時而心曠神怡、時而又驚魂動魄。“東舟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這兩句是寫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聽得入迷了,演奏已經結束,而聽者尚沉浸在音樂的境界裡,周圍鴉雀無聲,只有水中倒映著一輪明月。

    從“沉吟放撥插弦中”到“夢啼妝淚紅闌干”共二十四句為第三段,寫琵琶女自述的身世,自述早年曾走紅運,盛極一時,到後來年長色衰,飄零淪落。沉吟:躊躇,欲言又止的樣子。斂容:指收起演奏時的情感,重新與人鄭重見禮。蝦蟆嶺:即下馬嶺,漢代董仲舒的墳墓,在長安

  • 12 # 天見其明007

    白居易的一篇膾炙人口的現實主義代表作,其中不少詞句都是鐫刻人心的千古絕唱。“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行”,說明作品在當時就已經廣為流傳,很有影響了。它之所以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是由於它突出的敘事技巧和不凡的音樂描寫,尤其是詩中表現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藝的一段音樂描寫,堪稱中國古典詩歌中描寫音樂的絕唱。   

    這首敘事長詩,是白居易貶為江州司馬第二年所作。作者在這首長篇敘事詩中,借一個淪落天涯的琵琶女的可悲遭遇來抒發自己仕途失意的憤懣和共同的慨嘆。詩中描寫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藝和淒涼身世,抒發了自己遭貶的悲憤感情。詩歌為琵琶女因年老色衰而被棄,自己直言敢諫而遭貶鳴不平,表現了深刻的社會意義。   

    這首詩的突出成就是在敘事方面。中國古代敘事詩並不發達,比較著名的長篇敘事詩,在唐代以前只有《綿》《生民》《孔雀東南飛》《木蘭詩》等寥寥可數的幾首。到唐代,杜甫的詩裡敘事成分已明顯增加。而到白居易生活的中唐時期,才集中地出現了一批敘事詩,如元稹的《琵琶歌》《連昌宮詞》,李紳的《悲善才》,劉禹錫的《秦娘歌》,以及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在這批詩人裡,尤以白居易的敘事技巧最突出,就拿這首《琵琶行》來說吧,其中就頗有一些值得學習的藝術經驗。   

    首先是敘事與抒情的結合。在敘事的過程中,字裡行間都滲透著對那女子的同情,深摯而雋永。詩人很善於刻畫對方的心理活動,而在刻畫對方心理的時候流露出自己的感情。例如邀請琵琶女相見的幾句:“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把一個女子的遲疑、靦腆、既難忍受獨守空船的寂寞,又不便在夜間與陌生人相會的矛盾心情,十分細緻地刻畫出來了。“暗”當理解為“輕聲地”,一個“暗”字形象地寫出了主客人對琵琶女的尊重。又如“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這些敘述都使人感到詩人對這女子是很理解、很體貼、很同情的。   詩中穿插的景物描寫也很好地起到了渲染感情的作用。“詩詞主抒情,但如果只是空洞地說出那情感,作者固有所感,讀者也不能領略那一番情緒。作者要把這情緒傳遞給別人時,必須找尋一個表達的藝術。假如他能把觸發這一類情緒的事物說出,把引起這一類情緒的環境烘托出來,於是讀者便進到一個想象的境界裡,自然能體驗作者所感到的那個同樣的情緒。”《琵琶行》很好地說明了這一原理。第一段的環境描寫不僅點出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還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為後文琵琶女的登場打造了一個自然和人文相匹配的舞臺。“暗紅的楓葉,慘白的荻花,茫茫的江水,迷惘的月色,瑟瑟作響的秋風”,正是人物悲涼心緒的寫照,並且,這是在秋季——一個很讓人傷懷的季節。可謂“南浦悽悽別,西風嫋嫋秋”。然而,正在這時,竟“忽聞水上琵琶聲”,這便給這幅灰色的調子添了一筆亮色。“繞船月明江水寒”抒寫琵琶女的孤單與寂寞,借“黃蘆苦竹繞宅生”“杜鵑啼血猿哀鳴”抒寫謫居臥病的悽苦與無聊,都是詩中畫龍點睛之筆。   

    其次,《琵琶行》的敘事富於詳略虛實的變化,脈絡分明,曲折生動。詩從秋夜送客寫起,由“舉酒欲飲無管絃”引出琵琶聲和琵琶女,這些過程都寫得比較簡單。接著一段音樂描寫,共用二十二句,寫得很詳盡。把曲調的變化、彈奏的技巧、曲中的感情,淋漓盡致地描寫出來。再下面又是簡單的交代和過渡,只用四句詩說明音樂的效果和琵琶女放撥插弦、整頓衣裳的動作,便轉到琵琶女敘述自己的身世。這一段又是二十二句,寫得比較詳細,特別是她在長安的歡樂生活,連細節都寫出來了。接著是詩人的自述,貶謫以前的長安生活一字不提,著重寫謫居潯陽一年來的寂寞。在這一段話裡,反覆三次說沒有悅耳的音樂,至於其他種種的細節則一概從略了。在詩人這番話的感動下,琵琶女作了第二次演奏。關於這次演奏詩人用略寫、虛寫,只用“悽悽不似向前聲”這樣一句話便交代了過去,隨即結束全詩。   

    《琵琶行》對音樂的描寫有獨到之處。音樂形象是難以捕捉的,如何藉助語言把它變成讀者易於感受的具體形象呢?這是描寫音樂時常常遇到的一個困難。但這個困難在白居易筆下似乎並不存在,他寫得那樣靈活,那樣自如,讓人睹文而如聞仙樂。他是怎樣取得這樣好的效果呢?他運用了三種寫法。   

    第一,比喻,用一連串精妙的比喻反覆形容。喻體都是人們常見常聞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難……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這些平常的樂音被作者有濃有淡,有重有輕,有急有緩地穿在一起,把讀者的靈魂攝起,去追隨那清冷的琵琶曲了。如“大珠小珠落玉盤”一句,用珠玉相擊的聲音草擬琵琶這種彈撥樂器的音響效果,人們常以珠圓玉潤形容歌聲的婉轉,“大珠小珠落玉盤”中的珠玉,也給人以圓潤之感,使人聯想到樂曲的和諧。  

     第二,琴為心聲,樂曲的變化與琵琶女的情感起伏和身世的遭遇相照應。“轉軸撥絃三兩聲”是琵琶女演奏前調絃校音的準備工作,此時已是“未成曲調先有情”。面對著陌生而又熱心的客人,簡單而又盛情的酒宴,琵琶女重操舊藝,昔日喧鬧奢華的情景,剎那間重現於眼前,此時百感交集,心潮激盪的心情如同在她手下同時撥動的大小兩根弦上所演奏的樂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而“間關鶯語花底滑”的樂曲猶如黃鶯啁啾,甜潤、悅耳、歡快、流暢,正像琵琶女一生當中最亮麗動人的日子,此時琵琶女彷彿回到了從前。然而時光如水,青春易逝,琵琶女經歷了生活的種種磨難後,走投無路的她委身為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生活再次將她推向無情的深淵,琵琶女的心冷了,淚流乾了,“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不正像琵琶女此時的苦澀死寂的心靈嗎?她卑賤的身份,淒涼的身世,她那一肚子的天涯淪落之苦之恨,面對陌生人,她如何開口,怎會開口?那次第正是詩人筆下的“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從無聲的低谷猛然間爆發出的高亢激揚的樂曲,那是琵琶女在期待,在掙扎。然而在那樣的社會里,琵琶女的命運猶如一片美麗的綢緞,最終要被社會這隻無形的魔手撕得粉碎,那正是“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第三,不但寫有聲,而且寫無聲。如“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都是以無聲襯托有聲,用樂曲休止時的餘韻來強調樂曲的效果。如同篆刻藝術的“計白以當黑”,戲曲藝術對舞空間的運用。試想,若琵琶女收弦後,是“東船西舫贊不絕,江心秋月耀浮波”是怎樣一番情景?喝彩雖也是對琴藝的襯托,但比起“悄無言”來要大打折扣了。而且那一片嘈雜將會掩蓋了美妙的餘音,毀了這一片的靜謐。這種虛中見實的表現方法,是中國古代藝術的傳統特點。   要更深刻全面地理解一首詩,一定要會知人論世。這首詩寫於元和十一年秋,白居易貶官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年平盧節度使李師道派人刺殺宰相武元衡,白居易認為這是重大的“國辱”,首先上書請求捕賊。當時他的官職是贊善大夫,權貴們便指責他越職奏事,又誣衊說,白居易的母親因看花墜井而死,而白居易作賞花詩、新井詩,有傷名教。白居易於是被貶為江州司馬。其實他得罪的真正原因,還是在於他寫的那些針貶時政的諷喻詩,早已引起權貴們的忌恨。正如他自己所說“始得名於文章,終得罪於文章”。這次打擊給白居易的心靈留下很深的創傷,到江州後一年的生活更使他體驗了社會的殘酷和世態的炎涼。他有滿腔的怨憤正無處傾訴,恰巧遇到這原為妓女的商人婦,聽到她的富有感情的彈奏,知道了她的悲涼的身世,詩人那壓抑已久的感情便像開了閘的河水,一起傾瀉而出。琵琶女和詩人,他們的社會地位並不相同,兩人的遭遇也各有不同的具體情況,屬於不同的社會問題。但詩人還是把她引為同調,引為知己,說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樣深摯的話,悲人自悲的同時表達了自已遷謫後的憤懣心情。   

    《琵琶行》中,極巧妙地融入了景、音、情和作者的人格魅力,不愧是中國古典文學寶庫中一顆耀眼的明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魔劍召喚獸怎麼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