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總探長

    遼西走廊因為地處遼河以西的一塊狹小走廊而得名,明朝末年,它的最大價值在於能夠大大縮短山海關以外到北京城的距離。

    我們所知曉的山海關關城,正是佇立在遼西走廊西南邊界的一座關城。

    其實,在很早以前這條路壓根無法行軍,一旦遇到雨季,這條路很容易被海水蔓延、淤泥充斥。

    當年曹操北征烏桓的時候,最初走的就是這條路,可惜大軍抵達遼西走廊之後,天降大雨,道路阻塞難行,最終才選擇翻越燕山山脈北掃烏桓。

    從公元1588年開始,努爾哈赤帶領大軍開始侵奪明王朝在東北一帶的地盤。

    具體的戰略地形可以分為一條戰線,一片扇形。

    扇形可以作為遼西走廊的前沿緩衝區,或者前沿緩衝據點,它的存在能夠有效的避免外來勢力直接衝入遼西走廊。

    不過很可惜,從努爾哈赤引兵進攻以來,明王朝所依仗的扇形緩衝據點,幾乎被努爾哈赤一舉蕩平。

    明王朝的戰線防禦核心瞬間僅剩下遼西走廊一帶,而且後期關於遼西走廊的問題,朝堂大臣更是相互攻訐,互有異議。

    更為誇張的是,一些朝堂大臣主張放棄山海關意味的所有據點,屯集重兵扼守山海關。

    這些人腦子裡在想什麼?

    一個王朝,一個國家的領土主權,從來都是寸土必爭,放棄?

    能不能動一動腦子?

    大多數的朝臣美名其曰的為了朝廷省錢,殊不知大明王朝的國庫是被誰掏空的,那些官僚士族橫徵暴斂了多少百姓的錢財,亡國之際想起省錢?

    這些人大多屬於政治上的弱智。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如果大明朝的扇形區域(廣寧、遼陽兩據點形成的扇形緩衝區)緩衝據點喪失之後,大抵為形成以山海關、寧遠、錦州三點為防禦重心。

    所謂的窮守山海關一隅之地,純屬無稽之談。

    試想,單憑一個據點防守,如果山海關破了怎麼辦?

    一片平原的北京城如何守?

    又如何擋得住以八旗驍勇著稱的後金騎兵?

    但分兵屯駐這三個據點卻不一樣,錦州、寧遠、山海關這三個據點有一個巨大的好處,因為它們都處於遼西走廊的狹窄通道里,這條通道你要讓八旗騎兵大面積衝起來,恐怕比登天還難吧?

    而且,我們從後金與明王朝在遼西走廊一帶的惡戰來看,後金軍隊除了之前蕩平明王朝的扇形前沿據點之後,在遼西走廊再也沒能發揮騎兵的作用,這已經證明了後金騎兵在遼西走廊戰力的侷限性,不是他們不行,是因為這一塊的地形讓他們的戰鬥力有所損失。

    後金軍隊打不穿遼西走廊,該如何選擇呢?

    當然,遼西走廊從來都不是後金軍隊進入北京城的唯一通道,它只是那個時代戰爭意義最優的一條通道。

    後期的後金軍隊,大抵已經放棄了死磕遼西走廊的打算,而是經常聯合蒙古軍隊長途奔襲穿行燕山山脈,然後衝擊北京城。

    這條路容易嗎?

    並不容易!

    因為後金或者清軍多為騎兵,這些兵種穿行燕山山脈要面臨很大的困難。

    想象不到的同學們,可以自己爬爬山,感受一下騎兵行走山地有多艱難。

    皇太極曾經帶領清軍五次逼近北京城,但全部是主動性的撤退。

    為何?

    因為戰略補給無法及時補給。

    從遼東一帶穿行燕山山脈,戰線拉伸千里之遠,他如何保證物資供給?

    所以,很多時候,即便皇太極衝到了皇城腳下,仍舊無可奈何,他甚至需要縱兵進入河北、山西一帶劫掠物資,才能保證後期返回遼東的物資補給。

    從這一點來看,遼西走廊實在太重要。

  • 2 # 歷史與文化縱橫

    遼西走廊北起錦州,南到山海關,東邊是海,西邊是山,北接遼河平原,地形是沿海丘陵,是華北平原進入東北的捷徑。長約370裡,寬約16到30裡。

    遼西走廊是明末清軍貫常南下的通道,這一帶到明未已開發得不錯,人口眾多,商旅不絕,道路也修築甚好。明朝防線北京---薊縣---遵化---遷西縣---山海關北面是燕山長城橫亙,步騎難以入侵。東邊長城盡頭是山海關,山海關向北依次是明朝建立的城塞綏中、寧遠(今天遼寧興城)、錦州。錦州就在遼西平原了。

    遼西走廊成為明朝與後金爭奪的重點,雙方在此多次用兵。若非吳三桂投降清軍,清軍也不能透過此走廊。

    下面看下在這條走廊上都發生了哪些戰鬥。

    最著名的是寧遠大捷。1626年,努爾哈赤率領12萬大軍進攻孤城寧遠,遭到袁崇煥反擊,明軍有紅衣大炮12門,威力巨大,給清軍造成巨大損失,努爾哈赤中炮重傷,清軍不能越過寧遠,袁崇煥明軍向前推進到錦州,築有錦州、大小淩河等地,大興屯田,恢復高第放棄的疆土。明、清軍暫時講和,清軍轉攻北韓。

    1629年,皇太極不從遼西走廊進攻,翻越長城從龍井關攻入遷西,明軍戰死極多,清軍兵臨北京城下,袁崇煥急忙從遼西走廊回援,打退清軍。而袁崇煥因為得罪了魏忠賢的人和殺了覺華島守將毛文龍而被凌遲處死,很冤枉。遼西走廊失去一位重要守衛將領。繼之的主要守將是吳三桂,吳三桂作戰英勇,清軍不能突破寧錦防線。

    1644年是註定要載入歷史的一年。清軍不從遼西走廊,企圖從薊縣、密雲方向翻越長城,攻打北京。清軍在漢奸范文程的指引下,決意改變以往南下只是掠奪子女財帛的做法,改為入主中原爭奪天下。4月,滿洲發10歲以上70歲以下壯丁參軍,滿、蒙、漢軍共計10萬避開寧遠孤城,南下長城。半途中,忽然接到吳三桂的求援信,說李自成大順軍已經佔領了北京,向山海關開來,希望清軍前往救應。多爾袞看了信,也是半信半疑。因為吳三桂一向與清軍作戰是死敵。雖然吳三桂的舅舅祖大壽早就投降了清軍。而吳三桂在信中說,李自成是流寇,殺害了他的兒子吳襄。清軍自皇太極後也改變了對明朝的策略,多采用招降安撫政策。先後有洪承疇、祖大壽、范文程等漢人投降。多爾袞這次南下,宣告是要支援明軍,消滅流寇李自成、張獻忠。命令軍隊不再亂殺百姓,秋毫無犯。多爾袞又另外寫信給李自成,約定共滅明朝。可見多爾袞是很有心計的。在吳三桂的邀請下,多爾袞率領清軍日行200裡,到達山海關,吳三桂迎接入關。這樣遼西走廊就為清軍所有。

    此時,吳三桂的軍隊與李自成的10萬農民軍激戰多日,相當疲勞。多爾袞觀測了幾日後,排兵出戰李自成大軍。吳三桂軍在右翼,清軍以密集陣形衝鋒,箭如飛蝗,李自成軍不敵,逃回北京。又丟棄北京繼續西逃入陝西,清軍追擊消滅之。

    綜上,遼西走廊在袁崇煥的經營下,清軍不能取勝,在吳三桂的手上拱手讓人。遼西走廊只能擋住清軍一路,而清軍在察哈爾蒙古歸順清軍後,有了另一個攻擊方向,寧遠的作用變得不再那麼重要。但是清軍數量過少,如果吳三桂不投降,自是可以帶遼西走廊之兵扼守山海關而支援北京方向,這樣明朝也不至於滅亡。

    山川地利從來不是戰爭的決定因素,起決定作用的還是人心。明朝後期,內亂不已,決策錯亂,誤殺大將,民不聊生,人心喪盡。李自成出陝西給北京明朝致命一擊,而吳三桂引導清軍入關,給了明王朝一劍封喉。

  • 3 # 澹奕

    可以很直接的說,明朝末年,遼西走廊的得失與否關乎著明王朝的存亡。

    遼西走廊到底在什麼地方

    相對於遼東,遼西指的是東北的醫巫閭山脈以西、遼河上游西拉木倫河以南、燕山山脈以北與七老圖山以東的地區,千百年來這裡都是關外、漠北與中原之間的溝通要道。

    廣義上的遼西走廊指的不僅僅是一條通道,而是多條古道的並稱。

    一,盧龍-平岡-柳城道,當年東漢末年的曹操就是透過此道北伐烏桓;二,傍海道,從北京出發,經山海關抵達錦州;三,無終-柳城道;四,古北口出發後與其他三道匯合於承德,再前往柳城。

    在這四道之中,傍海道名氣最大地理位置最優越,狹義上的遼西走廊,通常指的就是傍海道,明朝建立之後,其他三條道均基本廢棄,唯獨傍海道一直保留興盛。

    遼西走廊極其重要

    作為中原、華北地區與東北、漠北之間的往來要衝,遼西走廊早在商周時代,就成為東北與中原往來的必經之路。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曾派遣大將秦開,經過遼西走廊攻打東胡,並進攻箕子王權,並且在當地設定郡縣,這也是東北歷史上首次設定郡縣的記載。

    此後千百年裡,中原文明經過遼西走廊不斷進入東北,而從東漢末年開始,中原常年混戰,大量百姓經過遼西走廊進入鮮卑人的地盤。

    除了作為文化與經濟交流的橋樑,遼西走廊最重要的作用還是在於其戰略地位,由於遼西走廊地勢險要,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相對於喜歡南下劫掠,然後又迴歸本土的漠北遊牧族群,受到農耕文明影響比較深的東北區域的族群,對入主中原興趣更高。

    歷史上,中原王朝強盛的時候,想要染指遼西並不是什麼容易的時期,想要控制遼西走廊,往往都要靜靜等待中原衰落,如此情況才能趁機拿下遼西,繼而入主中原。

    千百年裡,鮮卑、契丹、女真,都曾借遼西走廊進駐中原,而最著名的一次則是明朝晚期,關外的女真興起,最終建立起的後金,也就是清朝的前身。

    遼西走廊,關乎著明朝存亡

    靖難之變後,由於明朝北方的精銳被明成祖當年大量抽調進行靖難之變,加上朵顏三衛的放棄與大量衛所的後撤,明朝北界也不斷後退,最終使得北京非常靠近邊地。

    由於京師距離遼西走廊的距離很近,所以明朝也非常重視對於遼西走廊的防衛建設,至宣德年間,明朝在遼西走廊已經建立了一大批堡壘,如今遼寧的諸多渤海邊的重要城市,比如錦州等等,都發源於此。

    明初,遼寧大多數地方都屬於蒙古的地盤,唯獨遼西走廊屬於明朝。

    洪武十四年,魏國公徐達在遼西走廊建立山海關城,設山海衛,關外指的就是山海關以東的地區,關內與關外的區別由此出現。

    山海關的位置,恰好位於遼西走廊的咽喉之地,如同一把大鎖,牢牢扼守著東北進入中原的陸上要衝,因此山海關被稱為“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

    從1442年開始,明朝不斷修築邊城,鞏固遼西走廊的安全,以保證明朝在遼東的地位,當時東北經過朝陽進入中原的諸多古道都無法通行,使得遼西走廊的地位日益凸顯。

    努爾哈赤一統女真之後,開始嚮明朝發起挑戰,經過撫順之戰與薩爾滸之戰,後金奪取了遼東的主動權。

    經過瀋陽戰役、遼陽戰役之後,明朝失去了在遼東的幾乎所有據點,最終,明朝只能憑藉扼守山海關與寧遠城、錦州幾處據點,才能掌握遼西走廊。

    努爾哈赤在位期間,始終無法破除明朝對於遼西走廊的掌握,直到其子皇太極繼位,皇太極率先征服李朝與察哈爾蒙古,斬斷當時明朝在東北的兩隻臂膀,隨後使用迂迴戰術,透過燕山山脈攻入明朝腹地。

    崇禎二年開始,皇太極四次親率大軍攻伐明朝,但其並未經過遼西走廊,而是避開此處,從大安口、獨石口等地破邊攻入,大肆劫掠,不過遼西走廊始終沒有被清兵攻破貫穿。

    從現實來看,就算清兵越過燕山,但只要明朝固守著京師與遼西走廊,清兵也無法站穩,因此即便皇太極四次進入關內,始終未能成大事。

    崇禎十五年松山會戰,清兵迂迴入邊遼西走廊,大規模劫掠京畿,這回極大撼動了明朝的根基,成為明滅的預兆。尤其之後,明朝陷入兩面作戰,東邊難守遼西走廊,西邊難敵李自成大順軍,最終只能煙消雲散。

  • 4 # 外向溜達老頭

    遼西走廊,東西走向,東北終點到錦州,西南起點到山海關,全長185公里,北面有連綿的群山,自古兵家必爭之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鍋的芝麻醬怎麼調比較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