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眼鏡叫寄居蟹

    宇宙是如何起源的?空間和時間的本質是什麼?這是從2000多年前的古代哲學家到現代天文學家一直都在苦苦思索的問題。經過了哥白尼、赫歇爾、哈勃的從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的探索宇宙三部曲,宇宙學已經不再是幽深玄奧的抽象哲學思辯,而是建立在天文觀測和物理實驗基礎上的一門現代科學。 目前來說,最為普遍的是“大爆炸宇宙論”是1927年由比利時數學家勒梅特提出的。但是,宇宙大爆炸僅僅是一種學說,是根據天文觀測研究後得到的一種設 想。 大約在150億年前,宇宙所有的物質都高度密集在一點,有著極高的溫度,因而發生了巨大的爆炸。大爆炸以後,物質開始向外大膨脹,就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宇宙。大爆炸的整個過程是複雜的,現在只能從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描繪過去遠古的宇宙發展史。在這150億年中先後誕生了星系團、星系、我們的銀河系、恆星、太陽系、行星、衛星等。現在我們看見的和看不見一切天體和宇宙物質,形成了當今的宇宙形態,人類就是在這一宇宙演變中誕生的。 科學家認為它起源為137億年前之間的一次難以置信的大爆炸。這是一次不可想像的能量大爆炸,宇宙邊緣的光到達地球要花120億年到150億年的時間。大爆炸散發的物質在太空中漂游,由許多恆星組成的巨大的星系就是由這些物質構成的,我們的太陽就是這無數恆星中的一顆。原本人們想象宇宙會因引力而不再膨脹,但是,科學家已發現宇宙中有一種 “暗能量”會產生一種斥力而加速宇宙的膨脹。 大爆炸後的膨脹過程是一種引力和斥力之爭,爆炸產生的動力是一種斥力,它使宇宙中的天體不斷遠離;天體間又存在萬有引力,它會阻止天體遠離,甚至力圖使其互相靠近。引力的大小與天體的質量有關,因而大爆炸後宇宙的最終歸宿是不斷膨脹,還是最終會停止膨脹並反過來收縮變小,這完全取決於宇宙中物質密度的大小。 理論上存在某種臨界密度。如果宇宙中物質的平均密度小於臨界密度,宇宙就會一直膨脹下去,稱為開宇宙;要是物質的平均密度大於臨界密度,膨脹過程遲早會停下來,並隨之出現收縮,稱為閉宇宙。 問題似乎變得很簡單,但實則不然。理論計算得出的臨界密度為5×8^-30克/釐米3。但要測定宇宙中物質平均密度就不那麼容易了。星系間存在廣袤的星系間空間,如果把目前所觀測到的全部發光物質的質量平攤到整個宇宙空間,那麼,平均密度就只有2×10^-31克/釐米3,遠遠低於上述臨界密度。 然而,種種證據表明,宇宙中還存在著尚未觀測到的所謂的暗物質,其數量可能遠超過可見物質,這給平均密度的測定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因素。因此,宇宙的平均密度是否真的小於臨界密度仍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不過,就目前來看,開宇宙的可能性大一些。 恆星演化到晚期,會把一部分物質(氣體)拋入星際空間,而這些氣體又可用來形成下一代恆星。這一過程中氣體可能越來越少(並未確定這種過程會減少這種氣體。)。以致於不能再產生新的恆星。10^14年後,所有恆星都會失去光輝,宇宙也就變暗。同時,恆星還會因相互作用不斷從星系逸出,星系則則因損失能量而收縮,結果使中心部分生成黑洞,並透過吞食經過其附近的恆星而長大。(根據質能守恆定律,形成恆星的氣體並不會減少而是轉換成其他形態。所以新的恆星可能會一直產生.) 10^17~10^18年後,對於一個星系來說只剩下黑洞和一些零星分佈的死亡了的恆星,這時,組成恆星的質子不再穩定。10^32年後,質子開始衰變為光子和各種輕子。10^71年後,這個衰變過程進行完畢,宇宙中只剩下光子、輕子和一些巨大的黑洞。 10^108年後,透過蒸發作用,有能量的粒子會從巨大的黑洞中逃逸出。宇宙將歸於一片黑暗。這也許就是開宇宙“末日”到來時的景象,但它仍然在不斷地、緩慢地膨脹著。(但質子是否會衰變還未得到結論,因此根據質能守恆定律。宇宙中的質能會不停的轉換。)閉宇宙的結局又會怎樣呢?閉宇宙中,膨脹過程結束時間的早晚取決於宇宙平均密度的大小。如果假設平均密度是臨界密度的2倍,那麼根據一種簡單的理論模型,經過400~500億年後,當宇宙半徑擴大到目前的2倍左右時,引力開始佔上風,膨脹即告停止,而接下來宇宙便開始收縮。 以後的情況差不多就像一部宇宙影片放映結束後再倒放一樣,大爆炸後宇宙中所發生的一切重大變化將會反演。收縮幾百億年後,宇宙的平均密度又大致回到目前的狀態,不過,原來星系遠離地球的退行運動將代之以向地球接近的運動。再過幾十億年,宇宙背景輻射會上升到400開,並繼續上升,於是,宇宙變得非常熾熱而又稠密。 在坍縮過程中,星系會彼此併合,恆星間碰撞頻繁。 宇宙大爆炸至今已有約200億年的歷史,時至今日。宇宙目前正處於繁星期中期。在這個時期,恆星和星系保持較高的能量,因此夜空中呈現一片繁星閃爍的景象。天文學認為,太陽是一個已經45億歲的黃矮星。再過數十億年以後,當它的能量逐漸消耗完的時候,它將先衰變為紅巨星,然後進一步變成白矮星。這時候的太陽只有地球一般大小,而且由於它散發出的巨在熱量,它將使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無法存在,那時人類將不得不在宇宙中另尋棲身之地。有一種叫做紅矮星的恆星不會衰變成紅巨星,但它們的燃料也只能維持10萬億年。當紅矮星最後也開始逐漸黯淡下去的時候,宇宙就開始進入衰落期。

    衰落期 亞當斯等人認為,宇宙的衰落期將從距今1000億年以後開始。在這個時期,宇宙中到處都是失去燃料的星體殘骸,它們包括白矮星、褐矮星、中子星和黑洞。這個時期的一個特點是,原來巨大的恆星坍塌到相對較小的空間之內,可能只有原來恆星的核心部分那麼大。由於這些物質無法再利用氫為原料進行核聚變,因此它們完全失去了光輝。這時的次原子微粒也失去了以往的物理特性。 在衰落期,星系開始逐漸解體。衰變的星體相互碰撞,一些將從此漫遊於廣闊原星際空間,一些便滑向星系的中心部分。在此過程中,一此星體殘骸將被黑洞吞噬,而兩顆褐矮星也有可能相撞形成新星。這時宇宙中的文明將不得不適應衰落期的現實,而新的生命將不會自動產生。研究人員透過計算發現,衰落期的白矮星將吸收宇宙中游離的“弱相互作用質量微粒”,這一過程將給黯淡的宇宙增添一絲熱量。

    黑洞期 恆星的殘骸開始解體,這時宇宙的演變將慢慢進入黑洞期。衰落期終結時光子開始喪失(光子存在於每一個電之之中),光子的喪失將導致白矮星和中子星的解體,使宇宙中絕大部分質量轉化為能量,同時標誌著衰落期的結束。隨著光子從電子中逃逸出來,一切以碳為基礎的生命將不能在宇宙中繼續生存。由於黑洞具有極大的引力,它能將一切靠近它的物質吸引到其中而成為它的一部分。但根據量子力學理論,黑洞的周圍部分也會損失一些能量。這些微小的損失在經典物理學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經過億萬年的過程,黑洞最終也逃脫不了解體的結局。

    黑暗期 黑暗期是指整個宇宙處於一片黑暗。亞當斯等天文學家們認為,當宇宙中最後一個黑洞也煙消雲散之後,整個宇宙的景像是茫茫宇宙陷入一片黑暗,所有的星星早已燃燒殆盡,一切有機生命形式都歸於沉寂,黑暗之中僅存的是由一些基本粒子構成的薄雲。一片由正電子、負電子、光子和中微子組成的雲霧散佈在無邊無際的時空當中。在大約100個宇宙年代(10的100次方年)之後,光的波長將變得相當長,亮度也變得相當暗,那時的宇宙將成為一個當今人們無法瞭解的世界。

    這幅由亞當斯和勞林描繪的圖畫,也許是目前人們能得到的關於宇宙終結的最具體的描述。

  • 2 # 永動機45

    讓我用哲學思想來推論宇宙的演變發展吧,

    要研究宇宙的演變過程,就必然得掌握自然規律,首先我們要懂得自然常識,宇宙存在和發展的基本規律,那就是物質的靜態屬性和動態屬性,因為物質是宇宙的主宰者,宇宙的演變發展都離不開物質的動態變化,那麼物質以及運動的基本規律是什麼?那就是質量守恆,能量守恆,和慣性運動三大定律,這就是人們從經驗中感悟出來的定理,它們就是普世的真理,已經成為了人們心中潛移默化的生活常識。

    什麼是哲學意識?哲學意識就是必然以客觀規律為底線去反映客觀事物,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又具有能動性,可以反映客觀規律,意識不能創造規律,物質的客觀規律是固有的,哲學思想就是透過悟性對自然規律的理解,然後利用基本定律推匯出事物的發展過程,即物質的運動發展變化經過,這種形式上的判斷就叫邏輯推理,思想具有哲理就是理論具有邏輯思維,哲學的中心意思就是思考問題要具有邏輯性,只有具有了邏輯推理才附有了理性,那麼什麼是邏輯思維?邏輯思維就是有依據的推導事物的因果關係,依據是什麼?依據肯定是基本規律,人們賴依的生活常識,物質不滅,能量不滅,和慣性運動。

    人類到底是怎樣正確的認識世界的?人們認識世界的途徑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透過思辨的方式來認識世界,另一種是透過實踐經驗來認識世界的,思辨就是利用哲學思想透過辯理形成理論來認識世界,經驗就是利用實驗和數學模式透過唯像論認識世界,思辨是辯證的唯物主義哲學,經驗是機械的唯物主義哲學,實驗和數學推導只是一個畫素,象是有真假的,只有透過思維才能辨別真偽,唯像論者就好像是機械人,大腦是死程式,沒有思辨能力,只能直觀判斷事物,是眼睛裡的科學,所以實驗和數學推匯出來的象只能做為意識的參考線索進行思索加工才能成為認識世界的真材實料。

    所以說真理只能出自於意識,而不是出於實驗和數學,實驗和數學沒有意識,給出的只是一個像,還需要意識的能動性來判斷真假,形成理性認識,我們判斷一個像的真假是用矛盾律來衡量的,怎樣證偽?就是看它是否違背基本定律,實驗和數學推導只能是象,而科學追求的是現象背後的本質,我們不能把現象當本質看待。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大爆炸論,大爆炸論沒有理論依據,不是從基本理論推匯出來的,其中許多定論都違背了基本定律,能量守恆,質量守恆,和慣性定律,這些理論漏洞百出,不攻自破,根本沒有人性,即理性,全盤皆是神邏輯。

    那麼真正的宇宙演變發展是怎樣的?

    從我們的思辨中可以得知,萬有引力理論是錯誤的,因為它違背了能量守恆定律,順便也違背了慣性定律,如果萬有引力理論成立,就無所謂慣性運動了,系統內部無緣無故增加了額外能量而運動,怎麼還有慣性可言,現代宇宙學建立在萬有引力理論之上,這個科學大廈的基礎就錯了,以此為基礎理論推匯出來的宇宙世界肯定是一個虛假的理論模型,所以就會推匯出黑洞引力無限大,以至於透過無限大的壓縮力形成一個奇思妙想的奇點,

    真正的宇宙演變發展是物質碰撞的世界,物質是永恆的,能量是守恆的,能量在微觀領域和宏觀客體之間相互轉化,由宏觀的動能到微觀的輻射能來回迴圈轉換構成了自然的奇異百態現象,恆星輻射能推動天體運動,使得天體聚集和高速運動,形成巨大天體碰撞產生新的星系,巨大天體的動能轉化成爆炸能,以熱能的形式膨脹運動形成星系的旋臂擴張運動,也是慣性運動,爆炸中心形成恆星,恆星以熱能的形式向宇宙空間輻射,輻射能推動爆炸丟擲的物質向外擴張,這就是暗能量以太的作用,然而其它星系的恆星輻射能也推動擴張的物體形成萬有引力現象,形成天體的曲線運動,使得星系的旋臂以星系中心以萬有引力的影響產生漩渦式膨脹,

    也就是說,巨大天體碰撞形成新星系,碰撞爆炸的丟擲物,一方面受星系中心的恆星熱輻射,被推動向外擴散,另一方面受外星系恆星熱輻射的推動產生萬有引力現象,使得丟擲物以星系中心的巨大質量所影響的萬有引力使得丟擲物以星系中心成漩渦式向外擴散,

    宇宙的發展演變是以區域性星系的不斷衰變到新星系的形成無限迴圈下去的,也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恆星逐漸衰變成冷星星,最後在外星系恆星輻射的推動下,衰老的舊星系內部重新組合排列,透過聚結形成兩個巨大天體,一個是星系中心的大質量天體,另一個是丟擲物聚集形成的巨大天體,在外星系恆星熱輻射的推動下,高速運動,產生碰撞,形成新的星系,宇宙就是這樣迴圈往復週而復始的永恆演變發展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經常自嘲的人是什麼心態?