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896213673209

    說起來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你完全可以把測量當作一種等效理論。

    在量子力學中,我們把世界分成兩個部分,一個叫“系統”,一個叫“環境”。

    基礎的量子理論本身描述的是一個被隔離的“系統”。這一部分我們甚至可以說已經相當瞭解了。

    我們研究的“系統“是可以簡化,簡化,再簡化的。比如利用晶格的對稱性,我們甚至能用量子理論處理宏觀的固態物理問題。

    但是“環境”是非常繁雜的,特別是當我們希望“環境”是一個用於從“系統”提取量子資訊並放大成宏觀的經典資訊的“測量裝置”,我們必然會發現“環境”複雜到用量子力學根本無法處理,對“環境”的描述必須要退化成經典理論。這種退化我覺得從費曼路徑積分來理解還是比較容易的。

    顯然的,在量子理論中,“測量”這個行為指的是量子的“系統”與經典的“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比如雙縫實驗,顯然的,我們的電子束是量子的,而我們是無法用量子物理來解釋作為“測量裝置”的隔板要如何存在一個位置確定而且靜止的邊界。

    相信這樣你應該已經理解了

    測量和一般物理作用有何特殊的

    測量的影響只不過是量子資訊退化成經典資訊的必然結果罷了。至於“測量”這個過程具體發生了什麼,我們其實目前還無法從純量子的角度來解釋。我們只能申明我們觀察到的“波函式坍塌”現象。要理解“測量”,其實最關鍵的一個問題在於,“量子資訊”到底意味著什麼?它與我們大腦中處理的資訊有什麼關係?我們是否能直接理解量子資訊?

    另一方面,in practices,我們是否能構建一種每一步都能完全用量子理論精確預計的“測量”?畢竟所謂的“波函式坍塌”只不過是我們觀察到的現象。雖然這種“儀器”的存在可能對我們的理解沒太大幫助,但目前還是存在申明有誤的可能。這也是一種考慮的方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何感覺大了後才懂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