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往今來幾多愁
-
2 # 翩若驚鴻影693
因為小的時候我們被大人保護的很好,看不到人性之自私,現世之邪惡。長大後,大人逐漸保護不了我們了。我們要成長了,想要成長就算不想學曹操一樣臉厚心黑,也要有甄別小人,偽善,笑面虎,紙老虎敢於決策的那種能力,泰山崩於眼前而不變色的心態。不然我們只會成為社會的底層,別人眼裡的弱者
-
3 # 珍希13
首先是受到了《三國演義》中“擁劉貶曹”傾向的影響。大多人走進曹操都是從四大名著開始的,所以飛鷹走狗,狡詐多疑,手段極端,陰晴不定的曹阿瞞形象早已根深蒂固。從小我們接受的教育是“仁義禮智信”,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之風。而曹操為達目的不顧天下口舌白眼,為人傳統君子不齒。
曹孟德,坦蕩“小人”也,卻胸懷大志,心繫天下。統一中國北方,人民免受戰火罹難,功不可沒。文采卓然,氣吞山海,領建安風骨,豪邁雄渾。任人唯賢,不拘一格,人盡其才,堪稱明主。小聰明與大智慧兼具,小聰明應付生活不堪瑣碎,大智慧馭人治理天下。狠慈難料,善惡皆現,是一位有血有肉的霸主之姿。長大後,我們更明辨了是非,懂得了生活的不易與無奈,更能讓我們走進這位“治世能臣,亂世梟雄”。
-
4 # 冷月日常視角
你好,很高興受邀回答這個問題:那是你成長了,恭喜!曹操此人人性之複雜,思維之巧變沒有經歷過一些事情是讀不懂的!一個活靈活現有些有肉的歷史人物放在現在不就是每個社會人的性格和為人處事之道嗎?對比於其他的三華人物,曹操更加全面更加現實。當你開始滿滿欣賞曹操時,就說明你越來越有智慧了!
-
5 # 小鬧39
首先,我們小時候對曹操的認知,基本都來自於《三國演義》,其中以電視劇為主,加上鮑國安先生對曹操的演繹實在是太經典了,把曹操的陰暗面--奸詐陰險表演的真傳神,導致小時候睡覺都怕夢見曹操,那可是大壞蛋啊。
而同時還有這兩個原因
一因為小時候的我們資訊獲取渠道受限制。一為教科書、二為電視劇和廣播、三為課外書、四為來自長輩的口耳相傳,除了加入了電視廣播這個渠道,和原始人獲取資訊的方式並無區別。資訊來源受限,必定造成偏聽則暗的結果,而現在我們獲取資訊的方式太多了。說句題外話,以前的我們是追著知識跑的時代,網際網路時代是知識追著使用者的年代。
二是因為三觀單純,非黑即白。校園和家庭把我們當初的幼小的心靈保護的太完美了,同時也把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刻畫的太單一了。直到慢慢長大的我們在經歷了越來越多的人生百態,嚐盡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後,我們懂得了批判地看待這個世界,學會了委曲求全學會了明哲保身,最後都活成了自己小時候討厭的樣子,但又有幾人認同兒時的認知呢?
曹操不是沒有年輕過,他也有過當大漢忠臣的理想,直到死亡曹操都在堅持。
-
6 # 披堅執銳K
我小時候對曹操的印象全是負面,認為是白臉奸臣,控制皇帝十足的壞人一個。在小學課本上學習草船借箭和赤壁之戰,又認為他很傻。當時看問題看的太片面了。
幼年接受知識面太窄了,可看的書也不多,很多也是聽其他人說的,也不是特別喜歡三國,就一般的看看《三國演義》書, 看的也不多,《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是元末明初人,他也遵循著幾百年來民間和廟堂對曹操的偏見,褒劉貶曹。唐朝中期以前對曹操大多是褒揚的,對他的歷史功績是肯定的,之後開始黑化他了,從廟堂到民間,尤其是偏安一隅的南宋。南宋和蜀漢都是南方區域性政權,狀況一致,不顧曹操漢人的身份,硬是把他比作是北方的女真族、契丹族、蒙古族,醜化嚴重。
以後才知道很多都是來自長久以來的偏見,以訛傳訛。《三國演義》也只不過是歷史性的小說,三分真,七分假,文學作品虛構不少東西。
有了生活閱歷,也喜歡三國了,讀的看的相關方面書和影片,認知也變了。首先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政治上可以名正言順的消滅軍閥割據武裝,統一北方,消除軍閥割據混戰而帶來的生靈塗炭。終究也沒有篡位稱帝,他的權利是自己多年來奮鬥積累的,黃巾起義後,東漢政權就名存實亡了,不存在竊權盜國。草船借箭的故事是不存在歷史中的,赤壁之戰火攻只是次要因素,呂伯奢事件也存在爭議性誇張性。他胸懷寬廣,接納張繡、關羽投降事件,燒燬部下通敵(袁紹)書信之事就可看出。
曹操一統北方,實行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提倡節儉。打擊地主豪強,唯才是舉,多用中下層之人。精於兵法,在帶兵方面,他治軍嚴整,法令嚴明,有割發代首的事情。他的文學才能突出,善詩歌詞賦,很多詩歌反映他的偉大的政治抱負和勞動人民生活疾苦,文學上歷史上有名的“三曹”。
正史上記錄曹操還是比較中肯的。很多我們很多的印象都是來自民間。我就很喜歡他的《龜雖壽》中“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甚是勵志。
-
7 # 歷史代的方剛視角
因為,長大後有自己的判斷能力,有思想了。當然,還有很多事,需要慢慢學,慢慢比較,多走出去比較,多看書看歷史,才能不被套路。
-
8 # 巨陽尊者
年輕的時候只有是非善惡之分,長大了才知道沒有絕對的好人和壞人。一個小說一個電視劇如果一眼就認出好人壞人,那不算是優秀的電視劇
-
9 # 司空逸洛
先來說說曹操的生平吧。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瞞,諡號武皇帝(魏武帝),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朝天子劉協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獲封魏公,建立魏公國,定都河北鄴城,而後進爵魏王。去世後,其子曹丕稱帝,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曹操喜歡用詩歌、散文來抒發自己政治抱負,反映民生疾苦,是魏晉文學的代表人物,魯迅贊之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擅長書法,唐朝張懷瓘《書斷》將曹操的章草評為“妙品”。
為什麼我們小時候特別討厭曹操?其實“人之初,性本善”。小的時候我們都很單純,在我們的眼裡,只要有人說誰壞我們就認為誰壞。我們接觸的事物都是簡單的,我們的思想意識簡單的。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褒劉貶曹的小說,在它印成小兒書連環畫或是拍成了影視電視劇,原著作者的思路與觀點也是沒有變化的,所以那時幼小的我們並不懂得真正的歷史,我們只會隨著小說的情節,一步一步的走進作者著作的思路。在我們看到曹操獻刀後匆匆忙忙逃出,在逃跑途中殺死救命恩人呂伯奢一家人時,就覺的這個人特別壞。後來又見曹操說出“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時,我們就更加的討厭曹操了。
在我們長大以後,在課本書上懂得了歷史,也懂得了歷史上真正的曹操。在我們學識上有了進步,認識上也有了提升。這時的我們熟透了人生,也看清了四周。在我們在回頭讀羅貫中的三國時,我們也懂得了曹操的思想。
三國演義是批貶曹操的歷史長篇小說,在羅老先生對曹操人物描寫上雖然有著刻意的貶義,但已懂得換位思考的我們會根據小說中的情節體味到筆下曹操的另一種心情。再說曹操壞時,我們就不那麼認為了。
在羅貫中《三國演義》裡第七十二回“諸葛亮智取漢中 曹阿瞞兵退斜谷”裡,曹操殺了主薄楊修。
而然實際上,是楊修自作聰明,兩軍對壘中,在主將沒有下達撤軍的名令時,他卻自作主張的做起撤退的準備,這是屬於戰場逃兵,曹操殺他是無可厚非的。至於羅老先生拿出三個故事來,無非就是刻意的醜化曹操這個人物,我們小的時候也正因為這些刻意的描寫,我們將曹操看成了壞人。在我們長大以後,透過正史,我才知道歷史上的曹操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才知道精兵法,善詩歌,有著自己的政治抱負。
也許小的時候我們被小說矇蔽,在長大以後,懂得了歷史,也懂得了那個梟雄曹操,也懂得了這個社會,也更懂得了自己。
-
10 # 小齊剪輯1
我們每個人小時候其實都有崇拜的偶像。尤其是小時候在看《三國演義》的時候,小編個人是非常喜歡劉備的,覺得劉備這個人特別好,而且又是一個非常心思正的人,而且也非常的善良,我是非常的喜歡她的。那錢美美知道他的故事之後都覺得她十分的不容易,從一個織蓆販履的平民百姓。變成了一個那樣的救國救民的大英雄,真是讓我感到欽佩。認識隨著年齡的慢慢長大,也知道了他的一些壞處。
我卻隨著年齡的改變對一個人的看法也漸漸有了不同,對歷史人物的看法更是如此。尤其是對劉備這個人的看法,讓我一步一步的發生改變,還是在我長大了之後看到了他的事蹟以後,才知道我這個人是這麼的不可靠,而且是一個非常討厭。為什麼要這樣說呢?首先我們要舉幾個例子,還有一件事情卻讓我感覺到特別的奇怪了。就是隨著我漸漸的長大,其實我更加的喜歡曹操這個人在小的時候,我是非常不喜歡他的。
覺得他是一個奸臣,而且在戲曲當中也一直把他塑造成一個堅持的形象,讓我對他這個人,一點兒好感都沒有,而且覺得它是非常奸詐狡猾的一個人。可是慢慢的長大。我對他們的看法慢慢地產生了不同。目前就要說劉備這個人和曹操的一個人的不同之處了。我們看劉備對於自己的手下是一個什麼樣的態度?劉備這個人手下確實非常多的大將,而且他們都是看著劉備的這個名頭才來的。
回覆列表
為什麼我們小時候特別討厭曹操?其實“人之初,性本善”。小的時候我們都很單純,在我們的眼裡,只要有人說誰壞我們就認為誰壞。我們接觸的事物都是簡單的,我們的思想意識簡單的。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褒劉貶曹的小說,在它印成小兒書連環畫或是拍成了影視電視劇,原著作者的思路與觀點也是沒有變化的,所以那時幼小的我們並不懂得真正的歷史,我們只會隨著小說的情節,一步一步的走進作者著作的思路。在我們看到曹操獻刀後匆匆忙忙逃出,在逃跑途中殺死救命恩人呂伯奢一家人時,就覺的這個人特別壞。後來又見曹操說出“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時,我們就更加的討厭曹操了。
在我們長大以後,在課本書上懂得了歷史,也懂得了歷史上真正的曹操。在我們學識上有了進步,認識上也有了提升。這時的我們熟透了人生,也看清了四周。在我們在回頭讀羅貫中的三國時,我們也懂得了曹操的思想。
三國演義是批貶曹操的歷史長篇小說,在羅老先生對曹操人物描寫上雖然有著刻意的貶義,但已懂得換位思考的我們會根據小說中的情節體味到筆下曹操的另一種心情。再說曹操壞時,我們就不那麼認為了。
在羅貫中《三國演義》裡第七十二回“諸葛亮智取漢中 曹阿瞞兵退斜谷”裡,曹操殺了主薄楊修。
楊修為何死,羅貫中在小說中寫道行軍主簿楊修,見傳曹操夜間口號“雞肋”二字,便教隨行軍士,各收拾行裝,準備歸程。曹操喚其問之,楊修自作聰明解釋了“雞肋”口令。曹操大怒,將楊修斬之。小說裡,羅老先生還解釋了曹操殺楊修其實蓄意已久,特意的拿“門中字”、“一合酥”,“夢中殺人”等故事解釋曹操對楊修的忌妒。
而然實際上,是楊修自作聰明,兩軍對壘中,在主將沒有下達撤軍的名令時,他卻自作主張的做起撤退的準備,這是屬於戰場逃兵,曹操殺他是無可厚非的。至於羅老先生拿出三個故事來,無非就是刻意的醜化曹操這個人物,我們小的時候也正因為這些刻意的描寫,我們將曹操看成了壞人。
在我們長大以後,透過正史,我才知道歷史上的曹操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才知道精兵法,善詩歌,有著自己的政治抱負。
也許小的時候我們被小說矇蔽,在長大以後,懂得了歷史,也懂得了那個奸雄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